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07.21.137.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秀娥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邱兆偉邱兆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9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命概念生命態度生命教育認知生命教育態度生命教育內涵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5
  • 點閱點閱:7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相關問題各層面的認知與態度;分析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生命教育相關問題各層面之關聯;並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教學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所採之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對象有三名教師;問卷調查對象採樣自高雄市11個行政區中之國小教師,共抽取26所學校,各20名教師進行施測。資料處理有三:為基本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積差相關。
本研究所得結論為:
一、國小教師之生命概念方面
1.國小教師具有死後世界及生命因果循環的概念。
2.國小教師之性別、宗教信仰在生命概念中呈現顯著差異。
二、國小教師之生命態度方面
1.國小教師在生命意義感、死亡焦慮及肯定生命價值三因素中呈現正面肯定的態度。
2.國小教師之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任教年數及教育程度在生命態度中呈現顯著差異。
三、國小教師之生命教育認知方面
1.國小教師在生命教育重要性、兒童生命概念及兒童生命態度中,傾向正面肯定的看法。
2.國小教師之任教年數在生命教育認知中呈現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之生命教育態度方面
1.國小教師在生命教育責任及生命教育推廣中持高度的肯定,在生命教育實施上亦傾向正面肯定的態度。
2.國小教師之年齡、宗教信仰、任教年數及教育程度在生命教育態度中呈現顯著差異。
五、國小教師之生命教育內涵方面
1.國小教師在積極性主題中呈現高度的肯定,在消極性主題及喪葬祭祖議題中也傾向正面的肯定。
2.國小教師之年齡、宗教信仰、任教年數及教育程度在生命教育內涵中呈現顯著差異。
六、國小教師之生命教育相關問題方面
國小教師生命概念、生命態度及生命教育認知、生命教育態度、生命教育內涵中兩兩間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教師方面
1.教師應檢視自己的生命概念與態度
2.教師應主動嘗試與兒童探討生命相關議題
3.教師應積極參加生命教育相關課程進修
4.宗教信仰強烈的資深教師可為生命教育的領航教師
二、教育行政方面
1.舉辦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研習、工作坊或研討會
2.聘請專家設計生命教育課程
3.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
4.推動社會教育及成人教育
三、師資培育機構方面
1.將生命教育課程納入通識課程
2.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3.進行生命教育相關研究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問題敘述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生命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節生命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生命教育認知及其相關研究
第四節生命教育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第五節生命教育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研究架構
第二節研究對象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工具
第五節實施程序
第六節資料分析
第四章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相關問題之
第二節B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第三節C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第四節訪談結果綜合分析
第五章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相關問題之調查結果(一)
第一節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析
第二節不同背景變項在生命概念、生命態度、生命教育認知、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內涵上的差異
第三節生命概念、生命態度、生命教育認知與生命教育態度之相關分析
第四節本章綜要
第六章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相關問題之調查結果(二)
第一節生命概念方面
第二節生命態度方面
第三節生命教育認知方面
第四節生命教育態度方面
第五節生命教育內涵方面
第六節本章綜要
第七章研究結果之綜合討論
第一節國小教師生命概念與生命態度
第二節國小教師生命教育認知、生命教育態度和生命教育內涵需求
第三節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相關問題方面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第三節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貳、英文部分
附錄一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預試問卷
附錄二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正式問卷
附錄三半結構式訪談記錄表
附錄四訪談記錄一:編號2101
附錄五訪談記錄二:編號2102
附錄六訪談記錄三:編號2103
王素貞(民83)。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
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以仁、陳芳玲和林本喬(民85)。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
丘愛鈴(民78)。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紀瑩(民83)。基督教信仰小團體對提高大專學生生命意義
感的團體歷程與效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復惠(民76)。某大學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庶深(民89)。美國生死學發展之探討。發表於八十九學年
度南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未出版。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民86)安寧照顧會訊,
24,頁9-10、13-14、34。
段德智(民83)。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
孫效智(民89)。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
http://210.60.194.100/
張淑美(民78)。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研究及其教育應用。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淑美(民84)。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
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張淑美(民89)。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台
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
現況之調查研究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3),p72-90。
張美蘭(民89)。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于華(民83)。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
陳秋娟(民8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
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增穎(民87a)。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
因應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增穎(民87b)。青少年的哀傷反應及其對諮商與輔導的啟
示。學生輔導。第54期。P70-83
陶在樸(民88)。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
尉遲淦(民89)。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黃松元(民77)。怎樣和兒童談死亡教育。兒童教育,11期,
頁12-17。
黃天中(民82)。死亡教育概論Ⅰ-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
究。77年初版,4刷。台北:業強。
黃天中(民81)。死亡教育概論Ⅱ-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
究。再版。台北:業強。
黃琪璘(民80)。台北市立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的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
傅偉勳(民82)。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
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楊慶麟(民86)。國小教師生涯階梯制度規劃與評審指標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德威(民86)。青少年生死態度與自殺危險程度關係之研
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震鐘&鄧博仁譯(民85)。死亡心理學。Robert Kastenbaum
原著。台北:五南。
蔡秀錦(民80)。城鄉學童死亡之概念、焦慮度及教育需求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江(民83)。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
鄭淑里(民84)。死亡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妙(民87)。死亡教育團體對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
義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燕萍(民89)。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研究。淡江大
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關永中(民86)。死亡的一剎那--一個超驗法的探索。哲學
與文化,24期第6、7期。510-554。
羅文基(民89)。從生涯教育到生死教育:高雄市推展生死教
育緣起。發表於八十九學年度南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
教學研討會,未出版。
蘇完女(民80)。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Atkinson, T. L.(1980). Teacher intervention with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death-related
situations. Death Education,4,149-163.
