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5 04: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思遠
研究生(外文):Wu, Szu-Yuan
論文名稱:公共利益作為集會遊行權利限制基礎之可行性
論文名稱(外文):Public Interest and The Right of Public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指導教授:周愫嫻周愫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u, Susyan
口試委員:洪文玲黃清德周愫嫻
口試委員(外文):Hong,Wen-lingHuang,Ching-DeJou, Susyan
口試日期:2012-05-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集會遊行群眾運動公共利益衝突理論社會疏離
外文關鍵詞:assembly and processioncrowd movementpublic interestconflict theorysocial alien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9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集會遊行中執法者、集會遊行參與者、活動地區在地民眾三個不同族群方向探究集會遊行中公共利益的認知與評價,先以文獻探討推論目前法規傾向保障被抗議者利益,集會遊行法是既得利益者操縱立法,藉由立法將執法裁量刻意交付予執法者,進一步控制執法者執法對象的法規。再透過質性訪談法驗證釐清三方對公共利益次序認知上的差異,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三方利益次序並不一致,執法者認為三方安全利益最重要,在事前許可的前提下,集會訴求的利益有條件優先於在地民眾生活受影響的利益;參與者則認為其集會利益優越於其他公共利益,僅在涉及三方共同安全利益時需要受限;在地民眾則認為安全利益最重要,也認為許可制可以保障安全利益,另外在地民眾生活利益優先於集會利益。但實務運作上,受訪執法者則自陳執法模式會因規模大小、地區、群眾訴求、群眾屬性而產生差別執法;執法者主觀上存在消極執法犬儒心態,客觀上則囿於政治力介入等問題而以事後執法、歸責他人、不斷容忍勸導、象徵性執法等方式迴避執法困擾,藉以維持暫時的穩定及動態平衡。結論呈現三方利益衝突與妥協的現況以及執法者認知與實際執法間利益次序之落差,建議未來修法應揚棄過去以被抗議者利益為保障主體的觀點,以朝向在地民眾權益為主進行調整,並透過保障執法者依法行政利益,平衡在地民眾與參與者兩方利益衝突,以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The public interest is often used as a legal element to limit right of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in the Assembly And Demonstration Law of ROC, regardless of its ambiguous definition. The present study chose Zhongzheng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which is known as a famous assembly and demostration area to be the research site and used both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method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public interest among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participant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interviewees in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two police officers, two inspectors in the Sanitation Inspec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aipei City Council.Assembly, the leaders and the members of four different social or political movements (namely, Red-Shirted Movement, Labor Movement, White Rose Movement, and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 three neighborhood magistrates, one resident and two security directors of the local hospital and school located in the assembly area.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 security interest is the highest priority for all three groups concerned, the local people care about their own undisturbed local interest more than the interests of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participants, and they also believe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will use Assembly And Demonstration Law to protect them.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participants felt that their rights of assembly and process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interests. Because of not being in agreement with the Assembly And Demonstration Law , they don’t trust that the agencies will protect them.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consider tha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application, they agree the interests of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ocal interests.
However, because of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complaints coming from the local people and participants, the agencies consider that practical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s and how they approach it, depends upon the size and area, together with purposes,and nature of the assembly and procession. Agencies become cynical of the notion of ‘interests’. Moreover ,in order to maintain temporary stability and dynamic balance ,the agencies have used five tactics to avoid full law enforcement, including delay、shirking responsibility、toleration、symbolic punishment or not fully enforcing the law.
