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8 2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翟文棋
研究生(外文):Wen Chi, Jai
論文名稱: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a Life-and-Death Education Group Program on Purpose in Life And Death Attitud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戴嘉南戴嘉南引用關係張淑美張淑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0
中文關鍵詞:生死教育團體方案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
外文關鍵詞:life-and-death educationgroup programlife-meaning attitudedeath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7
  • 點閱點閱:7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針對高中生的認知和心理特徵,發展出一套適合高中生的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並探討此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於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
及死亡態度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選
取屏東市某國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團體採公開招募的方式,共20位受
試者,其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各為10人。實驗組參與為期4週,4個單元,共
計24小時的「譜出生命的樂章」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照組在介入期間則
沒有參與任何生死教育課程。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以「生命意義感」與
「死亡態度量表」在團體介入的前一週進行前測、團體介入的後一週進行
後測。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後再進行追蹤測驗。 資料蒐集與分析以量性為
主,質性為輔。量性資料以SPSS 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析,採用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以前測為共變量(α=0.05)進行研究假設的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學生「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的立即影
響,並不顯著。在生命意義感方面,「生命價值」層面有立即的影響效
果,餘層面之「生活品質」、「生活目標」與「生活自由」等層面皆無立
即的顯著影響效果;在死亡態度方面,在「害怕死亡與瀕臨死亡」、「逃
避導向的接受死亡」、「趨近導向的接受死亡」與「接受死亡的自然性」
等四層面均無立即顯著影響效果。
二、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學生「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部份層面具
有追蹤影響效果。在生命意義感方面,整體「生命意義感」層面與「生命
價值」層面具有追蹤影響效果,餘「生活品質」、「生活目標」與「生活
自由」等層面均無追蹤影響效果;在死亡態度方面,只有在「害怕死亡與
瀕臨死亡」層面有追蹤影響效果,餘「逃避導向的接受死亡」、「趨近導
向的接受死亡」與「接受死亡的自然性」等層面均無追蹤影響效果。
三、由團體歷程資料分析結果中發現
(一) 本團體方案對成員的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仍具有積極正面的影
響,成員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藉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
係,也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熱愛生命。成員認為把握現在,並且思考自己的
生活目標與未來的期望。成員們覺得因而能夠學習去正視死亡,以減少對
死亡的恐懼。
(二) 團體成員對本生死教育團體方案「譜出生命的樂章」的接受度很高
(三) 在高中推行生死教育有其可行性
四、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實務應
用上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 life- and-death education program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nducted.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Pingtung City. Twenty subjects (n=20) then were non-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10) and a control group (n=1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part in “the music of life” group programs in life-and-death education for a period of four weeks, including four units and twenty-four hours in total. The “purpose in life scale”(PIL) and “death attitude profile scale”(DAP) were used to evaluate pre-intervention and post-intervention achievement and a follow-up test.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one-factor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ith the SPSS 8.0 statistics software packag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post-intervention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music of Life” group program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core on the sub-scale“the value of life”but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the quality of life”,“the purpose of life” and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all the four sub-scales on DAP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One month after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till score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one on a sub-scale“the value of life” of the PIL;“the music of life” program could also decrease the score on a sub-scale“the fear of death attitude” of the DAP.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score higher on the sub-scales“the quality of life”,“the goal of life” and“the freedom of life” on PIL.
3. The researcher also analyzed the contents obtained from the transcript of the eight group sessions and from group members'''' feedback shee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finding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as follows:
(1) “The music of life “group programs ha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members on life-meaning attitude and death attitude.
(2) “The music of life “group programs was highly accepted by the members.
