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6: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家宜
研究生(外文):Eve Chiu
論文名稱:戰後初期(1945-1960)台灣報人類型比較研究—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Newspapermen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Years─Wu Cho-liu, Lee Wan-ju, Lei Zhen, Zeng Xu-bai
指導教授:賴鼎銘賴鼎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ng-Ming La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2
中文關鍵詞:感知結構、選擇性傳統、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
外文關鍵詞:Zeng Xu-baiLei ZhenLee Wan-juWu Cho-liuselective traditionstructure of fee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3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解嚴以來,國家認同的分歧一直是台灣社會內部緊張的最大來源,新聞媒體的立場在統獨議題上隔空對陣、壁壘分明,欲探究這個現象,必須回到戰後台灣的歷史過程中去尋找原因。本論文選擇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四位報人,做為台灣戰後初期報人類型的代表,透過對其個別生命史的鋪陳,抽繹出各自不同的「感知結構」以及與此相關的認同樣態。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與1960年「雷震案」兩個關鍵時刻,這些不同「感知結構」經由「選擇性傳統」的運作呈現起伏消長,有的主導局面、盛極一時,有的噤聲失語、成為失落的世代。但一度被壓抑的「感知結構」因子未必死滅,經過一度蟄伏或轉進,其中重要元素,在下一階段「選擇性傳統」中重新再起,成為構成新興「感知結構」的重要內容。其中吳(濁流)式「感知結構」所蘊含的「亞細亞孤兒」意識,與將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視為一體的曾(虛白)式「感知結構」,分據國家認同光譜的兩端,分別代表經歷「二二八事件」打擊、在日殖台灣成長的智識份子群體,以及隨國府來台、服務於國家霸權的智識份子群體。但由李萬居與雷震所代表的兩類智識份子,雖分別出身於台灣與大陸,卻在「二二八事件」與「雷震案」後,其「感知結構」中的認同樣態部份漸趨匯同,在受打擊而一度沉潛、蟄伏後的再起中,成為推動台灣民主化與言論自由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不論是影響力迄今未衰的曾式「感知結構」、強調台灣主體意識的吳式「感知結構」,或兼及本土草根情懷與中華文化幽思的李式「感知結構」,以及伸張言論自由、民主程序正義的雷式「感知結構」,目前正同時顯現於當今的台灣社會,也同時都是台灣新聞媒體工作者所承繼的文化遺產,並將繼續透過「選擇性傳統」的運作,於下一波新興「感知結構」浮現的過程中,競逐主導權與影響力。
第一章 問題的源起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提問方式…………………………………………………………1
第二節 戰後台灣三種地緣背景的四類報人…………………………………………2
第三節 文獻及參考資料………………………………………………………………6
第四節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8

第二章 Raymond Williams的「感知結構」理論
第一節 為何選擇「感知結構」理論做為概念工具…………………………………9
第二節 何謂「感知結構」……………………………………………………………10
第三節 「感知結構」概念被提出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思想脈絡……………………14
第四節 「感知結構」與霸權(hegemony)概念的對照……………………………19
第五節 「感知結構」的「原生結構主義」方法論…………………………………21
第六節 選擇性傳統與「感知結構」…………………………………………………24
第七節 邊陲意識與「感知結構」……………………………………………………27

第三章 戰後的台灣社會---匯聚與分歧
第一節 看似相似而彼此陌生的人們…………………………………………………29
第二節 語言轉換的困局………………………………………………………………31
第三節 隔閡、誤解與歧視—以省參議會「完全奴化」風波為例…………………37
第四節 多重「感知結構」之島—認同歧異問題……………………………………39
第五節 為何選擇吳濁流、李萬居、雷震與曾虛白…………………………………44

第四章 苦悶的殖民地智識分子—吳濁流
第一節 前清遺老書香第………………………………………………………………51
第二節 殖民地知識份子的多重語境…………………………………………………53
第三節 在報社當記者與編輯…………………………………………………………56
第四節 「不容青史盡成灰」的記者使命感…………………………………………61
第五節 「社會寫實」的小說寫作風格………………………………………………67
第六節 殖民地知識份子的認同崎嶇路—「亞細亞孤兒」意識 …………………73

第五章 徘徊在認同與放逐之間—李萬居
第一節 海角偏鄉的困苦成長經驗……………………………………………………83
第二節 日(殖民地台灣)、中、法三重經驗………………………………………84
第三節 從國際問題到台灣問題………………………………………………………87
第四節 前殖民地孤臣孽子……………………………………………………………90
第五節 問政與辦報……………………………………………………………………92
第六節 組黨—挫敗的最後一役………………………………………………………96

第六章 萬山不許一溪奔—雷震
第一節 生長於浙江的河南佬…………………………………………………………101
第二節 負笈東瀛的心智鍛鍊…………………………………………………………102
第三節 對國民黨從參與到失望………………………………………………………104
第四節 「自由中國」的言論先鋒……………………………………………………109
第五節 與本土政治勢力合作組黨……………………………………………………113
第六節 台灣民主運動的播種者………………………………………………………117

第七章 國府政權的忠誠守護者—曾虛白
第一節 常熟望族翩翩公子……………………………………………………………125
第二節 與父親共同經營書店的「文藝青年」時期…………………………………128
第三節 與董顯光、張竹平合作辦報…………………………………………………131
第四節 由記者轉為國府文宣舵手……………………………………………………134
第五節 主持黨國媒體…………………………………………………………………137
第六節 三民主義新聞學………………………………………………………………139
第七節 影響台灣新聞教育與實務數十年……………………………………………143

第八章 戰後初期「感知結構多重奏」的台灣報業舞台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的報業概況……………………………………………………147
第二節 四位報人的「感知結構」……………………………………………………155
第三節 交錯的生命史與「失落的世代」……………………………………………160
第四節 「感知結構」多重奏的台灣報業舞台………………………………………169

第九章 「選擇性傳統」的運作
第一節 兩個重要轉折—二二八事件與雷震案………………………………………179
第二節 「感知結構」與認同…………………………………………………………182
第三節 伏筆與線索……………………………………………………………………189

