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文科,(2003)。單一受試者研究:在教育與臨床情境中的應用。嘉義市:濤石文化。
王思婷(2006)。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瓊珠(2002)。學習障礙。台北市:心理。
王瓊珠、陳淑麗(2010)。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等級(2008)。中華民國97年7月1日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0972800153號公告修正。
李安世(2006)。漢字部件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兒童抄寫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春雄(2001)。Visual Basic CAI電玩設計-亂數的應用。台北:文魁資訊。
何華國(1996)。 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吳彗瑜(2013)。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部件識字教學法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雅琪(2004)。電腦融入解題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吳惠如(2004)。基本識字教材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及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怡陵(2012)。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案對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花蓮。
杜正治(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保平(2001)。融入課程的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以分數的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2,31-57。林堤塘(2006)。綜合基本字帶字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寶貴(2012)。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9,9-27。
林寶山、李水源(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洪源泰(2010)。部件教學法融入華語文識字教學網站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華葳、李俊仁(1999)。閱讀困難的理論架構及驗證。載於柯華葳、洪麗軒編,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114-127。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連君瑋(2013)。比較基本字帶字結合部首圖象化和部首表義識字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教學成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宛芝(2004)。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佳吟(2010)。字族文識字策略之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心理。
陳慶順(2001)。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1,215-237。
郭佩真(2011)。字族文識字教材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文馨(2014)。部件分解識字教學法及其結合部件手語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許巧宜(2006)。直接教學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張淑芬(2014)。運用部件教學策略對提升新住民女性漢字書寫能力及動機之行動研。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世慧、藍瑋琛(2003)。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華民國102年9月2日修正。發文字號: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 令。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103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2014年10月20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C/stuA_city_All_spckind_C_20141020.asp。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游淑媛(2007)。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識字量的教學應用實例。國小特殊教育, 44,56-64。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
黃富廷(2012)。啟智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心理。
黃裕惠、佘曉珍(2001)。特殊教育概論。臺北市 : 雙葉書廊。
黃婉清、葉毓貞、邱惠姿(2009)。不同識字教學法對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之探討。特教園丁, 24(3), 22-26。
傅秀媚(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市:心理。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遠流。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發行:三民總經銷。
溫瓊怡(2003)。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廖彩萍(2007)。單字呈現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及以文帶字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鄧秀芸(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鄧蔭萍(1998)。幼兒與電腦學習環境。幼兒教育年刊,10,81-90。蔣靜靜(1996)。幼兒電腦學些什麼?學前教育,19(4),38-42。劉偉(2000)。課程、教學、教法-語文識字教學科學方法建構的心理學依據。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2。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謝易真(2008)。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改變類加減應用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英文部分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rowder, D. M., & Snell, M. E. (1993). Daily living and community skill. In M. E. Snell (Ed.),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4th ed.). New York, NY: Macmillan.
Budoff, M., Thormann, M. J., & Gras, A. (1984). Microcomput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An instrodution to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s.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Cipanic, E. C., & Spooner, F. (1994).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Needham Heights, MA : Allyn and Bacon.
Drew, C.J., Hardman M., L., & Logan, D. R. (2004). Mental retardation: a lifespan approach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8th ed). New York: Prentice.
Gagne’, E. D. (1985). Reading In E. D. Gagne’. (E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earheart, B. B, Welshaha, M. W., & Gearheart, C. J. (1992). The exceptional student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New York: Memll.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1997).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Riper, C. V., & Gape, C. (1984). Development language problems. In C. V. Riper & L. Emerick (Eds.), Speech corre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peech pathology and audi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mith, D. D., & Luckasson, R. (1992).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an age of challeng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phen, M. A. & Stanley, R. T. (2000).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Taylor, R. P. (ED.) (1980). 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 New York: Columbia Teachers’ College.
Vacca, J. L., Vacca, R. T., & Gove, M. K., (1987).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ilson, R. M., & Cleland, C. J. (1989). Diagnostic and remedial reading for classroom and clinic. Columbus, OH: Merriel.
Zeaman, D., & House, B. J. (1979). A review of attention theory. In N. R. Ellis (ED.), Handbook of mental degiciency: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