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專書
(一) 古籍文獻
【漢】班昭:《女誡》,清順治丁亥(四年, 1647) 《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
【明】李東陽等撰,申明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1963年。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四庫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年,據阮刻本校刊。
【宋】程頤、程灝撰:《二程全書》,《四庫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據江寧刻本校刊。
【宋】孫奭:《孟子注疏》,《四庫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
【清】青城子撰:《志異續編》,《筆記小說大觀一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1月。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周敦頤:《周元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
【宋】朱熹:《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
【清】邁柱等監修,夏力恕等編纂:《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三四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4月第一版。
【明】王陽明:《王文成全書》,《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明】沈德符撰:《敝帚齋餘談》,《叢書集成續編》第二一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沈堯撰:《落帆樓文集》,《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三五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明】謝肈淛撰:《五雜俎》,《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三零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戴震撰:《中庸補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五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尤侗撰:《西堂雜組三集》,《四庫禁燬叢刊》第一二九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增修一版。
【明】凌濛初撰《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二版。
【明】凌濛初撰《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二版。
(二) 、近人論著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61年。
王孝通:《中國商業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初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市 : 鳳凰出版社, 1974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黃健彰等:《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0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譚正壁:《三言二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4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新華書局,1988年3月。
張德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8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1版。
余喆:《儒、佛、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趙樸初、任繼愈等:《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吳禮泉:《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5月1版。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吳慧:《中國古代商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龔鵬程:《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吳慧:《中國商業政策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1997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1版。
黃子平:《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鄭曉江、李承貴、楊雪騁《傳統道德與當代中國》,安徽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傅衣凌:《明史新編》,臺北市:昭明出版社,1999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2版。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黃秀愛:《「兩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6月。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石方:《中國性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季羨林等主編:《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李承貴:《德性源流──中國傳統道德轉型研究》,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鄭培凱:《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台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1月。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1版。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1月2版。
二、期刊論文
徐志平〈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農專學報》第17期,1988年4月。王立言、苟人民:〈近十餘年三言二拍研究之回顧〉,《文史知識》第10期,1993年10月。
王枝忠:〈凌濛初的新貢獻──二拍平議〉,《東岳論叢》第六期,1994年。
王枝忠:〈試論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固原師專學報》第53期,1995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嚐試〉,《史原》第19期,1998年10月。徐定寶〈論《二拍》中的商賈形象──兼論晚明社會價值觀與個體人生觀的變易〉,《西北師大學報》第3期,1999年5月。
馮保善〈凌濛初小說創作與晚明哲學思潮〉,《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1年5月。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高昂、高萬年〈中晚明通俗小說中的商人形象〉,《天中學刊》第3期,2002年6月。
秦良:〈小議《二拍》中的商人〉,《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三期,2002年,9月。
楊肅毓:〈從三言二拍中的娼妓脫籍看明代娼妓的社會地位〉,《洄瀾春秋》第1期,2004年7月。劉海濤〈從《二拍》看晚明「貧士」的生存狀況〉,《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五期第21卷,2005年。
王偉康:〈《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象及其時代蠡測〉,《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
g宋芙暉〈《三言》、《二拍》情愛描寫的觀照〉,《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2005年3月。
鄭秀真〈正直的士大夫情懷──從《二拍》中的「性」男女談起〉,《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4月。
趙蔚〈《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與商業意識〉,《寧波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9月。
陳曦:〈論「三言」、「二拍」中的尼冠形象及審美價值〉,《社會科學家》增刊,2006年10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劉春玲〈晚明士商滲透的社會影響〉,《陰山學刊》第二十卷第4期(2007年8月。
劉歡萍:〈佛性與魔性:「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探析〉,《棗莊學院學報》第三期,2008年6月。
姜良存:〈從三言二拍看佛道對世俗社會生活的影響〉,《齊魯學刊》第二期,2009年。
錢立靜:〈《三言》《二拍》中士、商互滲現象解讀〉,《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29期,2009年。
劉向群:〈「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分析〉,《合肥學院學報》第二期,2009年3月。
汪注:〈皈依紅塵:尼姑的世俗人生──從「三言」、「二拍」中的尼姑犯禁說起〉,《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十期,2009年10月。
蔡曉琴:〈淺析《二拍》女性觀〉,《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10年4月。
張自華:〈晚明士人的婚戀〉,《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年10月。
陳君、齊洋錕:〈晚明的商業發展與社會變遷〉,《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 第3期,2011年3月。。
三、學位論文:
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林麗美《「三言二拍」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正智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吳佳真《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水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劉鈺方《明代話本小說「俠」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世界探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黃郁茜:《「二拍」果報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王子華:《「二拍」果報故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王瀚珮:《「三言二拍一型」中的「三姑六婆」形象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