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8: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雅汶
研究生(外文):Ya-Wen Cheng
論文名稱:自行車道遊憩參與者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與遊憩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之自行車騎乘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Bicyclists’ Lifestyle, Lifestyle Tolerance, Recreation Conflict and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指導教授:葉怡矜葉怡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Jin Y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自行車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遊憩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BicyclistLifestyleLifestyle toleranceRecreation ConflictRecreation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為調查自行車道自行車騎乘者之內團體(自行車騎乘者)與外團體(散步者)的遊憩衝突程度,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及遊憩滿意度的關係。
本研究為量化研究,研究工具為信效度良好之封閉式問卷,並採便利抽樣法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共回收371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與皮爾森相關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受訪者生活型態類型多為運動外向;生活型態容忍度為中等程度;知覺遊憩衝突以內團體衝突較高;2.生活型態愈相似,生活型態容忍度愈高;3.生活型態容忍與遊憩衝突無相關;4. 生活型態容忍度愈高者,其遊憩滿意度亦愈高;5.遊憩衝突與遊憩滿意度無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加強宣導用路禮節及宣導遊憩活動特色以提高對其他遊憩活動者之生活型態容忍度,即可進一步提升遊憩滿意度。未來研究建議另外可加入自行車道其他類型的休閒遊憩參與者,做為相關研究及整體性規劃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creation conflict between in-group and out-group bicyclist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icyclists’ lifestyle, lifestyle tolerance, recreation conflict and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high-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losed-ended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adult bicyclists who were at the West Side Harbor Line Bike Path in Kaohsiung- and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re were 37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d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statistic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Respondents’ type of lifestyle was tended to be “Extroversion sport type”; the lifestyle tolerance was moderate; perceived recreation conflict was higher in in-group than out-group; 2. Bicyclists who has similar lifestyle has higher lifestyle tolerance; 3. The lifestyle tolerance and recreation conflict is statistically uncorrelated; 4.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tolerance and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5. The recreation conflict and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is statistically uncor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the bike rout planners and managers. Main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was including other types of recreation activities participants for comparing recreation conflict.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行車道發展歷程及設置 7
第二節 生活型態 10
第三節 生活型態容忍度 13
第四節 遊憩衝突 14
第五節 遊憩滿意度 18
第六節 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場域陳述 2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25
第三節 資料收集 2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自行車騎乘者樣本特性描述性統計分析 34
第二節 自行車騎乘者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與遊憩滿意度之描述性分析 37
第三節 自行車道騎乘者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45
第二節 結論 47
第三節 建議 50

參考文獻 53

附錄 58
附錄一 自行車道遊憩參與者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遊憩滿意度調查問卷初稿 58
附錄二 自行車道遊憩參與者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容忍度、遊憩衝突、遊憩滿意度調查正式問卷 66
附錄三 專家名單 73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4)。自行車道設施設計準則彙編。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小文、林晏州(1998)。大屯自然公園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1),65-84。
王正平(2004)。登山健行遊客與登山自行車使用者遊憩衝突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4),71-91。
王偉琴、吳崇旗、巫昌陽(2008)。墾丁國家公園水域活動遊憩衝突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2(1),103-131。
王彬如(1996)。遊憩體驗歷程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腳踏車專用道之規劃研究。台北市:交通部。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臺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江昱仁、林君儒、郭心怜(2009)。居民生活型態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河堤公園為例。休閒事業研究,7(4),135-156。
巫昌陽(2003)。海域休閒活動參與者遊憩衝突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5(2),51-63。
沈進成、陳宗雄(2004)。農業旅遊市場區隔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南走馬瀨農場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101-124。
林俐吟(2011)。陽明山登山自行車者的衝突敏感性、遊憩衝突與調適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晏州(1988)。社會心理容許量之研究。東海學報,29(2),819-848。
林淑真(2001)。生活型態與購買涉入對品牌權益的影響研究-以電子字典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敬銘、張家昌(2007)。探究台中市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91-108。
侯錦雄、郭彰仁(1998)。香客與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探討-以松柏嶺宗教觀光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1(2),1-18。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建民、鄭硯青(2011)。景點意象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為例。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1),57-71。
張馨文(2006)。讓自行車製造王國變成自行車騎乘天堂。新聞深度分析簡訊,123,1-8。
張尹薰(2007)。地方依附、遊憩衝突與調適行為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旻熹(2008)。自行車道遊憩環境屬性及遊客休閒滿意度影響。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娜慧(2011)。自行車友善城市-高雄。海洋首都中英文雙月刊,70。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運動情形男女有別-98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資料引自: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1),56-79。
陳冠璋(2006)。不同自行車類型與車道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后豐自行車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靖怡(2003)。居民永續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凱程,2010。以行為觀察探討自行車使用者生活型態、行為與思考。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鍾文玲、林晏州(1993)。釣魚者遊憩衝突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1),55-79。
顏家芝、薛雅菁、徐慧蓉、趙又萱、廖梨棉(2002)。都會公園單車活動與直排輪活動/散步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1),1-16。
鄭天明、施長和(2008)。水域遊憩活動遊憩衝突之研究。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22,71-93。
鄭健雄(2008)。城鄉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其健康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3),65-77。

