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1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啟正
研究生(外文):Chi-Jeng Chen
論文名稱:運用權利轉換方式於解決河川地取得與都市容積需求-以台南縣歸仁鄉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Use th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in the Procurement of Riverfront and Urban Bulk Demand —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ei-Jen in Tainan County
指導教授:曾志民曾志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Ming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河川區權利轉換都市容積成長管理公共設施服務水準
外文關鍵詞:River zoneProperty Right TransferUrban BulkGrowth ManagementService Standard of Public Fac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河川防洪治理計畫常因政府財政困難,形成預算排擠效應以致工程延宕,加上河川區改劃作業引發地主激烈抗爭,河川治理用地取得日益困難。為減輕政府財政負擔,達成防災目標,並解決都市發展用地不足與日益嚴重的違建問題。本研究運用「權利轉換」(Property Right Transfer)方式,以台南縣歸仁鄉境內鹽水溪與二仁溪之河川區私有地,以及歸仁都市計畫區作為實證分析對象,進行模擬操作。將未徵收之私有土地價值轉換成容積並移轉至鄰近都市計畫區內,在符合「都市成長管理計畫」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下,增加都市容積,透過合理可行之權利轉換機制,讓土地利用強度高需求者與現有違建戶能購買額外容積以滿足所需。政府則可將河川治理徵收時所面臨之高額財務負擔移轉至容積購買者,讓河川區之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藉由權利轉換獲得補償,而社會則從環境敏感地區保護之發展限制中獲得整體利益。
本研究採用之權利轉換方式係將河川地權利轉換成容積價值,並在符合都市成長管理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前提下,計算都市可接受之容積增加數量,以避免對都市計畫區造成環境衝擊與生活品質下降。本文選定以「人口總量管制」、「生活機能容受力」、「公共設施用地檢討標準」及「公共設施效益評估」作為評估指標,對實證地區進行評估。同時訂定都市容積價格及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此一轉換機制應用在現地之初步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都市計畫區因權利轉換移入後所增加之容積及人口數,將產生公共設施用地不足與公共設施服務效益負成長之情形。然而在適度增闢公共設施後,即可使各項公共設施服務效益均呈現正成長,持續維持良好的都市生活品質。而河川地權利轉換經成本效益分析後,將產生高達六億元之淨效益,此表示本研究採用之權利轉換方式初步應屬可行。
本研究建議日後政府應立法並訂定相關技術規範,使權利轉換計畫具有法源基礎。在執行上更須地方政府支持配合,並成立容積儲備銀行,避免權利轉換交易市場失靈。同時考量容積需求者之購買意願與購買能力,於訂定都市容積價格時,應適度予以價格折讓,以利權利轉換計畫之進行,達成預期目標。
關鍵詞:河川區、權利轉換、都市容積、成長管理、公共設施服務水準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project is frequently caused by the support shortag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to finally result in edge-out efficiency with the consequent engineering delay. Also, affected by the land owners’ violent resistance due to the river zone project modification, the lands for river flood control is much harder to obtain than before. To relief the governmental burden and disaster prevent, together with the deficient urban development lands and the increasingly worsened problems of unlicensed construc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ivate lands in the riverfront of both Er-Jen River and Yen-Hsui River within Guei-Jen of Tainan County and Guei-Jen urban planning area, proceeded to simulation. The value of private lands in the riverfront is converted into bulk, and transferred to the urban planning area. To increase urban bulk in compliance with the “Managing Plan for Urban Growth” and the “Service Standard of Public Facility”, and through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mechanism, that those with strong demand on land utilization and illegal buildings are capable to satisfy their demand. The government can therefore shift the high financial burden they will b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levy of river land to the purchasers of property right, so that owner of the private lands in the riverfront can be compensated in terms of levy through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convert the ownership of river zone into the urban bulk valu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emises of urban growth management and the service standard of public facilities, we calculate the acceptable urban adding bulk to avoid impact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owngrading the living quality trigger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area.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rough “Total Population Control”, “Life Function Capacity”, “Review Standard for Public Facility Lands” a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for Public Facility” to serve a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empirical zone. Meantime, regulate the prices of urban bulk and perform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preliminary availability for the transferred mechanism.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lk and population added by th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within the urban planning area to subsequently result in deficiency in the public facility lands and negative growth for public facility service efficiency. However, after adequate the scale enlargement for the public facility, it will cause positive growth of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n the public facility and it will also keep excellent urban life quality. After the efficiency analysis for the property transfer of river zone, the yields shall reach approximately 60 million NT dollars. It means will enable in preliminary availability for using the method of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Therefore propose that in the future, the governmental authorities shall legitimate and regulate the relevant technical codes to provide the law resources for th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project.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support and coordination is necessity, and to establish the land bulk banking systems to avoid the disorder of the market for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Meanwhile, it is also required to consider the purchase desires and purchase capability for people in demand of bulk. The pricing for urban floor area shall be allowed to discount meetly, will help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project favorably, and consummate the forecast goals.
