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清煌(1999)。標準檢驗局ISO評審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王品璇(2009)。私立大學行政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迺榘(2005)。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軍訓教官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論文,花蓮縣。
任靜嫻(2003)。國際航線空服員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秋慧(2008)。美容從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余朝權(1993)。台灣石化工業中下游勞工之生涯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余維宗(2009)。護理人員社會網絡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欣岳(2012)。禁用FB,3成不想工作!揭開未來同事6特質。Cheers雜誌,146期,取自http://m.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417&idSubChannel
李彥廷(1997)。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啟恩(2009)。派遣員工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李祺菁(1999)。新新人類之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與其前因後果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桃園縣。
李憶璇(2012)。調查:95%「8年級生」工作與生活並重。台灣財經,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85183&id=2&id2=1
林邦彥(2009)。消防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晴儀(2006)。臺北縣研考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世新大學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鉦棽(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391-415。
林鉦棽、李彥廷(2004)。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46,1-30。
林靜黛(1987)。自動化對工廠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宜珊(2007)。觀光旅遊業員工的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探討。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邱高生、常如君(2004)。熟年世代:台灣50~64歲生活型態族群研究。統一夢公園生活事業公司,台南市。
周志昌(2009)。公路監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洪榮昭(1992)。臺灣地區工作生活品質調查研究(民國八十年度)。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洪榮昭(1993)。八十一年度台灣地區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生活品質調查。研考雙月刊,17(1)。洪曉君(2007)。台灣國際觀光旅館員工人格特質與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高雄餐旅學院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胡瓊泰(1999)。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姜永豐(2005)。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投入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高中職軍訓教官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徐純慧(1993)。員工對其工作生活品質之期望、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台北:華泰書局。
孫沁光(2001)。從價值觀觀點探討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價值觀契合與個人效能之關聯性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正杰(2005)。醫療人員休閒生活型態與工作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亞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陳妍辰(2003)。情緒勞務、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義守大學,高雄市。
陳明國(2004)。我國壽險業務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陳其懋(2000)。台灣職業棒球球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美志(2001)。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淑芬(2002)。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意圖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陳順風(2002)。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男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家聲、樊景立(2000)。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9(1),31-79。陳雅蘭、方凱弘(2007)。志工參與動機之Q方法論研究:以金門縣為例。銘傳大學,桃園縣。
張惠淑(2003)。國會助理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郭志明(2008)。員工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犯罪矯正機構管教人員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郭達霖(2007)。醫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生活品質對專業承諾及聯合執業之影響。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莊禮如(2008)。某醫學中心基層護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職業危害之典型相關分析。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圭鑫(2009)。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許寅脩(2001)。地方政府資訊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曹純瑛(1996)。公關公司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知覺、工作績效知覺與個人屬性之關聯性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黃文亮(1998)。西門町新風貌的新期待,商業環境視覺設計叢書─街道家具設計。經濟部商業司。
黃文賢(1991)。基層員工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黃建隆(2009)。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高中職校軍訓教官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黃家珍(2005)。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探討─以員工個人屬性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黃婉菁(2002)。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國倫(2008)。海巡署機動查緝隊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黃麗玲、林麗鳳(2007)。不同世代護理人員工作價值感受之差異:系統性文獻回顧。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3), 44-50。程言美(2003)。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和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溫秀梅(2007)。馬祖地區人事人員角色衝突對個人工作壓力及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楊庭維(2011)。家扶中心社工人員組織社會化、工作壓力調 適對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市。
楊麗華(2001)。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與個人工作績效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凱悅大飯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廖宗宏(1995)。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我國刑事警察局為對象。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廖怡婉(2002)。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A公司飛機修護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廖家琪(2009)。從工作生活品質談提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0。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0/80-12.htm
鄭曉芳(2001)。公務員之工作生活品質研究-以經濟部標準局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劉貴添(2005)。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中華電信中區分公司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潘士銘(1998)。工作生活品質之核心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潘立山(2011)。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關聯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諸承明(1999)。新新人類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之研究-Q分類方法之實證應用。《企業管理學報》,49,71-95。諸承明、潘士銘(1998),工作生活品質、員工工作價值與員工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原學報》,28(2),71-95。歐陽玲(1994)。工作生活品質與臨床護理人員離職意願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綜合醫院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蔡明輝(2002)。工作生活品質效能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蔡清育(2002)。公私房地產從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蔡俊傑、張順發(2004)。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8(1),121-147。
蔡蕙如(1994)。員工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之研究-以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速食店、餐廳之服務人員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滕中瑋(2008)。國立大學職員之休閒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國立嘉義大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院碩士論文,嘉義市。盧昱瑩(2013)。4大面向完全解讀八年級。Cheers雜誌,153期。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607&page=3
賴學仕(2001)。志願服務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一以臺北地區公立社教機構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雜誌,535,6-9。顏甄姿(2008)。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以大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羅文輝(1986)。Q 方法的理論與應用。民意學術專刊,37,45-71。
英文文獻
Ahmed, H. (1981). Quality of work life: A need for understand. Indian Management, 20(11),29-33.
