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1 1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海燕
研究生(外文):WONG HOI YIN
論文名稱:基督宗教新約彰顯的寛恕原理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Christian Tolerance and Its Principles as found in the New Testament
指導教授:陳文團陳文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ran Van Doan
口試委員:陳文團武金正陳德光
口試委員(外文):Tran Van DoanVu Kim ChinhChan Tak Kwong
口試日期:2013-07-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忍耐寛容寛恕新約天主愛基督宗教
外文關鍵詞:Endurance (Patience)ToleranceForgivenessNew TestamentGod’s loveChristi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雖然在不同宗教的訓導中,均有提倡寛恕的道德;可是,多個不同宗教及民族在歷史上均曾發生與寛恕精神相違的慘案,斑斑可見;這值得我們深究歷史,找出前因後果。在探討此論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人們經常把忍耐、寛容與寛恕混為一談,並未釐清「寛恕」的原理;二、即使有人理解寬恕的重要性,但絕大多數人仍然難以把宗教的根本精神 ―― 「寛恕」在社會上活現。因此,這篇論文的主要動機和目的,是要研究宗教中的「寛恕」。又,筆者認為基督宗教比其他的宗教尤為強調「寛恕」的教義,是故本論文主要集中探析基督宗教中新約的寛恕原理。
首先,本文將在第二章釐清「寛恕」的意義;分別從道德倫理、宗教文化等層面切入,歸納分析社會上的忍耐、寛容和原諒三種不同層次的寛恕特質。繼而在第三章中,透過多層面及多角度對新約中寛恕原理的探析,以論證新約中的寛恕是建立在最崇高的「天主愛」的基礎上,甚至達至一種究極的犧牲。第四章則更進一歩闡述:新約中的寛恕並非只是一種觀念理論,基督宗教以寛恕作為教會的核心精神,從教會史上的案例中證明,由教會推動以及基督徒本身踐履寛恕,使得基督宗教的救贖力量在世上得以彰顯。
此論文主要運用「詮釋學」研究法,其中包括聖經分析、文獻分析、文獻詮釋、詞彙解釋等等,透過分析歸納與整合文獻内容的過程,以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又,藉著對聖經中的教導、與論題相關之基督宗教的文獻、以及傳達基督教義的文章等内容深入析論,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論文的結論:假若沒有清楚理解寛恕的涵義與原理、沒有正確的信念與信仰作為源動力,一般人難以做到以「愛」為核心的寛恕。這種「寛恕」即新約中所詮釋的「寛恕」。新約中的「寛恕」最終昇華到極至,成為一種崇高的犧牲精神與力量。

Abstract

Different religions all recommend forgiveness as part of morality. Unfortunately, as we find in human history, a lot of internecine massacres have taken place contrary to religion and ethics. It is thus questionable if forgiveness is possible in society today.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try and get to the bottom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determine their causes and effects.
Our study of forgiveness shows that:
1. People have great difficulty in clarifying the principle of forgiveness. Typically they tend to confuse patience,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2. It would seem that forgiveness can never be implemented because, even if some people understand it, the majority are far from appreciating it.
Hence this thesis has been written so as to clarify human behaviour and better understand patience,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Christianity, in particular, places a special emphasis on forgiveness. Therefore, in this thesis, I concentrate on an analysis of Christian forgiveness as depict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Chapter Two of the thesis, I clarify and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giveness, distinguishing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behaviour, namely: patience,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In Chapter Three, I further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of forgiveness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especially from the narratives of the New Testament, in which forgiveness is demonstrated as building on the basis of God’s love, which goes even to the point of sacrifice. In Chapter Four, I further argue that forgiveness in the New Testament is not just a conceptual theory. Indeed, it is the core spirit of the teachings of the Christianity, giving the power to Christians to save and help a lot of people, and making Christianity popular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I have adopted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including biblical analysis,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erms used. Finally I draw my conclusions as follows: withou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of forgiveness, people will not behave successfully. The power of forgiveness comes from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aith and of love. This forgiveness is set out fully in the New Testament, where we can see it as a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and a spirit of sacrifice.


