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7: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少君
研究生(外文):Iu-Sio Kuan
論文名稱: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ublications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 in Macau
指導教授:須文蔚須文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in-Way Hsi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論文頁數:258
中文關鍵詞:澳門文學文學出版當代華文文學守門人文學傳播
外文關鍵詞:Macau LiteratureLiterary Publication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Gatekeeper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試以文學傳播作為研究進路,觀照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的出版現象。

首先,梳理目前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的相關文獻,嘗試從宏觀的論述,回到微觀的觀察,然後依序考察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的出版傳播媒體,如學院、政府機構、報社、文學社群及自費出版的現象。

再從這些出版的面向,考察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的出版內容類型,分析澳門文學與文學出版之間的關聯,以及瞭解在這些文學傳播媒介中,守門人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他們在傳播場域的位置,與如何影響澳門文學的出版型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0
壹、當代華文文學出版研究綜述 10
貳、文學社會學的場域綜述 13
參、當代澳門華文文學作家研究綜述 15
肆、當代澳門華文文學媒體研究綜述 18
伍、當代澳門華文文學守門人研究綜述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壹、文獻分析法 25
貳、深度訪談法 26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架構 27
壹、當代澳門文學的研究範疇 27
貳、當代澳門華文文學的研究範疇 28
參、當代澳門文學出版的研究範疇 31
肆、章節說明 32
第二章 澳門當代出版管制史 35
第一節 前言 35
壹、出版管制的意涵 35
貳、澳門當代出版管制史的特徵 36
第二節 澳門當代出版管制的基本法 40
第三節 澳門當代出版管制機構的變遷 44
第四節 澳門當代出版的內容管制 48
壹、出版法 51
貳、出版委員會 52
第五節 澳門當代出版結構管制 55
壹、出版登記 55
貳、出版補助與推廣 56
第六節 小結 64
第三章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之作者 67
第一節 前言 67
壹、澳門當代華文作家 67
貳、澳門當代華文文學作家隊伍 69
第二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作家的特質 70
壹、澳門作家的跨文類創作 70
貳、澳門作家的跨區域現象 72
參、澳門作家與文學評論 75
第三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社群 77
壹、澳門當代之學院文學社群:東亞大學作家群 78
貳、澳門當代文人組織文學社群 81
第四節、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社群的特質 85
第五節 小結 88
第四章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之傳播媒體 91
第一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傳播類型概述 91
壹、以市場為主導模式:報社與出版社 92
貳、NGO補助:文化局與澳門基金會 93
參、文學社群與個人模式:同仁刊物與自費出版 95
第二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副刊 99
壹、《華僑報》副刊的貢獻 99
貳、《澳門日報》對文學傳播的貢獻 101
第三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社 108
壹、澳門日報出版社 108
貳、文化局 113
第四節 澳門基金會 115
壹、澳門文學叢書的出版 115
貳、《澳門文學作品選》 118
參、研討會 121
第五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同仁刊物 122
壹、《澳門筆匯》 123
貳、《澳門現代詩刊》 125
參、《澳門寫作學刊》 127
第六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的自費出版 128
第七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之守門人 135
第一節 前言 135
壹、傳播理論中守門人的定義 135
貳、文學傳播中的守門行為 136
參、澳門文學傳播中的守門人 138
肆、澳門的文化守門人 140
第二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副刊守門人 142
壹、前言 142
貳、《華僑報》文藝副刊的守門人 143
參、《澳門日報》副刊的守門人 145
第三節、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叢書守門人 154
第四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同仁刊物守門人 158
壹、《澳門筆匯》的陶里與莊文永 159
貳、《澳門現代詩刊》的陶里與莊文永 161
參、《澳門寫作學刊》的程祥徽、李觀鼎、鄧景濱與黃曉峰 163
肆、《蜉蝣體》的葦鳴 164
第五節 小結 165
第六章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之內容特質 167
第一節 前言 167
第二節、以報紙專欄的雜文為主:澳門當代華文散文之出版 168
壹、為女性作家建立發表平臺 169
貳、偏向紀實的雜文 174
第三節、以大眾為主要取向:澳門當代華文小說之出版 178
壹、書寫土生葡人的故事 179
貳、言情的相關主題 181
參、反映澳門的都市生活 183
第四節、美學思潮的追求:澳門當代華文現代詩之出版 187
壹、描寫都市的生活 188
貳、從澳門到中國的想像 191
參、對於社會的批判 193
第五節 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內容的異同 197
壹、以澳門為書寫題材 197
貳、副刊專欄與文學社群 199
參、澳門文學評論的起步 202
肆、澳門文化視野與文學環境 206
第六節、小結 212
第七章 結論 215
第一節 研究主題綜合分析 215
壹、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管制對出版之影響 215
貳、澳門當代華文文學作者對出版之影響 215
參、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媒體對出版之影響 216
肆、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守門人對出版之影響 217
伍、澳門當代華文文學出版類型對出版之影響 21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219
壹、澳門文學研究的視野 219
貳、跨區域的文學傳播 220
附錄:訪談稿 223
參考文獻 241


