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90.2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4: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玉錦
研究生(外文):Yu-chin Chen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實施零體罰教師與教師情緒管理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wo cases study of elementary teachers’ response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to the policy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指導教授:陳延興陳延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Hs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3
中文關鍵詞:關鍵字:國小教師情緒管理管教策略零體罰
外文關鍵詞:zero corporal punishmentKeywords: elementary teachersemotional managements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14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實施零體罰與情緒管理之個案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質性研究以瞭解教師在實際管教過程中,主要的管教議題為何,面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時,教師要如何適應零體罰以調適情緒及改變管教方式,其反應與內心掙扎之情形,以及影響教師面對禁止體罰議題的情緒轉變情形,進而提供教師良好情緒管理建議以落實零體罰的參考。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致之結論:
一、教師面臨學生行為問題之管教議題,包括:「學生愛說話」、「學生作業沒寫」、
「學生衝突」、「學生作弊」、「學生偷竊」、「師生衝突」等六大議題加以探討。
二、教師的管教方式之轉變:歸納整理零體罰的管教方式有:「溝通」、「彈性調
整作業」、「運用閱讀與說故事方式」、「規勸」、「尋求其他支援」、「傾聽」等。
三、零體罰管教策略之轉變意義:對學生產生身心傷害「由高度傷害轉變低度傷害」、由負面轉成正面」的體罰態度、「由漠視轉成重視」的人權態度、「由對立冷漠轉成親密」的師生關係、「由正向轉成負向」的情緒轉變
四、教師情緒管理是零體罰管教策略之關鍵因素,教師作情緒的掌控,才能圓融地處理學生事務與問題, 積極誘導學生,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的興趣;透過溝通機制,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sponses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emotional management to the policy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in Taiwan. The followings are the goal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firstly to adopt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inquiry these elementary teachers who encounter the issues of discipline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Then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issues of teachers’ discipline, and teachers’ response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then to understand teachers’ emotional management on the impact of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research concludes as following
1.The teachers face the topics of disciplining in students’ behavior problems. There are six major issues discussed in the research and these are “students are very talkative in class,” “students don not complete their homework,” “students cheating,” “stealing,” and “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2.The ways which teachers take to discipline in the facet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are ‘communication’, ‘assign a flexible homework’, ‘use of readings and the ways of storytelling’, ‘admonishment’, ‘seeking for others’ support’ support’, and ‘listening’.
3.There are some transitional meanings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in discipline tactics as following: the emotional shifts of resulting in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rm. The teachers’ attitudes of encountering the punishment are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The teachers’ attitudes of the human rights are from indifference to concer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from detached to intimate. The teachers’ emotional shifts are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4.The teachers’ way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policy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Teachers can control their emotion well and then also competently deal with students’ affairs, actively trigger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By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圖目錄.................................................. IX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ㄧ節 主張體罰的教育史哲觀點……................................ ...................9
第二節 反體罰的教育觀點………………………………………….22
第三節 台灣體罰教育之狀況…………………………………………28
第四節 零體罰教育政策相關理念.......................................................44
第五節 教師情緒管理…………………………………………………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79
第一節 採取質性研究的理由…………………………………………79
第二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81
第三節 信度與效度……………………………………………………84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個案研究…………………………………………86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88
第六節 描述、分析與詮釋……………………………………………91
第七節 研究者的背景……………………………………………….93
第八節 研究限制………………………………….…. …….…….95
第九節 研究倫理………………………………….….…. ….…..96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9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99
第二節 教師零體罰相關分析……….…………………………….118
第三節 教師管教的議題…………………………….…………….136
第四節 教師管教策略之情緒管理…………….………………….174
第五節 教師本身的省思……………………….….….….….….212
第六節 綜合與討論…………………………...….….….….….216
第七節 省思與觀照…………………………….…………….……2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27
第一節 結論………………………………….….….….….….…227
第二節 建議…………………………………….….….….….….230

參考書目…………………………………….….…..…..….……237

附錄…………………………………….….….….….……………247
附錄一團體焦點訪談…………….…….….….….……….…….247
附錄二 個別訪談大綱(一)………………….….….….….…248
附錄三 個別訪談大綱(二)……………….….….….….……….249
附錄四 訪談學生的訪談大綱………………….….….….…....250
附錄五 真老師的研究時間與訪談紀錄一覽表.....................................................251
附錄六 德老師的研究時間與訪談紀錄一覽表................252
附錄七 研究資料來源明細.................. .............253
參考書目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1)。國中小學校園體罰狀況問卷調查。2006年1月14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panish1025_0.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4)。國中、小校園體罰問卷調查。人本教育札記,179,38-45。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2008年4月12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 /94/0616tfar/index1.htm園體罰問卷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7)。校園體罰問卷結果分析。2008年5月15日,取自http://inter.hef.org.tw/panno/20070603-1.doc。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8)。明文禁止後 3成學生仍遭體罰。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 www.wretch.cc/blog/melodoia&article_id= 20704008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淑俐(1997)。教育急轉彎。臺北巿:聯合發行。
王淑俐(1999)。情緒管理DIY。臺北巿:黎明。
王淑俐(2005)。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巿:全華科技。
王連生(1980)。新西洋教育通史。臺北巿:紅豆。
申慧媛(2006年12月13日)。教育部要各校速訂管教辦法。自由時報,6版。
伍振鷟(2004)。教育哲學。臺北巿:師大書苑。
何琦瑜、吳毓珍(編)(2007)。教出品格力。臺北市:天下。
吳如玉(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
吳清山(1984)。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 2006。教育資料 集刊,32,1 22。