Keywords: River zone, Property Right Transfer, Urban Bulk, Growth Management, Service Standard of Public Facility
目 錄
摘要 I
目錄 IV
表目標 VI
圖目標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本文組織 7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財產權保障與損失補償 9
第二節 發展權移轉理論 20
第三節 權利變換方法 28
第四節 成長管理計畫 34
第五節 小結 41
第三章 河川地取得問題與都市容積需求現況分析 42
第一節 河川地取得問題分析 42
第二節 都市發展容積需求現況分析 51
第三節 綜合分析 60
第四章 權利轉換方式之建構 62
第一節 權利轉換操作流程 62
第二節 都市容積需求評估方法 65
第三節 建立都市成長管理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評估指標 71
第四節 都市容積價格訂定方式 75
第五節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76
第五章 權利轉換操作實證分析 77
第一節 實證地區概述 77
第二節 都市容積增加數量推估 80
第三節 都市成長管理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評估分析 94
第四節 權利轉換容積價格訂定與成本效益分析 102
第五節 未來國內推動權利轉換可能面臨的困難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 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預測模式推算資料 114
附錄二 歸仁都市計畫住宅區各街廓至各項公共設施最短距離資料 126
附錄三 歸仁都市計畫區各項公共設施效用值變化資料 133
表 目 錄
表2-1 土地損失補償方式特色一覽表 19
表2-2 國外實施發展權移轉案例介紹 25
表3-1 河川區禁止私有與土地取得法令與內容一覽表 43
表3-2 河川地未徵收之私有土地使用限制法令與內容一覽表 43
表3-3 河川地徵收之損失項目與補償法令與方式一覽表 46
表4-1 生活機能容受力指標評估表 71
表4-2 公共設施用地檢討標準表 72
表5-1 歸仁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暨其后個案變更現況一覽表 79
表5-2 河川地面積及權利轉換價值表 79
表5-3 歸仁都市計畫住宅區已登記建物違建調查一覽表 80
表5-4 歸仁都市計畫區1983∼2003年人口統計資料表 84
表5-5 線性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4
表5-6 幾何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5
表5-7 拋物線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5
表5-8 修正指數(分群)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6
表5-9 雙指數(分群)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7
表5-10 羅吉斯特(分群)曲線模式預測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一覽表 87
表5-11 各項人口預測模式評估表 89
表5-12 歸仁都市住宅區各街廓空地容積調查成果 90
表5-13 歸仁都市計畫住宅區路線價與非路線價統計表 93
表5-14 歸仁都市計畫區各項公共設施最大服務人口數一覽表 94
表5-15 歸仁都市計畫區生活機能容受力指標評估表 95
表5-16 歸仁都市計畫區人口增加後公共設施用地檢討一覽表 95
表5-17 歸仁都市計畫區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率一覽表 101
表5-18 權利轉換前後各項公共設施效用值變化表 101
表5-19 歸仁都市計畫住宅區權利轉換容積價格表 102
表5-20 河川私有土地權利轉換成本效益分析表 103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 5
圖2-1 發展權密度移轉型示意圖 22
圖2-2 發展權容積移轉型示意圖 22
圖2-3 成長管理計畫目標架構圖 34
圖4-1 河川地權利轉換操作流程 64
圖5-1 台南縣行政區界與歸仁鄉位置圖 78
圖5-2 歸仁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 78
圖5-3 歸仁都市計畫住宅區街廓圖 79
圖5-4 修正指數曲線模式人口預測圖 89
圖5-5 歸仁都市住宅區各街廓空地分布圖 91
圖5-6 歸仁都市住宅區大面積空地分布圖 92
圖5-7 「Give me points」指令執行-選取執行「中心點」 97
圖5-8 「Give me points」指令執行-選取執行圖層 97
圖5-9 「Give me points」指令執行-執行完畢產生新圖層 98
圖5-10 「Shortest Network Path」指令執行-程式執行前之對話框 98
圖5-11 「Shortest Network Path」指令執行-選取執行圖層(住宅區街廓) 99
圖5-12 「Shortest Network Path」指令執行-選取執行圖層(國小) 99
圖5-13 「Shortest Network Path」指令執行-執行完畢產生新圖層 100
圖5-14 「Shortest Network Path」指令執行後新圖層之屬性資料 100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What Works.”, pp. 13,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Washington D.C., 1997.
