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1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19 1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白蕙禎
研究生(外文):Hui-Jen Bai
論文名稱:組織文化對於宗教性戲劇節目製作原則之影響—以大愛劇場「草山春暉」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Organizational Culture Impacts on the Producing Principles of Religious Channels - a Case Study on Tzu-Chi DaAi Drama "Spring in the Grass Mountain"
指導教授:周典芳周典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ien-fang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慈濟大愛劇場組織文化戲劇六元素戲劇節目製作原則
外文關鍵詞:Tzu-ChiDaAi DramaOrganizational CultureProducing Principles of Religious Channe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欲探討組織文化對於宗教性戲劇節目製作原則之影響-以大愛劇場「草山春暉」為例,運用戲劇六大元素—故事情節(plot)、人物(characters)、對話措辭(dialogue)、主題思想(theme)、場景(settings)及音樂(music)進行分析,瞭解戲劇六元素如何於「草」劇中呈現與詮釋,並探究慈濟精神與理念—「淨化人心、勸人為善、樂善好施、真善美愛」如何透過戲劇六元素傳遞,以檢視慈濟組織文化如何運作於宗教性戲劇節目之中,並透過上述檢視來歸納宗教性戲劇節目的製作原則。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深入瞭解大愛電視台戲劇部門及大愛劇場「草山春暉」之委外製作團隊,並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透過戲劇六元素於「草」劇中呈現分析之。研究發現大愛劇場戲劇部門深受慈濟組織文化的影響;由於慈濟組織文化透過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內部定期與非定期聚會活動,凝聚慈濟組織內部同仁對於慈濟精神與理念之共識,並以證嚴法師作為組織內同仁的精神指標與方向,將慈濟組織文化的理念與精神融入工作之中,亦反映於工作的表現上,以符合慈濟組織對於同仁工作表現之期許。再者,本研究透過戲劇六元素於大愛劇場「草」劇之呈現,歸納出大愛劇場戲劇節目製作原則為「減少衝突,隱惡揚善」、「真人真事,保護當事人」、「避免葷食殺生,粗言穢語及服裝不整」、「戲劇生活化,啟發借鏡」以及「避免教條式規勸,以感動人心為依歸」傳遞慈濟精神與理念,亦藉此發現慈濟組織文化的慈濟精神理念對於戲劇部門戲劇節目製作原則的制訂亦有相當的影響力。
目次
謝誌 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大愛電視台與慈濟組織文化相關研究 7
壹、 慈濟大愛電視台 8
貳、 組織文化之定義與內涵 9
參、 慈濟組織文化及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大愛劇場與戲劇六元素 18
壹、 慈濟大愛劇場及相關研究 19
貳、 大愛劇場呈現方式 22
參、 戲劇六元素 25
第三節 小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1
壹、 深度訪談法 31
貳、 大愛劇場「草山春暉」樣本之選擇與介紹 33
參、 深度訪談對象 35
肆、 訪談題綱 4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7
第一節 慈濟組織文化對於戲劇部門的影響 47
壹、 慈濟組織文化之價值觀 48
貳、 慈濟組織文化中的英雄指標 50
參、 慈濟組織文化中的定期聚會活動 51
肆、 慈濟組織文化的溝通網路 54
第二節 「草山春暉」於戲劇六大元素的呈現方式 54
壹、 「草山春暉」的主題思想 55
貳、 「草山春暉」的故事情節 57
參、 「草山春暉」的人物 66
肆、 「草山春暉」的場景 71
伍、 「草山春暉」的對白措辭與內容呈現 72
陸、 「草山春暉」的音樂 74
第五章 討論 77
壹、 慈濟組織文化的內涵與影響 77
貳、 戲劇六元素於「草山春暉」的檢視歸納戲劇節目製作原則 79
參、 慈濟組織文化影響大愛劇場戲劇製作原則 81
第六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壹、 慈濟組織文化影響戲劇節目製作原則 83
貳、 大愛劇場戲劇製作原則 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表次
表 1:慈濟組織文化相關論文彙整 14
表 2:大愛劇場戲劇相關論文與學術期刊之彙整 20
表 3:重要角色安排分配表 34
表 4:深度訪談對象列表 37
表 5:訪談題綱方向及訪談題目 41


圖次
圖 1:研究架構 44
圖 2:研究流程 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愛電視台製作(2006)。《草山春暉》。台北市:聯合文學。
尤麗萍(2002)。《台灣宗教電視台戲劇節目的社會行銷-以慈濟大愛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何淑華(1992)。《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志工服務隊之組織文化及其表達形式》。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宛倫(2000)。《宗教性節目之意義再現:以慈濟大愛劇場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健成(2004)。《慈濟淨化人心之策略管理探討》。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市:亞太圖書。(原書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李明元(2006)。《大愛劇場之創意元素與人文精神之展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政賢、廖志�琚B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原書Uwe Flick.〔1995〕.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李茂政(2008)。《團體傳播與組織傳播》。台北縣:風雲論壇。
李曼瑰(1968)。《李曼瑰劇存》。台北市:正中。
林國源譯(1986)。《戲劇的分析》。台北市:書林。(原書 C. R. Reaske. How to Analyze Drama)
林欽榮(2002)。《組織行為》。台北市:揚智文化。
社論(1997.12)。《不與桃李爭顏色—慈濟大愛電視台的自我期許》,台北市:慈濟月刊,373:1。
邵正宏(2001)。《非營利電視台之行銷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龍昭(2003)。《戲劇編寫概要》。台北市:合記。
姚一葦(2004)。《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
姚一葦(1986)。《詩學箋註》。台北市:中華書局。
姚一葦(1989)。《欣賞與批評》。台北市:聯經。
洪平峰(1996)。《生態變遷中的電視經營管理》。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范相惠、王宣蘋(2007)。〈非營利廣電媒體之節目規劃研究:以「大愛」及「好消息」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六卷第二期:3-34。
孫永文(1998)。《非營利組織使命落實之研究:以基金會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青(2006)。《台灣電視連續劇評估準則之研究-從編劇及製作人角度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原書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培新(2003)。《台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畢盈(2002)。《台灣地區佛教信眾電視宗教頻道收視行為調查》。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香(2004)。〈電視劇節目〉,於成露茜、羅曉南(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109-122 。台北:正中書局。
陳正興(2002)。《慈濟功德會創辦人領導風格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延昇(2001)。《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俊(2003)。《非營利組織募款方式及成效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芸芸譯(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原書Nicholas Abercrombie.〔1996〕.Television and Society)