Bensley, L.(1975). Death education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Washing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riggs-Hooker, I. J.(1981). Death and youth: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eacher aware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uhler, C. (1965). The human course of life in its goal
aspects. Journal of Humanisitic Psycholigy,2, 1-18.
Burden, P. R.(1990). Teacher Development. In W. R.
Houson(Ed.), Handbook of Rea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ce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New York:Macmillan.
Corr, C. A.,& Wassh, H.(1984). Children and death.
Washington, D. C.:Hemisphere.
Crase, D.(1980). The health educator as dea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0(10),568-571.
Crase, D.,& Crase, D.(1982).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dea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Death Education,
6,61-73.
Crumbaugh, J. C.,& Maholic, L. T.(1964).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existentialism:The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Frankl’s concept of nöogenic neur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200-207.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Harper Perennial.
Cullinan, A. L.(1990). Teachers’ death anxiety,
ability to cope with death and perceived ability to
aid bereaved students. Death Studies,14,147-160.
Downey, A. M.(1981).The relationship of sex role
orientation, self-Disclosure, and religiosity to
death anxiety and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n
middle-aged mal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2, 2,826-B.
Eddy, J. M.,& Alles, W. F. (1983).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
Elkins, G. R.,& Free, A. F.(1980).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nxiety to death anxiety and ag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37,147-148.
Firestone, R. W. (1993).Individual defenses against
death anxiety. Death Studies,17,497-515.
Frankl, V. E.(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Beacon Press.
Frankl, V. E.(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 V. E.(1969).Self-transcendence as a human
phenomenon. In Sutich, A. J. & Vich, M. A. Reading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NY:The Free Press.
Frankl, V. E.(1986).The doctor and the soul: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hy. NY:Alfred A. Knopf,
Inc.
Fuller, F. F.(1969).Concerns to teachers:A developme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 207-226.
Hoffman, S. I.,& Strauss, S.(1985).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death. Death Studies, 9,
469-482.
Jones, C., Hodges, M.,& Slate, J.(1995). Parent support
for death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schools. The
School Counselor,42,371-376.
Kastenbaum, R.(1987-1988).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ome critical issues for thanatology.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18,397-410.
Kastenbaum, R.(1992). The psychology of death. NY:
Springer Pulishing Company.
Kurlychek, R. T.(1977). Death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purposes and rational. Educational
Gerontology: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2,43-50.
Kurlychek, R. T.,& Trepper, J. J.(1982).Accuracy of
perception of attitud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54,271-274.
Kuterovac-Jagodic, J.(1996).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and death.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Zagreb,
Croatia.
Lester, D.(1970).Relationship of fear of death in
subjects to fear of death in their parents.
Psychological Record,20,541-543.
Lester, D.,& Templer, D. I. (1972). Resemblance of
parent-child death anxiety as a function of age and
sex of Child. Psychological Report,31,750.
Lockard, B. E.(1986). How to deal with the subject
of death with students in grades K-12.(ERIC No. ED
278 644)
McDonald, R. T.,& Hilgendorf, W. A.(1986). Death imagery
and death 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87-91.
McGovern, M.,& Barry, M.M.(2000). Death educati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erspectives of Irish parents
and teachers. Death Studies,24,325-333.
McNeill, J.(1983). Young mothers’ communication about
death with their children. DeathEducation,6,323-339.
Paul, B. J.(1988).The effect of a dea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circle, death anxiety and purpose
in life.(AAC8818832)
Rapport & Herbert(1993).Future time, death anxiety,
and life purpose among older adults. Death Studies,
17(14), 369-379.
Speece, M. W.,& Brent, S. B.(1984).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death concept. Child Development,55,1671-1686.
Templer, D. I.,& Ruff, C. F.(1971).Death anxiety scale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embeddings.
Psychology Reports,29,173-17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