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3.19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7: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家妤
研究生(外文):Jia-Yu Lin
論文名稱:探討兒童英語電子書於行動學習之使用意願與效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Children on Acceptance to Mobile-Learning of English E-book Usage and Effect Research
指導教授:陳志萍陳志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la C.P.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電子書行動學習自主學習科技接受模式整合性科技接受與使用
外文關鍵詞:E-bookMobile LearningSelf- regulated LearningTAMUTA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1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自2007年亞馬遜 (Amazon.com, Inc.)發表Kindle,電子書市場開始邁向成長期,2010年蘋果公司 (Apple Inc.)搭配完整服務價值鏈推出ipad,更將電子書熱潮推向高峰;而今年也是台灣「電子書元年」,經濟部提出兩年1億元補助,鼓勵業者多多投入電子書的市場應用與服務。電子書帶給學術界與產業界無限想像,世界各國也相繼推動「教育科技」,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電子書既有的技術與產品,來打造未來的教育環境。
電子書的閱讀行為是透過資訊科技作為媒介,因此使用電子書是一種資訊科技的採用。在科技接受行為研究領域中,已發展出相當多的理論摸式,但各理論模式的構念、變數以及因果關係卻各有不同。因此,本研究將各理論模式作一回顧整理,並配合電子書之特性,以性別差異的觀點切入,篩選出適合本研究之理論架構。以Venkatesh 等學者的整合性科技接受與使用理論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 Use of Technology, UTAUT)為理論基礎,結合實驗研究法,檢視國小三年級兒童接受與使用英語電子書於行動學習之意願與可行性,並將所蒐集的資料逐一進行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英語電子書採用因素中,「績效期望」其顯著性高於「努力期望」、「社會影響」與「語言學習認知」,顯示兒童採用英語電子書最主要是希望能因此提升英文學習成效,甚至高過師長、父母或是同儕間的影響,且男童較女童也會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期望。最後,本研究認為科技教育的關鍵點並不在提供兒童先進的硬體設備,而在於藉由行動資訊科技與教學作結合來突破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侷限,讓學習拓展至每個角落。同時,揭示資訊科技在學習歷程中扮演的只是工具性角色,讓學習更簡便,而提升學習效果更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兒童自身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意願。

E-book market has been rapidly growing since Amazon published Kindle in 2007 while Apple has pushed e-book to the high peak once it released ipad with complete service value chain in 2010. Taiwan government also gives weight to e-book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by naming 2010 “The First Year of E-book” in whi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promises to subsidize 100 million in two years so as to encourage industries to plunge into e-book market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E-book brings about boundless imagination to academia and industry worldwide, and they’ve kept advocating the ide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ere the main core i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of e-book for the sake of creating a brand-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Because e-book reading behavior is as a medium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ing e-books is a sort of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collates related theories of E-learning and M-learning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aiwan. As thes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mentioned above, we can also survey children’s attitudes in accepting and using e-books and the feasibilities of expending e-books in children’s learning.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reference.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theoretical models developed in the area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behavior. However, the concepts, the variables and the causalities of each theoretical model are different. That’s why we are going to clarify all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then filter out integration models including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suitable for this research with the property of e-book.
We argue that the key point of e-learning is not providing advanced hardware to kids.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how to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so as to let every kid gain a chance to learn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mobile-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全球電子書 (E-book)發展綜觀 9
一、 電子書之定義與發展 9
二、 電子書教育市場國外發展現況 16
三、 電子書教育市場國內發展現況 26
四、 電子書應用於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30
第二節 行動學習 (Mobile-Learning)研究歷程 34
一、 行動學習之定義與特性 35
二、 行動學習應用於語言學習之國外相關研究 37
三、 行動學習應用於語言學習之國內相關研究 39
四、 行動學習語言相關之學習理論 42
第三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與使用理論 (UTAUT)內涵架構 45
一、 理性行為理論 45
二、 計劃行為理論 46
三、 科技接受模式 47
四、 整合性科技接受與使用理論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執行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5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問卷設計 63
第四節 效度與信度評估方式 66
第四章 研究執行資料分析 70
第一節 受測者描述與分析 70
第二節 相關性分析 72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 74
第四節 假設驗證結果 7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貢獻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6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87


Ajzen, I., and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al. N.J.: Prentice-Hall.
Ajzen, Icek .(1985),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pp.179-211.
