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宗叡
研究生(外文):Tsai,Tzungruei
論文名稱:章太炎齊物思想研究—以〈俱分進化論〉、《齊物論釋》為核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Zhang Taiyan’s thoughts of “Qiwu”:as the core of “Ju Fen Jin Hua Lun” and “Qi Wu Lun Shi”
指導教授:伍至學伍至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Zhixue
口試委員:劉振維黃俊威
口試委員(外文):Liu,ChengweiHuang,Chunwei
口試日期:2012-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章太炎俱分進化論齊物論釋平等以佛解莊
外文關鍵詞:Zhang Taiyanthe thoughts of“Qiwu”Qi Wu Lun ShiJu Fen Jin Hua Lunequ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論文所處理的議題是章太炎在〈俱分進化論〉與《齊物論釋》等著作中所呈現的齊物思想。章太炎的齊物思想反映出他個人獨到的見解,顯示出他在思考莊子的平等與自由之觀念時,所進行的哲學改革。而此一嘗試不僅僅只在於形而上的討論,更重要的在於章太炎的創作動機始終根基於現實社會上。
本論文以〈俱分進化論〉為討論起點,探討善惡、苦樂等二元對立之概念,在章太炎的論證脈絡下,此概念是同步並行、並進的,而否定西方進化論所暗示的文化趨向一元的可能。其次以《齊物論釋》討論章太炎對平等與自由兩概念的見解,簡要言之,平等是多元文化社會建立的前提,自由則是解除外在價值觀產生的拘束,是平等意識的重要認知。章太炎對兩者的論述與提倡可以視為是其對革命後的中國新社會所設計的社會思想改造藍圖。最後,以章太炎的「以佛解莊」這樣的詮釋手法探討他在方法與文本之中所蘊含的終極關懷,用以說明章太炎在早年以至於中年以後,其思想的目的性皆是一致的。

The topic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is the Zhang Taiyan in the works“Ju Fen Jin Hua Lun”and“Qi Wu Lun Shi”reflected the thoughts of“Qiwu”. Of Taiyan the thoughts of“Qiwu”that reflecting his personal insights, showing him to think about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ideas of Zhuangzi, philosophical reform. This an attempt to not only lies in the metaphysical discussions, but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Zhang Taiyan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root of reality-based community.
In this paper,“Ju Fen Jin Hua Lun”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iscussion,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binary opposition of good and evil, joy and misery.In the the Zhang Taiyan argument context, this concept is the synchronous parallel, and deny the possibility of trending unitary culture that Western evolutionism implied. Secondly, to discuss insights the Taiyan on the two concepts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in“Qi Wu Lun Shi”.Brief words, equality is established the premise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freedom is the lifting of external values bound to produce the sense of equality 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Zhang Taiyan for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discussion and advocating, can be seen as a social thought transformation blueprint for the new social after the revolution. Finally, discussing the core of concern in the methodology and text by Zhang Taiyan using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 with Buddhism.This explain the purpose of their thoughts are consistent from early years to middle-aged.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俱分進化論〉的思想意涵 8
第一節〈俱分進化論〉與〈齊物論釋〉的關係 8
第二節 「罔兩逐影」觀念的論證─善惡相隨 13
第三節 「孰知正色正味」─苦樂相對 17
第四節 〈俱分進化論〉的時代意義─反思現代性與文化多元論 21
第五節 結語 24
第三章 章太炎《齊物論釋》的思想意涵 26
第一節 《齊物論釋》中所論的平等 26
第二節 《齊物論釋》中所論的自由 31
第三節 章太炎的齊物思想之應用 37
第四節 結語 41
第四章 章太炎的「以佛解莊」與終極關懷 43
第一節 章太炎的佛學方法 45
第二節 章太炎的莊子文本 51
第三節 章太炎的終極關懷 56
第五章 結論 59
第一節 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論〉與《齊物論釋》之思想特色 59
第二節 章太炎的方法、文本、與詮釋形式之特殊性及其關懷 62
參考書目 64
原典 64
研究專書 65
期刊論文 67
學位論文 68



原典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炳麟撰,王雲五主編,《民國章太炎炳麟自訂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章太炎著;倪偉編選,《章太炎生平與學術自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永儉,《憨山大師法彙初集‧莊子內篇註》(第八冊),香港佛教法喜精舍,1997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文典,《莊子補正》,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研究專書
王玉華,《多元視野與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一八六八—一九一九﹚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5年。
汪榮祖,《康章合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姚衛群,《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姜義華,《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慧劍編,《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臺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11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鼓應,《莊子淺說》,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張春香,《章太炎主體性道德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郭應傳,《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學思想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 : 康有為與章太炎》,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湯用彤,《印度哲學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鞏本棟 編著,《中國現代學術演進 : 從章太炎到程千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志田,《二十世紀中國的思想與學術掠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期刊論文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41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45-180。
伍至學,〈吾喪我與天籟〉,《鵝湖月刊》,第35卷第1期,2009年,頁10-17。
李昱,〈《齊物論釋》與章太炎的“內聖外王”之道〉,《南京大學學報》,第6期,2005年,頁57-65。
沈海波,〈章太炎與因名學〉,《正觀雜誌》,第5期,1998年,頁121-136。
邱敏捷,〈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年,頁201-243。
楊國榮,〈莊子哲學及其內在主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4期,2006年,頁1-8。
蔡志棟,〈晚年章太炎亦儒亦佛論―兼駁魯迅之晚年章氏“粹然成為儒宗”論〉,《儒佛關係與佛教中國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山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10 年,頁261-267。
羅彥民,〈西方解構主義與《莊子》哲學之比照〉,《哲學與當今世界》,第5期,2009年,頁12-15。


學位論文
李君,《章太炎的宗教觀》,碩士論文,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專業,2006年。
林育德,《梁啟超墨學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系,2008年。
張開昭,《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文本結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哲學系,2009年。
陳江華,《莊子哲學的發用:以〈齊物論〉為中心之探討》,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哲學系,2009年。
盛敏惠,《章太炎的莊子學研究》,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6年。
崔小茹,《清末民初的達爾文進化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1989年。
張至淵,《論章太炎對儒學的批判》,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
黃建邦,《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