一、中文專著

丁楠,《已涼天氣》,澳門:華僑報出版社,1998年。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編,《出版研究年會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方蘭生,《傳播原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 年。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著,《傳播與社會》,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石永貴,《大眾傳播的挑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田建平、俞運宏,《當代報紙副刊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印務局,《單行刑事法律彙編》,澳門:立法會,2001年。
朱國華,《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朱壽桐主編,《澳門新移民文學與文化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大陸大眾傳播事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出版部分》,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行政院新聞局編,《變遷中的香港‧澳門──大眾傳播事業》,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
江少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志良編,《東西方文化交流》,澳門:澳門基金會,1993年。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修訂版。
吳志良、陳欣欣,《澳門政治社會研究》,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0年。
李成俊,《待旦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4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三版。
李鵬翥主編,《澳門日報四十年》,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
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上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
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
李觀鼎,《論澳門現代文學批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
李觀鼎主編,《澳門現代詩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7年。
沈本瑛、馬漢生主編,《世界出版業:港澳卷》,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年。
沈尚青,《雌雄同體》,澳門:澳門日報,2001年。
汪啟明編,《出版通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增訂三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子昇編,《十六至十八世紀澳門與中國之關係》,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林穗芳,《中外出版編輯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邱炯友,《各國政府出版品電子化策略及措施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年。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姚風主編,《2010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新詩卷/詩詞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1年。
姚風主編,《2011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新詩卷/詩詞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2年。
查燦長,《轉型、變項與傳播:澳門早期現代化研究(鴉片戰爭至1945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如陵,《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袁亮,《出版學概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寂然,《月黑風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張國良,《現代大眾傳播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張國良主編,《20 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詠華,《大眾傳播社會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磊,《澳門教育、歷史與文化論文集》,廣州:學術研究雜誌社,1995年。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梁寶柱,《出版經濟學導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
莊文永,《澳門文化透視》,澳門:五月詩社,1998年。
莊文永,《澳門文學評論集》,澳門:五月詩社,1994年。
陳世光,《香港大眾傳播產業概論》,香港:天地圖書,2001年。
陳石安,《報學概論》,臺北:壬寅出版社,1968年。
陳信元,《兩岸暨港澳出版事業的發展與整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信元,《出版與文學:見證二十年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臺北:揚智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謙,《文學生產、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析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陶里,《夜未央樓隨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5年。
陶里,《逆聲擊節集》,澳門:五月詩社,1993年。
陶里,《馬交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陶里,《從作品談澳門作家》,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年。
陶里,《讓時間變成固體──現代詩新讀》,澳門:五月詩社,1999年。
陶里、林中英、鄭煒明編,《澳門現代文學作品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8年。
陶里主編,《澳門短篇小說選》,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年。
彭芸等編著,《大眾傳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湯梅笑,《澳門敍事》,澳門: 澳門日報出版社,2004年。
湯梅笑、水月主編,《2010 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散文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1年。
湯梅笑、水月主編,《2011 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散文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2年。
程惕潔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社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須文蔚,《臺灣數位文學論》,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黃文輝,《字裡行間──澳門文學閱讀記》,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5年。
黃文輝、鄒家禮等,《澳門作家訪問錄》,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6年。
黃新生,《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黃曉峰,《澳們現代藝術和現代詩評論》,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
馮開,《中國文藝副刊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楊仁飛,《澳門近代化歷程》,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0年。
廖子馨,《論澳門現代女性文學》,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4年。
廖子馨主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
廖子馨、鄒家禮主編,《2010 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小說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1年。
廖子馨、鄒家禮主編,《2011 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小說卷)》,澳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2年。
劉昶,《西方大眾傳播學──從經驗學派到批判學派》,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4年。
劉登翰主編,《澳門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8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八版。
鄭煒明,《澳門文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鄭瑞城,《透視傳播媒介》,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魯茂,《白狼》,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6年。
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澳門基本法》,澳門: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2012年。
盧嵐蘭,《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
饒芃子,《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饒芃子,莫嘉麗,《邊緣的解讀──澳門文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懿靈,《集體死亡》,澳門:邊度有書,2005年。

