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3 1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淑君
研究生(外文):CHEN, SHU-CHUN
論文名稱:默許違法行為之形成:以台灣無照攤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Public Perception of Everyday Illegal Behavior: Illegal Street Vendo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周愫嫻周愫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U, SUSY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社會距離無照攤販默許違法行為
外文關鍵詞:acquiesce illegal behaviorillegal street vendorssocial dist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5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默許違法行為之成因,並以台灣無照攤販做為研究標的。研究目的有三:(1)從關係、道德、經濟、文化4個面向,分析無照攤販成為社會默許行為的可能成因;(2)從無照攤販出發,探討一般不當行為的社會默許情形;(3)依據研究得出的結果,提供管理攤販或解決攤販問題之方法。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攤販顧客、攤販附近住戶、合法攤販或店家、無照攤販及執法員警五種群體進行訪問,並以「社會距離」做為主概念,提出「關係距離」、「道德距離」、「經濟距離」及「文化距離」4個次概念來分析違法行為之默許機制,並延伸探討一般不當行為的默許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樣本群中以無照攤販默許度最高,顧客次之,默許度最低者則為執法員警,附近住戶次之,但整體默許程度都是偏高的。分別對默許無照攤販之行動與默許之意念進行逐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發現,「關係距離」為影響默許無照攤販之行動的主要因素,亦即與無照攤販關係愈密切,前往消費的頻率就愈高;對默許無照攤販意念之影響,各個樣本群則未表現出高度一致性,顯示默許意念的形成較為複雜,但主要因素落在「關係距離」與「道德距離」。此外,研究發現受訪者從事其他不當行為之情形也相當普遍,且其對行為嚴重性的認知並不會影響從事該行為的頻率,同時也發現,人們對行為嚴重性的衡量並非取決於違反法律或是所受懲罰的後果,這代表默許違法行為還有其他的考量因素。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文也提出攤販管理政策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aking illegal street vendors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acquiesce in illegal behavior. The objectives are: (1) analyzing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acquiesce in illegal street vendors through the aspects of relationship, morality, economics and culture; (2) extending the study to public perception of other improper acts; and (3)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street-vendor administration.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ive sample groups: customers of street vendors, neighborhoods, legal street vendors or shops, illegal street vendors and the poli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ocial context of illegal street vendors in terms of 4 factors: relational distance, moral distance, economical distance and cultural distance, which are subconcepts derived from social distance. The data reveal that the acquiescence is higher for illegal street vendors and customers, and is lower for the police and the neighborhoods. The acquiescence to illegal street vendors within whole sample groups, however, is slightly high. Furthermore, by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onal distance” is the primary factor in influencing the acquiescing action, and “relational distance” and “moral distance”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influencing the acquiescing notion,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of factors in acquiescent notion may be more complica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acquiescence to other improper acts is prevalent. How serious people think an improper act is does not influence the frequency that they do it. Also, when people measure the seriousness of improper acts, they take many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not simply the consequence of disobeying laws and the penalty.
Finally,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street-vendor administr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表目次 ii
圖目次 iii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台灣攤販的歷史與現況 5
第二節 攤販「違法化」之過程 7
第三節 社會默許違法行為之理由 11
第四節 攤販是台灣社會的一種生活形態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1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25
第四節 模型說明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29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29
第二節 誰在默許無照攤販?攤商、顧客、住戶或員警? 30
第三節 消費行為與默許無照攤販態度之關係 33
第四節 影響默許無照攤販態度之因素 37
第五節 從默許無照攤販到默許其他不當行為 39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默許無照攤販之情形與影響因素 43
第二節 默許無照攤販與默許其他不當行為之連結 4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48
參考書目 52
附錄 56
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編,1989,《臺灣地區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2009,《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Earl Babbie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常生,2004,《以零售市場與攤販經營發展探討公共設施市場用地存在適宜性—以台中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
李黎明,2008,〈淺析近代上海攤販存在和發展的歷史條件〉。《齊魯學刊》206:58-60。
余國信,2007,《城市裡的文化地景—嘉義市東市場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林,1990,〈台灣的地下經濟〉。《經濟前瞻》17:65-68。
林志明譯,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1997,《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臺北:時報。
林柏任,2008,《企業家創業與營商過程的動態研究:以台灣攤販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聖忠,2004,《赴日考察批發市場營運及攤販管理》。臺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市場處。
周愫嫻,1995,〈社會控制對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防治效果〉。《犯罪學期刊》1:31-50。
周鳳,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高子賢,2006,《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檢視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柯朝欽、鄭祖邦譯,喬治‧雷瑟(George Ritzer)、道格拉斯‧古德曼(Douglas Goodman)著,2004,《社會學理論(上)(Sociological Theory, 6/e)》,第六版。臺北:麥格羅希爾。
袁琳君、馮洁,2006,〈淺析家庭暴力及防治措施〉,《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4):75-77。
孫智綺譯,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臺北:麥田。
張克春,2004,〈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現狀〉,《疾病控制雜誌》8(6):570-572。
張東蘇,2006,〈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管理〉。《環衛科技網》,2006年10月17日,2010年7月3日下載於http://www.cn-hw.net/html/sort054/200610/413.html。
張毅菁,2006,〈新加坡街頭小販的管理〉。《上海情報服務平台》,2006年11月29日,2010年7月3日下載於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4104。
許春金,2003,《犯罪學》,修訂四版。臺北:三民。
陳應芬,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台北市攤販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冬云,2006,〈家庭暴力中受害婦女的行為思考〉,《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45-49。
黃安余,2005,〈大陸與台灣農業勞動力轉移比較研究〉,《江海學刊》2005(2):171-176。
黃佳瑜譯,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著,2008,《沈默串謀者: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臺北:早安財經文化。
廉清,2008,〈恥感生成機制研究〉,《求實》2008(4):36-38。
楊淑媚,2002,《以消費者行為探討傳統零售市場發展定位與對策-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1998,〈改進攤販問題五年計畫〉。2008年11月30日下載於http://www.gcis.nat.gov.tw/doc/a3_12_6.doc。
— 2006,〈經濟部96年度重要社會發展計畫先期作業計畫書〉。2008年12月09日下載於
http://210.241.21.133/DOC/2765/PLAN_70_2006091122301718.htm。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臺北市攤販管理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成富、全志鋼譯,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2008,《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鄧哲偉,2002,《我國地下經濟規模變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魏春雨、王丰,2008,〈攤販‧城市〉。《華中建築》26:106-108。
羅軍,2001,〈”可容忍性犯罪”:被默許的犯罪〉,《浙江學刊》2001(1):95-98。
邊媛,2007,〈試論恥感及其在當今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意義〉,《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1):38-41。
英文資料
Black, D. 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Y: Academic Press.
Cooter, Robert. 2006. The intrinsic value of obeying a law: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viewpoint. Fordham Law Review 75(3): 1275-1285.
Green, Stuart P. 2006. Lying, Cheating, and Stealing: A Moral Theory of White-Collar Crim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Hallsworth, Simon and T. Young. 2008. Crime and silence: ‘Death and life are in the power of the tongue’ (Proverbs 18:21).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12(2): 131-152.
Karstadt, Susanne and S. Farrall. 2006. The moral economy of everyday crime: Market, consumers and citizen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6: 1011-1036.
Potter, R. H. 1992. 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 Review, questions and comments. Journal of Sociology 28(2):224-232.
Seidman, Robert B. 1978. Why do people obey the law? The case of 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ritish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5(1): 45-6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