第十章 結 語
第一節 回顧與前瞻……………………………………………………………………195
第二節 本研究的貢獻…………………………………………………………………198
第三節 「感知結構」的殘餘與重返—混種的「新興感知結構」…………………200

參考資料 …………………………………………………………………………………203

附 錄………………………………………………………………………………………215
參考資料

原始史史料(或重刊本)、政府出版品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7)。《台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續錄、補錄》,台灣省文獻委
員會。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
政報告》,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台灣一年來之宣傳》,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1965)。《臺灣光復二十年》,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台灣省諮議會(2001)。《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萬
居先生史料彙編》,台灣省諮議會。
台北市記者公會(1961)。《民國五十年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台北市記者公會。
新生報資料組(1952)。〈自由中國一年來的報業〉,《報學》一卷二期。

中文部份
卜幼夫(1962)。《台灣風雲人物》,香港:新聞天地社。
小野秀雄著,陳固亭譯(1964)。《中外報業史》, 台北:正中。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1982)。《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
文 德(1989)。〈雷震、胡適、中國民主黨---記近代民主運動的一段歷史並悼念雷震先
生〉,《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pp7-23,台北:桂冠。
王世慶(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採訪,丘慧君紀錄)(2003)。《王世慶先生訪問紀
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文裕(1997)。《李萬居傳》,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大祐(1983)。〈歷史夾縫中的政治者—蔡培火〉,原載《八十年代》五卷六期,收入
陳永興、李筱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
印。
王大佑(1983)。〈苦悶時代裏的反省---葉榮鐘與「南音」雜誌〉,原載《暖流》二卷一
期,收入陳永興、李筱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
筱峰自印。
王新命(1993)。《新聞圈裡四十年》,台北:龍文。
王思翔(1995)。〈戰後初期的台中文化界〉,收入周夢江、王思翔《台灣舊事》,台北:
時報。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明珂(2006)。《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詩琅(譯)(1988)。 《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香。
王洪鈞(1998)。《台灣新聞事業發展證言》,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收入《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台政》,台北:海峽學術。
方孝謙(2007)。《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
北:巨流。
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編印)(1984)。《慶祝常熟曾虛白先生九秩華誕
特刊》。
中國人民大學港澳台新聞研究所(編)(1998)。《報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誕辰紀念文
集》,北京:新華。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丘念台(1962)。《嶺海微飆》,台北:中華日報。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
金會。
司馬文武(1989)。〈雷震---「反攻無望論」者的一生〉,原載1982年三月七日《自立晚
報》,收入《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桂冠。
------------(1989a)。〈紀念雷震〉,《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桂冠。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大歷史系。
朱文伯(1966)。〈敬弔李萬居先生〉,《民主潮》十六卷四期。
--------(1989)。〈憶雷震與胡適兩先生〉,《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
桂冠。
朱傳譽(1965)。〈台灣革命報人林呈祿和他所辦的革命報刊〉,《報學》 三卷五期。
江慕雲(1992)。《為台灣說話》,台北:稻香。
成露茜、唐志宏、李明哲(2011)。〈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和實踐:成舍我的「非資本主義
大眾化報刊〉,《新聞學研究》第106期。
李萬居(1957)。〈十年如一日〉,十月二十五日《公論報》社論。
李子堅(1989)。〈我所認識的雷儆寰先生---前《自由中國》編輯黃中訪談記〉,原載
1979年四月《新土》雜誌,收入《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桂冠。
李 怡(1989)。〈雷震回憶錄出版十年〉,《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
桂冠。
李西勳〈1995〉。〈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台灣文獻》46卷第三期,頁
173-207。
李金銓(2008)。〈自由化,而非全面民主主化〉,《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
台北政大出版社。
--------(2009)。〈台灣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台灣傳媒再解構》pp3-20。
李秋生(1948)。〈台灣問題的癥結〉,上海《亞洲世紀》二卷二期(2月10日出版)。
李筱峰(編)(1983)。《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
印。
李筱峰(1986)。《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 :自立晚報。
---------(1990)。《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
---------(1991)。《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
---------(1991a)。〈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第29卷第4期。
