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3.219.1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7: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文文
研究生(外文):Wen-wen Li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與教師抗拒變革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推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Power Use and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A Case for Using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olicy
指導教授:鄧鈞文鄧鈞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wen T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0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抗拒變革校長權力運用
外文關鍵詞: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Principal’s Power U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0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論文題目: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與教師抗拒變革之研究:
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推動為例
校所名稱: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班
畢業時間:2010年(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林文文 指導教授:鄧鈞文 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未參與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情形、變革抗拒成因與校長權力運用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教師抗拒變革之知覺差異情形,及其之間的關係。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中縣/市未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變革關注與校長權力運用問卷」,採分層隨機抽樣,共發出29所學校44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408份。蒐集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校長能運用符合時代趨勢之權力策略經營管理校務。
二、未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國民小學教師對評鑑政策具相當程度之瞭解,並對政策未來發展有所預期。
三、未參與之國民小學教師存有抗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存在困境。
四、學歷較高與兼行政的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瞭解的認知程度較高,抗拒也較低。
五、不同地區教師對校長權力運用知覺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瞭解程度不同。
六、校長的權力運用策略影響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態度。
七、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的教師對政策瞭解的認知程度較高、教師抗拒變革的程度較低。
八、政策預期因素不是教師未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主要原因。
九、「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瞭解」與「校長政治互動權力運用策略」對「教師抗拒變革」具預測力。

【關鍵詞】校長權力運用、教師抗拒變革、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相關研究探討…………………………………13
第二節 校長權力運用理論與相關研究探討…………………………………41
第三節 教師抗拒變革理論與相關研究探討…………………………………7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7
第一節 研究架構………………………………………………………………97
第二節 研究對象………………………………………………………………98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0
第四節 研究工具………………………………………………………………100
第五節 資料處理………………………………………………………………1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19
第一節 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教師抗拒變革現況分析
…………………………………………………………………………11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
教師抗拒變革之差異分析
…………………………………………………………………………128
第三節 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教師抗拒變革之關係
…………………………………………………………………………153
第四節 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對教師抗拒變革預測力之探討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7
第二節 結論……………………………………………………………………176
第三節 建議……………………………………………………………………181
參考文獻 …………………………………………………………………………187
一、中文部分……………………………………………………………………187
二、西文部分……………………………………………………………………198
附錄 …………………………………………………………………………205
附錄一 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205
附錄二 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10
附錄三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變革關注與校長權力運用」問卷初稿………215
附錄四 專家效度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222
附錄五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變革關注與校長權力運用」預試問卷………223
附錄六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變革關注與校長權力運用」正式問卷………227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尤智鴻(2008)。壽險業組織變革績效管理之研究-以安泰人壽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聰安(2005)。國民小學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韋程(2008)。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進添(2007)。國小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意見調查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毓秀(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伍國雄、鄭燕祥(1993)。教師對學校變革態度之研究。教育學報,21(1),3-14。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昆旺(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和堂(2002)。認識教師評鑑。師友,426,16-19。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技術。臺北市:天一。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俊憲(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理念、策略與實務。載於臺中市中華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習資料,臺中市。
吳清山(1994)。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學院(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77-218)。臺北市:學富。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耀堂(2002)。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行政決策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玉珍(2006)。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呂志崗(2005)。學校組織變革中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抗拒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國民中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台灣教育,6,12-23。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坤調(2007)。國民小學教務主任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以台北縣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宛真(2005)。國民小學組織慣性、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俊湖(2009)。教師評鑑與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6(5),1-2。
李盈純(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秋莞(2006)。員工對組織變革抗拒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A機關之整併案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1994)。Robbins, S. P.著。組織行為。臺北市:楊智。
李健銘(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淑芬(1995)。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燕芬(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燕玲(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評鑑內涵對組織變革抗拒態度之影響。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沈如富(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變革關注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志鴻(1992)。組織權力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紋如(2008)。台東縣國小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文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秀香(2008)。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行動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坤豐(1980)。國民中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方式與教師工作滿足感之關係的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幸君(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林郁絲(2000)。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重澎(198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基礎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貞(2005)。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欽榮(2000)。企業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林善樑(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學校組織變革對校園倫理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秀玲(2007)。高職商業類科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姚繼儒(2008)。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柯愷瑜(2001)。影響組織變革抗拒因素之探討。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柯銘祥(2001)。國民中學教師對教育改革支持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文芬(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洪玉芬(2005)。學校組織文化類型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克遜(2009)。嘉義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調查。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劭品(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瑞富(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情形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聖昌(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與意見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裕欽(199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及其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智隆(199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教師接受行政決定意願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孫本初(1984)。機關組織更新之研究:著重在用比較方法來評估計劃式的組織更新效果。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燕山(1982)。領導者的權力基礎、領導行為與員工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聯恩(1996)。美式變革、英式變革與日式變革。世界經理文摘,120,74-81。
