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5.246.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6: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炳男
研究生(外文):Chen, Ping-Nan
論文名稱: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and Its Correlative Factors
指導教授:羅瑞玉羅瑞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ei-Yu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8
中文關鍵詞:網路素養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網路使用態度網路學習理論應用網路學習方式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1
  • 點閱點閱:24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的現況及差異情形,並探究人口變項、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網路素養(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網路使用態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問卷」及黃曉婷的「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問卷」為測量工具;以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等三縣市的高年級學生共1401名有效樣本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並透過單因子變異數、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與研究發現,而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網路知識屬中等程度,網路操作技能與網路使用態度則屬中上程度。
(二)國小學生在網路素養之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與網路使用態度等三個內涵,有顯著的相關;相關係數r值在.409到.741之間。
(三)國小學生網路素養與其人口變項有密切的關連,性別、年級、居住地區等變項,對國小學生網路知識的學習較具重要性,而在網路操作技能與網路使用態度上,則呈現部份差異。
(四)不同個人因素的國小學生,其網路素養具有明顯的差異。普遍而言,學生會隨著網路學習經驗的累積,以及擁有個人網路帳號而促使其網路素養向上提昇。
(五)國小學生網路素養植根於家庭因素,亦即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支持態度、家庭網路設備等變項,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具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六)國小學生網路素養有賴學校的蘊育養成,學生在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二個內涵上,會隨著教師網路教學素養與學校網路管理方式等變項,呈現正相關的成長。
(七)不同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在國小學生的網路素養上,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全面重視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提昇,訂定全面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縮短城鄉差距,並結合社區與學校資源,協助低社經家庭教育其子女。
(二)國民小學應適度增加學校的網路設備經費,妥善規劃網路環境,開放網路設備給師生使用,多舉辦網路相關比賽,並鼓勵學校教師踴躍參加校內外之網路相關研習,以及強化親師溝通,協助家長對網路有正確的認知。
(三)國小教師應以情境建構為導向,落實統整教學理念,注意年級與性別的差異,增加學生接觸網路的機會,以掌握適性教學的契機,並隨時觀察學生上網的態度。
(四)父母應在經濟能力許可範圍之內,充實家中電腦網路設備,以鼓勵孩子學習與利用網路資源,及與網路虛擬學習社群頻繁互動,以提供孩子接近網路的機會;另外,父母也應給予男女孩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合適的期望,避免性別差異對待。
  
關鍵詞:網路素養、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網路使用態度、
網路學習理論、應用網路學習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ifference of pupils with regard to their network literacy. On the other hand,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variable, individual factors, familial factors, school factors and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knowledge,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and attitude of using network).
In this study, my writing “Survey of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and Huang, Shiao-Ting’s work “Survey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taken as measuring tools. Taking effective examples 1401 seniors of the primary schools of Kaohsiung City, Kaohsiung County and Pingtung County as study objects, we make a survey. Besides, through statistic methods: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GLM(General Linear Model) MANOVA, we analyze collected data, and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I)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literacy, as to network knowledge, pupils belong to middle level; as to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and attitude of using network, pupils belong to middle-high level.
(II) As for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there is an evident correlation among three contents: network knowledge,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and attitude of using network. The coefficient concerned r is located between .409 and .741.
(III)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and the population variable. Sexes, seniors of the primary schools and living districts these variabl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 variables for pupils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knowledge. These variables show a little difference for pupils in the aspects of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and attitude of using network.
(IV) Owing to various individual factors, there is an apparent difference among pupils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literacy. Generally speaking, with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running network, and possessing individual network account number, pupils can promote their network literacy.
(V)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has its roots in familial factors, that is, the socioeconomic position of a family,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family network equipmen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pupils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literacy.
(VI)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depe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to grow up. In the aspects of network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with the network teaching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network administr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pupils present a correlative growth between the above.