李平樞(譯)(1978)。J. J. Rousseau著。愛彌兒(Emile)。台北市:商務。
李秀娟(2006)。臺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放情意滋長。高市文教,46,11-13。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玉体(1978)。邏輯導論。臺北市:教育文物。
林玉体(1991)。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巿:三民書局。
林玉体(2006)。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巿:三民書局。
林金悔(1974)。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其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憲聰(199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柯永河(無日期)。教師的情緒管理。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輔導,51。
柯永輝(2008年6月6日)。體罰只會逼學生墮落。聯合報。C1版。
洪文雄(1996)。辨正體罰教育。師友月刊,349,38-39。
洪依如(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范振和(2008年6月3日)。倒栽蔥體罰案老師記一大過。聯合報。 C1版。
倪靜貴(1997)。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大偉(2000)。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宗林、周愚文(2005)。教育史。臺北巿:五南。
徐明珠(2005)。零體罰入法的省思。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之國政分析,臺北市。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99-114。
翁翠萍(2006)。花蓮國小教師體罰事件,誰需要負責任。2006年12月15日,取自blog.nownews.com/cv98/textview.php?file=42257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 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陽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小茅譯(2005)。J. Locke著。家庭學校。臺北縣:上游。
張四明(1985)。執行人員意向與政策執行之研究-我國國小教師執行體罰禁令的個案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有恆(2007)。幸福人生。臺南:翰堂。
張怡筠(1996)。EQ其實很簡單。臺北市:希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惠(譯)(1996)。EQ。D. Goleman著。(Emotional Intelligence)。臺北市︰時報。
張振成(1998)。談教師的情緒管理。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 (4),1-5。
張學善(2004)。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6(2), 37-56。
教育部(2005)。教育部公報248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校園正向管教觀摩暨表揚大會。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 1900。
曹月珍(1997)。幼教與特教:如何幫助兒童克服怕黑怕鬼的恐懼。國教輔導,317, 36-37。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
莊耀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敏溶、廖雪茹(2008)。遭體罰罹憂鬱症 請求國賠。2009年3月5日,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23/today-life7.htm。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巿:紅葉。
陳向明(2006)。社会科學研究:方法評論。四川:重慶大學。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
陳妙娟(2007)。體罰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九十六年度研究計畫一覽表。2009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44/96resplan.htm
陳宏祐(2007)。體罰政策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實施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志平(2006年12月13日)。立法禁體罰學生可國賠 教育基本法修正立院三讀通過 政府應依法提供救濟 教師憂管教將趨消極。聯合報,A6版。
陳佩英、洪嘉敏(2004)。反體罰的思想演進。2008年1月5日,自http://b3m.netfirms.com/chinese/articles/ar_2004/ar_2004_peiying_history.htm
陳延興(2000)。國小教師教學倫理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玲芳(2007)。國中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試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95-322。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教育研究法之介紹。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30。
陳榮華、林坤燦 (1991)。 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 師大學報, 6,65-116。
陳榮華、盧欽銘、洪有義、陳李綢(1980)。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54-57。
傅任敢(譯)(1985) J.A.Comenius著。大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
曾愛淑(2003)。公務人員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游明金、江志雄(2008)。教師涉體罰家長聯名指控。2008年4月5日,取自http:// 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 29/today-north22.htm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薇(2006)。教育趨勢導報,19。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重建。臺北市:遠流。
黃俊杰、戴君恬(2008)。老師拿椅怒砸學生 惡行PO上網。2008年1月5日,取自http:// n.yam.com/view/mkvideopage.php/ 20080531695945。
黃政傑、李隆盛編 (2000)。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 苑。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淑怡(2009)。國小教師校園零體罰認知與班級常規管理策略之相 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順利(1999)。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碩斌(2004)。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道德做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維明、何琦瑜(2007)。老師別動手,五大訣竅導正學生。天下雜誌, 369, 100-103。
黃維明、何琦瑜(2007)。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天下雜誌。
黃馨儀(1999)。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瑞珠(1996)。教師情緒管理-主題輔導工作坊研習手冊。台北市: 教育部。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譯)(2002)。Immaunuel Kant著。論教育。臺北巿:五南。
雷通群(1980)。西洋教育通史。臺北市:台灣商務。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
福爾摩沙基金會(1995)。體罰真的有用嗎。2009年4月10日,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 1105053010915
劉春男(2001)。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歐陽教(1980)。宗教信仰的德育與反德育涵義。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2,338。
歐陽教(199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潘志賢(2006)。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及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蔣治邦(1992)。影響國民小學問題學生家庭因素之研究, 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專案研究報告。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巿:生智文化。
鄭石岩(1996)。重視情緒教育。 載於楊瑞珠主編:教師情緒管理。台北市:教育部。
鄭如安(1992)。高雄市小港區國小教師類型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0(2),88-114。
蕭新煌(1990)。變遷中台灣社會新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05)。體罰論述研究室。98年4月12日,取自http:// tfar.info/archives/category/statics/。
謝小芩(1990)。婦女研究專論:教育中的兩性意識。婦女研究通訊。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
2.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
3. 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放情意滋長。高市文教,46,11-13。
4. 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放情意滋長。高市文教,46,11-13。
5.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6.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7. 柯永河(無日期)。教師的情緒管理。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輔導,51。
8. 柯永河(無日期)。教師的情緒管理。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輔導,51。
9. 洪文雄(1996)。辨正體罰教育。師友月刊,349,38-39。
10. 洪文雄(1996)。辨正體罰教育。師友月刊,349,38-39。
11.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99-114。
12.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99-114。
13. 張振成(1998)。談教師的情緒管理。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 (4),1-5。
14. 張振成(1998)。談教師的情緒管理。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 (4),1-5。
15. 張學善(2004)。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6(2), 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