秦夢群(2001)。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翁博飛 (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推動與實施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郝靜宜(2009)。國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林和春(2006)。面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提升中小學教師參與誘因之研究。中等教育,57(5),36-58。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0,232-246。
張涵婷(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銳(1992a)。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臺灣教育,504,18-24。
張德銳(1992b)。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4)。淺談教育組織革新。竹縣文教,9,4-16。
張德銳(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216-231。
張德銳(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習資訊,26(5),17-24。
教育部(2006a)。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進階制度先期工作小組彙編資料。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b)。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c)。試辦教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9)。重要教育統計資訊。2009年12月30日。取自http:// www. 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文臻(2001)。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兩位女性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士軍(1995)。管理學。臺北市:東華。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詠(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策略與變革抗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木金(1999)。學校行政的變革與挑戰:渾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61-68。
陳玉心(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研究:以教師觀點為取向。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怡帆(2009)。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關注與因應策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玟螢(2007)。臺東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俊龍(2009)。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建銘(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變革關注之研究─發展階段及其差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博(2000)。國民小學評鑑制度之探討。國教天地,138,40-44。
陳烈甫(2002)。民營化組織變革中員工反應態度及離職意願之調查研究-台電公司員工之觀點。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崇安(2003)。組織變革型態對組織學習與經營績效提升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逸敬(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聰浪(1999)。高職校長權力運用與學校行政主管政治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73-308)。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傅木龍(2000,10月)。建立教師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游象昌(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進年(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變革關注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佩玲(2008)。國民中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坤政(200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對話的微觀探討。臺北市:五南。
黃怡絜(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昆輝(1980)。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臺北市:五南。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芳謙(2002)。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以綜合高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市:冠學。
黃艷秋(2008)。國小校長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國賜(199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和地位。師友,241,1-2。
楊淑妃(1988)。台灣省立高中校長權力基礎與教師參與決定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憲勇(2009)。臺北縣國民中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樹槿(1992)。國民小學校長的權力類型、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惠文(200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靳建國(譯)(1989)。B. Russell著。權力論(Power)。臺北市:遠流。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廖素梅(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劉君業(譯)(1994)。H. J. Leavitt & H. Barhrami著。管理心理學(上)(Managerial Psychology)。臺北市:大眾心理。
劉秀滿(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芷伶(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內涵認同程度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麗蓉(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關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鍚勳、陳順和、陳淑敏和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文杰(2000)。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混沌現象敏銳度及組織權力關係重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英芳(2008)。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
蔡榮福(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正昇(2007)。花東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鄭淑惠(1998)。國民中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惠(2000)。化阻力為助力-論學校組織變革的抗拒。中等教育,51(6),20-29。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東濱(1988)。管理技巧-員工問題之診斷與處理。臺北市:格致。
盧中原(2006)。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鈴文(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雪卿(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變革內涵及其變革抗拒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豪(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的變革抗拒。師友,413,11-15。
謝安田(1990)。企業管理。臺北市:五南。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2009)。台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問題與推動策略-政策執行的觀點。研習資訊,26(5),35-46。
羅春文(2007)。苗栗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珮瑜(2008)。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虞村(1990)。權力的意義、類型與用法(上篇),人事月刊,10(6),8-15。
嚴月伶(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進階制之現況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純儀(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維新(2003)。國小教師知覺學校組織變革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西文部分】

Agocs, C. (1997). Institutionalized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Denial, inaction and repression. Journal of Business, 16, 917-931.
Bell, D. V. J. (1975). Power,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An essay in polit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anke, V. (1990). Power. In V. Blanke (Ed.), Knowledge and administration (pp. 173-261).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lau, P. M. (1986).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radley, L. K., & Debra, L. S. (1997). The impa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employee resis-tance to teams: Toward a model of globalized self-managing work team effective-nes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730-757.
Chung, K. H., & Megginson, L. C. (198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ma-nagerial skills. New York: Harper & Row.
Copes, L. P. (198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bases of power used by selected secondary principals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their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T.
Costley, D. L., & Todd, R. (1991). Human relations in organization. St. Paul, Minn: West.
Cummings, T. G., & Worley, C. G. (2001).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David, H. (1987). Appraising teacher performance in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7), 40-44.
Dubin, R. (1974). Human relation in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tzioni, A.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Etzioni, A.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On power, in-volvement and their correlates. New York: Free Press.
Evans, R. (1993). The human face of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1), 19-23.
Fairholm, G. W., & Fairholm, B. C. (1984). Sixteen power tactics principals can use to impro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NASSP Bulletin, 68, 68-75.
Fairholm, G.. W. (1993). Organizational power politics: Tactics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Westport, CT: Praeger.
Fennell, H. (1998). Power in the principalship: Four women’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7(1), 23-49.
Forsyth, D. R. (1999). Group dynamics (3rd 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n Books.
Franzoia, J. P. (1989). Teacher perceptions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wer base use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ND.