2. Bredin, J. B.,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Cases, Statutes, Examples, and a Model.”,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2000.
3. Calabresi, G. & Melamed A.D.,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Harvard Law Review, vol.85(6), pp. 1092, 1972.
4. David, R.G., David J. B., Larry D. M., and Barbara A Vestal, “Constitutional Issues of Growth Management.”, Chicago: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ning Officials, pp. 8-9, 1977.
5. Demsetz, H.,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p. 347-359, 1967.
6. Harris, D. A., “Philadelphia''s Preservation Incentive.”, Historic Preservation Foru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pp. 10, 1992.
7. Dwyer, Janet C. & Hodge, Ian D., “Countryside in Trust.” 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1996.
8. Kelly, E. D., “Management Community Growth: Policies, Techniques and Impacts.”, Westport, CT: Praeger Publishers, 1993.
9. Gottsegen A.J., “Planning fo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 Handbook for New Jersey Municipalities.” Burlington County Board of Chosen Freeholder, 1992.
10. James, C. N, “A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 for Land Preservation.”, Collier County, Florida, 2001.
11. Johnston, Robert A. and Mary E. Madison. “From Landmarks to Landscapes: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63(3), pp. 365-378, 1997.
12. Lloyd, “Transferable Density in Connection with Zoning.”, USDA Technical Bulletin 40, Washington:Urban Land Institute, 1961.
13. Meandow, D.H., Meandow, D.L., Randers, T. and Behrens, W. W. Ⅲ.“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A Potomac Associates Book., 1974.
14.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DEQ), “Growth Management Tools and Techniques.”, Lan-sing, Mich.: Michigan Coastal Management Program, 1995.
15. Milne, M. J., “On Sustainability; Th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7, pp. 135-161, 1996.
16. Mittra, M.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 Promising Tool of the Future.”, White Plains, NY: Land Use Law Center, Pac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1996.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pace.edu/lawschool/landuse/tdrpap.html
17. Moore, A. “As a Primary System of Land Use Regulation: The Fairfax County Virginia Proposal.”, 1975.
18. Montgomergy County Planning Board, 2002.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mc-mncppc.org/board/meetings_archive/02_meeting_archive/agenda_072502/item1_072502.pdf )
19. O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Philadelphia, PA:W. B. Saunders., 1971.
20. Patricia, L. M., June Thomas, Roger Hamlin,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ogram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0.
21. Pizor, Peter J. “Making TDR Work: A study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2(2), Washington DC, 1986.
22. Pruetz, R. “Saved By Development: Preserving Environmental Areas, Farmland and Historic Landmarks With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rje Press, Burbank California, 1997.
23. Pruetz, R. “Commentary on Suitum v. Tahoe Regional Planning Agency decision.” Viewpoint Planning, Chicago, 1998.
24. Pruetz, 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Update.”, Proceedings for 1999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Approaching The Millennium, 1999.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asu.edu/caed/proceedings99/PRUETZ/PRUETZ.HTM
25. Pruetz, R. “TDR Developments in the We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Land Use Conference of the Rocky Mountain Land Use Institute, 2002.
26. Pruetz, R. “Callatin Valley Land Trust-Expert in TDR to visit Bozeman.”, 2004.
27. Richard, E. K, “Community Analysis and Planning Techniques.” America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0.
28. Rose, J.G.,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A New Technique of Land Use Regulation.” Centre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1975.
29. Schneider D. M. ,Godschalk, D. R., and Axler, N. “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s as a Planning Tool.”, Chicago, IL: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Press, 1978.
30. Smith, H. H., “The Citizen''s Guide to Planning.”,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linois, USA, 1993.
31. Snohomish County Planning & Development Services Planning Division, “Draft TDR Pilot Program Feasibility Study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2002 .
32. Stinson, J.&Murphy, M.,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1996.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 www.law.pace.edu/landuse/tdr.html
33. Timothy, J. Lawrence, “Land Use Series-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 Ohio State University Fact Shee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DFS-1264-98., 2001.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ohioline.osu.edu/cd-fact/1264.html
34. Walker, Laura. Seattle Office of Housing. Personal communication., 2002.
35. Warren, R. S. “Measu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Zoning Bon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7(3), pp. 348-356, 1991.
