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容(2003)。《性別意識的建構與內涵》。「行政院婦權基金會性別平等意識研討會」論文。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原大學新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卡維波(2001)。(老化的媒體批評,弱智的女性主義),上網日期:2006年10月25 日,http://intermargins.ncu.edu.tw/Forum/2000/塑身廣告論述/老化的媒體批評.htm
江光榮(1999)。《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11月)。衛生署呼籲民眾:勿信瘦身減肥「節目廣告化」產品!【公告】。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上網日期:2004 年11 月27日, 取自http://www.doh.gov.tw/cht/content.aspx?dept=L&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6562&array_fod_list_no=25&level_no=2&doc_no=39341&show=show
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原書Joy,M. [1996])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24 - 45。
何春蕤(2000)。(想要飯碗就少吃飯--節食與工作倫理),《性╱別研究》上網日 期:2006年10月25 日,取自http://sex.ncu.edu.tw/
何寶籃(1995)。《探影像建構之權力與運作--以「健康寫實」時期電影為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蓉(譯)(1995)。Chadwick Whitney著。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1 - 64。
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M.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林淑蓉(1999年6月)。《性別、身體與慾望:從瘦身美容談當代台灣女性形
象的轉換》。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李美蓉(1995)譯。《女性,藝術與社會》,臺北,遠流。
李淑芬(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氣情緒激起狀態與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麗珍(2001)。《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級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洪嘉謙(2001)。《大專女生性別角色與身體形象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婉君(2004年11月19日)。〈厭食少女幫 學”嘔”像催吐
在網路上分享減肥日誌 瀉藥、減肥藥、灌腸樣樣來 專家憂心飲食失調現象〉,《聯合晚報》,第7版。
高宣揚(2000)。〈後現代女性主義〉。《後現代論》,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孫秀蕙(1996)。〈解讀美容瘦身廣告─以閱聽人分析為主的個案探討〉,《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23:219-253。
徐飆、朱萍譯(2006)。《女性特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莊子秀(2000)。〈後現代女性主義:多元、差異的突顯與尊重〉。《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台北:女書,頁299-338。
莊耀嘉(1997)。《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莊千紅(1991)。〈電視企業文化的探討與塑造〉,《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經營管理研討會》,頁145-163,台北:華視文化。
莊麗莉譯(1995)。《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台北:當代,114:32-5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4月18日)。(行政院新聞局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民國94年行政處分統計表)。上網日期:2008年5月1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7041/315_72_070418_1.do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4月18日)。(行政院新聞局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民國94年行政處分統計表)。上網日期:2008年5月1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7040/315_72_070418_2.do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4月18日)。(行政院新聞局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民國94年行政處分統計表)。上網日期:2008年5月1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7051/315_640_070510_1.doc
陳于媯、陳惠惠(2004年7月24日)。〈唐立淇代言的減肥產品也�被罰廣告誇大 罰款 附贈醫師處方用藥 送辦 麗托藍藻是啥 採檢體送驗〉,《聯合報》,第A10版。
陳芸芸譯(2000)。《電視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原書Nichols A. [1996]Television and Society.Polity Press)
陳明輝(2003)。《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君儀(2001)。《社會化過程因素與少年身體形象知覺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佩(2000)。<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新聞學研究》,64: 73-101。 張明貴、蔡佩君譯(2001)。《後現代瘦身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張君玫譯(1997)譯。《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
張淑麗(1998)。<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
張錦華(1997)。《女為悅己者容?瘦身廣告的影響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Zoomen,V.L.[1995];Feminist Media Studies.)