---------(1993)。《島嶼新胎記》,台北:自立晚報。
---------(1996)。〈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台灣史料研究》,第八
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1996)。〈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台灣史論文集》,台北:玉山社。
---------(2000)。《台灣史一百件大事---戰前篇》,台北:玉山社。
李敖(編)(1988)。《雷震研究》, 作者自印。
李鴻禧(1992)。〈雷震之憲法學者像素描〉,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
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
李南雄(1981)。〈記一位台灣報界、議壇雙棲人物---懷念先父李萬居先生〉,《八十年
代》二卷六期。
李賜卿(1981)。〈追思李萬居先生〉,《自由鐘》第十期。
李登輝口述,張炎憲主編(2008)。《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台北:允
晨。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2010)。《李宗仁回憶錄》,台北:遠流。
宋伯元(1994)。《連震東傳》,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宋 英(1989)。〈歷史正給你最公正的裁判---安息吧!儆寰!〉,《雷震全集1---雷震
與我(一)》pp57-77,台北:桂冠。
沈雲龍(1979)。〈追懷我的朋友李萬居〉,《八十年代》第一卷第五期。
--------- (1987)。〈初到台灣---憶述四十年前一些往事〉,《傳記文學》,第51卷第6
期。
--------(1988)。〈二二八事變的追憶〉,《歷史月刊》,第三期。
呂紹理(2002) 。〈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政大
歷史學報》,No.19:297-334。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玉山社。
呂婉如(2000)。《「公論報」與戰後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克魯泡特金(天均等譯)(1987[1977])。《無政府主義》,台北:帕米爾。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No. 8,
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1997)〈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一九四五~一九五O)〉,
台灣史料研究》N. 10,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1997)。〈《政經報》與《台灣評論》解題:兩份刊物看台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
動〉,《台灣史料研究》No.10,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2005)。〈媒介真實與歷史想像---解讀1950年代台灣地方報紙〉,《台灣史料
研究》No.24。
---------(2005a)。〈戰後初期台灣日文報刊的流通與管制〉,東海大學研討會。
---------(2007[2006])。〈「國語」轉換過程中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跨越國境
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
---------(2007)。《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
---------(2007a)。〈光復初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日本觀(1945-1949)〉,《光復初期的台
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黃俊傑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近代台灣去殖民化過程中的語言問題---以蘭記書局之考察為中心〉,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
中心。
武安隆、王家驊(1984)。《日本明治維新》,北京:商務。
吳純嘉 (1999)。《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應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
與社會文化變遷》,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1996)。〈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
國立台灣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編。
吳三連(1991)。《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
吳三連、蔡培火等(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
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1977)。〈吳公濁流生平事略〉,《台灣文藝》第53期,第6頁。
吳濁流(1977a)。《亞細亞的孤兒》,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1》,台北:遠行。
--------(1977b)。《功狗》,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2》,台北:遠行。
--------(1977c)。《波茨坦科長》,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3》,台北:遠行。
--------(1977d)。《南京雜感》,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4》,台北:遠行。
--------(1977e)。《黎明前的台灣》,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5》,台北:遠行。
--------(1977f)。《台灣文藝與我》,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6》,台北:遠行。。
--------,鍾肇政譯(1987)。《台灣連翹》,年代文庫。
--------(1988),《無花果》,台北:前衛。
金生麗(1955)。〈台灣採訪話舊〉, 《報學》一卷八期。
---------〈1956〉。〈台灣採訪話舊〉, 《報學》一卷九期、十期。
---------〈1957〉。〈台灣採訪話舊〉, 《報學》二卷二期。
---------〈1960〉。〈台灣採訪話舊〉, 《報學》二卷八期。
林元輝(2009)。《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一)、(二)、(三)、(四)
冊),台北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林正杰(1989)。〈以民進黨的成立紀念雷震先生〉,《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
台北:桂冠。
林德龍(1992)。《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