二、外文專著
Broom, G. M., &; Dozier, D. M. (1990). Using Rresearch in Public Relations: Applications to Program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ishman, J. (1980). Manufacturing News.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ieber, W. (1956)“Across the Desk: A Study of 16 Telegraph Editors”JoumalismQuarterly(33):423-33.
Hirsch, P.M.(1977).“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Communication”in Hirsch, P,M., P.V. Miller and F.G. Kline(eds.): Strategies for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and London: Sage.
Johnstone, Slawski &; Bowman(1976). The News People. Urbana, IL: University ofIllinois Press.
White, D.M. (1950). ‘The Gatekeeper: A Case-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 Joumalism Quarterly, 27:383-90.

三、外文譯著

亞歷山大(Alexander, Victoria D.)著,章浩、沈楊譯,《藝術社會學》(Sociologyof The Arts),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貝克(Baker, C. Edwin)著,馮建三譯,《傳播、市場與民主》(Media, Markets,and Democracy),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哈洛‧卜倫(Bloom, Harold)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皮埃爾‧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皮埃爾‧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Les règles de l'art),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德弗勒(DeFleur, Melvin L.)、洛基奇(Rokeach, Sandra Ball)著,杜力平譯,《大眾傳播學理論》(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戴安娜•克蘭(Diana Crane)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The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rts),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約翰‧費斯克(Fiske, John)著,王曉珏、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UnderstandPopular Culture),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約翰‧費斯克(Fiske, John)著,許靜譯,《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二版。
阿諾德.豪澤爾(Hauser, Arnold),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Soziologie der Kunst),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孔恩(Kuhn, Thomas)著,王道環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Revolutions),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拉斯韋爾(Lasswell, Harold)著,謝金良譯,黃旦、張國良校,〈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收錄張國良主編,《20 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99-210。
魯爾(Lull, James)著,陳芸芸譯,《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Media,Communication,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麥格雷(Maigret, E.)著,劉芳譯,《傳播理論史:一種社會學的視角》,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阿芒‧馬特拉(Mattelart, Armand)與米歇爾‧馬特拉(Mattelart, Michele)著,孫五三譯,《傳播學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麥奎爾(McQuail, D.)著,潘邦順譯,彭懷恩校審,《大眾傳播理論(上冊)》,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麥奎爾(McQuail, D.)著,潘邦順譯,彭懷恩校審,《大眾傳播理論(下冊)》,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密勒(Miller, Toby)與尤地克(Yúdice, Georg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莫斯科(Mosco, Vincent)著,馮建三、程宗明譯,《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施蘭姆(Schramm, Wilbur)著,程之行譯,《大眾傳播的責任》(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塞夫蘭(Severin, Werner J.)&; 譚卡特(Tankard, James W.)著,羅世宏譯著,《傳播理論》,臺北:時英出版社,1992年。
施白蒂(Silva, Beatriz Basto da)著,思磊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50-1988)》(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Século XX (1950 -1988)),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史帝文森(Stevenson, Nick)著,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Communica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泰勒(Taylor, Lisa)、魏理斯(Willis Adrew)著,簡妙如等譯,《大眾傳播新論》(Media Studies—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
湯普森(Thompson, J.B.)著,高銛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Ideology and ModernCulture),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韋伯(Weber, Robert P)著,林義男譯,《內容分析法導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四、期刊論文

