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91.146)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7: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潔華
研究生(外文):Jie-hua Xu
論文名稱:從情緒經驗探究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editation Learn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指導教授:蔡怡君蔡怡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Chun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情緒經驗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
外文關鍵詞:Emotional ExperienceMeditation LearnersTransform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33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論文名稱:從情緒經驗探究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
校院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頁數:203
畢業時間:99年7月 學位別:碩士
研究生:徐潔華 指導教授:蔡怡君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禪修學習者透過情緒經驗,於禪修學習之脈絡下進行轉化學習之歷程。希望透過研究,達到以下目的:
一、瞭解情緒經驗運用於禪修學習的過程。
二、瞭解禪修學習者透過情緒經驗而引發轉化學習的過程。
三、瞭解禪修學習者之轉化學習對其生活、工作態度與人際互動的影響。
四、瞭解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的過程與Mezirow所提轉化學習歷程之異同。
本研究採質化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來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訪談對象乃透過中台禪寺埔里分院普天精舍之大眾法師推薦,參與禪修學習時間較久,且可於平日言行、互動中感受到因參與禪修學習而產生具體行為改變之學員六名為受訪對象。此六名受訪者,共計男性一位、女性五位,參與禪修學習時間從四年至十二年不等,年齡介於31至53歲之間。透過六位禪修學習者觀點轉化之經驗之分享,以瞭解禪修學習者結合情緒經驗於禪修學習脈絡下進行轉化學習之歷程。經過資料之歸納分析與綜合討論後,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禪修學習者運用情緒經驗於禪修學習的共同過程包括:認同禪修學習可以改善情緒經驗,在禪修學習過程中會透過情緒經驗練習反思內觀,並以正向情緒經驗作為學習成果的回饋。
二、禪修學習者透過情緒經驗引發轉化學習的歷程包括:覺知負向情緒經驗、反思和釐清自己原抱持的觀點與信念、坦白面對自己既有觀點可能是不周延的以及建立替代性的新觀點。
三、禪修學習者於替代性觀點形成後,會佐以禪修方法運用新觀點並以正向回饋確認替代性觀點為更具整合性與區辨性之新觀點,且體認到內化新觀點需要透過練習。
四、禪修學習者所養成的反思能力與內省習慣,加上可融入生活中的佛法思維,使禪修學習對學習者的生活態度,產生包括釐清生命意義等全面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開展禪修學習者的靈性成長。
五、禪修學習者之轉化學習歷程與Mezirow所提之轉化學習歷程,兩者的不同點包括:對情緒的重視程度不一致、新觀點應用的廣度不同以及禪修學習者的轉化學習是在一個具有結構性的學習脈絡下進行。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禪修學習者、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情緒經驗、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n Meditation Learn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Name of Institute:Institute of Lifelong Learning &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ational Chi-Nan University Page: 203
Graduation Time:07/2010 Degree Conferred:Master
Student Name:Jie-Hua Xu Advisor Name:Yi-Chun Tsa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rough meditation learn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they undergo.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meditation
learning process
2. The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learner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triggered by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3.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meditation learner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n their lives, work attitud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4.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undergone by meditation learners and the one raised by Mezirow
In this study, the necessar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assist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s. Through the recommendation by DaZhong Dharma Master at Pu Tien Meditation Center, Chung Tai Chan Monastery, six meditation learners were interviewed. These six meditation learners had been practicing meditation for longer time and apparent changes had been found in their daily words and deeds as well a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Their ages were between 31 and 53. One of them was male and the other five were female. All of them had been practicing meditation for four to twelve years. Through these 6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sharing of their viewpoint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was understood.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general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The common process of practitioners' application of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ir meditation include: Practitioners believed that meditation can improv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meditation, they can practice examining themselves through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ee their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the feedback of their meditation learning.
2.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triggered by meditation learn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clude: perceptionally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reflection 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one's original viewpoint and conviction, one's facing up to the fact that his viewpoint might be flaw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ewpoint.
3. After a replacement viewpoint is formed,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ll apply their meditation method to this new viewpoint and confirm this replacement viewpoint with positive feedback to make it more integrating and differentiable. Additionally, they realized that a new viewpoint needs to be internalized through practice.
4. The reflection ability and introspection habit cultivated by the meditation learners coupled with Buddhist thinking that can be integrated in their daily lives can have an across-the-board influence on their 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ometimes even become the beginning of their spiritual growth.
5.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raised by Mezirow in terms of the emphasis on emotion,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a new viewpoint and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the meditation learners undergo in a structured learning system.