(VII) There is an evid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twork administr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network literacy of pupil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and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e would like to proposefollowing suggestions:
(1).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need to emphasize totally pupils’ promotion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literacy. To set a policy to develop equally in the computer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y. To combine the resources of communities and the resources of primary schools to help low socioeconomic families in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2). Primary schools need to which add justly the cost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equipment; to plan perfectly a network environment. To open the using network equipment for teachers and pupils. To hold network contests concerned, and encourag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tudy of correlative computer held by their primary schools or by the outside. To strengthen continuall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arents and the teachers; to help parents having a right recognition toward network.
(3).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need to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atmosphere as a guide, to realize and integrate teaching idea. To noti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niors of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sexes. To enhance pupils’ opportunity to contact network, in order to control timeously the chance of teaching. To observe at all times pupils’ attitude in running network.
(4). Under the economic condition, parents need to fill families with computer network equipment, in order to encourage children to learn and make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To encourage them to frequently interact with the community of network-based mimesis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ntact network. Besides, parents need to provide boys and girls with the same education in learning computer, and keep a proper expectation for them, so as to avoid from a different treatment caused by sexes.
Key words: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knowledge,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network, Attitude of using network, Theory of learning network, Method of network-applied learning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素養之定義與內涵 17
第二節 培育網路素養之學習理論 26
第三節 應用網路素養之學習方式 30
第四節 網路素養之相關因素與相關研究結果探討 41
第五節 總結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9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現況分析 95
第二節 個人因素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 113
第三節 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 124
第四節 學校因素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 137
第五節 國小學生的網路學習經驗、人口變項、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關係 143
第六節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人口變項、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關係 1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發現 221
第二節 結論 235
第三節 建議 240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250
貳、英文部份 257
附錄一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第一次預試問卷 261
附錄二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第二次預試問卷 271
附錄三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第正式問卷 273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問卷 281
附錄五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283
附錄六 網路使用態度第一次預試題目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284
附錄七 網路使用態度第一次預試題目之因素負荷值 286
附錄八 第一次預試題號與第二次預試題號及總量表與
各分量之信度一覽表 288
附錄九 研究假設與研究統計分析之摘要 291
圖 表 次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 60
表 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素養一詞的定義 18
表2-2 國內外學者對網路素養的定義 20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電腦素養內涵及網路素養內涵的定義 22
表2-4 國外落實學校電腦網路教育環境的概況表及預期目標 31
表2-5 國內外學者對網路學習社群的定義一覽表 37
表2-6 國內外學者對合作學習的定義 39
表2-7 國內外學者對性別與電腦網路素養相關的研究 42
表2-8 國內外學者對年級與電腦網路素養相關的研究 44
表2-9 學者對不同地區與電腦網路素養相關的研究 46
表2-10 國內外學者對電腦網路學習經驗與電腦素養的相關研究 48
表2-11 擁有網路帳號之現況表 49
表2-12 學者對父母支持態度與電腦態度相關的研究 51
表2-13 學者對家庭電腦設備與電腦素養相關的研究 53
表2-14 學者對網路素養內涵之相關研究 55
表3-1 網路知識題目之項目分析表 73
表3-2 網路操作技能題目之項目分析表 77
表3-3 網路使用態度第二次預試題目之項目分析表 82
表3-4 網路使用態度第二次預試題目之因素負荷值表 84
表3-5 網路使用態度第二次預試問卷題號與正式施測問卷題號之
一覽表 86
表3-6 網路使用態度第二次預試總量表與各分量表之信度一覽表 88
表3-7 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素養與各分量表之信度一覽表 89
表3-8 整體樣本分配情形表 90
表3-9 本研究整體有效樣本分配情形表 91
表4-1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現況之分析摘要表 96
表4-2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三個分量表之Pearson積差相關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現況之分析摘要表 98
表4-3 不同人口變項之人數與百分比 99
表4-4 國小學生男生與女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5 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6 不同縣市地區的國小學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7 不同都市化的國小學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8 不同個人因素之人數與百分比 113
表4-9 不同接觸網路時間經驗的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4-10 每週不同使用網路時間的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11 國小學生有無個人專屬帳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7
表4-12 不同個人因素之人數與百分比 124
表4-1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4-1 4 不同父母支持態度的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4-15 學生家中有無連上網路的電腦設備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16 學生家中有無網路書籍或雜誌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9
表4-17 不同學校因素之人數與百分比 137
表4-18 國小學生網路素養三個分量表之
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38
表4-19 不同學校網路管理方式的學生在網路素養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9
表4-20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性別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0
表4-21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年級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6
表4-22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年級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47
表4-23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年級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48