林呈祿(王詩琅採訪、紀錄)(1991[1968])。〈林呈祿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黃富三、
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及台灣大學歷史系出
版。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
林玉体(1989)。〈剷除黨化教育的先聲〉,《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
桂冠。
林南晴(1983)。〈思鄉何不歸故里—林獻堂先生的晚年心境〉,收入陳永興、李筱峰編
《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印。
林海音(1977)。〈鐵和血和淚鑄成的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序),台北:遠行。
林富美(1998)。《台灣政經系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探討媒介雙元特質對報
業組織作為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載爵(1983)。〈黑色的太陽—張深切的里程〉,原載夏潮三卷三期,收入陳永興、李
筱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印。
林怡瑩(2000)。〈由《人民導報》看二二八事件對台灣報業的影響〉,《新聞學研究》
No.63
林柏維(1993)。《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
林淇瀁(2003)。《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O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
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台北:巨流。
--------(2009)。〈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台灣傳媒再解構》pp117-198,台
北:巨流。
林衡道,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安儀(1981)。《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群象》(上)、(下),台北:黎明。
周夢江(1995)。〈二二八事變見聞錄〉,周夢江、王思翔《台灣見聞錄》,台北:時報
周婉窈(1989)。《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
--------(2009a)。〈「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史的研究(代序)〉,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
--------(2009b[1995])。〈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
其問題〉,《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
--------(譯)(1989) (Marc Bloch著)《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
洪炎秋(1964)。〈國語日報五十年〉,原載《社會教育年刊》一月號,收入(1974)
《教育老兵談教育》。台北:三民。
故林呈祿先生治喪委員會(1983),〈林呈祿先生行述〉,原刊《台灣風物》十八卷四期,
收入陳永興李筱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
印。
范 泓(2004)。《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范 泓(2008)。《民主的銅像--- 雷震先生傳》,台北:威秀資訊。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 (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胡 適(1989[1952])。〈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雷震全集13---雷震
與自由中國》,台北:桂冠。
胡 適(1989[1958])。〈從爭取言論談到反對黨〉,《雷震全集13---雷震與自由中
國》,台北:桂冠。
胡 適,萬麗鵑編註(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書信來往書信選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南方朔(1989)。〈為有源頭活水來---雷震先生逝世十週年祭〉,《雷震全集1---雷震與
我(一)》,台北:桂冠。
洪桂己(1957)。《台灣報業史的研究》,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柯喬治(George Kerr),陳榮成譯(1991)。《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
姚大中(1988)。《日本天皇制度與明治維新》,台北:經世。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1995)。《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
義。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編)(2005)。《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北:允晨。
翁慧雯(1994)。《文學與政治:七O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孝儀(主編)(1990)。《抗戰時期收復台灣之重要言論》,國民黨黨史會。
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
馬之驌(1984)。《新聞界三老兵》,台北:經世。
夏道平(1989)。〈後死者的悲歡---從一封信談起〉,《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二)》,
台北:桂冠。
夏春祥(2007)。《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台北:韋
伯。
徐秀慧(2004)。《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
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
翁秀琪(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
係),台北:三民。
張瑞成(編)(1990)。《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四集,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張煦本(1982)。《記者生涯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2006)。《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
張炎憲等編(1987-1990)。《臺灣近代名人誌》 一、二、三、四、五冊,台北:自立晚
報。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惠編(1998)。《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史料基