(3) It is practical to complement life-and-death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4.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programs were discussed;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were propos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生死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內涵.………………………………… 12
第二節 生命意義感的涵義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20
第三節 青少年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23
第四節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研究之評析…………………………………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8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38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變項…………………………………………… 4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4
第四節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譜出生命的樂章」…………………… 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3
第六節 實施程序………………………………………………………… 57
第七節 資料分析………………………………………………………… 6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 …….63
第一節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受試者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
之立即影響效果……………………………………………………………63
第二節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受試者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
之追蹤影響效果……………………………………………………………68
第三節 生死教育團體歷程內容分析…………………………………… 7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書目……………………………………………………………………………116
一、 中文書目…………………………………………………………… 116
二、 英文書目…………………………………………………………… 122
附錄一 生死教育團體方案………………. …………………………… 127
附錄二 團體成員回饋表………………………………………………… 135
附錄三 生死教育團體歷程記錄………………………………………… 139
附錄四 生死教育團體後成員訪談逐字稿……………………………… 198
附錄五 量表使用同意書(一)…………………………………………… 207
附錄六 量表使用同意書(二)…………………………………………… 208
附錄七 生死教育團體後成員訪談大綱………………………………… 209
附錄八 觀察員記錄表…………………………………………………… 210
附錄九 團體日誌………………………………………………………… 216
附錄十 團體領導者手冊………………………………………………… 220
附錄十一 團體成員活動手冊…………………………………………… 260
表 目 次
表2-1 國外生死教育介入相關研究摘要表………………………………32
表2-2 國內生死教育介入相關研究摘要表……………………………..34
表3-1 試探性研究受試者人數統計表…………………………………..38
表3-2 正式研究受試者人數統計表……………………………………. 42
表3-3 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43
表3-4 「譜出生命的樂章」--團體方案摘要表……………………….. 48
表4-1 兩組受試者在「生命意義」總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摘要表……………………………………………………………… 63
表4-2 兩組受試者在「生活品質」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摘要表……………………………………………………………… 63
表4-3 兩組受試者在「生命價值」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摘要表……………………………………………………………… 64
表4-4 兩組受試者在「生活目標」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摘要表…………………………………………………………….. 64
表4-5 兩組受試者在「生活自由」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摘要表…………………………………………………………….. 65
表4-6 兩組受試者在「害怕死亡與瀕死」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 . 65
表4-7 兩組受試者在「趨近導向接受死亡」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8 兩組受試者在「逃避導向接受死亡」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9 兩組受試者在「接受死亡自然性」分量表後測得分單因子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10兩組受試者在「生命意義」總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68
表4-11兩組受試者在「生活品質」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68
表4-12 兩組受試者在「生命價值」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69
表4-13 兩組受試者在「生活目標」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69
表4-14 兩組受試者在「生活自由」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70
表4-15 兩組受試者在「害怕死亡與瀕死」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16 兩組受試者在「趨近導向接受死亡」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4-17 兩組受試者在「逃避導向接受死亡」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18 兩組受試者在「接受死亡自然性」分量表追蹤測得分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圖 目 次
圖3-1 研究架構………………………………………………………… 44
一、中文部分
王玉(民91):死亡教育方案對國中喪親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貞(民83):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0):台北市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單元活動設計(一)。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灣省教育廳(民87):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4,8-11頁。
行政院衛生署(民90):民國89年台灣死亡統計結果摘要。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何紀瑩(民83):基督教信仰小團體對提高大專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團體歷程與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民76):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證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頁。
何英奇(民79):意義測驗之修訂:信度與效度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7,51-72頁。
余淑娟(民90):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長益(民91):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娟(民90):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碧(民87):死亡教育與悲傷諮商之人員訓練。學生輔導通訊,54, 62-68頁。
吳庶深(民86):國內外死亡學系所發展之分析。安寧照顧基金會會訊,26,16-24頁。
吳庶深(民88):當前死亡教育發展方向之探討。安寧照顧基金會會訊,32,12-16頁。
吳庶深(民89):「生死學」與「死亡學」本是一家。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V-VII頁)。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庶深(民90):超越生命的困境。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51-54頁)。台北:心理。
吳庶深、黃麗花(民90):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學富文化。
吳庶深、劉欣懿 (民91):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7,14,283-300頁。
吳紅鑾譯(民90):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慧敏(民90):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
林綺雲(民89):主編序。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 (VIII-X頁)。台北市:洪葉文化。
林明和、連廷嘉(民90):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建構暨輔導效果之行動研究。教育部九十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宋秋蓉(民81):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珍宜 (民80):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怡(民84):學校如何協助學生面對死亡的失落事件(上)。 輔導季刊,31,4,49-53頁。
李佩怡(民85):學校如何協助學生面對死亡的失落事件(下)。 輔導季刊,32,1,27-33頁。
李佩怡(民87):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度過悲傷。學生輔導通訊,54,84-99頁。