目 次

感謝辭…………………………………………………………………………4
摘要………………………………………………………………………………5
ABSTRACT………………………………………………………………………6

第一章 緖論…………………………………………………………………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一、研究動機………………………………………………………………8
二、研究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内容與歩驟……………………………………………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寛恕」的分析……………………………………………17

第一節 寛恕的基本層次―忍耐(Endurance)的原理………19

一、忍耐(Endurance)的性質………………………………………19
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忍耐…………………………………………21
三、從社會現象探析忍耐……………………………………………23

第二節 寛恕的第二個層次―寛容(Tolerance)的原理……29

一、「寛容」(Tolerance)的性質…………………………………………30
二、探析社會的寬容現象………………………………………………31
三、從宗教的角度探討寛容……………………………………………34

第三節 寛恕的最終層次―原諒(Forgiveness)的原理……38

一、原諒(Forgiveness)的性質…………………………………………38
二、寛恕:原諒與給與…………………………………………………39
三、淺談其他宗教的寛恕………………………………………………48
四、基督宗教的寛恕…………………………………………………50

附錄:探討世間有關寛恕的事件…………………………………54


第三章 基督宗教新約的寛恕原理………………………………57

第一節 新約中寛恕的特質………………………………………58

一、恆久不變的忍耐…………………………………………………58
二、不追究的寛容……………………………………………………62
三、彰顯基督正義的原諒………………………………………………65

第二節 新約中至極的寛恕………………………………………70

一、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70
 二、至死不渝…………………………………………………………72

第三節 寛恕中愛的原理…………………………………………75

一、罪(Sins)與寛恕………………………………………………75
二、愛(Agape)與寛恕………………………………………………78

第四節 寛恕:天主完美的特性…………………………………83

一、天主是愛…………………………………………………………83
二、人神合一…………………………………………………………85


第四章 寛恕是基督宗教核心所在…………………………88

第一節 寬恕作為教會的核心教義……………………………90

一、 聖事(Sacraments)………………………………………………90
二、教會宣道…………………………………………………………99

第二節 歷史上發揮寛恕力量的見證…………………………108

一、斯德望(St. Stephen)―以殉道踐履寛恕…………………………108
二、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畢生散發天主愛……109
三、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實現和好的寛恕………………112


第五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119

參考文獻

所有參考文獻依出版年份次序排列。

一、中文文獻:

房龍著 ; 蔡坤鴻譯,《容忍》,高雄市 : 大舞台書苑,1977。

歐思伯 (David Augsburger) 著; 黃希敏譯,《寬恕與自由》,美國 : 更新傳道
會,1979。

北京政府統籌與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合編,《辭源》,香港:商務,1979。

吳經熊譯,《新經全集》,台北縣新莊市 : 輔仁大學,1980。

洛克 (John Locke) 著; 吳雲貴譯,《論宗教寬容 : 致友人的一封信》,北京 : 商務,1982。

哈克 (Hauck,Paul A.) 著; 劉兆明,黎亮吟譯,《寬容的胸懷 : 如何避免嫉妒》,
臺北市 : 張老師,1985。

思高聖經學會編,《聖經辭典》,香港 : 思高聖經學會,1988。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市 : 天主敎敎務協進會,1988。

陳文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台北市 : 上智,1989。

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著;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平信徒勸諭》,
台北市 :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9。
谷寒松 (Luis Gutheinz) & 趙松喬,《天主論・上帝觀 : 天地人合一》,台北市 : 光啓,1990。

釋印順,《佛法概論》,臺北市 : 正聞,1992。

帕瑪 (Richard E. Palmer) 著; 嚴平譯,《詮釋學》,臺北市 : 桂冠,1992。

詹波斯基 (Gerald G. Jampolsky) 著; 陳滿樺譯,《寬容的愛 : 如何勇敢的愛》,臺北市 : 張老師,1992。

Simon,Sidney B & Simon,Suzanne著; 呂尚易 & 黃漢耀譯,《回首成春 : 寬恕》,臺北市 : 張老師1992。

Robert DeGrandis 著; 若望譯,《寬恕之德》,臺北市 : 上智,1995。

福克斯 (Lucy Fuchs) 著; 田毓英譯,《愛的禮物》,台北市 : 上智,1996。

路易・史密德 (Lewis B. Smedes) 著; 黃美姝譯,《寬恕與忘卻》,台北市 : 洪
建全基金會,1996。

趙錫如主編,《辭海》,臺北市 : 將門文物,1997。

胡適,《容忍與自由》,長沙 : 新世紀,1998。

陳文團,《政治與道徳》,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

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著; 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財團法人
新靑明愛文教基金會編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元旦文告集》,台北市 : 天
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99。

Michael E. McCullough & Steven J. Sandage & Everett L. Worthington Jr. 著; 繆妙
坊譯,《寬恕是唯一的路 : 如何讓往事成煙,喜樂重現》,臺北市 : 遠流,1999。