金會。
張炎憲(1987)。〈陋巷清士王詩琅〉,張炎憲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 台北:
自立晚報。
張良雄(1989)。〈永懷民主救星雷震先生〉,《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二)》,台北:
桂冠。
張良澤(1975)。〈吳濁流的社會意識〉,《中外文學》三卷九期、十期。
----------(1977)。〈「吳濁流作品集」總序〉,《吳濁流作品集》,台北:遠行。
----------(1988)。〈無花果解析〉,《無花果》,台北:前衛。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二十九卷第四期。
--------(1996)。〈評李萬居評傳〉,《國史館刊》復刊第二十期。
--------(主編)(2008)。《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文化局。
--------(2009)。〈編者序〉,《黃旺成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許宗力等(2000)。《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
陳世宏等編(2002)。《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台北新店:國史館。
陳興唐(主編)(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台北:人間。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1989)。《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
京出版社。
陳三井等(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陳其昌(1975)。〈緬懷愛國志士的民主精神〉,《自立晚報》四月十日。
陳逢申(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序〉,《黃旺成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
史研究所。
陳 菊(1989)。〈萬山不許一溪奔〉,《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二)》,台北:
桂冠。
陳 恕(2002)。《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東
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明編(1989)。《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碧笙(1996)。《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
陳翠蓮(1987)。《日據時代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台灣大學
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恆嘉(1996)。〈以「國語學校」為場域,看日治時期的語言政策〉,張炎憲、陳美蓉、
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吳三連基金會出版。
陳新萌(1984)。《慶祝常熟曾虛白先生九秩華誕專刊》,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
班。
梁辛仁(1947)。〈我們對不起台灣 ---二二八民變的分析〉,《新聞天地》第二十二期
(4月1日出版)。
康樂(編譯)(1985)。《韋伯選集Ⅲ:支配的類型》,台北:允晨。
連溫卿(1988)。《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香。
莊永明(1990)。〈輿論界的尖兵---黃旺成〉,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
台北:自立晚報。
黃旺成(王世慶採訪、紀錄)(1991[1967])。〈黃旺成先生訪問紀錄〉,收入黃富三、
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及台灣大學歷史系出
版。
黃朝琴(1989)。《我的回憶》,收入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龍文。
黃良平(1981)。《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雲林:甘地出版社。
黃順興(1981)。〈憶萬居先生〉,《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
雲林:甘地出版社。
---------(1990)。《走不完的路》,台北:自立晚報。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1996)。〈近五十年台灣語言政策的變遷〉,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
近百年史論文集》,吳三連基金會出版。
傅 正(1989)。〈雷案回憶補註〉,《雷震全集 12---雷案回憶(二)》,台北:桂冠。
葉石濤(1966)。〈吳濁流論〉,《台灣文藝》第十二期。
葉明勳(1995)。《感懷集》,台北:躍昇。
---------(1996)。《感懷續集》,台北:躍昇。
葉榮鐘(1983)。〈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先生〉,原載《大學雜誌》100 期,收入陳永興、
李筱峰編(1983)《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
自印。
---------(1985)。〈一段暴風雨時期的生活紀錄〉,《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
---------(1985a)。〈台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
---------(1985b)。〈林獻堂先生簡歷〉,《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
---------(1985c)。〈台灣民族運動的領導者---林獻堂〉,《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
爾。
---------(1985d)。〈杖履追隨四十年〉,《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
---------(2000)。《半壁書齋隨筆》,台中:晨星。
---------(2002)。《葉榮鐘日記》,台中:晨星。
---------(2002a)。《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
---------(2002b)。《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晨星。
葉榮鐘、蘇薌雨、洪炎秋(1979)。《三友集》,台中:中央。
葉芸芸(1988)。〈三位新聞工作者的回憶---二二八事件歷史見證人訪談之一〉,《望遠》
雜誌三月號。
葉建麗(1994)。《新聞歲月四十年》, 台灣新生報。
彭懷恩(1987)。《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自立晚報。
彭琳淞(2004)。〈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
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