36. Wolfram, G. “The Sal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d Zon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pen Space: Lindahl Equilibrium and a Case Study.” Land Economics, vol.57(3), pp. 398-412, 1981.
37. 王慶瑞,運輸規劃系統,亞聯工程顧問公司,台北,1996。
38. 王嘉禎,「水源區補償機制之研究-以台北水源特定區為例」,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9. 台南縣政府,「台南縣統計要覽」,1999。
40. 江麗玲,「捷運場站聯合開發權利轉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41. 江穎慧,「建立立體地價評估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2. 李永展,「河川保護管理之土地問題」,水的關懷─21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合辦,2000。
43. 李秋靜,「以國民環境信託進行自然保育之制度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4. 李建良等,行政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
45. 李基勝,「從法律理論觀點對我國現行土地徵收與補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6. 李德軒,「都市分區容積調整機制之研究 -以臺北市住宅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47. 李鴻毅,土地法論,台北市,作者,1982。
48. 李鴻毅,土地政策論,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1996。
49. 李鎮光,「以公平補償探討發展權移轉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0. 呂衛青,「土地發展權之移轉與土地使用管制」,土地改革月刊第28卷第7期,1978。
51. 呂衛青,「發展權觀念在土地使用計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52. 吳家鴻,「水土資源投資計畫經濟評估準則益本分析之研究」,台灣水利第24卷第3期,pp.1-24,1976。
53.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1998
54. 吳慶烜,台灣地區古蹟空間幾個問題探究-以權利與公平觀點,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2期,pp.129-151,1997。
55. 吳俊煒,「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對公共設施效益衝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6. 宋東鉉,「容積移轉接收區之實施範圍及移轉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57. 林元興,「都市建築容積加成與轉移制度之基礎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籌備小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89。
58. 林國慶,「農業區劃分與財產權損失賠償之分析」,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9卷第2期,pp.21-36,1992。
59. 林紀東,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1994。
60. 林勝鷂,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61. 林莉婷,「建構容積移轉接收基地選址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62. 周世璋,「我國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兼論都市更新房地取得及處分之方式」,私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63. 卓佳慧,「由財產權觀點探討限制發展地區損失補償之問題」,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4. 施建生,經濟學原理,十一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
65. 柯志昌,「高雄都會區實施成長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6. 洪村山,「違章建築處理模式之探討研究─以台北縣轄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7.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二版,台北:雨利美術印刷,1993。
68. 張景森,「舊體制的新生命:論成長管理的幾個面向」,土地政策與都市發展的研討會論文集,1994。
69. 莊素珠,「河川區劃定產生之權益衝突問題及解決對策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0. 黃宗煌,「臺灣地區國家公園之保育效益的評估」,臺灣銀行季刊第41卷第3期,pp.306-325,1980。
71. 黃宗樂,「土地徵收補償法上若干問題之研討」,台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1期,pp57- 103,1991。
72. 黃國堅,「以權利變換方式推行都市更新產權處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73. 黃書偉,「區域成長管理監測評估支緩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74. 黃志偉,「違章建築之研究(一)~(四)」,現代地政第203-206期,1998。
75. 黃金山,「中央與地方(政府)水利建設之分工與具體做法」,憂患意識談台灣治水-當前水利建設與防汛工作研討會實錄,pp.17-38,1999。
76. 黃默夫,行政法-新體系與問題研析,行政法制系列叢書(二),1999。
77. 黃書禮,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台北:詹氏書局,2000。
78. 黃書禮、詹士樑、馮君君,「建立限制發展地區救助、補貼、補償、回饋制度與辦法之研究(初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案,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2000。
79. 黃宏莆,「防洪措施之經濟可行性評價」,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80. 馮正民、林楨家,「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初版,新竹市:建都,2000。
81. 曾志民,「河口三角洲成長過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82. 曾憲郎,「沿海溼地之經濟價值」,環境影響評估技術研討-海岸地區保育與開發研討會,pp.169-18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6。
83. 葉百修,「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84. 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pp.259-278,1992。
85. 楊松齡、陳錦賜、錢學陶,「都市建築容積移轉制度運用於市地開發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2。
86. 楊松齡,土地使用變更利益回饋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
87. 楊瑞珍,都市成長管理作業系統之研究-以蘆竹鄉住宅開發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0。
