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249.4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4: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敏華
論文名稱: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
指導教授:鄧毓浩鄧毓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3
中文關鍵詞:國家認同公民類科教科書內容分析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22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透過內容分析法探討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的演變;並訪談現行教科書之編審委員,了解在當前國家認同分歧的情況之下,教科書中如何處理此一難解的國家認同習題。本研究所分析的教科書版本包括依據1968年、1972年、1983年及1994年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所編訂之國編本教科書以及2003年九年一貫課程網要及2005年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所編訂的審訂本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教科書,共計六個版本。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各版教科書大致都以「政治認同」為主要內容,「文化認同」次之,再輔以「國際關係」、「國家符號」及「族群認同」內容構成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內涵,但九年一貫版本中即不再呈現「族群認同」部分。
二、1968年版、1972年版及1983年皆顯現出強烈的大中國認同;1994年版呈現出大台灣與大中國認同相互對抗的矛盾;2003年版及2005版轉為「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並存於科書中的「本土化中華民國認同」。
三、我國教科書常用的國家認同策略為「說明解釋」及「比喻或舉例說明」等說明性的策略;「訴諸權威」、「規範語句」、「攻擊」、「相互對比」與「問題形式」在1983年版之前威權體制下的教科書中,也屬重要策略。
四、教科書中呈現出的國家認同變化與實際外在環境的變動相比較,兩者之間除了明顯的「時間差」,在「變動程度」上也有明顯的落差。
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對課綱小組、教科書之編審者及教師角色提出建議,在課綱訂定、教科書編輯及授課過程中,可適時中立呈現各方意見,並引領學生理性思考、互相尊重。

關鍵字:國家認同、公民類科教科書、內容分析法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identity presented in textbooks of social studies and civic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e study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extbooks. Textbook editors are interviewed to understand how such intricate issue as national identity is dealt with under current environment with diverse national identities. There are six versions of textbook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Among them, four versions are published in 1968, 1972, 1983, and 1994, edited based on Junior High School Course Standard. The other two versions are civic textbooks of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in junior high. They include 2003 version based on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2005 version based on the basic content of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n the following.
First, on the whole, “political identity” constitutes the major content related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all six versions of textbook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theme. Together with “national relations” , ”national symbols”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the five themes comprise the content concern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extbooks. As for “ethnic group identity”, it no longer appears in versions based on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Second, strong recognition of China appears in 1968, 1972, and 1983 version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of Taiwan and China is shown in 1994 version. As to 2003 and 2005 versions, the recognition of both Taiwan and China coexist, indicating a transformation into a localized recogni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Third, the commonly adopted national identity strategies in textbooks are explanatory strategies such as “exposition and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or illustration”. In addition, “resorting to authority”, “restrictive sentences”, “assault”, “mutual contrast”, and “question forms” are also key strategies in versions before 1983, when the society was still under an authoritative regime.
Fourth, comparing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extbooks with the actual changes in authentic social environment, the study fou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ime frame of changes. There is also a major gap in the levels of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above,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extbook editors and teachers. In the course of editing textbooks and teaching the content, it is advised that editors and teachers present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parties in a neutral way and at a proper timing. It is also recommended that the students be instructed the importance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mutual respect.

