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志嫻(1999)。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錦雀(1995)。台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
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王麗玲(1995)。大學女生成就動機、女性角色刻板印象、政治態
度與政治參與意願之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縣。
古珮琳(1997)。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文孝(2004)。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國立政治大
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易娟(2007)。民主與爭議:論古德曼的審議式民主論。國立中正
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台北:知識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康維(2006)。審議式民主在台灣的發展與實踐–以2005年台南
縣縣長選舉辯論會為例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少軍(譯)(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出版社。
(David, H.)
李柏光、林猛(譯)(1999)。論民主。高雄:聯經出版社。
(Robert, D.)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
基地設置為例。民主,4(3),33-62。
沈坦毅(2006)。北市大學生公民信任與效能之調查分析-ㄧ個政
治積極主視野。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
園縣。
周進發(1986)。我國選民政治信任感與投票抉擇關聯之研究-民
國74年嘉義市市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哲全(2009)。從審議式民主原則論台北市大龍峒文化園區爭
議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林祐聖(2007)。我們沒有台上台下之分—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
中的專家與常民關係。臺灣民主季刊,4(3),1-32。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
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出版
社。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2005)。民主在美國。台北:左岸文化
出版社。(Alexis,d. T.)
張明垣(1985)。高雄市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倢妤(2007)。審議式班會對學生民主行為能力之影響評估 。世
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雪君(199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2009)。97學年度第二學期台灣地區大學學生
人數統計表。檢索日期2009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7_student.xls)
莊隆昌(2007)。我國商業會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台北縣個案分
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13,61-
92 。
陳仁省(2007)。審議式民主與對台灣民主的啟發 。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
主季刊,3(10),77-104。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東吳政治學報,9,85-122。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臺灣大學生的
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 ,38(1),1-48。
陳朝陽(1996)。台灣地區國小兒童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之研
究。行政院國科會計畫。
陳穆瑩(2003)。公立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懷恩(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欣儀(2001)。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及氣氛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曾俊傑(1995)。台灣地區專科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辜淑琴(1985)。社會化機構對政治態度形成影響之研究-以台北
市松山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搏感情」或「講道理」?:
公共審議中參與者自我轉化機制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5
(1),39-71。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2007)。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
2005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4,71-
102。
黃浩榮(2003)。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瑋(2008)。審議民主的新聞報導-以公民會議為例 。世新大
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
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 ,83,39-81。
黃麗秋(1988)。我國選民對政府評價之影響因素-複層次分析模
式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競涓(2008)。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臺灣民主季刊,5(3),33-69。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 ,14(2),53-
94。
葉佳文(2001)。台灣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以桃園地區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樹人(1988)。心理學測驗(下)。台北:桂冠出版社。
廖天富、劉美蘭、董秀蘭(1998)。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
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
1-26。
廖添富(1993)。個人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態度與家庭社會化
變項之關係。公民訓育學報,3,105-123。
劉正山(2007,9月)。審議的民主生活如何可能?選舉期間的政治
談論行為與理論期待的落差。2007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
高雄:義守大學。
劉行健(1989)。計程車司機傳播行為與政治態度相關性研究-以
大台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劉孟奇(2005)。青年國是會議:審議民主對於台灣青年的影響。
審議民主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89-97。台北:臺灣民主基金
會。
蔡璧煌(1995)。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盧威宏(2006)。審議式民主在地方財政之應用:花蓮市民對預算
編列態度之分析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花蓮縣。
顏秀美(2003)。公立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美娟(2005)。參與式民主之理論與發展。發表於民國93年台灣
政治學年會。台灣政治學年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羅 晉(2003)。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
際公共論壇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市。
二、英文部分
Ackerman, B., & Fishkin, J. S. (2002). Deliberation day.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10(2). 129.
Ackerman, B., & Fishkin, J. S. (2004). Deliberation da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en, I., & Jager, B. (1999). Danish participatory
models-scenario workshops and consensus conferences:
Towards more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6(5)331.
Aristotle, J., B., & Carnes, L. (1986).The Politics.
chicago: Prometheus Books.
Bell, D. A. (1999).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The problem
of implementation. In S. Macedo (Ed.), Deliberative
politics: Essays on democracy anddisagreement (pp.
70-8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habib, S. (1996). Toward a deliberative model of
democratic legitimacy.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hman, J. (1996).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ambers, S. A. (2005). Working on the democratic
imagination and the limi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8(4), 619.
Cohen, J. (1989).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A. Hamlin & P.Pettit (Eds.), The good polity:
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Oxford: Basil
lackwell.
Elster, J. (1986). Foundations of Social Choice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 (1998). Introduction. In Jo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hkin, J. S. (1991).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shkin, J. S. (1995).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Public
opinion and demo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raser, N. (1996).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lennie, E. J.(1997).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The 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on socio-polotical participation of menandfemale.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9814514.
Gutmann, A., & Thompson, D.( 2004)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 & Thompson, D.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din, R. (1999). Deliberation: Method, not theory. In S.
Macedo (Ed.),Deliberative politics: 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d, D. (1995)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ld, D. (1996).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ipset, S. M. (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3, 69-105.
Milbrath, L. W., & Goel, M. L.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oved in
politic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ie, N. H., & Verba, S. (1975).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F. Greenstein, & N. Polsby(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4, 1-74.
Pateman, C. (1970).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A. (1995). The politics of presen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lattner, M. F. (1996).Liberalism and democracy: Can’t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 Foreign Affairs. 77(2).
172.
Rawls, J. (1996).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In J. Bohman
& W. Rehg(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93-141.
Cambridge, MA: MIT Press.
Ryfe, D. M. (2005). Doe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ork?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8, 49-71.
Sanstead, W. G..(1974).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attitudes
of north Dakota high school senior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North Dakota.
Schumpeter, J. A. (1975).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Theiss-Morse, E., Fried, A. Sullivan, J. L., & Dietz, M.
(1992). Mixing methods: A multi-stage strategy for
studying patriotism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Analysis, 3, 89-122.
Vanhanen, T. (2003).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70 countries.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