程宗明(1999)。〈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劃性供應,1945-1967〉,《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三十六期。
曾虛白(1969)。〈哭父文〉,《屐痕心影》,台北:三民。
--------(1969a)。〈十五年來的政大新聞研究所〉,《新聞學研究》第三期。
--------(1976)。《晨曦漫步感觸》,台北:華欣。
--------(1977)。〈我們要有自己的新聞政策〉,《檻外人言》pp120-136,台北:幼獅。
--------(1978)。《上下古今談》,台北:華欣。
--------(1981)。〈從大眾傳播學角度研討高雄暴力事件〉,《曾虛白自選集》,台北:
黎明。
--------(1981a)。《擊楫中流集》,台北:時報。
--------(1982)。〈申論三民主義新聞政策〉,《迎曦集》,台北:時報。
--------(1987)。《潛熾的心》,台北:黎明。
--------(1988)。《曾虛白自傳》(上),台北:聯經。
--------(主編)(1989)。《中國新聞史》(六版),台北:三民。
--------(1990a)。《曾虛白自傳》(中),台北:聯經。
--------(1990b)。《曾虛白自傳》(下),台北:聯經。
--------(1992)。《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a)。〈出賣中國的市儈記者群〉,《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b[1952])。〈我們要戰鬥文藝〉,《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c[1952])。〈繼承五四精神我們要武裝文藝〉, 《談天下事》,台北:正
中。
--------(1992d[1952])。〈記者節開幕辭〉,《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e[1955])。〈哪一天反攻大陸〉,《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f)。〈自序〉。,《談天下事》,台北:正中。
--------(1992g)。〈賀立院劃時代成就---成立三七五減租法案〉,《談天下事》,台北:
正中。
--------(1992h)。〈歡慶農民造福月---行政院又通過公地放領〉,台北:正中。
曾士榮(1994)。《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案例
(1944-1945)》,台灣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
曾健民(2004)。〈日據末期(中國抗戰時期)的「台灣光復運動」〉,洪宜勇主編《台
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
楊亮功 (1988)。 〈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收入蔣永敬等編《楊亮功先生年
譜》,台北:聯經。
揚 風(1946)。〈冬初話台灣〉,上海《文匯報》11月21日。
楊肇嘉(1970)。〈台灣新民報小史〉,《楊肇嘉回憶錄(二)》,台北:三民。
楊肇嘉(1970a)。〈我做了公僕〉,《楊肇嘉回憶錄(二)》,台北:三民。
楊瑞先(曼池)(1968)。《珠沈滄海》,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
輯》,文海。
楊瑞先(1979)。〈「魯莽書生」李萬居〉,《中外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六~第二十
八卷第三期。
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
----------(1989)。〈李萬居與台灣民主運動〉,《海峽兩岸首次台灣史交流論文集》,廈
門大學。
楊秀菁(2002)。《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Raymond Williams)(2002[1994]) 《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
遠流。
褚昱志(2010)。《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台北:秀威。
雷 震(1989)。《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二)》,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3---雷案始末(一)》,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4---雷案始末(二)》,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8---我的母親》,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9---我的學生時代(一)》,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10---我的學生時代(二)》,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11---雷案回憶(一)》,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12---雷案回憶(二)》,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13---雷震與自由中國》,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27---給蔣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30---雷震密藏書信選》,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31---第一個十年(一)》,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31---第一個十年(二)》,台北:桂冠。
------------------- 。《雷震全集33---第一個十年(三)》,台北:桂冠。
--------(1989a)。〈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雷震全集14---雷震與
政黨政治》,台北:桂冠。
--------(1989b)。〈與陳兼院長論反對黨〉,《雷震全集14---雷震與政黨政治》,台北:
桂冠。
--------(1989c)。〈雷震給蔣氏父子等五人的「救亡圖存獻議」〉,《雷震全集27---給蔣
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台北:桂冠。
新台灣雜誌社(1946)。《新台灣》,創刊號。
鄒韜奮紀念館(2004)。《鄒韜奮研究》,上海:學林。
董顯光(1981[1973])(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台灣新生報社。
蒲魯東,孫署冰譯(2009)。《什麼是所有權:或對權利和政治原理的研究》,北京:商
務印書館。
彰 生(1983)。〈台灣的社會民主主義者—連溫卿〉,收入陳永興、李筱峰編《台灣近
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李筱峰自印。
樂恕人(1966)。《中國名記者的故事》,文化大學新聞系。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2002)。《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
人間。
蔡相煇(1991)。〈李萬居傳〉,《台灣文獻》,四十二卷第二期。
蔡秀女(1999)。〈楊千鶴的記者生涯〉,收入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