The conclusion notes a three-way conflict of interest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attitude and practical enforcement by the agenc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law reform in the future should consider prioritising interests of local people. In addition , the interests of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should be aimed at protecting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participa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保障集會遊行涉及之個人基本權利理論 10
第二節 限制集會遊行涉及之個人權益理論 16
第三節 我國集會遊行法的演變及其平衡槓桿 29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3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分析 79
第一節 在地民眾、集會遊行參與者、執法者利益次序 79
第二節 執法者實際執法排序分析 108
第三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三方利益次序理論驗證 126
第二節 執法者知行不一導致社會疏離 132
第三節 三方利益次序落差之彌補 135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142
參考書目 143
附錄一 148

壹、中文書目
內政部,1999,《集會遊行法有否抵觸憲法等釋憲案相關資料輯要》。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1990,《警察機關處理聚眾活動作業程序》。臺北:警政署。
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421-447
史慶璞,2007,《美國憲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
立法院,1988,《立法院公報》。77(4)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1992,《立法院公報》。81(5)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公報》。99(67)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008,《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臺北:立法院。
朱源葆,1999,〈從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探微集會遊行許可制之合憲問題〉,《警學叢刊》30(2):207-235。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
何明修、林秀幸,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 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臺北:群學。
何明修、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臺北:三民。
李建良,1996,〈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社會科學集刊》9(1):43 -53。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臺北:元照。
李震山,1992,《我國集會遊行法執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震山,1998,〈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許可制合憲性之探討〉,《全國律師雜誌》2(3):40 -60。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135-19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 -135。
林漢堂,1991,〈警察機關核辦集會遊行申請案件有關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21(4):17 -26。
林漢堂,2006,《集會遊行防處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華泰文化。
林漢堂,2009,〈由基本人權限制觀點論集會遊行制度〉,《警學叢刊》39(4):49 -70。
侯崇文,1985,〈警察犬儒心態測量上的評估〉,《社會學與社會工作》7:39–50。
洪文玲,2009,〈集會遊行與警察職權〉,《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9:27-45。
張海平,2010,《社會研究法深論》。臺北:高點文化。
張嘉煌,2010,《警察人員處理各類聚眾活動現場指揮官決策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雄,1998,〈集會遊行法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下)-司法院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教室》37:108 -115。
許志雄,1998,〈集會遊行法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上)-司法院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教室》37:126 -133。
許志雄,1998,〈集會遊行法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中)-司法院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教室》38:110 -117。
許育典,2006,《憲法》。臺北:元照。
許宗力,1999,〈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平司法院士自第四八八號解釋〉,《月旦法學教室》54:155。
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一講-基本權利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1:84 -90。
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 -80。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七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50 -60。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64 -75。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華龍,2007,《警察機關處理集會遊行之研究-以中正一分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蓁,2009,《警方抗議處理對街頭運動暴力變化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慈陽,2004,《憲法學》臺北:元照。
陳新民,1992,《憲法基本權之基本理論》。臺北:三民。
陳新民,2005,《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自刊。
章光明,2010,〈我國集會遊行制度之回顧與前瞻〉,《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7:23-45。
黃戡生,2004,《我國警察處理聚眾活動之策略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德,1992,〈我國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中「禁止」與「解散」條款之評釋〉,《警政學報》21:15-40
黃清德,1993,〈集會遊行自由權限制之研究〉,《警專學報》1(6):365-396
黃清德,1998,〈試析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兼論集會遊行法未來修正方向〉,《警專學報》2(5):89-104
廖元豪,2006,〈把街頭還給基層異議者!重省集會自由與集會遊行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85:1 -4。
廖元豪,2007,〈敵視集會遊行權的集會遊行法〉,《月旦法學教室》58:6 -7。
劉文彬,2005,《西洋人權史-從英國大憲章到聯合國科索沃決議案》。臺北:五南。
劉連泰,2006,〈公共利益的解釋困境及其突圍〉,《文 史 哲》293:160-166。
劉靜怡,2004,〈言論自由:第一講「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26:73 -81。
劉靜怡,2005,〈言論自由:第二講 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28:42 -51。
劉靜怡,2009,〈臺灣民主轉型的「人權保障」未竟志業-「言論自由」和「集會遊行自由」往何處去〉,《臺灣民主季刊》6(3):1 -46。
蔡進閱,1991,〈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法實務座談會〉,《警學叢刊》22(1):29 -33。