陳昭儀、李明元(2008)。〈大愛劇場之人文精神展現〉,《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七期:249-284。
陳振甫(2001)。《宗教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管理特質分析—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
陳國明、陳雪華(2005)。《傳播學概論》。台北市:巨流。
陳淑珠、郭欣春、曾慧琦譯(1998)。《組織傳播》。台中市:五南。(原書Katherine Miller.〔1995〕.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陳曉春、陳宏、張宏(2005)。《電視劇製片管理-從項目策劃到市場營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仁瑜(2004)。《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倫理思想及其教學之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開芳(2003)。《以價值鏈分析台灣宗教電視台之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8)。〈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69-116。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台北市:三民書局。
趙庭輝(2004)。〈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中華傳播學刊》,第三卷第二期:131-17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鄧綏寧(1979)。《編劇方法論》。台北市:正中。
盧俊澄(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南華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家陽(2002)。《慈濟志業中心之制度化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證嚴著/吳鈴嬌摘錄(1992)。《慈濟心蓮—慈•悲•喜•捨•無量心》。台北市:時報文化。
二、英文部分
Albert, S.(1998). Movie Sta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ilms in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2,249-270.
Amold, D. (1992). The Handbook of Brand Management, Reading: Addison-Wesley.
Barnett, G. A. (1988).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G. M. Goldhaber & G. A. Barnett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orwood, NJ: Ablex.
Blum, R. A.(1995). Television and Screen Writing:From Concept to Contract.(3rd Ed.).Boston:Focal.
Chen, G. M. (2006). Toward a Pure Land: An Analysis of Shared Stories of Jing Si Abod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15(3), 66-75.
Comstock, J., & Stzyzewski, K. (1989).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Interaction on Television: Conflict and Jealousy on Prime Tim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75th, San Francisco, Ca, November, 18-21.
Deal, T., & Kennedy, A., (1982).Corporate Cultures: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Donohue, G..A., Tichenor,P.J. & C.N. Olien (1972).Gatekeeping mass media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control. In F.G. Kline & P.J. Tichenor (Eds.),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pp. 41-70). Beverly Hills, CA:Sage.
Ferguson, D.A.& Eastman, S.T.(2002).A framework for programming strategies. in Ferguson, D.A. & Eastman, S.T. (Eds.)Media Programming. Belmont, CA:Wadsworth.
Gamson, W.A.(1992). Talking Politics.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Neuman, W.L. (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oraoches.Boston:Allyn and Bacon.
Pacanowsky, M. E. & N. O’Donnell-Trujillo(1983).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cultural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126-147.
Putnam, L.L. & Cheney, G..(1990).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R. Corman, et al.(Eds.).Found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NY: Longman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W.Benson,(eds).,Speech Communi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5 ).
Putnam, L.L. & Holmer, M. (1992). Framing, reframing, and issue development. In L.L. Putnam & M.E. Roloff (Eds.).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Newbury Park,CA:Sage.
Robbins, S. P., (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San Diego: Prentice-Hall.
Sathe, V., (1985). How to decipher and change corporate culture. In R.H.Kilmann, M.I.Saxton, R.Serpa, & Associates,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ein, E. H., (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hein, E. H., (1989).How Culture Forms, Develops, and Change. In R. H. Kilmann et.al.(Eds.),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porate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wartz, H. & Davis, S. M. (1981).Matchi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busines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0:30-48.
Smircich, L., (1983).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39-359.
Wolcott, H. F.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analsis,and interpretation . London: Sage.
三、網站部份
慈濟大愛電視台全球網路。上網日期:2009年3月31日,取自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page2
四、視聽媒體資料部分
陳慧玲、林玉清(製作人),鄧安寧(導演)(2005)。草山春暉【影片】。(台北市:大愛電視)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