Ambient Insight (2010). Ambient Insight''s 2010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y Product Taxonomy, Research Methodology, Definitions, and Pricing Model. From: http://www.ambientinsight.com/Resources/Documents/AmbientInsight_Learning_Technology_Taxonomy.pdf
Belanger, Y. (2005). Duke University iPod first year experience final evaluation report. Retrieved June 24, 2005, from http://cit.duke.edu/pdf/ipod_initiative_04_05.pdf
Bosch, T.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2(2):147-158.
Brown, E. (2001). Mobile learning explorations at the Stanford Learning Lab. Speaking of Computers, 55. Stanford, CA: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Retrieved July 24, 2005, from http://sll.stanford.edu/projects/tomprof/newtomprof/postings/289.html
Burman, D.D., Bitan, T., Booth, J.R.(2008) Sex differences in neural processing of language among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a.
Chen, Y-S, Kao, T-C, Yu, G-J & Sheu, J-P (2004). A mobile butterfly-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ungLi, Taiwan: IEEE Computer Society, 11-18.
Chen, Y-S. , Kao, T-C. & Sheu, J. P. (2003). A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caffolding bird watching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47-359.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pp. 319-339.
De Diana, P. F. (1991), Electronic Study Book Platforms, Educational Training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8, p.347.
Dye, A.(2003),Mobile education - A glance at the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 education.pdf
Fishbein, M., and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eorge M. Chinnery (2006), EMERGING TECHNOLOGIES Going to the 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January, 2006, Volume 10, Number 1, pp. 9-16.
Hansen,N., and Teirney M.(2000),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Managing Knowledge-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SAGE Publications.
Healey, D.& Johnson, N. (1995).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ALL. In D. Healey and Johnson, N.(eds.). 1995 TESL CALL interest section software list. (ii-vii).Alexandria, VA: TESOL publications.
Heilmann, J., & Linna, H.(2001).The technology and app lixation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books. TAGA proceedings, 581-590.
Hill, J. R., Reeves, T. C., & Heidemeier, H.(2000). Ubiquitous computing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ng: trends, issues & recommendations. A white paper by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Hoppe, H. U., Joiner, R., Milrad, M., & Sharples, M. (2003). Guest editorial: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255-259.
Jackson DeMos(2010). Education class to test iPad as reporting tool. USC Annenberg News. from:http://annenberg.usc.edu/News%20and%20Events/News/100803Annenberg_iPad.aspx
Jia-Yu Lin, Lola C. P. Chen , Pei-Yu Lin(2011) Discussion of Related Theories to Children’s Mobile-Learning of Acceptance and E-book Usag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e-Administration, e-Society, e-Education, and e-Technology.
JISC (2009). JISC national e-books observatory project. From:http://www.jiscebooksproject.org/wp-content/jisc-national-e-books-observatory-uksg-2009-final-lorraine.ppt
Johnson, D. D. (1972). An investig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reading in four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Technical Report, 209.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
Kyna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H. Kynaslahti & P. Seppala (Eds.), Mobile learning (pp. 41–48).
Lance Whitney (2009). Report: Rivals can exploit Kindle shortcoming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cnet.com/8301-1023_3-10253199-93.html
Laura N., Peter L., Giasemi V. & Mike S.(2004) , Literature Review in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Report 11: FUTURELAB Seri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rom:http://www.futurelab.org.uk/resources/documents/lit_reviews/Mobile_Review.pdf
Lipper, R. (1989). Expert systems : Tutors, tools and tutees.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6(1),11-19.
Maria U., Iraide Z., James U. & Pushpendra S.(2005),Mobile Adaptive CALL (MAC): A case-study in developing a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 for speech/audio language training.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McGlothlin, J. D.(1997). A child’s first steps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3(10). From: http://www.aitech.ac.jp/~iteslj/Articles/McGlothlin-ChildLearn.html
Ngai, E. W. T., Poon, J. K. L., & Chan, Y. H. C. (2007).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doption of WebCT using TAM. Computers & Education, 48(2), 250-267.
Pinkwart, N. & Hoope, H. U. & Milrad, M. & Perez. J. (2003). Educational scenarios for cooperative use of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83-391.
Selim, H. M. (2003).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acceptance of course website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4), 343-360.
Seppala, P. & Alamaki, H. (2003).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0-335.
Stanford Learning Lab (2002).Mobile lear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Retrieved May 27, 2006 from the WWW: http://sll.stanford.edu/projects/mobilelearning/Technology,
Thorton, P., & Houser, C. (2002). M-learning in transit. In P. Lewis, The changing face of CALL, pp. 229-243.
