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1993)茶樹所需的大量礦質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中國茶經,上海出版社p:73-75。
王亞飛、華紅梅(2006)保水劑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18(5):77-80。
申雍(2001)微氣象環境改善技術與作物栽培。興大農業 36:4-7。
田巍、李天一、白福臣、張春曉(2009)保水劑研究發展及應用。化工新型材料37(2):11-14。
阮逸明(1995)茶。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再版,豐年社p:147-162。
阮逸明(1996)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篇,第二版,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阮素芬、倪萬丁(2005)有機肥施用量及草生對桶柑果園土壤酸鹼值、有機質及必要元素含量之影響。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李國懷、章文才、劉繼紅、胡德文(1997)柑橘園生草栽培的生態效應研究。生態學雜誌16(6):6-11。
李秧秧、黃占斌(2001)節水農業中化控技術的應用研究。節水灌溉3:4-6。
李淑美(2004)水分對茶樹所造成生理障礙,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4-茶樹保護。防檢局。臺北119-121頁。
李國懷、伊華林(2005)生草栽培對柑橘園土壤水分與有效養分及果實產量、品質的影響。中國生態農業學報13(2):161-163。
李永勝、杜建軍、劉士哲、謝勇、王明祖(2006)保水劑對番茄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生態環境15(1):140-144。
李芳胤、陳士賢(2007)土壤分析手冊。新文京出版社。
何明勳、林秀穗、曾方明、黃莉欣、黃逸湘、黃裕銘、 、楊秀珠、蔣永正、蔡俊明、蔡勇勝、蕭建興、蕭素女(2007)茶樹整合管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p:18。
吳昭慧、連大進。(2003)綠肥大豆臺南7 號之育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42:1-22。
吳淑芳、吳普特、馮浩(2003)高分子聚合物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研究。水土保持通報23(1):42-45。
邱勝範(2004)覆蓋與敷蓋對坡地茶園水土保效益與生長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國豪、古國隆、邱垂豐、劉景平(2007)大葉種茶樹採摘時期對芽葉性狀及個別兒茶素含量之影響及性狀間相關性之探討。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4:161-172。
吳國豪、古國隆、邱垂豐、劉景平(2007)大葉種茶樹採摘時期對芽葉性狀及個別兒茶素含量之影響及性狀間相關性之探討。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4(2):161-172。
吳娜、趙寶平、曾昭梅、任長忠、郭來春、陳昌龍、趙國軍(2009)兩種灌溉方式下保水劑用量對裸燕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作物學報35(8):1552-1557。
吳洵(2009)有機茶園生草栽培的好草種-白三葉草。茶葉通訊36(3):26-30。
吳建銘、吳昭慧、張汶肇(2010)果園草生栽培之未來展望。果園草生栽培管理。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49號p:76-81。
林信輝(1991)水土保持草類對主要環境因子之生理反應。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12(1):41-53。林信輝(2000)水土保持草類之特性與應用。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21(1):51-58。林木連(2001)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桃園,臺灣。
林木連(2002)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桃園,臺灣。
林俐玲、杜怡德、蔡義誌、涂展臺(2007)茶園不同水土保持處理下土壤水分特性曲線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39(1):73-85。林木連、蔡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賴正南、陳玄、張如華(2009)。臺灣的茶葉。第二版,遠足文化。
周野(2008)生草栽培對李園秋季土溫養分含量及和空氣濕度的影響。北方園藝9:39-40。
柯勇(2002)植物生理學。藝軒圖書出版社,臺北。p:122。
侯啟昌(2009)黃河故道地區梨園生草栽培的生態效應。果樹學報26(5):739-743。
俞詩雯(2010)影響茶樹萌發及生長的氣候因素。福建茶葉32(10):42-43。
陳右人、蔡俊明、蔡右任、馮鑑淮、黃元村、李淑美(1996)。坡地茶園覆蓋草類生長與管理之研究。農委會林業特刊(50):87-94。
