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育如
研究生(外文):Lin, Yu Ju
論文名稱:以競合理論探究知識分享對於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opetition in Teach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張霆諭張育瑋張育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ing YuChang, Yu Wei
口試委員:沈易利張霆諭李明榮
口試委員(外文):Shen, I LiChang, Ting YuLee, Ming Rong
口試日期:2015-01-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競合理論知識分享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Co-opetitionKnowledge SharingJunior High School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以競合理論探究知識分享對於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
。採用文獻分析探究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競合關係、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為理論基礎,並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競合關係、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問卷」乙份為調查工具,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18份,有效問卷率為72.67%。
將所得資料逐筆鍵入 SPSS統計軟體,進行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Pearson 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樂於分享,尤以「分享動機」最佳。
二、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成長,尤以「班級經營」最佳。
三、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之間具有良好的競合關係,以「競爭導向」最高。
四、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競合關係與知識分享間具有正向關係。
五、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彼此間競合關係愈佳,愈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六、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愈普及,教師專業成長程度愈好
七、小型學校教師在知識分享、專業成長與競合關係的情形優於大型學校。
八、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競合關係與知識分享能有效解釋教師的專業成長,其中以競合關係中之「競爭導向」最具解釋力。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quo of co-opetition ,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is study intended to explore effects of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and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300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were selected as survey sample, and the number of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 was 287. Among them, 218 were valid ones,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72.67%.
SPSS for Windows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applied analysis methods
wer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frequency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then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1. The condition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better.
2. The cond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better.
3.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have good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competition-oriented" maximum.
4. An obvious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5. The better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6. The better knowledge sharing of teachers,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7. Teachers who serve in small-size schools have better condition of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knowledge shar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8.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 of teachers can accelerate professional growth, especially competition-oriented of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IV
表目次......................................................VI
圖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流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知識分享••••••••••••••••••••••••••••••••••••••••••10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研究••••••••••••••••••••••••••••••••••22
第三節 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競合理論••••••••••••••••••••••••••••••••••••••••••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34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3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38
第一節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競合關係
之現況分析 ••••••••••••••••••••••••••••••••••••••••3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競合關係
之差異分析 ••••••••••••••••••••••••••••••••••••••••41
第三節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競合
關係之相關分析 ••••••••••••••••••••••••••••••••••••6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競合關係
之解釋分析 ••••••••••••••••••••••••••••••••••••••••6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86
附錄一 正式問卷...........................................93
附錄二 同意書.............................................97


表目次

表 1-1 臺閩地區出生人口數統計表•••••••••••••••••••••••••••••1
表 1-2 國民中小學103~118學年度學生數推估••••••••••••••••••2
表 2-1 知識的定義•••••••••••••••••••••••••••••••••••••••••••13
表 2-2 知識的分類•••••••••••••••••••••••••••••••••••••••••••14
表 2-3 知識分享的意涵•••••••••••••••••••••••••••••••••••••••17
表 2-4 競合理論相關文獻彙整表•••••••••••••••••••••••••••••••29
表 3-1 正式問卷抽樣一覽表•••••••••••••••••••••••••••••••••••33
表4-1 調查問卷樣本基本資料分析結果•••••••••••••••••••••••••39
表4-2 「教師知識分享」整體現況分析摘要表•••••••••••••••••••40
表4-3 「教師專業成長」整體現況分析摘要表•••••••••••••••••••40
表4-4 「教師競合關係」整體現況分析摘要表••••••••••••••••••41
表4-5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2
表4-6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3
表4-7 不同學歷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4
表4-8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5
表4-9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6
表4-10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之差異比較表••••••••48
表4-11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49
表4-12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50
表4-13 不同學歷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51
表4-14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52
表4-15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53
表4-1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教師專業成長之差異比較表••••••••55
表4-17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6
表4-18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6
表4-19 不同學歷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7
表4-20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8
表4-21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9
表4-22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教師競合關係之差異比較表••••••••59
表4-23 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競合關係之積差相關係數表••••••••••60
表4-24 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競合關係之積差相關係數表••••••••••61
表4-25 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積差相關係數表••••••••••62
表4-26 共線性檢驗表•••••••••••••••••••••••••••••••••••••••63
表4-27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整體」構面之
迴歸分析摘要••••••••••••••••••••••••••••••••••••••••••64
表4-28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技能」
構面之迴歸分析摘要••••••••••••••••••••••••••••••••••••65
表4-29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班級經營」
構面之迴歸分析摘要••••••••••••••••••••••••••••••••••••65
表4-30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教育新知」
構面之迴歸分析摘要••••••••••••••••••••••••••••••••••••66
表4-31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專業態度」
構面之迴歸分析摘要••••••••••••••••••••••••••••••••••••67
表4-32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成長「人際溝通」
構面之迴歸分析摘要••••••••••••••••••••••••••••••••••••68
表4-33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知識分享之差異歸納表•••••••••••69
表4-34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專業成長之差異歸納表•••••••••••72
表4-35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競合關係之差異歸納表•••••••••••75
表4-36 教師競合關係與教師知識分享解釋教師專業成長之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78