Thorton, P., & Houser, C. (2003). Using mobile web and video phon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ojects with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B. Morrison, C. Green, & G. Motteram (Eds.), Directions in CALL: Experience, experiments & evaluation (pp. 207-224). Hong Kong: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orton, P., & Houser, C. (2005). Using mobile phon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 217-228.
Tsvetozar Georgiev, Evgenia Georgieva, Angel Smrikarov, M-Learning - a New Stage of 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CompSysTech’2004.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and Davis, F. D.(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pp. 425-478.
Wagner, E. D. (2005). Enabling Mobile Learning. Educause review. 5, 40-52.
Waycott, J., & Kukulska-Hulme, A. (2003).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PDAs for Reading Course Materials.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7(1), 30-43.
Wringe, C.(1989).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modern languages. London: Longman.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s.) (2001).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s.).(2008).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yle(2010)。014 年電子教科書市場規模將達 10 億美元。科技產業資訊室,From: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2010/ee_10_005.htm
工業局(2010)。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產業推動策略與補助方向,台北市:經濟部。
互動百科(2010)。詞條-電子教科書。取於:http://www.hudong.com/wiki/%E7%94%B5%E5%AD%90%E6%95%99%E7%A7%91%E4%B9%A6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14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可(2010)。香港教育界需及早部署迎接電子教科書來臨。中國包裝報。取於:http://www.cpackage.com。
王志忠(2007)。行動英語情境輔助學習系統-以校園生活環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王東澤(2006)。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淑真(2005)。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模式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7,38卷。
石瑾睦(2010)。電子教科書時代真的不遠了。數位出版觀察家,12,取自:http://www.wordpedia.com/b2bepaper/no012/index.htm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6)。應用 UTAUT 模式探討收費管理員接受及使用資訊科技設備之影響因素:以 PDA 路邊停車收費系統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4-2416-H-009-008),未出版。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資管評論,1,101-138。
江明涓、劉晃溢(2004)。Mobile e-Learning實行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案例探討。2004臺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台北。
何佩珊(2010)澔奇獲工業局補助,推教育學習專用電子書。精實新聞,取自: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42ebeb80-7872-4f0c-8b9b-1ffa8e30fa6d
吳佳儒(2010)。不同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國小學童在網路合作契約式學習活動中語文能力提升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孟芬(2008)。以超媒體電子書架構分析線上特展點閱。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承彥(2010)。元太電子書搶進中國教育市場。蘋果日報,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447467/IssueID/20100419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設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欣潔、鄭順文、李正隆、鄭育菁(2006)。不同年齡族群閱讀中文電子書之最小可接受視角。第十三屆中華民國人因工程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灣:義守大學。
吳詠蘭(2006)。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與幼兒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呂明勳(2008)。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課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宗薇(2009)。電子教科書的時代已來臨?教科書研究,2:2,118-122
李志成、姜齊(2006)。電子書使用意願模型之建構與實證-科技接受模型之運用。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杜麗琴(2010a)。英國電子教科書融入高等教育的觀察報告。數位出版觀察家,8,取自:http://www.wordpedia.com/b2bepaper/no008/index.htm
杜麗琴(2010b)。英國電子教科書第一階段商業模式報告。數位出版觀察家,第十二期,取自:http://www.wordpedia.com/b2bepaper/no012/index.htm
汪美香、李佳璋(2006)。使用者對於數位學習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政府員工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那福忠(2000)。電子書的PDF與XML之爭。取自:http://www.brainnew.com.tw/
那福忠(2009)。Kindle 普林斯頓教學喊卡。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 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 f_MAIN_ID=315&f_SUB_ID= 2927&f_ART_ID=215638
周中天(1995)。電腦在輔助英語教學上的各種運用之道。中等教育,46:2,44-52。