郭婉萍(2001)。《某專科女學生減重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1994)。《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台北:時報文化。
馮建三譯(2001)。《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原書Robert G. Picard[1994])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黃光玉(2002 年6 月)。〈再探「主動的閱聽人」之核心意涵:質化與量化的異同〉,「2002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 67-105。 黃樹民等譯(2002)。《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原書Polanyi,K.[1989])
黃黎明(1991)。〈台灣電視節目品質提昇的瓶頸— 獨立製作生存空間的省思〉,《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經營管理研討會》,頁74-95,台北:華視文化。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語芸譯(1997)。《九0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M.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
蔡采秀(1998) 。《傅柯》。台北:巨流。
蔡孟娟(1998)。《女性服用瘦身或美容產品之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大學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亞全(2001)。《收視情境之負面情緒與廣告效果之關聯性--以害怕情緒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瓊(2003)。《某大學女生外表吸引力知覺與塑身美容行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原書Stewart, D & Shamdasani, P. [1990])
鍾霓(2004)。《大學生身體意象與瘦身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李宜玲(1999年12月)。<性的屈從與主動:女星寫真集內容的符號學分析>,「台灣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60:91-113。
關尚仁等(1994)。《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簡憶鈴(200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暴食症」女性的身心政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惠丹(2004)。《某技術學院女生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因素對體重控制行為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Benedict, A..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arbara, D(1998). The girls of Gen X .The American Enterprise,9, 54.
Borg, W. R., Gall, J. P., & Gall, M. D.(1993). Applying edu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Broach, V. C., Page, T. J., & Wilson, R. D.(1995).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viewwe’ perceptions of commericals:The role of program arousal and
pleasant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4(4), 45-54.
Brownmiller, S. (1984). Feminity. New York: Fawcett Columbine.
Dejong, W.(1980).The stigma of obesity:The consequences of naïve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causes of physical devianc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1, 75-87.
Goldberg, M. E., & Gerald, G. (1987). Happy and sad TV programs: How they affect reactions to commercial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December), 387-403.
Hartmann, H.(1979).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 : Toward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Women and Feminism. South End Press.
Hdward, E. (1988).The Right to Be Human: 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 Los Angeles : sage.
Henley, Nancy M. (1977). Body Politics.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Woodward,Kathryn(1997),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Woodward, K.(ed.),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 sage.
Higgins, E. T. (1996). Knowledge activation: Accessibility, applicability, and salience. In E. T. Higgins & A. W. Kuglanski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pp. 133-168). New York: Guilford.
Higgins, E. T. (1996). Knowledge activation: Accessibility, applicability, and salience. In E. T. Higgins & A. W. Kuglanski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pp. 133-168). New York: Guilford.
Holbrook, Morris B. and Hirschman, Elizabeth C.(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32.
Humm, M. (1989). The 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obert , H.(1990).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Foucault, M.,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76)
Harrison, K.(2003).Television viewers'' ideal body proportions: The case of the curvaceously thin woman. Sex Roles. New York, 48, 255.
Maclean.(1994).Body obsession: in an era of waif-like models and beefy heroes, a vocal anti-diet movement is urging people to set realistic goals . Maclean''s,2(107), 44.
Marshall, C. and Rossman G. B..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Maslow, A.(1962).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Van Nostrand.
Millen, K.(1977).Sexual Polities. London :Virago.
Pamela, A. & Wallace C.1997.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Feminist Perspectives. 2nd ed., New York : Routledge.
Roges, C. R .(1973).My philosoph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how it grew.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3(2),3.
Rubin, G.(1975).Traffic in Womem :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Schumann, D. W., & Thorson, E.(1990). The influence of viewing context on commercial effectiveness:A selection-processing model.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advertising, 12(1), 1-24.
Schumann, D. W., & Thorson, E.(1990). The influence of viewing context on commerical
effectiveness:A selection-processing model.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Aadvertising, 12(1), 1-24.
Stephens, D., Hill, R., Hanson, C.(1994). The beauty myth and female consumers: The controversial role of advertising.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8,187.
Thomsen, S.R..(2002). Health and beauty magazine reading and body shape concerns among a group of college wome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9, 988.
Rogers, E. M.(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nd ed. New York:Free
Press. Schlundt, D. G., & Johnson, W. G. (1990). Eating Disorder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rice, V., & Tewksbury, D. (1997). News values and public opin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media priming and framing. In G. A. Barnett & F. J. Boster (Eds.),Progres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Vol. 13, pp. 173-212). Greenwich, CT: Ablex.
Tavris, C. (1992). The mismeasure of wo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Taylor, S. E. (1981). The interface of cognitive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J. Harvey (Ed.),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pp. 189-21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olf, N. (1991). The Beauty Myth: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William 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