Lastly, suggest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results to meditation learners, related personnel in this field and for the 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motional Experience;Meditation Learners;Transformative Learn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情緒經驗的定義、分類及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禪修學習之概念、內涵及相關論述………………………………………21
第三節 轉化學習相關論述與研究 ………………………………………………32
第四節 轉化學習、情緒經驗與禪修學習之相關性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3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與資料處理 ………………………………………………67
第六節 研究倫理與信效度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71
第一節 阿法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 ……………………………………71
第二節 小布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 ……………………………………83
第三節 施姐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 ……………………………………94
第四節 小婕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107
第五節 珊珊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119
第六節 袁姐參與禪修學習之觀點轉化經驗……………………………………131
第五章 綜合討論………………………………………………………………… 143
第一節 禪修學習者運用情緒經驗之過程………………………………………143
第二節 禪修學習者透過情緒經驗而引發轉化學習的過程……………………153
第三節 禪修學習者於生活與工作中應用新觀點之經驗 ……………………159
第四節 禪修學習對禪修學習者之生活態度與人生觀的影響…………………164
第五節 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的過程與Mezirow轉化學習的過程之異同……1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84
第一節 結論………………………………………………………………………184
第二節 建議………………………………………………………………………189
參考文獻………………………………………………………………………………194
中文部分……………………………………………………………………………194
英文部分……………………………………………………………………………199
附錄…………………………………………………………………………………… 20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201
附錄二 訪談大綱…………………………………………………………………202
附錄三 訪談回饋函………………………………………………………………203






表 次
表2-1 國外探討情緒經驗之相關的研究…………………………………………………18
表2-2國內探討情緒經驗之研究…………………………………………………………20
表2-3不同教育觀點下教育者的角色一覽表……………………………………………40
表2-4 Mezirow、Freire及Daloz對轉化學習論述之比較…………………………… 46
表2-5 靈性定義彙整表 ………………………………………………………………… 47表2-6五個面向的發展脈絡………………………………………………………………51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63
表3-2 訪談題目 …………………………………………………………………………65
表3-3 禪修學習者訪談時間與地點一覽表 ……………………………………………68
表5-1 受訪者運用情緒經驗於禪修學習的過程一覽表………………………………145
表5-2受訪者透過情緒經驗所引發轉化學習的過程………………………………… 156
表5-3受訪者如何應用新觀點 …………………………………………………………162
表5-4禪修學習對禪修學習者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觀之影響………………………… 166
表5-5 禪修學習者之轉化學習歷程與Mezirow所提轉化學習歷程之異同一覽表…174









圖 次
圖2-1 詹―郎情緒論圖解……………………………………………………………….14
圖2-2 情緒經驗可能的發生途徑.………………………………………………………14
圖2-3 ABC理論示意圖 …………………………………………………………………16
圖2-4意義觀點及學習類型分別與反省類型的關係 …………………………………38
圖3-1研究設計概念圖 …………………………………………………………………59
圖3-2 研究架構圖……………………………………………………………………….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
方俊凱(2006)。認識憂鬱症。2010年1月29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aring_for_loss/article?mid=169
王富滄(2004)。禪坐腦電波頻域―空間特性分析。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
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于文正(1990)。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朱衣譯(2003)。達賴•喇嘛與Howard C.Cutler合著。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台北:時報文化。
朱衣譯(1999)。達賴•喇嘛與Howard C.Cutler合著。生活更快樂。台北:時報文化。
江明洲(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情緒管理語教師效能信念之研究。台北市
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印順(1994)。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
江翰雯譯(2008)。詠給•明就仁波切著。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台北:橡實文化。
何文光(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參與繼續教育之轉化學習與成效模式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玉玲(2004)。女性情緒體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以網際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
汪惠芬(1997)。高職護校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症狀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schbook.aspx
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1),81-85。
吳界月(2004)。生命的軌跡與脈動-福智教育園區全職志工觀點轉換歷程。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
李素卿(譯)(1996)。Patrcia Cranton 著。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
台北:五南。
李雪萍(2004)。幸福城市大調查。天下雜誌。307,132-143。
李慧芬(2007)。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適達(2008)。禪坐的解壓機制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
卓妙如(2002)。兒童及青少年靈性需求評估。護理雜誌,49(3),30-36。
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和君譯(2003)。達賴•喇嘛著。開心:每天的幸福快樂,來自心靈的開放。台北:
遠流。
林秀玲(2009)。喪子女佛教徒之哀傷意義重構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竺陵(2001)。禪宗淨觀覺行之心靈教育思想與實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教所初等教育
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卓明德(2007)。情緒勞務負擔、情緒經驗與領導―部屬交換關係對工作倦怠之關聯
性探討:以台灣高速鐵路之第一線服務人員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班。未出版,雲林。