周怡君(2006)。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在兒童閱聽成效及態度上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數位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婦研縱橫,71,35-43。
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臺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11,1-33。
林宇玲(2003),社會弱勢者與電腦學習-以臺北市職訓中心第五期「電腦基礎班」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4,4-17。
林宇玲(2004)。數位機會?數位落差?從性別觀點反省資訊推廣與訓練計畫。婦研縱橫,69,82-87。
林宇玲(2005),從性別角度探討偏遠地區學童的網頁製作,女學學誌,19,105-156。
林宇玲(2008),兒童與線上遊戲:性別建構與文化實踐--以臺北縣偏遠地區學童玩《楓之谷》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83,97-109。
林吟霞(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臺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47-76。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宜蓉(民 97)。多媒體電子書對英語學習者閱讀態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熒洲、李昀臻、丁雍書(2002)。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子書意願之因素-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資訊傳播管理,33,90-98。
林明玉(2005)。以提供線索學習方式搭配行動學習輔具-建置一個國小自然科探究學習模式。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佑(2004)。行動學習環境練習系統之設計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偉(2007)。國小學童遊戲式英語數位學習環境研發暨實施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弼耀(2005)。線上動態英語閱讀學習平台建置與使用接受度評估。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521-554。
施竣詔(2007)。行動學習數位遊戲之設計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徐仕勳(2006)。具有效提昇英語新聞閱讀能力之個人化智慧型行動學習系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韶君(2008)。電子童書與幼兒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靜儀(2006)。童話電子書創作教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1 , 205-248。
馬瑞璿(2006)。促進使用者利用數位裝置以進行行動學習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博物館PDA 個人數位導覽系統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0,21-33。
張純媛(2007)。網路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雯(2002)。淺談電子書對大學圖書館的影響。東吳大學圖書館通訊,14, 31-36。
曹素香(1987)。兒童英語教學之我見。國民教育,4,20-22。
梁朝雲(2009)。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理論篇〉。台北:學富文化。165-188。
莊雪華、楊郁芬、楊雅竹、江盈慧(2008)。數位落差對於低社經地位學童使用科技學習英語動機之影響。TANET 2008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義守大學。
許茂青(2005)。智慧型PDA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曉嘉(2010)。澔奇平板電子書9月搶市,目標國中小教育市場。精實新聞,取自: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f8992a6e-23c3-43a0-b7b7-f48fa68896da
許麗玲(1999)。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立偉(2010)。專家:打造未來教室 iPad優於筆電,ZDNet,取自: http://www.zdnet.com.tw/news/ce/0,2000085674,20145209,00.htm
郭妍希(2010)。美出版商轉向電子教科書-傳iPad開發時曾聚焦學校應用。精實新聞,取自: 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9cfe29d-9c19-4ad5-bbbd-cbb187b6d77e
郭明木(2008)。從性別差異探索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對學生第二語言學習過程與成效之影響。九十五年度教師專題研究發表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陳月雲(民 95)。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瑄(2008)。閱讀載體大革新-電子書Kindle憑什麼熱銷? 遠見雜誌,1月號,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105171
陳姿延(2010)。台達電彩色電子書第4季上市 瞄準教育專業閱讀市場。鉅亨網,取自: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819/KCB35APNOCHO6.shtml
陳建灯(2006)。電子繪本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對學童多元智能之影響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6-16。
陳彥明(2006)。全球定位系統融入行動學習之研究與應用。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祈儒(2010)。振曜黑白電子書擬布局補教市場。精實新聞,取自: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7a179733-595b-4b0d-87df-1f528beb8851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40卷。
陳穎芃(2010)。平板電腦Kno 鎖定大學生。工商時報,取自:http://tech.chinatimes.com/tech/0,5249,12050901x122010111000295,00.html
曾長志(2007)。行動學習環境下任務導向式語言教學之成效。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宗泰(2010)。創新採用行動加值服務接受模式的徑路比較。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第13卷。
童敏惠(2002)。當圖書館遇到電子書,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2),1-13
華曉芳(2010)。iPad進入美國大學課堂,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4d4e70100m832.html
逸飛(2010)。美國出版商攜手軟件公司-電子教科書或進入iPad。北京新浪網,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203/2761611.html
黃自來(1990)。英語教學新象。台北市: 文鶴出版社。
黃季寬(2009)3G電子書即將上市 10年內取代紙本,中央社,取自:http://www.cna.com.tw/
黃秉勝(2007)。在網路專題式學習中搭建自主學習的鷹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31-40、83-85、125-129,漢美出版有限公司。