Keywords: national identity, textbooks of social studies and civic courses, content analysis
目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國家認同的意涵........................................................................................15
第二節 我國國中公民類科課程的演變..............................................................37
第三節 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分析的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9
第一節 研究流程....................................................................................................69
第二節 研究方法....................................................................................................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74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84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85
第一節 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探討..................................................................85
第二節 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之探討........................................................166
第三節 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演變之探討....................................................1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7
第一節 結論...........................................................................................................197
第二節 建議...........................................................................................................206
參考文獻.....................................................................................................209
附錄.............................................................................................................218
附錄一 民國95年度民眾對國家認同的看法................................................219
附錄二 民國95年度民眾對國家定位相關議題的看法..............................220
附錄三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七年級基本內容..................................................221
附錄四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八年級基本內容..................................................225
附錄五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九年級基本內容..................................................229
附錄六 信度分析委託函...................................................................................234
附錄七 國家認同內涵主題類目分析表.........................................................235
附錄八 策略類目分析表...................................................................................237
附錄九 主題類目、策略類目信度考驗分析表.............................................238
附錄十 1968年版教科書各冊章節一覽表.....................................................239
附錄十一 1972年版各冊章節一覽表.............................................................243
附錄十二 1983年版各冊章節一覽表..............................................................247
附錄十三 1994年版各冊章節一覽表...............................................................251
附錄十四 2003年版各冊章節一覽表..............................................................253
附錄十五 2005年版各冊章節一覽表...............................................................255
附錄十六 本研究訪談大綱................................................................................256
附錄十七 本研究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257
附錄十八 本研究訪談逐字稿範例(摘錄)..................................................258
一、中文資料:
尤玉文(2003)。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方炎明(1998)。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方建中(2003)。台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市:幼獅。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教育研究集刊,第45輯。
王前龍(2001)。國小道德實驗課程「愛國」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家英、孫同文(1996)。國族認同的解構與重構—台灣當前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p321-354。
王蓓潔(2004)。從哈伯瑪斯的憲政愛國主義看台灣國家認同的未來。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王錦雀(2001)。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台灣教育改革經驗與發展遠景為例。公民訓育學報,第10輯,p149-178。
司琦(1975)。九年國民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店。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
全國各界反對違憲竄改教科書聯盟(1997)。戴於王仲孚、王曉波主編,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台北:台灣史研究會。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載於林佳龍、鄭水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p181-216。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池煥德(1997)。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羊憶蓉(1998)。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余剛式(2004)。台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教育模式之分析比較。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戴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p24-51。台北市:業強。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p5-39。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戴於游盈隆主編 ,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p15-30。台北:月旦出版社。
吳由美(2006)。台灣國家認同的發展與反思。戴於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宋銘桓(2004)。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以「公民與道德」和「認識台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喬(1993)。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戴於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01-222。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李園會(1985)。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李筱峰(1995)。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台北市:玉山社。
李筱峰、林呈蓉(2004)。台灣史。台北:華麗圖書。
孟樊(2001)。後現代的政治認同。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玉體(1987)。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孟瑩(2005)。兩岸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國家論述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
林尚達(1992)。蔣中正先生與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形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明華(2006)。台灣與香港中學公民教科書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林慧玲(2004)。我國國民中學政治教育內容之研究—以近十年(1996-2004)教科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戴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施正鋒(2005)。多元主義之下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戴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p3-5。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紀舜傑(2005)。認同的力量。戴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孫同文(1997)。國族認同對台灣民眾港澳問題態度的影響。發表於「兩岸關係問題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1997年5月17、18日。
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至1993間的實証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p85-129。
袁鶴齡(2000)。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台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第54期,p141-163。
國立編譯館(1968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68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69)。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70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70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71)。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79)。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0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0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1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1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6)。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7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7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8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8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89)。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98a)。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全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98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99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1999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台灣書店。
張秀雄(1996)。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問題與研究,卷38第10期,p1。
張明貴(2002)。政治學。台北:五南。
張炎憲(1993)。台灣史上的政治運動與國家認同,戴於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炎憲(1998)。張炎憲、 陳美蓉、楊雅慧主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市: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茂桂(1997)。談身分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載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世紀的挑戰,p91-116。台北:月旦出版社。
張茂桂(2002)。族群關係。戴於王振寰、璩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p216-243。台北:巨流。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張國興(2001)。台灣建國與國際承認。戴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張期玲(2003)。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歷史教科書為焦點。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許毓峰(2004)。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台北:水牛。
陳宛秀(2004)。民主化下的台灣公民課程民主政治內涵之演變—國中階段公民類教科書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昭英(1995)。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第9期,p6-43。
陳映真(1997)。一個新史觀的破綻。戴於王仲孚、王曉波主編,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台北:台灣史研究會。
陳盈宏(2005)。解嚴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國族概念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舜芬、王昱峰(1996)。國中公民與道德教育的檢討與展望-焦點討論精華。國立編譯館通訊,9(4),p27-35。
陳慧萍(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國家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曾素秋(2002)。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市:月旦。
黃俊傑(1999)。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戴於夏潮基金會主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p1-32。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戴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p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順富(2001)。國家認同多重面向之分析。中山學報,卷22,p175-191。
楊聰榮(1994)。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第21卷第二期與第22卷第一期,p127-137。
葛永光(1993)。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
鄒克蘭(2004)。我國高中政治教育課程知識內涵之研究--現行公民科教科書的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廖容辰(2005)。台灣與香港公民教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之比較。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趙建民、劉文彬(2005)。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戴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市:問津堂。
劉阿榮(2006)。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載於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歐用生(1998)。內容分析法,戴於黃光雄、簡荗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八期,p51-84。
鄧毓浩(1994)。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修訂的之經過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p26-32。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市:麥田。
盧建榮(2003)。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臺北市:麥田。
翰林出版(2004)。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5a)。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5b)。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三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6a)。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四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6b)。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五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7a)。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六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7b)。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8a)。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二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翰林出版(2008b)。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三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
蕭高彥(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戴於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p131-175。台北:商周。
蕭新煌(1999)。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市:月旦。
薛化元等(2004)。台灣的歷史。台北市:玉山社。
顏慶祥(1995)。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之比較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魏嘉男(2002)。國家認同理論與台灣經驗論述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楊日青等(譯)(2002)。Andrew Heywood著。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二、報紙資料:
分裂的雙十國慶。中國時報,2003年10月11日,A1版
朱雲漢,十年崩解 十年重建。中國時報,1997年7月14日,11版
李慶華,錯誤百出 美化日人。聯合報,1997年6月6日,3版
徐永明,公投民主的前景。自由時報, 2007年10月5日,A15版
國慶,總統府拒掛「中華民國」。中國時報,2007年10月5日,A4版
教科書爭議,教部:5000字,不強迫書商改。聯合報,2007年7月22日

三、網站資料:
ETtoday,2007年10月7日, 取自http://www.ettoday.com/
中華日報新聞網,2007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2006年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看法綜合分析報告。取自http://www.mac.gov.tw/index.htm
修正用詞,教師:免學習困擾。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22/today-fo2.htm
教育文化台獨、書商編者火大。中時電子報,2007年7月21日,取自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garden/200707/20070721506258.html
鄧毓浩(2002)。近五十年來台灣國民 (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取自http://www.isst.edu.tw/s60/cum1.htm

四、英文資料
Anthony D. Smith(1991).National Identity.Las Vegas:University of Nevada.
Bernard Berelson(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York:Hafner Publishing Company.
Bloom, W. (1990).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mbliss,J.R.& Calfee, R.G. (1999). Textbooks for Learning. London: Blackwell.
Erikson E.(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nnorton.
Fagerlind, Ingermar & Saha, Lawrence J.(1983).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Oxford: Pergamon Press.
James G. Kellas.(1991).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smpshire: Macmillan.
Rustow,Dankwart (1970).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Comparative Politics, April, p337-63.
Steenberben, Bart Van (Ed.)(1994).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