陳右人(1999)茶樹品種與育種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桃園,臺灣。
陳慶雄、許中立、黃國鋒(2002)水土保持處理對土壤及栽植果樹養分之影響。坡地防災學報1(1):71-84。陳尊賢、許正一(2002)臺灣的土壤。第一版,遠足文化。P.18。
陳曉佳、呂曉男、麻萬諸(2004)保水劑對肥料淋失和百喜草生長的影響。浙江農業科學3:130-132。
袁秋英(2004)果園之雜草管理雜草學與雜草管理:農業試驗所特刊第113號p:225-239。
陳英玲(2005)茶葉的保健功效。科學發展 391:66-73。
陳信言、范宏杰、鄭混元、謝清祥(2006)不同覆蓋作物對茶園土壤環境及茶樹生長之影響(2)。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5:65-84。陳信言(2006)參試覆蓋作物對茶園土壤環境及茶樹生長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哲三(2008)從水沙連茶到凍頂烏龍茶—鹿谷凍頂烏龍茶移入傳說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89-106。
陳海麗、吳震、劉明池(2010)不同保水劑的吸水保水特性。西北農業學報19(1):201-206。
郭雅紋、賴文龍(2011 )果園土壤綜合管理技術-草生栽培。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08:131-137。
陳錦倫(2012)走進紅茶故鄉魚池紅茶紀行。南投縣魚池鄉公所。p:22-23。
張清寬、廖慶樑、江正亨(2000)坡地幼木茶園不同地表處理對茶園茶樹生育及土壤沖蝕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9:89-100。
張致盛(2008)果樹乾旱之管理措施。行政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臺中區農情月刊36(2)。
徐玲明、蔣慕琰(2009)臺灣草坪雜草圖鑑。初版。貓頭鷹。p:6。
徐凌飛、韓清芳、吳中營、魏鵬、楊寶平、聶俊峰(2010)清耕和生草梨園土壤酶活性的空間變化。中國農業科學43(23):4977-4982。
張汶肇、吳建銘、吳昭慧(2010)果園草生栽培之重要性。果園草生栽培管理。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49號p:3-9。
張汶肇、吳建銘、吳昭慧(2010)果園草生栽培之管理及維護。果園草生栽培管理。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49號p:72-75。
張志軍、李會珍、喬紹俊、張鑫、李勝彬(2010)生物保水種衣劑對蔬菜種子發芽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種子29(3):36-39。
寇建村、楊文權、程國亭、韓明玉(2012)行間種植不同草種對幼齡蘋果園土壤特性的影響。乾旱地區農業研究30(4):145-152。
梁博文、劉成連、王永章、李文燕、原永兵(2014)黃河三角洲梨園自然生草對土壤pH的影響。中國農學通報30(1):143-148。
馮鑑淮、莊瓊昌(1992)茶園覆蓋草類生長及管理方法之觀察。農委會林業特刊40:72-75。
曾富生、吳詩都(1996)農藝。初版。三民書局。P:658-670。
曾宇良、宋承恩(2012)從社會生產關係探討魚池鄉紅茶產業變遷影響。地理研究56:41-71。黃國鋒、萬鑫森(1991)水土保持處理對坡地土壤性質之影響。農林學報40(2):39-50。黃祥慶、蔡宜峰(1994)枇杷園之土壤管理。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34:149-162。
黃東風、林新堅、羅濤(2002)茶園牧草技術套種應用及其生態效益分析。中國茶葉24(6):16-18。
黃占斌、朱書權、張玲春(2004)保水劑在農業改土節水中的效應研究。水土保持研究11(3):57-60。
惠竹梅、張振文、馬新麗、馬少青、李華(2005)行間生草對赤霞珠葡萄與葡萄酒含氮化合物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43(19):4045-4052。
黃麟、葉建仁、朱雲峰(2007)保水劑及其在農林業中的應用。林業科技開發21(3):12-15。
馮存良、陳建平、張林森(2007)生草栽培對富士蘋果園生態環境的影響。西北農業學報16(4):134-137。
彭晚霞、宋同清、鄒冬生、王克林、曾馥平、肖孔操、肖潤林(2008)覆蓋與間作對亞熱帶丘陵茶園生態的綜合調控效果。中國農業科學41(8):2370-2378。
楊青松、李小剛、藺經、顏志梅、盛寶龍(2007)生草對梨園土壤有效養分、水分、溫度及果實品質、產量的影響。江蘇農業科學5:109-111。
溫志文(2010)不同品種、採收時期及製茶方式對茶葉成分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權、寇建村、韓明玉(2011)行間種植不同草種對幼齡蘋果曙光合特性的影響。草地學報19(1):20-25。
鄭慶生(1992)陡坡地芒果園百喜草覆蓋及敷蓋之研究。中華農業研究41(1):70-78。鄭混元、范宏杰、謝清祥(2006)不同覆蓋作物對茶園土壤環境及茶樹生長之影響(1)。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5:47-64。
管秀娟、武繼承(2007)保水劑在農業上的應用及發展趨勢。河南農業科學7:13-16。
盧英權(1994)作物學,初版,臺北:國立編譯館p:671-726。
閻芳芳(2007)果園生草的生態效益及化感作用研究。福建農林大學土壤學碩士論文。