Cascio, W. F. (1995). Whithe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of work.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 928-939.
Cascio, W. F.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 Profits (2nd ed.). New York : Mc Grawhill, Inc.
Cummings, T. G.,& Huse, E. F. (1985).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aniel, J. Skrovan. (1983) .Quality of Work Life: Perspectives for Business and the Public Sector, Addison-Wesley.
Davis, L. (1981).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2.
Donner, J. C. (2001). Using Q-Sorts in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Social Development Papers: Social Analysis Selected Tools and Techniques, 36,24-49.
Delamotte, Y.,& Takezawa, S.(1984).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Delamotte, Y.,& Walker, K. F. (1974). Humanisation of work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trend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Bulletin, 11, 3-14.
Dennis, K.E.,& Goldberg, A.P. (1996). Weight control self-efficacy types and transitions affect weight-loss outcomes in obese women. Addictive Behaviors, 21, 103-116.
Efraty, D.,& Sirgy, M.J. (1990). The Effects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QWL) on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1), 31-47.
Guest, R.H. (1979). Quality of work life-Learning from Tarrytow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 28-39.
Guest,R.H.(1979). Quality of work life-learning from Tarrytow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 76-87.
Hackman, J. R.,& Suttle, J. L. (1977). Improving Life at Work: 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Hall, D.T.,& Goodale, J.R. (198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lenview, i11.: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Hedly, R. A.,& Dubin, R.,& Taveggin, T. C. (1980)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Gender,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 In Alexander and Andrews(eds.), Sa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 20 .
Kahn, R. L. (1972).The meaning of work : interpretation and proposals for measurement.In A.Cambell, & P.E. Converse (Eds.), The Human Meaning of Social Change, New York: Russell Sage, 159-203.
Kirkman, F.(1989).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Robortics and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 Management Decision, 27(4), 48-54.
Kalra, S.K.,& Ghosh, S.(1984). Quality of work Lwlife: a study of associated factors. The Ind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4(3), 340-349.
Lau, R.S.M. (2000).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performance - an investigation of two key elements in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1(5), 422-437.
Levine, M.(1983). Self-developed QWL measur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4, 35-46.
Lawler, E.E.,& Nadler, D. A.(1983). Quality of work life :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1(3), 20-30.
Manz, C. C. (1992). Is the Work Force Vanguard tothe 21th Century a Quality of Work Life Deficient - Pro Generation ,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nference , Taipei.
Merton, H.C. (1977). A look at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Monthly Labour Review, 100(10), 64.
Magid,I.,& Sidney, R.(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turnover propensity of engineer: an integrated mode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McGregor, Douglas.,& Cutcher-Gershenfeld, Joel.(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McGraw-Hill.
Mitchell,W.,& James, W.(1992). Influence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on company and union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 439-450.
Ms. Pallavi P. Kulkarni.(2013).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raining &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work life. Journal of Arts, Science & Commerce,4(2),136-143.
Nicholson, N. (1995).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Oxford.
Nirenberg, J. (1986).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Issue: The Corporation as The Next Political Fronti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UK), 7(3).
Okvbayashi, K. (1987). Effect of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on the Humanization of Work in Japan. Overseas Technic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 Takyo: 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
Robbins, S. P.(198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 N.Y:Prentice-Hall).
Robert, H.G.(1979). Quality of Work Life-Learning from Tarrytow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 28-39.
Rosow,J. M.,(1974). The Worker and the Job . New York: The American Assembly , Columbia University , 14.
Reiner, M. D., & Zhao, J. (1999).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Security Police.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9(3), 5-18.
Saklani, D.R. (2010). Non-managerial perspective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10(2), 87-102.
Schlinger, M. J. (1969). Cues on Q-techniqu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3), 53-60.
Schuler, R. S.(1987).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3rd), Taipei:Haw-Tai.
Seashore, S. (1975).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Davis, L. & Cherns, A. (Eds),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Problems, 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Free Press, l,105-118.
Shamir, B. & Salomon, I.(1985). Work-at-home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3), 455-464.
Shefali Srivastava. & Rooma Kanpur.(2014). A study on quality of work life: Key Elements & It’s Implications. IOSR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16(3),54-59.
Smith, B.(1994). Teacher Quality of Work Life According to Teacher: The Case of High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aylor, J. (1978).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6, 153-160.
Thorsrud, E. (1976). Democracy at Work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Scandinavia. Research Series 8,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Walton, R.(1974).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2, 12-20.
Wilcock, A., & Wright, M. (1991). Quality of Work Life in the Knitwear Sector of the Canadian Textile Industry.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 20 , 45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