蒙娜・古斯塔森・艾芬尼特 (Mona Gustafson Affinito) 著; 余鴻謙譯,《寬恕時刻》,臺北市 : 精美,2000。

賀來,《寬容意識》,長春 : 吉林教育,2001。

谷寒松 (Luis Gutheinz),《天主論・上帝觀 : 天地人合一》,台北市 : 光啓,2002。

史丹利 (Charles Stanley) 著; 彭海陽翻譯,《饒恕的愛》,臺北市 : 雅歌,2003。

吳經熊著; 黃美基等譯,《內心樂園 : 愛的三部曲》,臺北市 : 上智,2003。

黎志添,《宗教硏究與詮釋學 : 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 : 中文大學,2003。

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著; 杜雷頗斯 (Joseph Durepos) 編輯; 鍾岩,韓平
譯,《如何去愛》,台北市 : 啓示,2004。 

白曼 (Peter G. van Breemen) 著; 張淑華譯,《愛是一切》,臺北市 : 光啓文化,
2005。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詞語彙編》 (A Foreign Languages-Chinese Christian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erms and Persons ),臺北市 : 光啟文化,2005。

陳德光,《艾克哈研究》,臺北新莊市 : 輔仁大學,2006。

本篤十六世 (Benedict XVI),《天主是愛通諭 : 論基督徒之愛》,台北市 :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2006。
安森・谷倫 (Anselm Grün) 著; 黃渼婷譯,《寬恕,不再是包袱 : 從原諒自己開始》,臺北市 : 上智出版,2006。

麥格夫 (Alister E. McGrath) 著; 蔡錦圖 & 陳佐人譯,《宗教改革運動思潮》,
香港 : 基道,2006。

哈理斯 (Richard Harries) & 梅爾-哈亭 (Henry Mary-Harting) 著; 晴天譯,《基
督宗敎簡明史・牛津版》,臺北市 : 啓示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

莫伯凱特著; 山泉譯,《如何寛恕》,香港:基督教文芸出版社,2007。

柯恩德 (R. T. Kendall) 著; 朱麗文譯,《饒恕原理》,臺北縣新店市 : 校園書房,2007。

劉慧恩,《尊重》 (Respect : without respect, love cannot go far),臺北市 : 春光,
2007。

穆啓蒙 (Joseph Motte, S.J.) 編著; 陳百希 & 侯景文合譯,《天主教史:巻一》,
臺北市:光啓文化,2007。

上智文化事業編輯,《保祿書信精選》 (Paul's Letters) ,臺北市:上智文
化,2008。

羅伯・恩萊特 (Robert D. Enright) 著; 黃世琤譯,《寬恕 : 選擇幸福的人生》,
臺北市 : 道聲,2008。

黑爾米克 (Raymond G. Helmick) & 彼得生 (Rodney L. Petersen) 合編,紀榮神
譯,《寬恕與和解 : 宗敎、公共政策和衝突的轉化》,臺北縣中和市 : 中華
福音學院,2008。

羅白特・沃倫 (Robert Warren)著;王小招譯,《怒與恕――用饒恕的力量打開
榮耀之門》,台北市:天恩,2009。

周聯華,《新約中的敎會》,臺北縣中和市 : 台灣基督敎文藝,2010。

周聯華,《耶穌的故事・饒恕的福音》,臺北縣中和市 : 台灣基督敎文藝,2010。

高納華 (W. T. Conner) 著; 周聯華譯,《新約的信仰》,臺北縣中和市 : 台灣基督
敎文藝,2010。

高納華 (W. T. Conner) 著; 周聯華 & 蕭維元譯,《救贖的福音》,臺北縣中和市 :
台灣基督敎文藝,2010。

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 本篤十六世 (Benedict XVI) 著; 天主教台灣地區
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譯,《教宗元旦文告集 (二)》,臺北市 : 天主教台灣地區
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2010。

瑪利尤震 (Marie-Eugene de l 'Enfant Jesus) 著; 伊凡德・白麗格 (Yvette Perico) 編輯;
逄塵瑩譯,《慈悲之樂》,臺北市 : 光啓文化,2010。

古倫 (Anselm Grun) 著; 吳信如譯,《受難、愛與新生 : 十架與復活七言的生命活
泉》,臺北市 : 南與北文化,2010。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 (Theological Dictionary )》,臺北市 : 光
啟文化,2012。

瓦廸 (Vardey, Lucinda) 著; 高志仁 & 曾文儀 & 魏得驥譯,《德蕾莎修女 : 一
條簡單的道路 : 心懷大愛做小事》,新北市 : 立緒文化,2012。


二、外文文獻:

Ludwig Hertling; tr. by Anselm Gordon Biggs, A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Westminster : Newman Press, 1957.

