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5.5.6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8: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憶菁
研究生(外文):Lin, I-Ching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高文民高文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台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學效能社群互動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eaching effectivenesscommunity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5
  • 點閱點閱:6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差異及其關係。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採問卷調查法,根據學校規模,抽取21所學校,計336位教師進行施測,回收問卷318份,有效回收率94.6 %。研究工具為「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資料統計分析利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小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為中上程度,以「情感交流」程度最高。
二、國小教師知覺教學效能為中上程度,以「師生互動」程度最高。
三、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會因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因性別、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會因年齡、服務年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因性別、最高學歷、擔任職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之間具有正相關。
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能有效預測教學效能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民小學教師,以及未來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e study aims to learn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targeted at the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shiung Cit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Depending on the size of the school, 21 schools were selected and from which 336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took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318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returned and the valid return rate is 94.6%. The study material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other relevant statistics methods.

Resulting from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is summarized below:
1.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upper-intermediate level in the interac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ppear to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n ‘emotion communication’.
2.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upper-intermediate level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how the highest level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3.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dicates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age difference. By contrast, there is no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gender, the highest education level, length of the employment, occupation position and the size of school.
4.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ppears to have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age difference and length of the employment. By contrast, the gender, the highest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 position, the size of school does not show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5.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c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6.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an have valid anticipation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study gives suggestions respectively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future studies.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i
目次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5
1.3 重要名詞釋義 6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9
2.2 教學效能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30
2.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3.1研究架構 63
3.2 研究假設 65
3.3 研究對象 66
3.4 研究工具 67
3.5 研究程序 81
3.6 資料處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5
4.1 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現況分析 85
4.2 國小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 92
4.3 國小教師知覺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 103
4.4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相關及預測分析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5.1 結論 121
5.2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8
中文部分 128
英文部分 136
附錄 139
A 問卷使用同意授權書 139
B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調查問卷 140
C 國小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142
D 國小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 147
E 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 150
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之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實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尤英愉(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方麗娟(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王建智(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2a)。終身學習法。臺北市:法務部。2012年2月2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48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朱筱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江彥廷(2006)。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江國樑(2000)。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 五南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4,1-7。
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 12-19。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通訊,10(2),45-64。
呂佳霖(201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46-52。
李式薇(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李芃葵(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臺中市。
李金泉(2010)。易學易用SPSS PASW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全華圖書。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桂冠。
李清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教師效能感與統整課程實施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市。
林上智(2011)。華語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程,屏東市。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育賢(2008)。國小特教班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東市。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瑞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分布式領導、社群認同與社群投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臺中市。
林榮俊(2009)。國小教師社會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市。
林鎮賢(2010)。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新富(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邱義川(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金尚屏(2009)。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 M. Roberts & E. Z. Pruitt,2003)。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屏東市。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 22,7-54。
孫志麟(1994)。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08,12月)。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97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臺中市。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0,138- 158。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張秉凱(2009)。國民小學教師之組織變革態度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71-194。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班,臺中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張德銳、王淑珍 (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89。
張德鋭(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25-31。
張慶勳(2001)。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4,29-41。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辦理精進教學要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第二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2012年2月26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FileUpload/index.aspx
郭小蘋(2011)。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臺中市。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9-142。
陳文富(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陳木金(1997a)。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木金(1997b)。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
陳正達(2004)。澎湖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俊雄(2010)。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氣候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秋雯(2003)。從資訊科技功能論建構教學方案的規畫原則。資訊社會研究,5,61- 281。
陳美津(2009)。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勝福(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曾彩環(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知能、參與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湯梓辰(2010)。團體動力學在教學行動研究之應用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1,145-172。
馮莉雅、張新仁(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與挑戰。研習資訊雙月刊,28,1,5-12。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所,臺北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3-27。
黃美芳(2009)。臺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偉菖(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原作者:E.Wenger, R. McDermott & W. M. Snyder著)。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原作者:P. Senge 等著)。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葉又慈、吳和堂(2007)。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4,25~48
葉佳文(2007)。臺灣地區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詹子弘(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品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詹孟傑(2009)。國小教師幽默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詹郁萱(2009)。學習型組織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上的應用。教育與發展期刊,26,3,95-101。
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廖千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承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廖肇弘(2001)。善用知識社群加速企業創新,管理雜誌,328,114-117。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6,60-6。
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上)-思考、演練與超越(原作者Peter M. Senge, Bryan Smith, Art Kleiner, Richard Ross, & Charlotte Roberts),臺北市:天下文化。
劉明玉(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個人-工作契合度之影響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蔡宏進(2006)。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修定三版二刷。
蔡美姿(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蔡美娟(2011)。國小教師專業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鄭淑玲(2007),願景領導與學習型組織運用於班級經營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鄭鈺靜(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盧梅君(2010)。學習社群‧專業領航—打造教師專業行動團隊。教師天地,169,40-44
龍昱廷(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戴劭芛(2011)。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培育背景與數學教學專業知能、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1-30。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部分
Ashton & Web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Monogram.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Achinstein, B. (2002). Conflict amid commun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 421–455.
Barth,R.S.(1990).Improving school from withi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orich, G. D.(1988).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Columbus OH: Charles, E.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 for effective teaching.New York: Macmillan.
Diaz-Maggioli, G. (2004). A passion for learning: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Four, R. , DuFour, R. B. & Eaker, R. (2005), On common ground: 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 569-582.
Guskey, T. R., & Passaro, P. D.(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627-643.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 M. Hord(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5-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ffman, J.B., & Hipp, K.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1991). 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 23-42, Thsusand, Oaks, CA: Corwin.
Lieberman,A.,&Miller, L. (2008).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arsh,H.W.,&Bailey,(1991).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file analysis.Australia, New South Wales: Geographic srce. /country of publi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0 310).
McHaney, J. H. ,& Impey, W. D. (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 ma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1st), Knoxville. TN, November 11-13,1992.
Merrill Modaff, W. M.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udit Teacher Behaviors. Philadelphia,.MO:University of Missouri.
Money, S. M.(1992).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 056)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 1-28.
Schussler, D.L.(2003).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Unpacking the concept.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3, 498-528.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
Sergiovanni, T. J.(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and personal me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Tschannen-Moran, M., & Woolfolk Hoy, A.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83-805.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 M.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廖肇弘(2001)。善用知識社群加速企業創新,管理雜誌,328,114-117。
2. 詹郁萱(2009)。學習型組織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上的應用。教育與發展期刊,26,3,95-101。
3. 葉又慈、吳和堂(2007)。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4,25~48
4. 陳秋雯(2003)。從資訊科技功能論建構教學方案的規畫原則。資訊社會研究,5,61- 281。
5.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9-142。
6. 張慶勳(2001)。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4,29-41。
7.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71-194。
8. 孫志麟(1994)。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
9.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 22,7-54。
10.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11.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46-52。
12.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通訊,10(2),45-64。
13.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4,1-7。
14.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15.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實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