李佩怡(民89):失落與悲傷。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 (311-348頁)。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佩怡(民89):悲傷之自我調適與基本助人技術。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 (349-372頁)。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茂興譯(民84):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復惠(民76):某大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憲三(民91):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紹一、黃德祥(民90):高中職學生自殺意念與生命價值之相關研究。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
幸曼玲(民80):青年期的認知發展。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499-516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幸曼玲(民88):青年期的人格發展與適應。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539-562頁)。
姚誠(民85):「死亡」的教育價值(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Dea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3, 117-136.
柯華葳(民88):青年期的認知發展。載於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501-536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紀惠馨(民89):護理校院生死學課程內容的需求差異探討─以一個學校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孟春(民91):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效智(民89):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台北:寰宇。
校園教師事工組(民89):創意生命教育。台北:校園。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87):高雄市高中職學生死教育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美(民85):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書局。
張淑美(民87):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294頁。
張淑美(民89):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6,281-304頁。
張淑美主編(民90):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民90a):死亡教育、生死教育是臨終教育還是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主編: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III-X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民90b):中小學「生死教育」課程之理念與實施。載於張淑美主編: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3-33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民90c):國中生的死亡概念、態度與生死教育。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
張淑美(民91):「生死教育」就是善生善終的「生命教育」。載於Deeken著,王珍妮譯:生與死的教育(5-15頁)。台北:心理。
張淑玲(民91):國小喪親兒童支持性團體之成效初探。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湘君、葛琦霞(民89):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莊淑茹(民90):死亡教育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a):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買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連廷嘉(民88):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56,137-156頁。
陳芳玲(民87):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學生輔導通訊,55,29-34頁。
陳彥良(民91):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以嘉義市兩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珍德(民84):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民90):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
陸娟(民91):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珠 (民83):台北市高中生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增穎(民87):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秀玲(民90):死亡教育對高職護生之死亡態度的成效探討。私立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偉勳(民82):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游恆山譯(民81):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程小蘋校訂(民87):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圖書。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編著(民90):生死學。台北縣:國立空大。
鈕則誠(民88):生死學、生命倫理學與生死教育。安寧療護雜誌,14,33-39頁。
黃天中(民81):死亡教育概論II。台北:業強。
黃有志(民91):殯葬改革概論。高雄:黃有志。
黃松元(民77):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的發展。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136-149頁。
黃國彥 (民75):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及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與死亡焦慮之關係。國科會研究論文(計劃編號:NSC74-0301-H004-03)。
黃淑貞(民87):如何推展生命教育--體驗篇。學生輔導通訊,55,35-40頁。
黃琪璘(民89):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禎貞(民90):生命魔法師---國中生死亡教育課程設計與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花(民90):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民87):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學生輔導通訊,55,6-10頁。
黃德祥(民89):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台北:寰宇。
葉寶玲(民88):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寶旺(民91):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兒童死亡態度改變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可式(民87):生死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4,44-51頁。
趙可式(民90):康泰安寧療護手冊。台北: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趙可式、沈錦惠譯(民84):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
趙若男(民87):專訪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楊瑞珠教授:談失落與悲傷的輔導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學生輔導通訊,55,1-5頁。
翟文棋、連廷嘉(民90):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死亡態度之影響研究。屏中學報,9,155-184頁。
廖芳娟(民89):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霞(民90):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宗(民87):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松(民86):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素卿(民84):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石岩(民82):生死大事。載於傅偉勳著:生死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9-18頁)。
鄭金川(民90):生命教育沿革。 http://210.60.194.100/life2000/
鄭淑里(民84):死亡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妙 (民87) :死亡教育團體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民75):老人死亡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論文。
蘇完女(民80):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民88):發展心理學緒論。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1-38頁)。
釋慧開(民90):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成長課題。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
二、英文部分
Adler, A.(1927).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NY:Greenberg.