88. 楊棻系,「都市更新單元規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89. 游適銘,「以交換及容積移轉解決河川地徵收問題之研究-以新店市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之間河段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90. 經濟部,「全國水利會議總報告」,台北:經濟部,1994。
91.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區劃定事宜說明概要」,2000。
92. 廖淑容,「生態觀點之土地使用規劃與生態都市之形塑-以新竹市為例」,造園學報第7卷第1期,pp.89-113,2000。
93. 鄭策允,「公益信託制度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4. 鄭秋芩整理,「淡水河流域水岸發展座談會」,建築師雜誌第14卷第1期,pp.76-79,台北:建築師雜誌社,1988。
95. 潘俊和,「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前權利價值評定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九二一震災後集合住宅重建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96. 蔡碧雲,「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之研究-以公共設施用地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97. 陳筱珮,「行政上損失補償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98. 陳新民,「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係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33期,pp.193-230,1985。
99.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三民書局,1990。
100.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律師通訊第156期,pp.43-55,1992。
101. 陳榮琪,「從公共設施觀點探討容積率之研擬─以住宅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02. 陳松造,「公共建設土地取得與補償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1997。
103. 陳玉雯,「以權利變換方式推動都市更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04. 陳玉嬌,「台中都會區成長管理策略之研究-以人口及住宅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05. 陳國勝,「警察權的行使與損失補償」,律師通訊第154期,pp.25-35,1999。
106. 陳明燦,「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中興法學雜誌第45期,pp.313-317,1999。
107. 陳錫禎,「美國發展權移轉觀念與我國平均地權理想之比較」,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pp.6、19-21,1979。
108. 陳獻明,「台灣日據時期被強佔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09. 賴宗裕,「國土開發與成長管理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都住處,1998。
110. 賴宗裕,「都市成長管理與總量管制之介紹」,內政部營建署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講習會,2000。
111. 鍾政恭,「舊市區更新產權處理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12. 顏愛靜,「美國地方政府實施發展權移轉制度所採量化方法之探討」,土地改革月刊第29卷第9期,pp.11-15,1979。
113. 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14. 簡豐源,「運用發展權移轉制度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月刊20卷10期,pp.23-24,1979。
115. 蘇志超,「地權法制現代化之研究-土地使用立體化之發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1990。
116. 蘇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較研究,九版,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1994。
117. 邊泰明,「限制發展土地之補償策略與財產權配置」,土地經濟年刊第8期,pp.153-168,1997。
118. 邊泰明、陳博雅,「都市更新方針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2000。
119. 內政部營建署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資訊系統(2002年修正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網址: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nan_county_1/index.html
120.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網址:http://www.tcd.gov.tw/MAPGUIDE/INDEX.ASP
121. 內政部營建署區域計畫地理資訊查詢系統網址:http://gisapsrv01.cpami.gov.tw/fcu-gis
122. 台南縣全球資訊網:http://www.tnhg.gov.tw
123. 台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網站:http://urd.tainan.gov.tw
124. 美國ESRI公司網站:http://www.esri.com
125.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17. 邊泰明,「限制發展土地之補償策略與財產權配置」,土地經濟年刊第8期,pp.153-168,1997。
2. 114. 簡豐源,「運用發展權移轉制度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月刊20卷10期,pp.23-24,1979。
3. 112. 顏愛靜,「美國地方政府實施發展權移轉制度所採量化方法之探討」,土地改革月刊第29卷第9期,pp.11-15,1979。
4. 107. 陳錫禎,「美國發展權移轉觀念與我國平均地權理想之比較」,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pp.6、19-21,1979。
5. 106. 陳明燦,「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中興法學雜誌第45期,pp.313-317,1999。
6. 100.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律師通訊第156期,pp.43-55,1992。
7. 98. 陳新民,「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係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33期,pp.193-230,1985。
8. 92. 廖淑容,「生態觀點之土地使用規劃與生態都市之形塑-以新竹市為例」,造園學報第7卷第1期,pp.89-113,2000。
9. 84. 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pp.259-278,1992。
10. 74. 黃志偉,「違章建築之研究(一)~(四)」,現代地政第203-206期,1998。
11. 70. 黃宗煌,「臺灣地區國家公園之保育效益的評估」,臺灣銀行季刊第41卷第3期,pp.306-325,1980。
12. 50. 呂衛青,「土地發展權之移轉與土地使用管制」,土地改革月刊第28卷第7期,1978。
13. 伍牧 著 布拉姆斯的多角習題。音樂月刊,第214期,民國89年7月,33-35頁
14. 賴怡嘉 著 布拉姆斯逝世百年紀念。音樂與音響,第276期,民國86年4月,56-58頁
15. 鄭瑜蓉 著 布拉姆斯逝世百年紀念-鋼琴協奏曲之部。音樂與音響,第276期,民國86年4月,56-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