French, J. R., & Raven, B.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C. Wright (Ed.),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pp. 118-149).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n Press.
Giddens, A.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Action,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London: Macmillan.
Greenberg, J., & Baron, R. A. (200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84).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149-164.
Hardiman, S. C. (1997). Teachers’perceived sense of efficacy: Connections to teacher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power bas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NE.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Boston: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Hellriege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Hodge, B. J., & Johnson, H. J. (1970).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Hultman, K. (2002). Motivational system mapping.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4), 39-50.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pp. 158-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for tw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 158-174). New Bury Park, CA: Sage.
Jager, de Peter (2001). Resistance to change: A new view of an old problem. World Fu-ture Society, 35(3), 24-27.
Judson, A. S. (1991). Chan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Minimizing resistance to change.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Katz, D., & Kahn, R. L. (196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nap, M. L. (198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elationship. Boston: Al-lyn & Bacon.
Kotter, J. P. (1990). What leaders really d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03-111.
Kotter, J. P., & Schelesinger, L. A. (1979). Choosing strategies for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 106.
Kuligowski, B. A. T (1991).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 and out-come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ED. D. 1991. AAC9870659.
Lewin, K. (1947a).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a and soci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1(1), 5-41.
Lewin, K. (1947b).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Ⅱ. Human Relations, 1(2), 143-153.
Lussier, R. N. (2000).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concepts: Applications & skill devel-opement. Singapore: Thomson Learning Press.
Mackert, M. J. (2001). Conductivity for schematic conversion: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for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MO.
Muth, R. (1984).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ower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 25-42.
Nadler, D. A. (1981).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17(2), 191-211.
O’Connor, C. A. (1993). Resistance: The repercussions of chang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14( 6 ), 30-36.
Pidert, S. K. (2000). Rethinking resistance and recognizing ambivalence: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f attitudes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 783-794.
Pierce, J. L., & Newstrom, J. W. (2003). Leaders & the leadership process: Readings, self-assessments & applications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
Porter, A. W. S. (1986).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power strateg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ND.
Porter, A. W., & Lemon, D. K. (1988). How teachers perceive a principal’s power. Prin-cipal, 67(3), 30-32.
Radnofsky, M. L. (1994). Empowerment and the power not to chang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restru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3(2), 154-164.
Reitz, Joseph H. (1981).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Rnadolph, W. A. (1985).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senberg, D. (1993). Eliminating resistance to change. Security Management, 37(1), 20-21.
Schermerhorn, J. R., Hunt, J. G.., & Osborn, R. N. (1998). Basic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ergiovanni, T. J., & Starratt, R. J. (1988). Supervision : Hum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Mcgraw-Hall.
Stake, R. E. (1989).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H. Simons & J. Elliott (Eds.), Re-thinking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pp. 13-19).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imson, T. D. (1987). A study of the use of power by school principals, their self-perception of how they use power, and teacher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ielding Institute, CA.
Tepper, B. J., Eisenbach, R. J., Krby, S., & Potter, P. W. (1998). Test of justice-based model of subordinates’ resistance to downward influence attempts.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3, 144-160.
The American Evaluation Center (2002). Nature of evaluation. Retrieved July 27, 2009, from http://www.wMich.edu/evalctr/
Tyler, R. W. (1950).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rren, D. I. (1968). Power visibility and conformity in formal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6), 951-970.
Watson, G. (1973).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Gerald & Zaltman (Eds.), Process Phe-nomen of Social Change (pp. 117-131). New York: Wiley.
Weber, 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Glencoe, IL: Free press and Falcon’s Wing Press.
Westhuizen, P. C. van der, & Theron, A. M. C. (1996, March).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Quadrennial Research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Society, England United Kingd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395)
Wey, S. D. (1990). Teacher morale 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 and pow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TX.
Whitaker, P. (1993). Managing change in schools. Philadelphia: Oper University Press.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Yukl, G.. A. (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Zaltman, G.., & Duncan, R. (1977). Strategies for planned change. New York: Wiley.
Zell, D. (2003). Organizational change as a process of death, dying, and rebirth.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9(1), 73-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2. 羅虞村(1990)。權力的意義、類型與用法(上篇),人事月刊,10(6),8-15。
3. 鄭淑惠(2000)。化阻力為助力-論學校組織變革的抗拒。中等教育,51(6),20-29。
4. 謝文豪(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的變革抗拒。師友,413,11-15。
5. 顏國樑(2009)。台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問題與推動策略-政策執行的觀點。研習資訊,26(5),35-46。
6.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鍚勳、陳順和、陳淑敏和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7.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8.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市:冠學。
9. 楊國賜(199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和地位。師友,241,1-2。
10.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11. 黃坤政(200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12. 游進年(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教師變革關注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3. 陳美博(2000)。國民小學評鑑制度之探討。國教天地,138,40-44。
14. 陳木金(1999)。學校行政的變革與挑戰:渾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61-68。
15. 張德銳(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習資訊,26(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