Amenta, M. M.(1984).Death anxiety, purpose in life and duration of service in hospice volunte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54, 979-984.
Attig, T.(1992).Person-Centered death education. Death Studies,16, 357-370.
Berne. E.(1964). Games people play. NY:Grove Press.
Bowlby, J.(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II Loss: Sadness & Depression. NY:American.
Conte, H. R., Weiner, M. B., & Plutchik, R.(1982). Measuring death anxiety:Conceptual, psychometric, and factor-analytic asp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3(4), 775-785.
Cook, A. S., & Oltjenbruns, K. A.(1989). Dying & Grieving:Lifespan & family perspectives. 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Corey. G.(199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3rd ed.).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ub.Co.
Corr, C. A. (1992). Teaching a college course on children and death:A 13 year report. Death Studies.16, 343-356.
Corr, C. A. (1995). Entering into adolescent understandings of death. In E. A. Grollman (Ed.). Bereaved children and teens:A support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pp.21-35). Boston:Beacon Press.
Corr, C. A., Nabe, C. M., & Corr, D. M. (1997). Death & Dying:Life & living. CA:Brooks/Cole Pub.Co.
Corr, C. A., & Balk, D. E. (1996). Handbook of adole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 NY:Springer.
Crase, D. (1982). Death education’s quest for maturity. (ED214489).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 (1992). The last dance─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 (3rd ed.). CA:Mayfield.
Dinkmeyer, D., & Muro, J. (1979). Group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Itasca, IL:F. E. Peacock.
Durlak, J. A. (1978).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ential and didactic methods of death education. Omega.9(1), 57-65.
Eddy, J. M., & Alles, W. F.(1983). Death education. St. Louis:C.V. Mosby
Fleming, S., & Adolph, R.(1986).Helping bereaved adolescents. In C.A. Corr, & J.N. McNeil(Eds.), Adolescence and death. NY:Springer.
Frankl, V. E. (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Beacon Press.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England:Penguin Books.
Gazda, G. (Ed.). (1981). Innovations to group psychotherapy (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Gesser, G., Wong, P.T.P., & Reker, G. T.(1987). Death attitudes across the life-spa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eath attitude profile(DAP). Omega,18(2), 113-128.
Gesser, G., Wong, P.T.P., & Reker, G. T.(1994). Death attitudes profile-revised: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eath.In A.N. Robert (Ed.),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pp.121-149). Washington:Taylor & Francis.
Gibson, A. B., Robert, P. C., & Buttery, T. J. (1982). Death Education:A concern for the living. (ED215948).
Giancoli, D. L. (1987). Death threat and attitudes toward death education:A test of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Jocobs, E., Harvill, R. L., & Masson, R. L. (1994). Group counseling:Strategies & skills. CA:Brook/Cole Pub.Co.
Judith, P.(1995).Understanding grief & loss. Washington: Australian Early Childhood Association.
Kalish, R. A. (1981). Death, grief and caring relationships. CA:Brook/Cole Pub.Co.
Kandt, V. E. (1994). Adolescent bereavement:Turning a fragile time into acceptance and peace. The School Counselor,41, 203-211.