王岳川,〈澳門文化與文學精神〉,《當代文壇》2004年第5期(2004年),頁62-64。
王國強,〈早期澳門文獻與出版事業發展史〉,《澳門研究》第14期(2002年9月),頁164-176。
王國強,〈澳門回歸以後中文出版業發展評述〉,《澳門研究》第26期(2005年2月),頁187-198。
古遠清,〈澳門文學的走向及其特徵〉,《文學與傳記》第8期(1999年12月),頁78-80。
向陽,〈蒙塵與出土──小論文學舊書再版重印現象〉,《文訊》221期(2004年),頁41-45。
何慧,〈概述澳門的文化發展〉,《香港文學》第166期(1998年10月),頁10-18。
李成俊,〈發刊詞〉,《澳門筆匯》創刊號(1989年6月),頁4-5。
李鵬翥,〈從筆會到《筆匯》〉,《澳門筆匯》創刊號(1989年6月),頁8-10。
吳國昌,〈澳門文學的可行性考察〉,《香港文學》第53期(1989年5月),頁72-76。
林玉鳳,〈澳門的文學教育〉,《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2-44。
林淇瀁,〈戰後台灣文學傳播困境初論:一個「文化研究」向度的觀察〉,《新聞學研究》51 期(1995年),頁143-172。
周文彬,〈澳門文學的承傳與發展〉,《香港文學》第89期(1992年),頁6- 12。
周萍,〈澳門文學:不同見解中的思考〉,《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50期(2002年3月),頁66-70。
施建偉、汪義生,〈過渡期的澳門文學初探(上)〉,《香港文學》第166期(1998年10月),頁4-9。
施建偉、汪義生,〈過渡期的澳門文學初探(下)〉,《香港文學》第167期(1998年11月),頁17-22。
計紅芳,〈相容、溫和與傳統──澳門的文學理論批評〉,《作家》總第50期(2006年),頁31-36。
張堂錡,〈邊緣發聲:澳門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35-38。
張堂錡,〈新世紀澳門現代文學發展的新趨向〉,《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243-266。
張劍樺,〈當代澳門文學作品特點與走向〉,《學術探索》2009年第2期(2009年),頁125-129。
莊文永,〈八十年代澳門新詩興起的時代文化背景〉,《澳門現代詩刊》第八期(1995年6月),頁1-14。
莊文永,〈當今新詩現狀的幾點思考——「九四澳粵詩歌走向」研討會側記〉,《澳門現代詩刊》第八期(1995年6月),頁151-152。
莊文永,〈八十年代澳門新詩的藝術特徵〉,《澳門現代詩刊》第九期(1996年8月),頁74-96。
莊文永,〈八十年代澳門新詩多樣化的藝術追求〉,《澳門現代詩刊》第十四-十五期合刊(1998年12月),頁112-124。
莊文永,〈詩歌創作的思考〉,《澳門現代詩刊》第十七期(1999年12月),頁126-132。
陳慶元,〈區域文學與地理環境〉,《涪陵師專學報》第1期,(1999年)頁41。
陶里,〈追蹤澳門現代詩〉,《香港文學》第80期(1991年8月),頁41-47。
陶里,〈詩的匯合和思考——記香港《詩》雙月刊與澳門「五月詩社」詩人交流會〉,《詩雙月刊》第1卷第4期(1990年2月),頁26-31。
陶里,〈澳門文學「三選」〉,《香港文學》第148期(1997年4月),頁42-44。
陶里,〈澳門文學的再觀察〉,《香港文學》第175期(1999年7月),頁13-24。
陶里,〈澳門文學概貌〉,《香港文學》第111期(1994年3月),頁9-15。
陶里,〈澳門文學叢書概說〉,《香港文學》第176期(1999年8月),頁4-9。
陶里,〈澳門新詩的發展〉,《香港文學》第130期(1995年10月),頁17-25。
陶里,〈澳港粵詩人聯歡節在澳門〉,《澳門現代詩刊》第十、十一期合刊(1997年7月),頁1-10。
湯梅笑,〈澳門文學與《澳門日報》〉,《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9-51。
程之行,〈我國報紙副刊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新聞學研究》第7期(1971年),頁165-182。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守門人角色與理念初探〉,《當代詩學》第1期(2005年),頁142-180。
黃文輝,〈澳門新生代作者〉,《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5-48。
黃鳴奮,〈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學傳播:新逍遙遊:南華精神與網路風範〉,《當代文學》第6-7期(2003年),頁57-65。
鄒家禮,〈澳門文學刊物出版概況〉,《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55-56。
鄒家禮,〈澳門筆會與《澳門筆匯》〉,《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52-54。
廖子馨,〈澳門文學的歷史性與獨特性〉,《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39-41。
劉登翰,〈澳門文學:歷史回響和現代新奏〉,《香港作家》總第116期(1998年),頁14-15。
劉登翰,〈澳門正在崛起的文壇澳門正在崛起的文壇——《世界華文文學大系.澳門卷》導言〉,《香江文壇》第29期(2004年),頁40-47。
潘家慶,〈副刊內容傳統與新聞理論的解釋能力〉,《政治大學學報》76期(1998年),頁81-100。
潘亞暾、汪義生,〈澳門文學四百年巡覽(上)〉,《香江文學》第182期(2000年2月),頁29-32。
潘亞暾、汪義生,〈澳門文學四百年巡覽(下)〉,《香江文學》第183期(2000年3月),頁58-61。
緣源,〈澳門文學現狀窺探〉,《澳門筆匯》第五期(1992年),頁135-153。
鄧駿捷,〈從新詩結集情況看澳門新詩的發展〉,《澳門現代詩刊》第十、十一期合刊(1997年7月),頁110-112。
鄭煒明,〈五四至七十年代中期澳門文學概述〉,《香港文學》第180期(1999年),頁14-21。
鄭煒明,〈澳門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澳門研究》第2期(1994年9月),頁36-39。
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與華人文學——以台灣香港澳門文學史的撰述為例〉,《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60期,2004年第1期(2004年),頁5-16。
黎熙元,〈難以表述的身分──澳門人的文化認同〉,《二十一世紀評論》92期(2005年),頁16-27。
應鳳凰,〈香港文學傳播台灣三種模式──以冷戰年代為中心〉,《文學評論》第21 期(2012年),頁44-54。
羅世宏,〈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第95期(2008年),頁 213-238。
饒芃子,〈澳門文化的歷史座標與未來意義〉,《暨南學報》第21卷第3期(1999年),頁42-46、64。

