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230.4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8: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家齊
研究生(外文):Chia-chi Hsu
論文名稱: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Values and the Love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指導教授:吳宗立吳宗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LI WU
口試委員:吳宗立
口試日期:2012-06-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愛情態度家庭價值觀大學生
外文關鍵詞:family valuesstudents of universitylove attitud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6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瞭解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的現況與關係,及其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屏東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總計有效樣本共553份。根據問卷填答結果,採取
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獲得結論如下:

一、屏東地區大學生的家庭價值觀偏向傳統,其中以「家庭功能」
觀念最傳統,而「性別角色」觀念最現代。
二、屏東地區大學生的愛情態度以趨向「友誼愛」佔最多數,而最
不趨向「遊戲愛」。
三、影響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的最主要因素為「家庭教
育」、「生活成長背景」、「人格特質」。
四、屏東地區大學生挑選戀愛對象的主要考量以「相互信任、尊
重」、「個性契合」、能溝通」居多。
五、男生、大四、雙親家庭的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較偏傳
統;而有戀愛經驗、戀愛持續時間愈長的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
價值觀較趨傳統。
六、屏東地區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傾向「遊戲愛」、「瘋狂愛」與
「奉獻愛」;大四學生較傾向「熱情愛」、「遊戲愛」、「現實
愛」與「奉獻愛」;而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較傾向「現實
愛」。
七、有戀愛經驗、戀愛時間愈長的屏東地區大學生較傾向「熱情
愛」與「奉獻愛」;而戀愛持續時間愈短的大學生較傾向「遊
戲愛」。
八、屏東地區大學生對「性別角色」與「婚姻傳承」之家庭價值觀
愈重視,對其愛情態度影響愈大。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屏東地區大學生、屏東地區各大學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family values and the love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and to see how different they are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study purpose, this study uses survey method and the study objects were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The effective samples were 553 in tota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analysis of data were opera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family values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especially on “Family
function”, but modern on “Gender role”.
2.The love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tend mostly to be“storge love”, but tend to be
“ludus love” the least.
3.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amily
values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are
“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family”, and
“Personality trait”.
4.The chief considerations when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choose their mates of romance are “Faith
and respect”, “Match of personality”, and
“Communication”.
5.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who are
male, senior, and in parents family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Besides,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who have experience in romance and longer
love experience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6.The mal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tend
more to be “ludus love”,“mania love”, and “agape
love”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senior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tend to be
“eros love”, “ludus love”,“pragama love”, and
“agape love”. Finally,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religious beliefs tend to be “pragama love”.
7.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who have
experience in romance and longer love experience tend
to be “eros love”, and “agape love”. However, the
students who have shorter love experience tend to be
“ludus love”.
8.When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pay more
attention to “Gender role”and “Marriage and
reproduction”, their love attitudes will be influenced
more by i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s to be references for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Pingtung area, universities of Pingtung area, and future researchers.
謝 誌...................................................I
摘 要.................................................III
Abstract..................................................V
目 次.................................................VII
表 次..................................................IX
圖 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家庭價值觀理論之探討..............................11
第二節 愛情態度理論之探討................................36
第三節 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1
第一節 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態度之現況分析........9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
    之差異分析.......................................101
第三節 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之相關分析.....120
第四節 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對愛情態度之預測分析.....123
第五節 綜合討論.........................................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47
第二節 結論.............................................152
第三節 建議.............................................157
參 考 文 獻.............................................161
一、中文部份............................................161
二、西文部份............................................168
附 錄................................................171
附錄一 愛情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17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172
附錄三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179
附錄四 預試問卷.........................................183
附錄五 正式問卷.........................................188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臺北市:心理。
史捷(2009)。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溝通能力與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市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任桂滿(2007)。國小教師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江亮演(2008)。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松慧。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072815595471.pdf
何書綾(2011)。國中生家庭價值觀與家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
吳佳純(2002)。愛情的本質與情感處理。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頁73-94)。嘉義市:濤石。
吳和堂(2010)。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第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識數位。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昭儀(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禾楓。
吳就君(2006)。婚姻與家庭(第四版)。臺北市:華騰。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6),153-162。