,台北:麥田。
--------(1981),〈台灣民主運動的典範〉,《亞洲人》(台灣),七月號。
-----------(1971a)。〈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史的濫觴〉,《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
鄭牧心(1987)。《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鄭 梓(1985)。《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台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作者
自印。
--------(1988)。《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華世。
--------(1995)。〈「光復元年」台灣社會圖像之一---以《台灣新生報》為中心的探討〉,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2:跨世紀的報人》,台北:遠流。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3:一代新聞宗師》,台北:遠流。
橫地剛著,金培懿譯(2005)。〈一九四七年的「五四」文藝節「緘默」如何被打破?〉,
收入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寧顏(總纂)(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台灣省文獻會。
錢塘江(1965)。〈台灣光復初期的採訪工作〉,《採訪集粹》,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1970)。〈我的採訪故事〉,收入樂恕人編《名記者的塑像》,台北:莘莘。
錢安慶(1983)。〈青山碧海共長存—記(紀)念台灣思想家林茂生〉,原載《亞洲人》
二卷一期,收入陳永興、李筱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
理想》,李筱峰自印。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
盧冠群(1945)。〈台灣文化重建之路〉,《台灣新生報》11月23日,收入《台灣省施政
方針》(1945),台北:光復。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著(羅珞珈譯)(1993)。《悲劇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
北:時報。
賴澤涵主編(1993)。《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賴秀峰(1973)。《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政治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薛心鎔(2003)。《編輯台上:三十年代以來新聞工作剪影》,台北:聯經。
薛化元(xxxx)。〈《自由中國》民主憲政史料的歷史意義〉,《xxx》,吳三連史料基金
會。
--------(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
香。
--------(1998)。〈戰後十年台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台統治基盤的建立為
中心〉,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pp.13-38,台北:
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1999)。〈《自由中國》雜誌歷史定位的再思考〉,收入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
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台北:稻香。
謝然之(1955)。〈十年來的新生報〉,《台灣十年》,台灣新生報。
謝東閔(1988)。《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台北:聯經。
謝德錫(1987),〈辦報論政的「魯莽書生」李萬居〉,台灣《民眾日報》十一月十八日,
收入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台北:自立晚報。
謝漢儒(2002)。《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台北:桂冠。
龍應台(2010[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
戴寶村(1990)。〈遠識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
第五冊,台北:自立晚報。
戴國煇(魏廷朝譯)(1992)。《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
---------(1992)。《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
---------(1994)。《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2000)。《台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寧靜革命的來龍去脈》,台北:南天。
戴獨行(1998)。《白色角落》,台北:人間。
鍾肇政(1977)。〈風雨憶故人〉,《吳濁流作品集》(序),台北:遠行。
-------- (1987[1986])。〈拼命文章不足誇---紀念吳濁流先生逝世十週年〉,收入《台灣連
翹》,年代文庫。
鍾逸人(1995[1988])。《辛酸六十年》(上), 台北:前衛。
聶華苓(1989)。〈憶雷震---附雷震夫婦來信十封〉,《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
魏 誠(1984)。《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敬典(1952)。〈談談臺灣報業發行〉,《報學》一卷三期,台北市編輯人協會。
藍博洲(1991)。〈誰知英烈竟屍陳---「人民導報」宋斐如〉,《陳屍、流亡、二二八》,
,台北:時報。
---------(2008)。《消失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燈》,台北:印刻。
---------(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
蘇 新(1993)。《憤怒的台灣》,台北:時報。
顧培根先生治喪委員會(1984)。〈顧公培根先生行誼〉。
龔選舞(1991)。《龔選舞回憶》(一)、(二),台北:時報。
龔德柏(2001)。《龔德柏回憶錄:鐵筆論政書生色》(上)、(下),台北:龍文。


英文部份
Anderson, Benedict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Benedict, Ruth (1959). Patterns of Cultur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理論實作綱要》宋偉航譯(2004)。台北:麥田。
Brennen, Bonnie (1993). Newswokers Fiction: Raymond Williams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Hist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7(10), 95-107.
