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編,1989,《臺灣地區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2009,《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Earl Babbie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常生,2004,《以零售市場與攤販經營發展探討公共設施市場用地存在適宜性—以台中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李黎明,2008,〈淺析近代上海攤販存在和發展的歷史條件〉。《齊魯學刊》206:58-60。
余國信,2007,《城市裡的文化地景—嘉義市東市場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惠林,1990,〈台灣的地下經濟〉。《經濟前瞻》17:65-68。林志明譯,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1997,《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臺北:時報。
林柏任,2008,《企業家創業與營商過程的動態研究:以台灣攤販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林聖忠,2004,《赴日考察批發市場營運及攤販管理》。臺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市場處。
周愫嫻,1995,〈社會控制對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防治效果〉。《犯罪學期刊》1:31-50。
周鳳,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胡高子賢,2006,《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檢視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柯朝欽、鄭祖邦譯,喬治‧雷瑟(George Ritzer)、道格拉斯‧古德曼(Douglas Goodman)著,2004,《社會學理論(上)(Sociological Theory, 6/e)》,第六版。臺北:麥格羅希爾。
袁琳君、馮洁,2006,〈淺析家庭暴力及防治措施〉,《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4):75-77。
孫智綺譯,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臺北:麥田。
張克春,2004,〈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現狀〉,《疾病控制雜誌》8(6):570-572。
張東蘇,2006,〈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管理〉。《環衛科技網》,2006年10月17日,2010年7月3日下載於http://www.cn-hw.net/html/sort054/200610/413.html。
張毅菁,2006,〈新加坡街頭小販的管理〉。《上海情報服務平台》,2006年11月29日,2010年7月3日下載於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4104。
許春金,2003,《犯罪學》,修訂四版。臺北:三民。
陳應芬,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台北市攤販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冬云,2006,〈家庭暴力中受害婦女的行為思考〉,《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45-49。
黃安余,2005,〈大陸與台灣農業勞動力轉移比較研究〉,《江海學刊》2005(2):171-176。
黃佳瑜譯,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著,2008,《沈默串謀者: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臺北:早安財經文化。
廉清,2008,〈恥感生成機制研究〉,《求實》2008(4):36-38。
楊淑媚,2002,《以消費者行為探討傳統零售市場發展定位與對策-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經濟部,1998,〈改進攤販問題五年計畫〉。2008年11月30日下載於http://www.gcis.nat.gov.tw/doc/a3_12_6.doc。
— 2006,〈經濟部96年度重要社會發展計畫先期作業計畫書〉。2008年12月09日下載於
http://210.241.21.133/DOC/2765/PLAN_70_2006091122301718.htm。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臺北市攤販管理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成富、全志鋼譯,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2008,《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鄧哲偉,2002,《我國地下經濟規模變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魏春雨、王丰,2008,〈攤販‧城市〉。《華中建築》26:106-108。
羅軍,2001,〈”可容忍性犯罪”:被默許的犯罪〉,《浙江學刊》2001(1):95-98。
邊媛,2007,〈試論恥感及其在當今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意義〉,《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1):38-41。
英文資料
Black, D. 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Y: Academic Press.
Cooter, Robert. 2006. The intrinsic value of obeying a law: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viewpoint. Fordham Law Review 75(3): 1275-1285.
Green, Stuart P. 2006. Lying, Cheating, and Stealing: A Moral Theory of White-Collar Crim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Hallsworth, Simon and T. Young. 2008. Crime and silence: ‘Death and life are in the power of the tongue’ (Proverbs 18:21).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12(2): 131-152.
Karstadt, Susanne and S. Farrall. 2006. The moral economy of everyday crime: Market, consumers and citizen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6: 1011-1036.
Potter, R. H. 1992. 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 Review, questions and comments. Journal of Sociology 28(2):224-232.
Seidman, Robert B. 1978. Why do people obey the law? The case of 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ritish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5(1): 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