表4-24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性別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9
表4-25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年級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0
表4-26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1
表4-27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組別對網路使用態度
之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52
表4-28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組別對網路使用態度
之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53
表4-29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父母支持態度的網路素養
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5
表4-30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上網設備的網路素養
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6
表4-31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7
表4-32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操作技能
之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58
表4-33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操作技能
之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58
表4-34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家庭社經地位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60
表4-35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家庭社經地位組別對網路使用態度
之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61
表4-36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組別對網路使用態度
之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62
表4-37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父母支持態度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64
表4-38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家庭上網設備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65
表4-39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66
表4-40 接觸網路時間經驗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67
表4-41 每週使用網路時間與有無網路書籍雜誌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69
表4-42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性別在學生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81
表4-43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在學生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82
表4-44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對網路知識之二因子交互作用
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83
表4-45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對網路知識之單純主要效果的
事後比較摘要表 183
表4-46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對網路操作技能之二因子
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84
表4-47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87
表4-48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年級對網路使用態度之二因子
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86
表4-49 學校網路管方式與年級對網路使用態度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86
表4-50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接觸網路時間經驗
在學生網路素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188
表4-51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接觸網路時間經驗對網路使用態度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89
表4-52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接觸網路時間經驗對
網路使用態度之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90
表4-53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每週使用網路時間在學生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192
表4-54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網路帳號情形在學生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193
表4-55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學生網路帳號情形對網路知識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94
表4-56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學生網路帳號情形對網路知識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94
表4-57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社經地位在學生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196
表4-58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社經地位對網路知識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197
表4-59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社經地位組別對網路知識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197
表4-60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父母支持態度在學生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199
表4-61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上網設備在學生的網路素養之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200
表4-62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知識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201
表4-63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知識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201
表4-64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使用態度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202
表4-65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上網設備對網路使用態度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203
表4-66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在學生的
網路素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204
表4-67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知識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205
表4-68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知識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206
表4-69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二因子交互作用細格平均數、人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207
表4-70 學校網路管理方式與家庭網路書籍雜誌對網路操作技能之
單純主要效果的事後比較摘要表 207
壹、中文部份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振德、洪榮昭、戴建耘(民75)。台北市國小兒童學習電腦之態度現況調查。國教月刊,33卷(7/8期),頁30-34。
王振川(民87)。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國小學童的直流電路概念轉變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燕超(民87)。資源化學習與網際網路應用規畫。視聽教育,39卷(4期),頁7-13。
池增輝、張苑珍(民88)。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期,頁3-14。
交通部統計處(民88)。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統計處編印。
余民寧(民82)。國小學生學習電腦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期,頁75-106。
沈中偉(民8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36卷(6期),頁12-25。
何志中(民88)。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文斌(民90)。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民87)。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期,頁2-13。
何榮桂(民8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期,頁2-8。
吳正己、邱貴發(民85)。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期,頁13-18。
吳明隆(民82)。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民87a)。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頁11-20。
