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54.147.17.9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燕
論文名稱: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處遇之法律困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juridical hardship of juvenile sexual offenders’ treatment
指導教授:洪素珍洪素珍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性侵害加害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20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性侵害之於占絕大比例被害人之女性而言,是種社會立足點的剝奪,對於被害人的遣責以及性侵害禁忌、隱密的特性,也使得性侵害成為犯罪黑數極高之犯罪。然而,有些性侵害之犯罪黑數,不是因為它的隱藏或不存在,而是被整個社會非主流化及漠視。青少年之性侵害加害人向來不被認真對待,年齡在權力意識下不是看不見就是被邊緣化,一般人對於性侵害犯罪,也少會想到兒童或少年會是潛藏或者是實際存在之加害人,所以相關法令均從成人的觀點出發,並一般化青少年的經驗,這樣假定的結果,使得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的輔導治療出現法律依據空洞化之情形。
根據司法院全國之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各地方法院於違反妨害性自主案件中,依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交付保護處分之青少年即達2006人。以目前的法令而言,對於受保護處分之青少年加害人,既係被裁定保護、教育性的處分,並非「科刑」,所以自然沒有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強制治療」規定之適用,也無所謂接受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十條(修正前第十八條)刑後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的問題。因此,性侵害防治中心與少年法院(庭)執行保護處分之少年保護官少有聯繫,少年保護官亦不知從何與各縣市性侵害防治中心展開專業合作。
由於性侵害犯罪,早前之犯罪記錄與再犯有很強的關連性,而且加害者之年齡愈輕,愈可能持續異常,但是如果能及早對觸犯性侵害犯罪刑罰法律之青少年加以處遇協助,不僅可以降低激烈性的攻擊行為,確實的治療更可以減少再犯機率之增加。因此,為了要瞭解國內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有關處遇之法律面是否遇到困境,本研究採取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ing group interviewing),邀集包含司法、執行性侵害加害人刑前、刑中強制治療之獄政系統、負責監獄性侵害強制診療之精神醫院團隊、加害人社區追蹤處遇之責任醫院、縣、市政府性侵害防治中心、一線社工員、少年法院(庭)法官、心輔員、學者等代表共13人組成專家焦點團體,針對研究主題,透過受訪者對於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處遇上不同之經驗、觀點及意見互動,以現行有關性罪犯輔導治療之法令,在適用青少年處遇部分有無產生執行上之困境為討論議題,進行二場次之專家團體訪談,並蒐集大量語言資料,經由資料分析,呈見研究結論,結果發現:
(一)受訪者對於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應予以輔導或治療普遍具有共識,然而在實際的運作上,卻又不知如何做起。特別是受保護處分的青少年加害人,幾乎未曾起步,因此認為有必要將此部分之輔導或治療作為落實在法律依據上。
(二)在治療輔導上應發展出針對不同類型之性侵害加害人的治療輔導策略,並進而提出有關療效的評估。
(三)對性侵害犯罪應有追蹤性的研究,並建立完整之個別評估資料,以供後續處遇計劃之擬定。
(四)提昇執行輔導處遇之實務工作者有關性侵害加害人處遇之專業智能,且不管是刑事或保護處分,其治療輔導時間都不應過短。
(五)對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之治療、輔導應設置專區或專所。
(六)少年保護官應該有專人或專組來辦理有關緩刑、假釋中付保護管束或受保護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並且積極加入社會控制之網絡中。
基此研究結論,本文進而提出有關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少年事件處理法等可併行路徑之修法建議,主要包括:(一)修正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加害人之立法定義。(二)增列「經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保護處分確定者」之規定,使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之社區處遇規定得以運用至受保護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三)在社區安全網絡中,加入少年事件處理法之少年保護官角色,使少年保護官得以對受社區性保護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採取多元的處遇方式。(四)具有絕對不定期刑之疑之保安處分,應增列規定限制適用於受保護處分青少年。(五)少年事件處理法有關禁戒及治療處分之範圍應予擴充,使能包括經評估後,認有施以治療輔導之必要者。(六)增設假釋除外之規定,使受刑事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於徒刑執行期間接受輔導或治療後,如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即不得假釋。(七)保留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之性侵害非行歷史記錄及資料,以供後續追蹤。
此外,本文基於社會資源之連結與運用觀點,在性侵害犯罪日益著重社會安全控制及再犯危險性之預防基礎下,提出可供實務參考之少年輔導、治療流程圖,俾將目前尚無強制法源之受保護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納入社區處遇資源網絡中。同時針對受刑事處分之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一併提出相關實務單位專業協力之建議。翼望對上開實務所面臨之法律困境有所協助。
第一章 前言:「他沒有被治療?!」
第一節 緣起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9
第四節 本文重要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侵害加害人與性別間之關係 17
第二節 性侵害加害人與年齡間之關係 19
第三節 有關性侵害犯罪成因之微觀與鉅視 22
第四節 性侵害犯罪類型與處遇 29
第五節 關於性侵害加害人之處遇 33
第六節 我國性侵害加害人處遇之法律依據與實務 49
第七節 小 結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第二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優點與限制 72
第三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運用程序 74
第四節 本研究歷程 80
第五節 資料之分析與詮釋 8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5
第七節 研究可能之限制 8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有效預防加害人再犯之處遇模式 88
第二節 刑前或刑後強制治療及社區處遇如何運用在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 102
第三節 對青少年加害人處遇實務之現況與困難 111
第四節 對青少年加害人較佳處遇模式之看法 126
第五章 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之結論 133
第二節 對青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治療輔導之法律修改建議 134
第三節 少年輔導、治療建議流程圖 145
第四節 小結 14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50
英文部分 156
附錄
附錄一 內政部九十年度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執行概況表 158
附錄二 各地方法院少年刑事案件再犯行為一按年及罪名別分 159