五、專書論文

王國強,〈1999年澳門中文出版事業概述〉,收錄吳志良等編著,《澳門2000》,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頁200-210。
王劍叢,〈澳門文學發展的獨特足跡──兼與香港文學比較談〉,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565-570。
尹德剛,〈澳門傳媒與多元文化生態〉,收錄龔剛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化藝術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233-242。
尹德剛、林玉鳳,〈澳門文學‧大眾傳媒‧新傳媒〉,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545-554。
古遠清,〈澳門文學批評概況〉,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475-485。
伍松儉,〈《新園地》富地方特色〉,收錄《澳門日報三十年》編輯委員會編,《澳門日報三十年》,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88年,頁36。
仲鶴,〈澳門新詩的發展〉,收錄劉登翰主編,《澳門文學概觀》,福建:鷺江出版社,1998年,頁50。
朱壽桐、許燕轉,〈澳門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學術建構的進路〉,收錄程祥徽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回顧與前瞻》,澳門:澳門基金會,2007年頁426-433。
江少川,〈「後設」、「聚焦」與生活原生態──初讀寂然〉,收錄廖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頁184-195。
吳志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千禧澳門文學研討會」開幕詞〉,收錄廖
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
頁I-IV。
李成俊,〈改革促發展、創新鑄輝煌──《澳門日報》半世紀若干人與事〉,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46-58。
李成俊,〈澳門華文媒體發展新趨勢〉,收錄龔剛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化藝術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227-232。
李業飛,〈自力更生,多種經營〉,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232-235。
李鵬翥,〈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及將來〉,收錄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40-42。
李鵬翥,〈魯茂••散文•春泥——《望洋小品》代序〉,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164。
李鵬翥,〈金禧結碩果,再攀新高峰〉,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38-45。
林中英,〈談談我的創作體會〉,收入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20-24。
林中英,〈從《七星篇》看澳門女性寫作中的人生風景〉《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1998年,頁461-465。
林玉鳳,〈探討澳門中文報業的訊息傳遞與監督功能不全〉,收錄《澳門199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頁213-218。
林玉鳳,〈澳門葡文報章的發展特點〉,收錄吳志良、陳震宇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284-319。
金中子,〈一九八五年的澳門散文〉,收入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8-10。
封德屏,〈花圃的園丁?還是媒體的英雄?──台灣報紙副刊主編分析〉,收錄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356-357。
周文彬,〈論澳門文學的兼容性〉,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555-564。
徐明德,〈區域文化與文學關係斷想〉,收錄靳明全編,《區域文化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80-187。
徐柏容,〈編輯工作改革:何去何從〉,收錄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編,《1990出版研究年會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頁268-276。
秦賢次,〈五四時期《晨報副刊》與《學燈》〉,收錄瘂夫、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1-24。
區仲桃,〈略論澳門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中的「業餘性」〉,《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回顧與前瞻》,澳門:澳門基金會,2007年,頁415-419。
婁勝華,〈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收錄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年,頁869-907。
張志和,〈澳門文學的百花向我們招手〉,收錄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42-44。
張振金,〈二十世紀的澳門散文〉,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415-421。
張堂錡,〈聽見花開的聲音──第四屆澳門文學獎小說作品觀察〉,《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73-80。
張默,〈新詩集自費出版的研究〉,收錄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143-175。
莊文永,〈從黃曉峰的《澳門現代藝術和現代詩評論》──看80年代澳門的文藝景觀〉,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51-57。
莊文永,〈開拓研究澳門女性文學的疆域〉,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298-302。
莊文永,〈八十年代澳門華文文學概論〉,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487-503。
莊文永,〈澳門為何沒有「後殖民」〉,收錄龔剛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化藝術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170-173。