吳明隆(民87b)。國小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66期,頁40-46。
吳明隆(民89)。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做法。取得途徑:http://163.27.103.130/文獻/資訊教育/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作法。
吳坤璋(民89)。結合學習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靜(民89)。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雜誌,頁36-44。
吳美美(民85)。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期,頁4-5。
吳清山、王以仁(民75)。國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研究,9期,頁177-190。
李世忠(民81)。從電腦教學到超(串連)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期,頁303-326。
李崑翰(民87)。國小電腦教育探究芻議。國教月刊,44卷(9/10)期,頁28-35。
李德竹(民86)。由圖書館資訊服務規劃我國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育方針與評量指標。臺北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3-H002-031。
邱貴發(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民87)。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卷(1期),頁20-27。
松田米次著、洪榮昭譯(民76)。21世紀的資訊社會-電腦理想國的省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新富(民8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民76)。中學輔導人員對電腦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期,頁43-69。
林英文(民86)。網際網路(Internet)上的教學使用。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簡訊,8602期。頁22-28。
林玉珮(民89)。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雜誌,頁46-51。
林清江(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取得途徑:http://www.mjps.ptc.edu.tw/item.htm/9yc.htm。
林曉妮(民86)。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小學生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文儀(民83)。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期。頁75-82。
施依萍(民86)。臺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昭(民7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與原理。台北:松岡出版社。
倪惠玉(民83)。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Philippa Wingate著,倪文娟譯(民87)。Internet新世界:網路新手指南。台北:草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翁百安(民86)。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對國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炎煌、蘇義翔(民80)。台南市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期,頁23-36。
郭生玉(民8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精華書局。
莊奇勳(民81)。我國小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八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討論文集,頁69-103。
張一蕃(民8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載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主編: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chapter-4.htm。
張世忠(民87)。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期,頁30-36。
張世忠(民88)。一堂國中理化科之教學觀察、評論和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19期,頁2-9。
張史如(民8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期,頁39-48。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基成(民86)。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期,頁36-45。
張基成、唐宣蔚(民89)。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14期,頁18-37。
張雅玲(民90)。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論文。
張瑞雄(民89)。網路-教育的敵人或朋友。師友,396期,頁5-9。
張再明(民87)。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卷(1期),頁1-6。
陳立祥(民88)。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師友,383期,頁16-21。
陳正昌(民89)。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美娥(民85)。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靜(民8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煥彬(民88)。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規劃、建置與評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茹(民82)。台灣學生電腦焦慮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卷(5期)。頁114-127。
曾志華(民84)。淺談社會建構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36卷(5期),頁45-49。
曾憲雄、劉金和(民83)。資訊化教育環境新藍圖。資訊與教育,43期,頁43-51。
湯惠誠(民83)。高雄市高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士論文。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孟元(民88)。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淑珠(民89)。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黃富順(民82)。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載於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黃曉婷(民90)。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祥(民73)。師範教育與電腦素養。師友,209期,46-48。
詹志宏(民86)。關於工作的未來-代發刊詞。PC Office:電腦上班族,創刊一號,頁14。
溫明正(民89)。跨世紀網路教學之探討。師友,396期,頁10-16。
楊昭儀、徐新逸(民86)。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39卷(3期),頁15-27。
楊家興(民84)。隔空教育下的傳播科技:新舊教學媒體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21期,頁5-12。
楊家興(民85)。透視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下的遠距教學(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5期,頁50-57。
楊淑娟(民 89)。網上學習:用綿密的網路連接偏遠的國度。台北:天下雜誌,頁124。
楊淑卿(民 87)。電腦資訊教育與性別差異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2/236期),頁22-32。
趙憶菁、洪瑞敏(民 88)。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期,頁67-100。
廖宜瑤(民 89)。國小四年級學生運用電腦網路科技進行主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廖釗概、蕭筱青(民89)。網路學習社群在國小體育教學上應用的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50期,頁12-19。
劉忠陽(民88)。電腦網路與資訊檢索。台北:立威出版有限公司。
劉駿州(民85)。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期,頁16-19。
蔡志煌、宜翠映(民84)。台南師院學生電腦態度之探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期,頁64-76。
蔡竺君(民89)。網路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蔣姿儀(民85)。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文福(民85)。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電腦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致強(民89)。網路資源融入高中基礎生物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 佩(民84)。電子佈告欄使用者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壹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怡秀(民90)。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韓善民(民86)。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卷(2期),頁16-21。
顏春成(民86)。國民小學電腦視窗網路篇。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鍾萬生(民88)。資訊科技對教育影響與因應。師友,383期,頁21-23。
謝佩珩(民88)。網路化合作學習能力訓練課程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南師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民88)。電腦網路在國民小學教學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瑞玉(民8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嚴世傑譯(民81)。電腦與資料處理:現在與未來。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貳、西文部份
Anderson,J.(l975). Literacy-A Focus on th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ED136227)
Busch T.(1995).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2), 435-438.
