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書類
一、古籍(先十三經後按朝代排列)
《周易正義》 (魏)王弼 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 鄭玄箋 (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甯集解 (唐)楊士勛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孝經注疏》 (唐)唐元宗明皇帝御注 (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爾雅注疏》 (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呂望 (清)紀昀等總纂:《六韜》,收入《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齊晏嬰撰:《晏子春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月。
(周)晏嬰 趙蔚芝注解:《晏子春秋注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齊)司馬穰苴撰:《司馬法》,收入《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春秋)魯國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戰國)呂不韋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戰國)韓非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4年3月。
(漢)許慎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漢)司馬遷著 (劉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引 (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魏)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5月。
(東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宋)黎立武撰(清)紀昀等總纂:《中庸》,收入《四書集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程顥 程頤 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朱熹:《朱子大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陳亮撰:《陳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廣學社,1980年。
(清)顧炎武 黃侃 張繼校勘:《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
(清)王仁俊 顧廷龍主編:《管子集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今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瑞英:《管子新論》,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6月。
王更生:《晏子春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2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乃俐:《左傳》論禮,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9月
方穎嫻:《先秦仁義禮說》,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德)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著 周行之譯:《智慧之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2月。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9月。
(日)宇野精一:《中國思想》(二),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
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9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沈玉成 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10月。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6月。
唐代興 左益:《先秦思想札記》,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9月。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
高葆光:《左傳文藝新論》,臺中:東海大學,1974年7月。
夏成燾:《采詩與賦詩》,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6月。
莊雅州:《經學入門》,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9月。
婁良樂:《管子評議》,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7年11月。
郭鼎堂:《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香港影印本,1957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 丹:《左傳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鄔昆如:《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6月。
許兆昌:《夏商周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陶梅生注譯 葉國良校閱:《新譯晏子春秋》,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書局,1980年。
梅貽寶等撰:《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張存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1月。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6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解經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國鈞:《先義與後利—中國人的義利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張傳開 汪傳發:《義利之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之演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11月。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童書業:《春秋史》,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5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湯孝純:《管子述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1月。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9月。
葛勤修:《老子研究》,臺北:星光出版社,1986年11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
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劉正浩:《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
戴君仁等:《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簡宗梧:《鎔裁文史的經典---左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貳、論文類
一、學位論文(依發表年月排序)
程南洲:《東漢時代之春秋左氏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李啟原:《左傳載語之禮義精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5月。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4月。
李匡郎:《春秋大義研究---道德史觀之探討》,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簡福興:《春秋無義戰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楊美玲:《左傳倫理精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劉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黃耀崇:《左傳霸者的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黃碧珍:《春秋鄭國之政治外交及文化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袁永祥:《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義利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王紅霞:《左丘明思想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3月。
劉嬌柔:《左傳中的倫常關係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段開正:《論春秋戰爭禮儀與軍事文化—以《左傳》為中心》,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莊振局:《春秋時代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紀慶豐:《左傳忠義史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魏 健:《春秋時期忠信觀研究》,黑龍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施鴻琳:《左傳戰爭研究---以晉國為中心之考察》,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呂 方:《先秦時代的「君子」與「小人」》,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劉 義:《論《左傳》中「仁」「義」、「信」三德目》,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二、期刊論文(依發表年月排序)
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1986年6月。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2號,1988年6月。
蔡仁厚:〈道義上的義利之辯與經濟的義利相成〉,《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10月。黃俊傑:〈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的衝突及其解消〉,《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
李 元:〈論春秋時代的戰爭觀〉,《求是學刊》第6期,1992年。
張立文:〈義利論〉上下,《孔孟月刊》,30卷5、6期,1992年1、2月。晁福林:〈春秋時期禮的發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94年。
景 明:〈論《左傳》的文學觀〉,《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一期。
董志新:〈孔子論晉文公爭霸戰爭〉,《孔子研究》第3期,1995年。
范正剛:〈「義」辯〉,南京:《江海學刊》,1996年5月。
黃樸民:〈左傳軍事思想簡析〉,《齊魯學刊》第2期,1996年。
張玉書:〈《管子》與齊文化〉,《淄博師專學報》第三期,1996年。
陳筱芳:〈試論春秋列國間的戰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5 期。
杜 豫:〈論「義」〉,《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4 期。
黃琳斌:〈試論左傳的崇霸思想〉,《歷史研究》,2000年第9期。
趙 源:〈中國古代天觀念的演變與特徵〉,安徽:《江淮論壇》,2000 年第2 期。
陳筱芳:〈先秦儒家對春秋義利觀的繼承發展〉,《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總21卷第6期,2000年6月。
李業傑 姜克儉:〈孔子義利觀的核心是「重利貴義」〉,《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 年第5 期。
段銳武、樊列武:〈《左傳》倫理思想簡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專,9月,2001年。
趙敏芝:〈試論《管子》義利之辨與現代教育的省思〉,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2002年。
郭 丹:〈左傳中的戰爭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
李承貴:〈義利之間—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中的義利關係及其當代審視〉,《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1期,2004年3月。
王 杰:〈神權政治向倫理政治的轉向—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思想〉,北京:《理論前沿》第23期,2005年。
紹先鋒:〈論「民本思想」在齊文化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管子學刊》第3期, 2005年。
張端穗:〈左傳對春秋時期戰爭的看法及其意義〉,《東海中文學報》,2006年1月。
張寶林:〈《左傳》倫理思想內涵探析〉,《學術交流》總第146期第5期,2006年5月。
魏紅星:〈《左傳》人物的人格特徵〉,《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三期,2006年8月。
鞠訓科:〈《詩》「興」與先秦斷章取義的用《詩》傳統〉,《語文學刊》,2006年第12期。
宋永平:〈老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對構建當代政治道德的啟示〉,《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一),2007 年。
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百年述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7年7月。
魏紅星:〈《左傳》人物的生存意識〉,《湖北師院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7卷第一期。
宋麗琴 宋玉坤:〈《左傳》行人辭令中委婉語時代特徵探究〉,《保定學院學報》,2008 年10 月,第21 卷第4 期。
孫光妍:〈追求義利之間的和諧〉,《北方論叢》,2006年第二期,總第196期。
景紅豔:〈論戰國晚期知識界逐利成風的社會原因〉,《山西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35卷第4期。
楊 俊:〈封建家族內部倫理道德淪喪的諷刺劇——《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新析〉,《閱讀與寫作》,2009年9期。
陳文靜:〈從《左傳》看春秋的「義」「利」之變〉,文化長廊《南方論刊》,2009年第10期。
郁 新:〈論中國傳統義利觀的價值特徵〉《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年2月,第27卷第1期。
高 方:〈從《鄭伯克段于鄢》看春秋家國文化形態〉,《名作欣賞-古代文學》,2009年12月。
?、網路資源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http://www.ncl.edu.tw/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http://cnki.csis.com.tw/
新漢籍全文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