呂靜宜(2007)。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前承諾─以臺北市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李欣穎(2006)。從浪漫韓劇中,傾聽青少年的愛情態度:以八位青少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偉民(2008)。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沈利君(2002)。臺北市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初探。中等教育,47(5),45-67。
周麗端(2003年10月)。家庭中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以對偶分析。「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硏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家庭教育中心。
林文瑛(2000)。談家庭倫理的時代適應。輯於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主編),新時代的家庭倫理-尊重與關懷論文集(頁23-32)。臺北市:作者。
林昆輝(2005)。家庭心理學-婚姻與家庭。臺北市:華杏。
林淑玲(2003a)。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55-95)。嘉義市:濤石。
林淑玲(2003b)。家庭變遷與家庭成長學習。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99-128)。嘉義市:濤石。
邱秀如(2006)。高職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南市。
邱奕嫺(1999)。臺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柯淑敏(2007)。兩性關係學。臺北市:揚智。
胡玉珍(2010)。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范寶珍(2007)。不同背景及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愛情態度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揚智。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徐霈(2010)。男性基層員警工作壓力感受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桃園縣。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新北市:空大。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高淑貴(1996)。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民。
涂信忠(2002)。多元化的家庭類型。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頁299-319)。嘉義市:濤石。
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張志成(2004)。高雄市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德聰(1997)。兩性關係與家庭生活。輯於張德聰、江亮演、賴保禎、江林英基、吳永猛、杜政榮、紀俊臣(主編),社會科學概論(頁49-60)。臺北市:商鼎。
教育部統計處(2011)。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9_student.xls
許淑佳(2008)。原生家庭與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教會中適婚者兩性交往與婚姻觀念影響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許鈴惠(2003)。師院生的愛與情-三對情侶愛情故事的質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光憲(2009)。現代孝經倫理。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陳杏枝(2003)。社會化。輯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75-95)。臺北市:巨流。
陳芳茹(1997)。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生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吟(2002)。婚前教育。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頁165-192)。嘉義市:濤石。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思穎(2002)。擇偶。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頁 141-161)。嘉義市:濤石。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生活。臺北市:雙葉書廊。
傅麗雀(2004)。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喻維欣(2003)。家庭。輯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49-269)。 臺北市:巨流。
彭懷真(2000)。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東大圖書。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第四版)。臺北市:巨流。
黃文三(2006)。性別角色與教育。新北市:群英。
黃可欣(2006)。戀愛中大學生之性別角色特質、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黃金山(2010)。兩性關係。新北市:普林斯頓。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的神秘面紗。新北市:啟英。
楊士毅(1996)。愛、婚姻、家庭-差異、衝突與和諧。臺北市:揚智。
楊明磊(2004)。走入愛情,揮別愛情。輯於林燕卿、楊明磊(主編),兩性關係(頁35-66)。臺北市:禾楓。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惠婷(2003)。影響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新北市。
楊適冰(2009)。愛情態度與依附風格-五位中學教師的婚姻承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市:中央文物。
葉淑芬(2006)。本國籍與東南亞外籍母親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紅葉。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第二版)。臺北市:學富。
董福強(2004)。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行政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輯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35-78)。臺北市:師大。
廖翊合(2006)。單親與雙親家庭子女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比較-以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趙蕙慈(1998)。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揚智。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秋雄(2003)。價值觀與家庭教育。輯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63-207)。嘉義市:濤石。
蔡瓊玉(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戴靜文(2002)。婚姻變奏曲:從交換理論談離婚的抉擇。教師之友,43(1),56-63。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 46。
謝佩娟(2009)。家庭價值觀對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中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簡春安(1996)。婚姻與家庭。新北市:空大。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幼獅。
顏子為(2010)。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饒夢霞(2004)。兩性關係輔導手冊。臺南市:中華醫事科大。
王瑞琪、楊冬青(譯)(1995)。Masters, W. H., Johnson, V. E., & Kolodny, R. C. 原著。馬斯特與瓊生性學報告(上)。臺北市:張老師。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市:學富。
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2010)。家庭危機與管理。臺北市:空大。
林大巧、劉明德(2001)。兩性問題。臺北市:揚智。
邱紹一、洪福源(2009)。性別教育。新北市:新文京。
馬永年、梁婉華(譯)(2009)。White, J. M., & Klein, D. M. 原著。家庭理論。臺北市:五南。
高淑清、黃琴雅(2007)。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挑戰與對策。輯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當前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對策(頁1-32)。臺北市:師大。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金英、馬祖琳(2003)。台灣大學生的愛情觀、愛情關係與適應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71-88。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7)。兩性關係。新北市:空大。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1998)。家庭概論(修訂再版)。臺北市:空大。

Calboun, C. J., Light, Jr., & Keller, C. (1996). Sociology. NY: McGraw-hill.
Chang, Y. C., & Chang, Y. H. (2004).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value: A comparison between teenagers and par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5(4), 523-545.
Chia, R. C., Wuensch, K. L., Childers, J., Chunang, C., Cheng, B., Cesar-Romero, J., & Nava, S. (1994). A comparison of family vaules among Chinese, Mexican,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9(2), 249-258.
Davies, M. F. (2001).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the endorsement of love styl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5), 562-570.
Gaus, G. F. (1990). 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orgas, J. (1989). Changing family vaules in Greece, from collectivist to individuali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 80-91.
Gerner, H. E., & Stein, J. A. (1998). Values and the family. Youth and Society, 30 (1), 89-121.
Gottman, J. (1994).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Klein, D. M., & White, J. M. (2002). Family theories. CA: Sage .
Kluckhohn, F. R. (1951).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In T. Parsons & E. A.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Lee, J. L. (1977).A typology of styles of lov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173-182.
Macionis, J. J. (2000). Soci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