陳義芝,〈副刊轉型之思考──以七○年代末《聯副》與《人間為例》〉,收錄瘂夫、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152-174。
陳樹榮,〈建立澳門學促進澳門研究〉,原載《澳門日報》1995年1月22日「學海」版。後收錄吳志良、陳震宇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42-44。
湯學智,〈從詩歌看澳門文學〉,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275-281。
湯開建,〈「澳門學」芻議〉,收錄吳志良、陳震宇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 66-72。
孫靜,〈漫談澳門文學的特色問題〉,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571-581。
陸波、曾藝,〈總述──新聞採編五十年〉,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62-67。
雲惟利,〈《鏡海》發刊詞〉,收入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60。
廖子馨,〈澳門散文四十年歷程──從五十年代末走到今天〉,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424-451。
廖子馨,〈澳門的散文創作〉,收錄劉登翰主編,《澳門文學概觀》,廣州:鷺江出版社,1998年,頁169-204。
黃文輝,〈葦鳴: 當代詩風格〉,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93-101。
黃文輝,〈整體與具體──關於澳門文學研究的理論〉,收錄廖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頁252-257。
黃修己,〈從《無心眼集》談到澳門文學形象〉,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287-297。
黃曉峰,〈《五月詩侶》的癡人說夢〉,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43-50。
黃曉峰,〈跨越89 的澳門詩壇前衛角色——懿靈《流動島》集評〉,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51-57。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台灣副刊──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錄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268-279。
湯學智,〈從詩歌看澳門文學〉,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275-282。
楊匡漢,〈給澳門文學一顆奔騰的心──在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演〉,收錄程祥徽、鄭煒明主編,《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583-589。
劉羨冰,〈澳門人的愛國光榮傳統〉,收錄吳志良等編著,《澳門2002》,澳門:澳門基金會,2002年,頁100-107。
劉耀光,〈1966 年一張冠軍照片的由來──側記「12•3」事件〉,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76-79。
劉登翰,〈論中華文化在澳門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收錄廖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頁13-33。
蔡江珍,〈報紙副刊與澳門散文〉,收錄廖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頁146-157。
蔡彩蓮,〈過渡期熱點新聞處理〉,收錄廖子馨編,《我們──澳門日報五十年成長足跡》,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8年,頁110-113。
鄭光濱,〈澳門經濟的發展及對1990 年代前景的探討〉,收錄楊允中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經濟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35-50。
鄭煒明,〈澳門中文新詩史略〉,收錄鄭煒明編,《澳門新詩選》,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年,頁1-4。
鄭煒明,〈十六世紀末至一九四九年澳門的華文舊體文學概述〉,《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年,頁81-132。
鄭煒明,〈80 年代至90 年代初的澳門華文文學〉,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上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144-173。
鄭煒明,〈寫在「澳門文學座談會」之前〉,收錄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98 年,頁98。
鄭煒明,〈澳門文學研究史略〉,收錄廖子馨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年,頁34-57。
鄭煒明,〈澳門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澳門研究》第2期,1994年,頁10-14。
潘冠瑾,〈一種政治社會學視角──從社會資本看「和諧發展論」〉,收錄程惕潔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社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459-476。
韓牧,〈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一九八四年三月廿九日在《澳門日報》主持「港澳作家座談會」上的發言〉,收錄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年,頁63-66。
韓牧,〈澳門新詩的前路〉,收錄蘆荻、李成俊等編著,《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88 年,頁60- 68。
韓牧,〈為「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再發言〉,收錄李觀鼎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上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7-15。
懿靈,〈後現代的足跡──從新生代詩作看澳門後現代主義詩歌的實踐槪況〉,收錄李觀鼎主編,《澳門文學評論選(下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頁102-113。
懿靈,〈9月8日號自戀狂[房間R&;B]Crossover 版──回應賀綾聲的愛〉,收錄李觀鼎編,《澳門現代詩選(下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7年,頁535。