Chopra,S.L.(1969).Cultural Depr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 Jouran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2(10),435-438.
Compaine,B.M.(1984).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 In Compaine, B. M. (Ed.) Issues i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45-178.
Fister N.A.(1992).Factors Reducing Computer Anxiety in Adult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2),377-A.
Flexner,S.B.(1987).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2nd ed.),1122. NY: Random House Press.
Houle,P.A.(1996).Toward 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 in a Computer Skills Course.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4(1),25-48.
John,D.W.,John,R.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Forth Edution.)(ED369778)
Kay,R.H.(1989).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 Attitudes, Literacy,Locus of Control and Commitment .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1(3),307-316.(EJ404190)
Lockhead,M.E.,Nielson,A.,& Ston,M.K.(1985).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ong Research,1(1) , 81-96.(EJ322465)
Loyd,B.H.,& Gressard,C.P.(1984).The Effects of Sex,Age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on Computer Attitudes . AEDS Journal,18(2),67-77.(ED246878)
Lyman,H.H.(1990).Libraries,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 The Bookmark, 48(3), 170-175.
McClure,C.R.(1994).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1,1,diagram.(ISSN:0730-9295)
Mckinley,J.(1983).Training for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 19,13-22.(EJ283541)
Merrill,M.D.(1991).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tional Technology,31(5),45-53.
Okinnaka,R.(1992).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 Attitude Towards Computer U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6039).
Parker,R.(1984).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oom.OSSC,Bulletin,27(7).(ERIC No.ED 242 065).
Roza,Y.(1995).Computer Literacy, Attitude Toward Computers, and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s of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 the Provinces of West Sumatra and Riau, Indones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5(11), 3403.
Shashaani,L.(1993).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Computer Education,20(2), 169-181.
Sharan,S.,Shachar,H.(1988).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N.Y:Spring-Verlag.
Shearn,E.T.,JR.(1995).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6/04A.
Wilde,G.,Mackie,D.,& Copper,J.(1985).Gender and Computer: Two Surveys of Computer-Related Attitudes. Sex Role, 13(3/4), 215-228.(EJ324787)
Woolfolk,A.E.(1993).Educational Psychology(5rd ed).Boston:Allyn & Bacon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家興(民84)。隔空教育下的傳播科技:新舊教學媒體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21期,頁5-12。
2. 楊昭儀、徐新逸(民86)。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39卷(3期),頁15-27。
3. 莊雅茹(民82)。台灣學生電腦焦慮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卷(5期)。頁114-127。
4. 曾憲雄、劉金和(民83)。資訊化教育環境新藍圖。資訊與教育,43期,頁43-51。
5. 曾志華(民84)。淺談社會建構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36卷(5期),頁45-49。
6. 張再明(民87)。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卷(1期),頁1-6。
7. 張基成、唐宣蔚(民89)。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14期,頁18-37。
8. 張基成(民86)。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期,頁36-45。
9. 張史如(民8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期,頁39-48。
10. 張世忠(民88)。一堂國中理化科之教學觀察、評論和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19期,頁2-9。
11. 張世忠(民87)。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期,頁30-36。
12. 唐文儀(民83)。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期。頁75-82。
13. 邱貴發(民87)。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卷(1期),頁20-27。
14. 李世忠(民81)。從電腦教學到超(串連)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期,頁303-326。
15. 吳清山、王以仁(民75)。國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研究,9期,頁17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