林春如(2002)。學業成績的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效應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芬(2002)。靈性面向在教育學習上的意義。成人教育學刊,6,51-72。
林惠蓮(2007)。在職進修成人職場靈性觀與工作價值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
法鼓山禪修中心。http://chan.ddm.org.tw/
胡小玫(2006)。靈性認知與轉化學習。發表於http://class.adte.nknu.edu.tw/teach/何青
蓉共學網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慈姍(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日常生活中之情緒經驗與情緒管理之探究。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曉光(1999)。略論中國禪觀之本質。佛藏,12。
洪蘭譯(2003)。Seligman,M.著。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徐大偉(2000)。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A.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取
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倪偉源(2004)。探討禪坐之舒壓效能。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蕾(2008)。批判理論觀點下的成人學習。成人教育學刊,4,191―21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1),115-137。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美惠譯(1996)。EQ。Daniel Goleman著。台北:時報文化。
梁慧雯(2008,6月)。促使成人學習轉化─經驗反思學習模式教學設計與挑戰。載於東吳大學推廣部舉辦之「2008第二屆台灣推廣教育論壇」論文集(頁17-25),台北。
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文祥(2006)。感恩方案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幸福感的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黑幼龍(2009)。我有幫別人更快樂嗎?。康健雜誌。123,116-125。
黃向吟(2008)。中高齡者靈性成長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游明麟(2006)。心理劇對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春和(1999)。中國佛教禪宗的特質。2009年11月29日,取自
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12。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靳文穎(譯)(1995)。原書編者Daniel Goleman & Robert A.F.Rhurman。心智科學
―東西方的對話。台北:眾生文化。
楊深耕(199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
研究,54,124-131。
楊惠君(譯)(2004)。Sharan B.Merriam & Rosemary S.Caffarella著。終身學
習全書。台北:商周。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緒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緒經驗的影響歷程之探討:
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謦綺(2002)。禪宗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之哲學研究。南華大學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聖嚴法師(1996)。禪鑰。台北:東初出版社。
聖嚴法師(1998)。禪修菁華集。台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7)。不一樣的身心安定。台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9)。聖嚴法師教坐禪。台北:法鼓文化。
鄭石岩(2002)。禪•心的效能訓練。台北:遠流。
蔡明昌(1998)。成人意識的改變與批判反省能力培養──轉換學習理論的探討。成
人教育,43,1998,44-50。
鄧美玲(2003)。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台北:時報文化。
鄭振丞(2006)。國小中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容君(2006)。禪坐與親子關係―兩位父母的分享。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明珠譯(2009)。河合隼雄著。心的棲止木。台北:天下雜誌。
薛絢譯(2005)。達賴•喇嘛著。幸福: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台北:立緒文化。
謝維廷(2003)。禪定腦電波頻帶判讀系統設計。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
所碩士論文。
嚴智權(2004)。國小學童實施生活禪教學對其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龔雋(1999)。重提印度禪與中國禪―一種早期的思想史觀察。中國佛學,2(2),
131-155。

英文部分
Dirkx, J. M.(1997),Nurturing Soul In Adult Learning.from
https://www.msu.edu/~dirkx/DIRKX.CHP.htm
Dirkx, J. M.(1998a),Knowing the Self Through Fantasy: Toward a Mytho-poetic View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from
http://weblogs.elearning.ubc.ca/smulders/archives/000269.html
Dirkx, J. M.(1998b),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 overview. PAACE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7, 1-14.
Dirkx, J. M.(2000).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the Journey of Individuation.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448305)
Ellis,A(1992).Group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logy,42(1),63-80.
Ellis,A(1993).Reflections on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61(2),199-201
Mezirow, J. (1995).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In M. R. Welton(ed). In defense of the lifeworl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dult learning. New York: SUNY.
Mezirow, J.(1999),Transformation Theory - Postmodern Issues.from
http://www.edst.educ.ubc.ca/aerc/1999/99mezirow.htm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eds.)(2000),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 theory in progess (pp. 3-33).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ligman,M.E.P. & Csikszentmihalyi,M.(2000).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55,5-14.
Taylor, E. W. (1997). Building upon the theoretical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Mezirow'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4-59.
Taylor, K. (2000). Teaching with Developmental Intention,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eds.)(2000),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