蔣小軍(2008)生草栽培對柿產量品質和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中國果樹3:32-35。
劉春梅、董愛書(2010)保水劑對綠豆生理性狀和產量影響。中國農學通報26(190):170-173。
劉家誠(2014)聚丙烯酸鹽類保水劑對於甜玉米節水栽培生產以及土壤特性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碩士論文。
蕭淑文(2007)臺灣六十年來茶葉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玉國、楊培岭(2005)抗旱節水劑對果樹生長及灌溉制度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19(3):178-183。
簡碧梧(1991)草類之水土保持及綠化功能。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12(1):27-32。蘇彥碩、林尚誼、林義豪(2007)茶園有機栽培管理技術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蘇明德(2010)高吸水性高分子。科學發展450:66-69。
Arbona, V., D. J. Iglesias, J.Jacas, E. Primo-Millo, M.Talon, and A. G#westeur052#mez-Cadenas (2005) Hydrogel substrate amendment alleviates drought effects on young citrus plants. Plant and Soil 270(1):73-82.
Busscher, W. J., D. L. Bjorneberg, and R. E. Sojka (2009) Field application of PAM as an amendment in deep-tilled US southeastern coastal plain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40(2):215-220.
Gong, X. L., J.X. Gao, G. H. Yin, Z. K. Zhang and Z. X. Liu(2008) Water conservation performance of four type of super absorbent polymer.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7(4):652-656.
Mohler, C. L. and J. R. Teasdale(1993) Response of weed emergency to rate of hairy vetch and rye residue. Weed Res., 33:487-499.
Merwin, I and W.C. Stiles (1994) Orchard groundcover management impact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J. Amer. Soc. Hortic. Sci. 119:216-222.
Wu, L., M. Liu, and R. Liang (2008)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double-coated slow-release NPK compound with super absorbent and water retention. Bioresource Technol.99:547-554。
WANG, Y. X., B. Q, WENG., Y.B, HUANG.,C.J,WANG., and J, YE. (2012) Effects of Sod Cultivation in Orchard on Distributions of Soil Aggregate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of Aggregates.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20(4):349-355.
Kim, Y., K. L. Goodner, J. Park, J. Choi and S. T. Talcott,(2011).Changes in antioxidant phytochemicals and volatile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sinensis by oxidation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Food Chem. 129(2011): 1331-1342.
Tomlins, K. I and A. Mashingaidze(1997).Influence of withering, including leaf handling, on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of black teas — a review. Food Chem. 60(4): 537-580.
Tucker, D. P. H., C. G. Erickson and K. T. Morgan (1997). Middles management methods in citrus affect soil moisture retention and vegetation species. Proc.Fla. State Hort. Soc. 1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