Carey, James W. (1989[1975]).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丁未譯,(2005),北京:華
夏。
-------------------- (1997[1974]).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 In Eve Stryker and Catherine
A. Warren (Eds.),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pp.86‐94).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Putting the World at Peril: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W. Carey. In
Eve Stryker and Catherine A. Warren (Eds),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 (pp.95-116).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Erickson, John E. (1975). One Approach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reporting. Journalism of History,
2(2), 40-41.
Eagleton, Terry (1976). Criticism and Politics: The Works of Raymond Williams. New Left Review,
95, 3-23.
------------------- (1989). Introduction. In T. Eagleton (Ed.), Raymond William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Polity Press.
Femia, Joseph V. (1981).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 hegemon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Oxford.
Fromm, Eric (1942). The Fear of Freedo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asic Books.
Gramsci, Antonio (edited by David Forgasc) (2000). The Antonio Gramsci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1916-1935.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1994). Letters from Pris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獄中札記》
(1988),台北:谷風。
Grenfell, Michael (Ed) (2008). Pierre Bourdieu: key concepts. U.K. Stocksfield: Acumen.
Higgins, John (2001). The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Blackwell.
Higgins, John (1999). Raymond Williams: 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Routledge.
Hillier, Jean and Rooksby, Emma (2005). Habitus : A Sense of Place. Aldershot: Ashgate.
Inglis, Fred (1995). Raymond Williams. Routledge.
Jones, Paul (2004). Raymond Williams’s Sociology of Culture: A Crtical Reconstr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Lerner, Daniel (1963).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U.S.A.:
Free Press.
Mark McNally and John Schwarzmantel (Eds.) (2009). Gramsci and global politics :hegemony and
resistance. Routledge。
Marzolf, Marion (1975). Operationalizing Carey---An Approach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History 2(2), 42-43.
Michele, Laura Di (1993). Autobi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in Border Country. In
Dennis Dworkin & Leslie G. Roman (Eds.), Views Beyond the Border Country. Routledge.
Nord, David P. (2006). James Carey and Journalism History. Journalism History (32)3, 122-127.
O’Connor, Alan (1989). 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Culture, Politics. Blackwell.
Peters, John Durham (2006). Raymond Williams's Culture and Society as Research Method. In
Questions of Method in Culture Studies. Blackwell.
Schudson, Michael (1997). Introduction/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 In Eve Stryker
Munson and Catherine A. Warren (Eds.),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impson, David (1995). Raymond Williams: Feeling for Structures, Voicing “History”. In
Christopher Prendergast (Ed.), Cultural Materialism On Raymond William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illiams, Raymond
1.(1975[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Greenwood.
2.(2005[1980]). Literature and Sociology. In Culture and materialism—Selected Essays.
Verso.
3.(1983[1958]). Culture and Society. Columbia University.
4.(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1979). Politics and Letters: Interview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 New
Left Review.
6.(1981). Towards a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Culture, 9-32. London: Fontana
Press.
7.(1984[1974]). Drama in a Dramatised Society. In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8.(2005[1980]). Literature and Sociology: In Memory Of Lucien Goldmann. In
Culture and Materialism: Selected Essays. Vers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程宗明(1999)。〈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劃性供應,1945-1967〉,《台灣社會研究季
2. 葉榮鐘(1983)。〈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先生〉,原載《大學雜誌》100 期,收入陳永興、
3. 黃朝琴(1989)。《我的回憶》,收入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龍文。
4.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5. 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二十九卷第四期。
6.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7. 張良澤(1975)。〈吳濁流的社會意識〉,《中外文學》三卷九期、十期。
8. 張煦本(1982)。《記者生涯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9.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10. 林怡瑩(2000)。〈由《人民導報》看二二八事件對台灣報業的影響〉,《新聞學研究》
11. 金生麗(1955)。〈台灣採訪話舊〉, 《報學》一卷八期。
12. 吳文星(1996)。〈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
13.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No. 8,
14. 呂紹理(2002) 。〈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政大
15. 李西勳〈1995〉。〈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台灣文獻》46卷第三期,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