蔡震榮,2008,〈從江陳會論民主自由與法治的界線〉,《臺灣法學雜誌》117:56 -65。
蔡震榮,2010,〈集會遊行法修法之探討與建議〉,《警察法學》9:1 -31。
蔡德輝、楊士隆,2009,《犯罪學》。臺北:五南。115-118。
鄭善印,2009,〈集會遊行法修正研究〉,《警察法學》8:1 -37。
鄭善印、王家敏,2009,〈集會遊行法修正案及相關判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9:1 -25。
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著,2009,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樂為良譯)。臺北:雅言文化。
貳、外文文獻
Saari, K.2009.Crowd situations and their poli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nish police officers—a case study of Finnish police knowledge .Journal of Scandinavian Studies in Criminology and Crime Prevention 10:102-119
Sheptycki, J. 2005.Policing political protest when politics go global: Comparing public order policing in Canada and Bolivia . Policing&Society 15(3):327-352
Sherman, L. 2010.Defiance, compliance, and consilience: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inology. The SAGE Handbook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360-39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Sidney, T.1994.Power in Movement:Social Movement,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Maanen, J.1974.Working the street: A developmental view of police behavior. Potential for Reform Of Criminal Justice:83-130
叁、網路資料
2011年利比亞暴動,2011年9月29日下載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5%88%A9%E6%AF%94%E4%BA%9A%E8%B5%B7%E4%B9%89
2011年英國騷亂, 2011年9月30日下載於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8%8B%B1%E5%9B%BD%E9%AA%9A%E4%B9%B1#cite_note-57
BBC網站,2011年8月9日新聞,標題:UK riots: What turns people into looters?,2011年9月30日下載於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14463452
內政部,2001,〈民眾抗爭事件處理程序及聯繫作業要點〉,2001年12月4日,2011年6月21日下載於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4528&KeyWordHL=%e6%b0%91%e7%9c%be%e6%8a%97%e7%88%ad%e4%ba%8b%e4%bb%b6%e8%99%95%e7%90%86%e7%a8%8b%e5%ba%8f%e5%8f%8a%e8%81%af%e7%b9%ab%e4%bd%9c%e6%a5%ad%e8%a6%81%e9%bb%9e&StyleType=1
內政部,2011,〈統計資料背景說明〉,2011年9月25日下載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7/calendar/MetaQryWord.asp?QM=0&MetaId=72
司法院,1998,〈大法官釋字第445號解釋〉,2011年6月21日下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8,〈法律專業團體版集會遊行保障法修正草案〉,2008年11月18日,2012年5月16日下載於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2312
立法院,2002,〈集會遊行法〉,2011年6月21日下載於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1:1804289383:f:NO%3DE01199*%20OR%20NO%3DB01199$$11$$$PD%2BNO
百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或稱反貪腐倒扁運動,2011年9月6日下載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92%E6%89%81
行政院,2008,〈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2008年12月5日,2011年6月21日下載於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812518451271.doc
行政院,2011,〈行政院主計處網站統計資料〉,2011年9月13日下載於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40&CtNode=4634&mp=1?
法源法律網網站資料,2012年5月20日下載於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aspx
倫敦暴動之網路科技,2011年9月30日下載於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9688
臺北市政府,2011,〈臺北市申請使用道路集會要點〉,2011年2月14日,2012年4月19日下載於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lawsystem/lawshowall01.jsp?LawID=P06E2005-20110214&RealID=06-05-3016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09,〈96年矚易字第1號判決書〉,2009年2月20日,2012年4月22日下載於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aspx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10,〈98年矚易字第1號判決書〉,2010年4月8日,2012年4月22日下載於http://fyjud.lawbank.com.tw/content.aspx?CacheID=&jcatagory=0&jud_title=&keyword=&page=&searchkw=&courtFullName=TPHM&jrecno=98%2c%E7%9F%9A%E4%B8%8A%E6%98%93%2c1%2c20100408%2c2%2cTPH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善印、王家敏,2009,〈集會遊行法修正案及相關判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9:1 -25。
2. 鄭善印,2009,〈集會遊行法修正研究〉,《警察法學》8:1 -37。
3. 蔡震榮,2008,〈從江陳會論民主自由與法治的界線〉,《臺灣法學雜誌》117:56 -65。
4. 蔡進閱,1991,〈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法實務座談會〉,《警學叢刊》22(1):29 -33。
5. 劉靜怡,2009,〈臺灣民主轉型的「人權保障」未竟志業-「言論自由」和「集會遊行自由」往何處去〉,《臺灣民主季刊》6(3):1 -46。
6. 劉靜怡,2004,〈言論自由:第一講「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26:73 -81。
7. 劉靜怡,2005,〈言論自由:第二講 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28:42 -51。
8. 廖元豪,2006,〈把街頭還給基層異議者!重省集會自由與集會遊行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85:1 -4。
9. 廖元豪,2007,〈敵視集會遊行權的集會遊行法〉,《月旦法學教室》58:6 -7。
10. 黃清德,1998,〈試析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兼論集會遊行法未來修正方向〉,《警專學報》2(5):89-104
11. 黃清德,1993,〈集會遊行自由權限制之研究〉,《警專學報》1(6):365-396
12. 黃清德,1992,〈我國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中「禁止」與「解散」條款之評釋〉,《警政學報》21:15-40
13.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64 -75。
14.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七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50 -60。
15. 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