黃燦遂(1990)。談國內的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4 ,4-7。
黃寶心(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Hope net科技月刊,83,82-87。
楊淑卿(1998)。電腦資訊教育與性別差異之研究。視聽教育,40(2), 22-31。
楊雪蘭、宋兆賢(譯)(2008)。企業研究方法(原作者:Cooper, D. R. & Schinder, P. S.)。台北: 華泰書局(原著出版年:2008)。
經濟部ITIS 計畫(2008)。數位學習市場趨勢與創新服務模式研究報告,經濟部技術處 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
葉鳳珍(2004)。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潔宇(2004)。兒童英語的教室經營。英語教學,1:19,76-83。
葉仲達(2008)。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學習工具之使用-以 WebCT 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詹雅琪(2001)。數位出版商務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策會MIC(2008)。2008數位學習白皮書,取自:http://teldap.tw/Download/download_rp.php
資策會MIC(2009a)。蓄勢待發-電子閱讀機市場規模預測2009~2013,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資策會MIC(2009b)。台灣電子書發展與應用,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資策會MIC(2009c)。2009年日本資訊市場-電子商務、數位內容、網站社群,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廖冠智、張藝樺、朱璟淳(2010)。初探國內電子書學位論文研究之趨向與分析。CNTE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教育大學。
趙貞怡(2005)。國立歷史博物館行動學習之發展與應用,國民教育,45(6),62-68。
劉志峰(2006)。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認字表現、字彙線索運用與繪本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潘素卿(2010)。元太:電子書閱讀器切入教育市場 2~3年內收成。DIGITIMES,取自:http://www.ociid.org.tw/modules/news2/article.php?storyid=3369
蔣嘉寧(2000)。e書資訊市集面面觀,華經資訊,取自:http://www.fis.com.tw/printed/5-1-5.html
蔡今中、黃騰、陳國棟(2007)。台灣數位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全國計算機會議發表之論文。台北:中華民國電腦學會。
蔡佩璇、游萬來(2005)。電子故事書之互動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煒志(2008)。建構一個行動學習系統-以救護訓練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鄭呈皇、鄭凱達(2009)。電子書大商機。商業周刊,1135。
鄭勝仁(2003)。具學習支援及診斷之線上電子書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琴、石佩真、蔡春微(2006)。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繪本電子書之製作與應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2,第19卷,1-1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蕭至惠、張琡婍、蔡進發(2009)。影響消費者對電子書接受意願因素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3,第7卷,355-384。
蕭詠詳(2010)。數位閱讀商機何處尋? Apple iPad如是說。電子商務時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author_arts.jsp?f_AUTHOR=ectimes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在行動學習環中實施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6,三十八卷。
賴阿福、陳登吉(2004)。網路與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4。
薛怡青(2009)。彩色兒童電子書問市 看書、朗讀、聽兒歌樣樣行。Yahoo!奇摩新聞,取自:http://tw.tech.yahoo.com/article/tw-tech.yahookimo.com.tw/twtechyahookimocomtw_200911231724
簡國帆(2010)。迎接「數位原生代」-日小學用電子教科書。經濟日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0&f_SUB_ID=2943&f_ART_ID=273951
魏裕昌(2003)。電子書-進入閱讀心體驗時代。Hope net科技月刊,10,16-24。
羅綸新(2009)。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理論篇〉。台北:學富文化。121-139。
蘇怡如、彭心儀、周倩(2004),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70,第4-14頁。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月刊,7,38卷。
蘇照雅、林秀美(2004)。PDA 在行動學習的應用。黃埔學報,46,153-159。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佩璇、游萬來(2005)。電子故事書之互動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劉志峰(2006)。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認字表現、字彙線索運用與繪本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3. 趙貞怡(2005)。國立歷史博物館行動學習之發展與應用,國民教育,45(6),62-68。
4. 詹雅琪(2001)。數位出版商務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5. 葉潔宇(2004)。兒童英語的教室經營。英語教學,1:19,76-83。
6. 黃燦遂(1990)。談國內的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4 ,4-7。
7. 黃寶心(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Hope net科技月刊,83,82-87。
8. 曹素香(1987)。兒童英語教學之我見。國民教育,4,20-22。
9. 許茂青(2005)。智慧型PDA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0. 張慧雯(2002)。淺談電子書對大學圖書館的影響。東吳大學圖書館通訊,14, 31-36。
11.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0,21-33。
12. 徐靜儀(2006)。童話電子書創作教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1 , 205-248。
13. 施弼耀(2005)。線上動態英語閱讀學習平台建置與使用接受度評估。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521-554。
14. 林熒洲、李昀臻、丁雍書(2002)。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子書意願之因素-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資訊傳播管理,33,90-98。
15. 林吟霞(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臺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