Kearl, M. C.(1989). Endings:A sociology of death and dying. NY:Oxford University.
Kottler, J. A. (1983). Pragmatic group leadership. CA:Brook/Cole Pub.Co.
Kurlycheck, R. T., & Trepper, J. J.(1982). Accuracy of perception of attitud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54, 271-274.
Kurlychek, R. T. (1977). Death education:Some considerations of purposes and rational.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 43-50.
Ledezma, M. L. (1994). Dying and death:Helping children cope. (ED370037).
Leviton, D.(1969). The need for education on death and sticide.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39(1), 270-275.
Leviton, D.(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1, 41-56.
Maslow. A.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Y:Van Nostrand Reinhold.
Morgan, J. D.(1997). Death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J. D. Morgan(1997)(Ed.), Readings in Thanatology(pp.1-6). NY:Baywood Pub.Co.
Nelson, R. C.(1992).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death education. In G. R. Walz, & J. C. Bleuer (Eds.), Helping student cope with fear and crises. (ED340987).
Noppe, L. D., & Noppe, I. C.(1996). Ambiguity in adolescent understanding of death. In C. A. Corr, & D. E. Balk(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 (pp. 25-41). NY:Springer.
Ochs(1980). Death orientation, purpose in life, and death fear of volunteer servi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198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1,362.
Paul, B. J. (1988). The effect of a dea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circle, death anxiety and purpose in life. (AAC8818832)
Rappaport, A., & Herber, N.(1993). Future time, death anxiety , and life purpose among older adults. Death Studies,17(14), 369-379.
Rogers, C.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Rublee, D. A., & Yarber, W. L. (1983). Instructional units of death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amount of classroom time on changes in death attitud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53, 412-415.
Sanders, C. M. (1989). Grief: The mourning after dealing with adult bereave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Trotzer, J. (1989). The counselor and the group (2nd ed.). IN:Accelerated Development.
Valente, S. M., & others. (1986). Adolescent bereavement after suicide:A review. (ED292006).
Wass, H., Corr, C. A., Pacholski, R, A., & Sandlers, C. M. (1980). Death education I:An annotated resource guide. WH:Hemisphere Pub. Cor.
Wass, H., & Neimeyer, R. A.(1995). Closing reflections. In H. Wass, & R. A. Neimeyer, (Eds.), Dying:Facing the facts (3rd ed.)(pp.435-446). WH D.C.:Taylor & Francis.
Worden, J. W. (1991).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2nd ed). NY: Springer.
Yalom, I.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3rd ed.) New York: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佩怡(民87):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度過悲傷。學生輔導通訊,54,84-99頁。
2. 陳芳玲(民87):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學生輔導通訊,55,29-34頁。
3. 張淑美(民87):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294頁。
4. 李佩怡(民85):學校如何協助學生面對死亡的失落事件(下)。 輔導季刊,32,1,27-33頁。
5. 張淑美(民89):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6,281-304頁。
6. 翟文棋、連廷嘉(民90):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死亡態度之影響研究。屏中學報,9,155-184頁。
7. 趙可式(民87):生死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4,44-51頁。
8. 黃德祥(民87):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學生輔導通訊,55,6-10頁。
9. 黃淑貞(民87):如何推展生命教育--體驗篇。學生輔導通訊,55,35-40頁。
10. 鈕則誠(民88):生死學、生命倫理學與生死教育。安寧療護雜誌,14,33-39頁。
11. 李佩怡(民84):學校如何協助學生面對死亡的失落事件(上)。 輔導季刊,31,4,49-53頁。
12. 吳庶深、劉欣懿 (民91):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7,14,283-300頁。
13. 吳秀碧(民87):死亡教育與悲傷諮商之人員訓練。學生輔導通訊,54, 62-68頁。
14. 何英奇(民79):意義測驗之修訂:信度與效度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7,51-72頁。
15. 何英奇(民76):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證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