附錄三 各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再犯行為一按年及罪名別分 160
附錄四 各地方法院少年保護事件性侵害案件裁判結果--按機關別 162
附錄五 各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再犯情形統計表 163
附錄六 各地方法院少年刑事性侵害案件裁判結果-按刑度及緩刑分 165
附錄七 專家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66
中文部分
王家駿等譯(2001)《性侵害再犯之防治》。台北,五南。(Laws,D.R.原著)。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Vaughn,S.& Schumm,J.S.& Sinagub,J.原著)。
文榮光、周煌智主編(2006)《性侵害犯罪防治學─理論與臨床實務應用》。台北:五南。
文榮光、張敏、龍弗衛、周煌智、楊聰財、薛克利、顏永杰(2002) 《台灣地區性侵害犯罪防治責任醫院現況之研究:性侵害犯罪加害者之鑑定、評估與治療》。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一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劃。
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2)《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執行概況表》。
內政部刑事警察局(2000)《台灣台閩刑案統計表》。
田佳平(2000)《性犯罪與候選基因之相關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惠英(2003)《觸法少年的司法心理評估》。司法院研究發展研究報告。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沈勝昂(2006)〈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社區監督〉,文榮光、周煌智主編,《性侵害犯罪防治學》354~395。台北:五南。
沈勝昂(2003)《建構本土化性侵害加害人社區監控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及嘉義縣市為實驗之社區方案》。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李茂生(2003)〈論刑法修正草案第十條有關性交定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6:144~154
李思賢、高千雲(2002)《性侵害犯再犯預防團體治療方案之評估》。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
呂嘉寧(1997)《價值觀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巧翊(2003)《折翼與展翅-犯案少年與家庭系統相互影響歷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健陽(2002)《台灣地區監獄矯治效能之實證研究》。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
林羿坊(2000)《少年保護管束經驗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宇(2000)《性侵害加害人的性格特徵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傑(2006)《建立性罪犯處遇再犯危險鑑定評估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林明傑、鄭瑞隆(2003):《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再犯危險評估量表之建立研究-靜態與動態危險因素之探測與整合》。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林明傑(1999)〈性罪犯之心理評估暨危險評估〉,《社區發展季刊》,88:316~340。
邱惟真、邱思潔、許耕榮、蕭春樱(2005)《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團體輔導方案:社區團體輔導教育模式》。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吳敏欣(2000) 《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2)《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法務部(1997)《強姦犯罪成因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周煌智(2001)〈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鑑定與刑前治療實務 〉,《刑事法雜誌》, 45(3)
:127-144。
周煌智(1999)〈性犯罪者的神精心理學危險因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
周珍珍(2000)《犯罪青少年自尊、困擾問題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成、廖梅花合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Krueger,R.A.& Casey, M.A.原著)
洪素珍(2002)〈絕望中的盼望-性侵害創傷復原之因素與歷程〉,《文化研究月報》, 19
段成富(2000)《強姦犯罪加害人人際關係與職業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鳳仙(2006)《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台北:新學林。
孫鳳卿(2001)《性侵害加害人之犯罪型態與危險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候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台北,法務部。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孟維德(2003):〈少年性侵害犯罪與被害之警察防治策略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若璋、黃亮韶(2006):〈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團體輔導方案─本土化再犯預防身心治療模式〉,《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若璋、林正修(2003)〈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模式之再探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若璋、施志鴻、劉志如(2002)〈五位台灣亂倫父親犯罪歷程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11:1~36
陳若璋(2001)《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台北:張老師。
陳若璋、劉志如(2001)〈五類型性罪犯特質與預測因子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59~98。
陳若璋、劉志如、王家駿(2000)《高危險連續性罪犯危險因子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NSC89-2413-H-007-010
陳若璋(2000)《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
陳若璋、劉志如(2000)〈治療性侵害加害者科技整合之必要性〉,《輔導季刊》,36:11~18。
陳美燕(2001)《美國、加拿大少年司法參訪研究報告》,司法院。
陳慈幸(1999)〈現行日本性侵害犯罪案件處理方法之研究與分析〉,《刑事法雜誌》,43(6):28~57。
陳羿足(1999)《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以玲(1997)《家庭暴力對少年暴力犯罪行為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4)《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幼涵(2001)《解析青少年犯罪率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叔華等譯(1999)《家庭暴力》。台北,洪葉文化。(Kemp,A.原著)。