二、英文部分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785-804.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ricker, K. 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 233-257
Bultena, G. L., &; Klessig, L. L.(1969). Satisfaction in camping: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guide to social resear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348-354.
Driver, B. L., &; Tou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10(3), 168-180.
Franken, D. A.,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uinn, B. (1990).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y behaviors to the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recreational vehicle tourist. Wellness Perspectvies, 6(4), 33-41.
Jacob, G., &; Schreyer, R. (1980). Conflict in outdoor recrea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4), 368-380.
Kao, C. H. (1993). A Model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
Lee, T. H. (2009a). A structural model to examine how destination imag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effect the future behavior of tourists. Leisure Sciences, 31,215–236.
Lee, J., Graefe, A. R., &; Burns, R. C. (2004).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mong forest visitors.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17(1), 73-82.
Lindsay, J. L. (1980). Trends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y conflicts. Proceedings of the 1980 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 Trends Symposium Proceedings, 215-221. PA: USDA Forest Service.
Manning, R. (1999). 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2nd ed.). Corvallis, O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Ragheb, M.G., &; Griffith, C.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295-306.
Raymore, L., Godbey, G., &; Crawford, D. (1994) Self-esteem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ir relation to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 on leisur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99-118.
Schneider, I., &; Hammitt, W. (1995). Visitor response to outdoor recreation conflict: A conceptual approach. Leisure Sciences, 17(4), 223-234.
Vaske, J. J., Carothers, P., Donnelly, M. P., &; Baird, B. (2000). Recreation conflict among skiers and snowboarders. Leisure Sciences, 22(4), 297-313.
Vaske, J., Dyar, R., &; Timmons, N. (2004). Skill level and recreation conflict among skiers and snowboarders. Leisure Sciences, 26(2), 215-225.
Wang, C. (2001). Recreation conflict between the use of motorboats, personal watercraft, and riparian lands in New York’s Great Lakes Are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racuse, New York.
Watson, A. E., Niccolucci, M. J., &; Williams, D. R. (1994). The nature of conflict between hikers and recreational stock users in the John Muir wildernes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4), 372-385.
Westbrook, R. A. (1980). Intrapersonal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7, 49-5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天明、施長和(2008)。水域遊憩活動遊憩衝突之研究。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22,71-93。
2. 顏家芝、薛雅菁、徐慧蓉、趙又萱、廖梨棉(2002)。都會公園單車活動與直排輪活動/散步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1),1-16。
3. 鍾文玲、林晏州(1993)。釣魚者遊憩衝突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1),55-79。
4.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1),56-79。
5. 侯錦雄、郭彰仁(1998)。香客與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探討-以松柏嶺宗教觀光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1(2),1-18。
6. 林敬銘、張家昌(2007)。探究台中市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91-108。
7. 林晏州(1988)。社會心理容許量之研究。東海學報,29(2),819-848。
8. 沈進成、陳宗雄(2004)。農業旅遊市場區隔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南走馬瀨農場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101-124。
9. 王偉琴、吳崇旗、巫昌陽(2008)。墾丁國家公園水域活動遊憩衝突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2(1),103-131。
10. 王正平(2004)。登山健行遊客與登山自行車使用者遊憩衝突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4),71-91。
11. 王小文、林晏州(1998)。大屯自然公園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1),65-84。
12. 鄭健雄(2008)。城鄉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其健康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3),65-77。
 
1. 特殊生活型態、轉換成本與關係品質之研究─以手機生活型態為例
2. 自行車騎乘者遊憩體驗、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安平自行車道為例
3. 自行車騎乘者對於低碳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旗津環島自行車道為例
4. 自行車騎乘者之休閒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鎮環城自行車道為例
5. 自行車騎士對自行車道遊憩動機、遊憩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鯉魚潭、七星潭及白鮑溪為例
6. 自行車休閒者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自行車道為例
7. 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自行車道為例
8. 自行車騎乘者對自行車道環境感受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屏東大鵬灣國家風景區自行車道為例
9. 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為例
10. 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滿意度、壓力紓解、體適能知覺對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新竹 17km海岸自行車道為例
11. 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12. 自行車騎乘者動機、意象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道為例
13. 愛河連接蓮池潭自行車道使用者對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14. 綜合高中學生高低空繩索課程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15. Cosplay角色扮演者之專門化程度、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