六、學位論文

丁希如,《出版企劃的角色與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余少君,《八○年代以降澳門後現代詩研究──以葦鳴與懿靈詩為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瑞淑,《高等出版教育之跨區域比較研究─以碩士學程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麗娟,《台灣文人出版社的經營模式》,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盈霖,《影響台灣出版業超額市場佔有率之策略因素探討》,嘉義: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薇瑄,《書籍評選機制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千惠,《台灣書系出版之運作與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嘉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的解析:以5C 架構及文化經濟學為觀點》,嘉義: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陸青美,《圖書出版業者之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薇后,《台灣網路書店編輯專業能力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傅家慶,《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雅如,《臺灣數位出版平臺服務創新關鍵成功因素》,嘉義: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筱燕,《從出版趨勢看編輯角色的轉變》,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如玲,《台灣圖書出版業文字編輯專業職能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七、報紙文章

古遠清,〈澳門文學的多元格局〉《大公報‧文學》第三八○期,第E7頁,1999年。
朱崇科,〈淺評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南洋商報》,2001年11月30日。
陶里,〈澳門近年的文學活動〉,《香港作家報》總第95期,1996年9月1日。

八、網頁資料

〈李成俊:回歸後澳門文化事業興旺〉: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18/085619287632
須文蔚,〈數位文學社群守門人〉上篇: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8713。
《澳門日報》,〈澳新聞自由度待提高〉: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2-09/20/ content_
澳門基金會:http://www.fmac.org.mo/
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__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光濱,〈澳門經濟的發展及對1990 年代前景的探討〉,收錄楊允中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經濟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35-50。
2. 羅世宏,〈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第95期(2008年),頁 213-238。
3. 黎熙元,〈難以表述的身分──澳門人的文化認同〉,《二十一世紀評論》92期(2005年),頁16-27。
4. 廖子馨,〈澳門文學的歷史性與獨特性〉,《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39-41。
5. 鄒家禮,〈澳門筆會與《澳門筆匯》〉,《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52-54。
6. 黃文輝,〈澳門新生代作者〉,《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5-48。
7.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守門人角色與理念初探〉,《當代詩學》第1期(2005年),頁142-180。
8. 程之行,〈我國報紙副刊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新聞學研究》第7期(1971年),頁165-182。
9. 湯梅笑,〈澳門文學與《澳門日報》〉,《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9-51。
10. 張堂錡,〈新世紀澳門現代文學發展的新趨向〉,《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243-266。
11. 張堂錡,〈邊緣發聲:澳門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35-38。
12. 林淇瀁,〈戰後台灣文學傳播困境初論:一個「文化研究」向度的觀察〉,《新聞學研究》51 期(1995年),頁143-172。
13. 鄒家禮,〈澳門文學刊物出版概況〉,《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55-56。
14. 林玉鳳,〈澳門的文學教育〉,《文訊》199期(2002年5月),頁42-44。
15. 向陽,〈蒙塵與出土──小論文學舊書再版重印現象〉,《文訊》221期(2004年),頁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