張 紉(1998)〈保護管束少年再犯行為原因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黃世杰、王介暉、胡淑惠譯(2000)《兒童性侵害─ 男性性侵害者的評估與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Morrison,T. ,Erooga,M. & Beckett,R.C.原著)
黃軍義(2000)〈強姦犯罪的心理歷程:(一)理論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2000, 6:3~52。
黃軍義(2000)〈強姦犯罪的心理歷程:(二)實徵驗證〉《本土心理學研究》。2000,6:53~124
黃富源著(1999)〈我國婦女刑事被害現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0~65。
黃富源、鄧煌發(1999)〈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黃俊祥(1998)《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斌(1997)《非行兒童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
楊士隆(2004):《性侵害犯罪再犯率及危險因子之研究》。九十三年度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楊士隆、蔡德輝(1999):《台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8-2214-H-194-004。
楊大和譯(1995)《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Herman,J.L.原著)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劉肖泓(2002)《犯罪少年再犯之家庭學校社會成因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邦繡(2001)〈對我國性侵害犯罪者處遇立法的探討(上)〉,《法務通訊》, 2065:3。
劉邦繡(2001)〈對我國性侵害犯罪者處遇立法的探討(下)〉,《法務通訊》, 2066:5。
鄧煌發(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1)《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會。
魯倍倍(1999)〈親密感、孤獨感與性加害人相關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歐素汝譯(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Stewart,D.W.& Shamdasani, P.N.原著)
闕漢中譯(1999),《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國立編譯館。(Mears,P.A.原著)
賴妙珠(1998)《受非機構式保護處分少年再犯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台中地方法院觀護人室接受接受保護處分少年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映潔(2003)〈我國刑法修正草案有關保安處分修正條文之評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6:129~143
盧映潔(2002)〈德國對性犯罪人的監獄處遇方案〉,《二十一世紀性罪犯司法處遇暨輔導治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7~111。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龍佛衛、呂宜靜、魏式壁(2001)〈性侵害加害人治療─以高雄市工作模式為例〉,《護理雜誌》,48(2):27~32。
魏惠娟(2004)〈焦點團體〉,《質性研究》,謝臥龍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慶煌 (1999)《性侵害加害者之社會心理剖繪研究─以近親相姦(亂倫)為主要探討對象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羅燦英(1999)〈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王雅各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顧英蕙(1999)《影響少年再次犯罪之因素初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raji,S.1997.“Sexually Aggressive Children:Coming To Understand Them”,Thousand Oaks,CA:Sage.
Boyd ,N.J., Hagan ,M.& .Cho,M.E.1999,“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ex Offen-
der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Ethan Allen School
Canadian Center for Justice Statistics.(1999). Sex Offenders. Juristat Catalogue no.85-002-XIE Vol. 19, no. 3. Pttawa: Statistcs Canada.
Harris,G.T.,Rice,M.E.,Quinsey,V.L.,Lalumiere,M.L&Boer,D.(2003)., “A multisite comparison of actuarial risk instruments for sex offender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5(3),413-425.
Fergusson,D.M.& Mullen,P.E.1999“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 children”, Thousand Oaks,CA:Sage.
Fergusson,D.M.& Mullen,P.E.1999“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 adults”, Thousand Oaks,CA:Sage.
Lederman,C.S.2000.“The Juvenile Court:Putting Research To Work for Prevention”,Juvenile Justice,5(2):22~23.
Milloy,C.D.1994..“A Comparative Study of Juvenile Sex Offender and Non-sex Offenders”, Olympia,WA:Washington Stat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Perry , P.G.& Orchard , J.1992.“Assessment &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Sex Offenders, ”Sarasota, Florida: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Righthand S. & Welch C. 2001.“Juveniles Who Have Sexually Offended~A Review of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Washington,DC: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Ryan,G.& Lane,S.1997.“Juvenile Sexual Offending~Cause,Conseqences and Correc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ussell,D.1983: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trafamilial and extrafamilial se resech xual abuse of female children,Child Abuse And Neglect 7.
Salter,A.C.1988.“Treating chil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Newbury Park,California:SAGE
Shireman ,C.H.& Reamer, F.G.1986.“Rehabilitating Juvenile Justice”, N.Y.:Columbia Univ, 170~172.
Ullman,S.E.1999.“Social Support and Recovery from Sexual Assault:A Review”,Agg-ression and Violent,4(3):343~3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