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參考書目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為方便查詢,以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晉)干寶 著,《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7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一刷。
(清)西冷野樵著,《繪芳錄》,劉一平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世新出版社。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再版三刷。
(清)俞達著,《青樓夢》,台北:廣雅出版社,民73年3月初版。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初版。
(南朝梁)陶宏景,《真誥‧運象篇》,台北:廣文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晉)葛洪 著,《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初版二刷。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初版二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雉衡山人編,《韓湘子全傳》(金陵九如堂刊本),巴蜀書社,1999年1月一刷。
(宋)曾慥,《類說》台灣:藝文印書館。
(清)鄒弢著,《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瑕丘仲條。台北:廣文書局,民78年12月初版。
(明)鄧志謨,《飛劍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明)鄧志謨,《鐵樹記》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4年5月出版。
(清)錢彩,《說岳全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4月三版。
(清)魏秀仁著,趙乃增校著,《花月痕》,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1月初版。
二、專書
王書奴 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一版一刷。
版。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7年1月初版。
王爾敏 著,《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3月出版。
王爾敏 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初版。
史革新 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朱越利 著,《道教問答》台北:貫雅出版社,民79年初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初
李豐楙先生 著,《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6年初版。
李豐楙先生 著,《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初版公司,1981年初版。
吳禮權 著,《中國言情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初版。
吳剛 著,《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7年初版。
呂志鵬 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9年初版。
阿英 著,《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民77年9月台一版。
金正耀 著,《中國的道教》,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年初版。
孫楷第 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7月初版。
卿希泰 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陳平原 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 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年10月1刷。
陳益源 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90年初版。
張廣保 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一版一刷。
陶慕寧 著,《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梁玉明 著,《中國小說的傳播觀》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年12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民84年初版。
道安 著,《空的哲理》,高雄: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4月初版
傅正谷 著,《中國夢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刷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月初版四刷。
楊義 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82年初版。
劉詠聰 著,《女性與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1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詠聰 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劉達臨 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90年台灣初版。
熊秉貞、呂妙芬 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88年6月初版。
劉再復、林崗合著,《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鄭志明 著,《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學生書局,民75年印行。
歐麗娟 著,《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初版。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一版二刷。
蕭國亮 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初版。
賴芳伶 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顏慧琪 著,《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初版。
關永中 著,《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民86年3月出版。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1年印行。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 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辛明芳 著,《晚清狹邪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吳佳真 著,《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金洛□ 著,《花月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林慧青 著,《《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徐雅文 著,《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戚心怡 著,《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秀容 著,《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崔□ 著,《晚清小說的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慧真 著,《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趙幼民 著,《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6年5月。四、單篇論文
戈壁 著,〈花月痕評析(1):留與他年說夢痕〉、〈花月痕評析(2):花明月暗夢淒其〉,《明道文藝》222期,民83年9月、《明道文藝》223期,民83年10月。王鴻泰 著,〈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王悅真 著,〈春花秋月情何限─談《花月痕》〉,《建國學報》第十九期,2000年。艾之玉 著,〈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七期,1996年12月。杜守華、吳曉明 著,〈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七期。
杜志軍 著,〈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陳向春、丁戈 著,〈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中國古代、 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陳平原 著,〈說書人與敘事者─話本小說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九期。
沈立東 著,〈中國古代婦女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
何翠萍 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十九期。
李蔚華 著,〈試論《青樓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
李豐楙先生著,〈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為進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李豐楙先生著,〈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4月。
李豐楙先生著,〈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七期。
李豐楙先生著,〈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3月。
李豐楙先生著,〈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九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10月五期。
李豐楙先生著,〈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9年12月。
李豐楙先生著,〈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十四期。
李豐楙先生著,〈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李豐楙先生著,〈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民88年秋季。
李豐楙先生著,〈神化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
李豐楙先生著,〈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
李豐楙先生著,〈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
金雯麗 著,〈情與欲:近代言情小說的文化情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五期。
林連祥 著,〈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1980年1月九卷八期。胡可立 著,〈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
胡萬川 著,〈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 著,〈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6年初版。
宮川尚志 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一),京都:同朋舍,昭和58年3月初版。
張英進 著,〈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一百三十七期,1999年1 月。章文泓、紀德君 著,〈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國古代、近代學研究》,1996年第十二期。
劉奉光 著,〈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一期。
趙幼民 著,〈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五期1978年6月、第六期1980年5月。潛明滋 著,〈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盧興基 著,〈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一〉、〈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九期、1989年第十期。
關愛和 著,〈十九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三十二卷第五期。
五、西方譯著
Victor Turner著,〈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劉肖洵 譯,《大陸雜誌》,1983年2月。
Victor Turner著,〈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9月初版。
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上海: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一刷
Stevens,Anthony著 薛絢 譯,《夢:私我的神話》,立緒出版社,民89年一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4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75年12月初版。
Frazer著、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出版社,民86年初版。
Erich Fromm著、葉頌壽 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Mircea Eliade耶律亞德 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