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編,《カトリックと文化 : 出会い. 受容. 変容》,東京都 : 中央大学出版部,2008。

森一弘, 《愛とゆるしと祈ルと : 新しいキリスト敎入門》, 東京都: 中央,1980。

森一弘, 《続・愛とゆるしと祈ルと : 新しいカトリック入門》(東京都: 中央,1983。


三、論文期刊:

楊森源,〈新約「愛」之理念及其教育涵義〉,碩士論文,1992年。

李敏龍 & 楊國樞,〈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第10期,1998。

黃懷秋,〈聖經中的寬恕〉,《神思》,第57期,2003。

黃鳳儀,〈凡事盼望 ―― 格前13:7研讀〉,《神思》,第57期,2003。

許錦屏 & 黃嘉明 & 何建儀;呉穎祺譯,〈如同我們寛恕別人一様 寛恕:心
理學層面的反思〉,《神思》,第57期,2003。

陳繼容,〈從禮儀角度看寛恕與希望〉,《神思》,第57期,2003。
魏明德;陳德康譯,〈寛恕、正義與和平〉,《神思》,第57期,2003。


四、網路資料:

http://cmc.fl.fju.edu.tw/wcmprc/digest.html  (2012.05.06搜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712/16/142_154684.shtml (2012.08.09搜尋)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661&job_id=1068&article_category_id=250&article_id=1066 
(2012.10.15搜尋)

http://psychcentral.com/lib/2007/what-is-forgiveness/ (2012.10.24搜尋)

http://www.catholic.org.tw/bible/ (2012.11.02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AE%E9%87%8B%E5%AD%B8 
(2012.11.02搜尋)   

http://en.bab.la/dictionary/chinese-english/%E5%AE%B9%E5%BF%8D 
(2012.07.18搜尋) 

http://www.zdic.net/zd/zi/ZdicE8Zdic80Zdic90.htm (2012.07.18搜尋) 

http://baike.baidu.com/view/574246.htm (2012.09.24搜尋)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2012.09.26搜尋)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92%92%E6%97%A6%E8%AF%97%E7%AF%87%E3%80%8B (2012.10.19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2%92%E6%97%A6 (2012.08.24搜尋)

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edi-19586-0/ (2012.10.24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7%BE%A9 (2013.01.05搜尋)

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page/111/MariaGoretti.htm (2013.01.20搜尋)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30/c_114204759.htm (2013.01.20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6%8B%89%E5%85%8B%C2%B7%E
5%A5%A5%E5%B7%B4%E9%A9%AC  (2013.01.06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7%BD%AA (2013.01.10搜尋)

http://www.radiovaticana.org/cinesebig5/teacher/7/7_4_advance.html 
(2013.03.03搜尋)

http://www.radiovaticana.org/cinesebig5/teacher/7/7_0_adult.html
(2013.03.04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A6%8F%E5%8A%A0%E7%88%BE%E5%90%84%E7%AD%94%E7%9A%84%E5%BE%B7%E8%82%8B%E6%92%92#cite_note-1 (2013.03.08搜尋)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360.htm?fromId=146266 (2013.03.08搜尋)

http://www.zenit.org/en/articles/on-forgiveness?utm_campaign=dailyhtml&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dispatch (2013.03.18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6%AF%E5%85%B0%E6%95%9
9#.E8.81.96.E6.88.B0  (2013.03.24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6%AF%E8%98%AD%E6%95%9
9 (2013.03.24搜尋)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reading/philwest/philw_32.htm 
(2013.03.24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9B%E6%95%99_(%E4%BC%8A%E6%96%
AF%E8%98%AD%E6%95%99)#.E8.BF.91.E6.9C.9F.E9.97.9C.E6.96.BC.E5.8F.9B.
E6.95.99.E7.9A.84.E4.BA.8B.E4.BB.B6 (2013.03.24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6%AF%E8%98%AD%E6%95%9
9#.E5.8F.A4.E8.98.AD.E7.B6.93  (2013.03.24搜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7%E8%85%B3%E7%A6%AE 
(2013.04.18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9%A4%90%E7%A6%AE 
(2013.04.18搜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8%AE%BA
(2013.04.19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8C%E6%AC%A1%E6%A2%B5%E8%92%82%E5%B2%A1%E5%A4%A7%E5%85%AC%E6%9C%83%E8%AD%B0 (2013.04.20搜尋)
http://www.catholic.tj.cn/p/Jqss/Jqxza/200603/11746.html  (2013.04.20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6%BF%9F%E5%90%84_(%E6%95%99%E5%AE%97) (2013.05.01搜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8%BB%E6%98%AF%E6%84%9B#cite_note-6  (2013.05.06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A5%E6%9C%9B%C2%B7%E4%BF%9D%E7%A5%BF%E4%BA%8C%E4%B8%96  (2013.05.09搜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