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永大,1996年。公部門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稅務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浩弘,1995年。企業提供支持家庭之工作環境對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淑琴,2001年。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任靜嫻,2003年。國際航線空服員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正博,2004年。新三班制勤務制度淺析。矯正月刊。
林志鴻,1997年。資訊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私立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振典,1990年。文化中心組織結構輿成員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冬曲,2006年。北部地區游泳教練之工作動機、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倦怠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木蘭,1984年。見樹又見林。台北:經濟與生活出事業公司。
徐純慧,1993年。員工對其工作生活品質之期望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台北:華泰書局。
郭盈卿,1999年。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彩,1993年。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願關聯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孟修,1999年。零售業員工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工作投入、服務態度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陳書梅,2006年。鄉鎮圖書館館員工生活品質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9,25-39。陳美志,2001年。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關務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家聲、樊景立,2000年。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1),31-79。
陳俊偉,2003年。科學園區四班二輪工作制之實務探討。國立成奶j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陳光榮,2002年。精省後中部辦公室就地安置之公務人員的心理知覺、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崔來意,2000年。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素君,1998年。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曉春,1983年。「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上)(下)」,思與言,21(1)(2),66-79,179-201。張家禎、王興耀、劉宏文,1993年,輪班制度對工作人員睡眠品質、睡眠時間、心理及家庭弁鄐尬v響,高雄醫學科學雜誌,4(7),410-417。
陷邧菕B蘇世斌,2003年,夜班及輪班工作者的健康問題,中華職業醫學雜誌(復刊號) ,10(2),71-80。
程正裕,2006年。警察科技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徵男、王英郁,2002年。監獄行刑法論(再版)。台北:三民。
黃臺生,2001年。「工作倦怠相關理論探述」,中國行政,70,37-68。黃三吉,1992年。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台生,1980年。 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公務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士隆、林茂榮,2001年。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修訂版)。台北:五南。
蔡蕙如,1994年。員工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之研究-以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速食店、曙U之服務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怡婉,2002年。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A 公司飛機修護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宗宏,1995,我國刑事警察人員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玲,1994年。工作生活品質與臨床護理人員離職意願之探討。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士銘,1998年。工作生活品質核心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連性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明德,1999年。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enjamin, G. A. (1984). Shift work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employees who aren’t on the 9-to-5 routine. Personnel Journal, 63(6) 72-76.
Campell, A. (1981),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McGraw-Hill,New York.
Delamotte, Y., & Takezawa, S. (1984).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Golembiewski, R. T., & R. F. Munzenrider. (1982). The Distribution of burnout among group workers : Implications Relevant to Nature vs. Nurture in OD Designs. San Francisco: Proceedings, American Institute of Decision Sciences.
Iskra-Golec, I. (1993). Factor structure and intern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Polish version of the Attitude Towards Shift work Scale(ATSS). Ergonomics, 36 177-181.
Lambert, V. A., Lambert, C. E., Ito, M. (2004). Workplace stressors, ways of coping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hospital nur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6), 85-97.
Lambert, V. A., Lambert, C. E., Itano, J., Inouye, J. Kim, S., Kuniviktikul, W., et al. (2004).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workplace stressors, ways of coping and 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hospital nurses inJapan, Thailand, South Korea and the USA (Hawa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6), 671-684.
Leiter, M. P., & Maslach, C. (1988).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on burnou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297-308.
Lewis, D., Brazil, K., Krueger, P., Lohfeld, L., & Tjam, E. (2001).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Leadership in Health Service, 14(2), 7-15.
Lindholm, M., Dejin-Karlsson, E., Östergren, P. O., & Udén, G. (2003). Nurse manager’professional network, psychosocial resources and self-rated heal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2(5), 506-515.
Lukas, J. A. (1993). Improving the project controls work environment at Kadak.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st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11-18.
Maslach, C., & S. E. Jackson. (198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Second ed.). Palo Alto, 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ichie, S., & Williams, S. (2003). Reducing work related psychological ill health and sickness absenc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0, 3-9.
Rosow, J. M. (1992). The Worker and The Job. New York: The American Assembly, Columbia University.
Stanley, T.L. (2001), Burnout: a manager’s worst nightmare, Supervision,Burlington, 62(8):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