圖目次

圖 1-1 臺閩地區出生人數及出生率統計圖•••••••••••••••••••••••••••••••••••2
圖 1-2 國中小一年級新生人數預測圖(103學年至 118 學年)•••••••••4
圖 1-3 本研究流程圖•••••••••••••••••••••••••••••••••••••••••••••••••••••••••••••••7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關係圖••••••••••••••••••••••••••••••••••••11
圖 2-2 知識所包含的四個概念•••••••••••••••••••••••••••••••••••••••••••••••••••11
圖 2-3 知識演化圖••••••••••••••••••••••••••••••••••••••••••••••••••••••••••••••••••12
圖 2-4 個人或群體的知識冰山•••••••••••••••••••••••••••••••••••••••••••••••••••16
圖 2-5 知識分享架構圖••••••••••••••••••••••••••••••••••••••••••••••••••••••••••••20
圖 2-6 Maslow需求階層圖示意圖•••••••••••••••••••••••••••••••••••••••••••••••21
圖 2-7 Herzberg 激勵與保健因素分類 ••••••••••••••••••••••••••••••••••••••••22
圖 2-8 價值網••••••••••••••••••••••••••••••••••••••••••••••••••••••••••••••••••••••••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方祥明(2004)。團隊成員個人知識轉換能力與外部關係資源對創造表現行為之
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
南。
王思峰(2003)。組織文化如何影響知識分享之探索性個案研究。台大管理論叢,
13(2) ,59-99。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市:天下遠見。
伍振鷟(1966)。聯合國文教組織關於教師地位建議案(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翻譯)。臺北:中國教育學會(原
作出版於1966)。
江滿堂(2003)。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
師院學報,21,243-270。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艾淑美(2002)。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俊慧(2007)。淺談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成功,11,153-154。
李仁芳(1990),管理心靈,台北:商略出版。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晉求(2001)。知識管理活動中資訊科技與知識分享活動如何提昇組織動態
能力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南投縣。
李國瑋(2005),企業知識內化之探討-整合學習循環理論、知識學習與企業策略
觀點。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李淑華(譯)(2001)。Nancy M.Dixon著。知識共享型組織。臺北市:商周。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
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吳行健(2000)。創造企業新價值,知識管理。管理雜誌,315,84-86。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加樺。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吳國基(2005)。學校行銷策略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
37,96-108。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梅鸞 (2004)。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蘭櫻(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柯禧慧(1998)<不出聲、不吵鬧--對教室保持安靜的省思>,《班級經營》,
3(4),27-35。
施琬琳(2006)。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
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施文玲(2007)。技專校院知識管理能力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姜禮琪 (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
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能力雜誌(2005)。知識管理。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學報,16 (1),229-252。
馬憲彬(2005)。達爾文口令:生存競爭的十大叢林法則。北京:地震。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信宏(2000)。從知識的特質論知識經濟之特質與內涵。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期號:SR8910,2004 年 8 月 4 日,取
自 http://nrstic.gov.tw/ejournal/scipolicy/Sr8910/SR8910T1.HTM
陳春宏(2003)台北市國際觀光商務旅館異業聯盟之聯盟現況、聯盟型態、競
合關係與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家聲(2005)。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效能之質性研究:以知識接收者的觀點。人
力資源管理學報,5(1),29-51。
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010年5月23
日,取自
http://tepd.moe.gov.tw/upfiles/fileupload/7/downf01265162314.pdf
黃怡雯(2007)。面對少子化現象學校行銷的涵義與因應策略。學校行政,49,
272-287。
黃勢民 (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顯榮(2003)。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25-31。
蔡明輝(2003)。發展知識管理提昇學校競爭力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 24,
55-64。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趙淑美(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廖春文(2001a)。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架構。國教輔導,41 (1),37-43。
廖鋸賢(2006)。建構創新知識社群與知識管理平台-以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晧圭(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中臺科
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
管理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
劉京偉譯(2000)。Anderson, A.原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劉春榮(2006)。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鄭惠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建成(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維齊(1993)。從衝突理論談教師專業成長。南投文教,19,38-40。
顏秀如、張明輝(2008)。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7,
81-92。
魏克儒(2002),創新與空間-產研地理鄰近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
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Beckman T. (1999).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NewYork: CRC P
ress.
Chow, W. S., and Chan, L. S. (2008), "Social network, 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5, No.
7, pp.458-465.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ixon, N. (2002). The neglected receiver of knowledge sharing. Ivey Business
Journal, March, 35-40.
Glatthorn,A.A.(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 Leadership(11).pp.31-34.
Gilbert, M., Cordey-Hayes, M.,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vation,
16:6,pp. 301-312.
Griffith, T. L., Sawyer, J. E., and Neale, M. A. (2003). Virtualness and Knowledge
in Teams: Managing the Love Triangle of Organizations, Individual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V27:2, pp265-287.
Hall, R. & Andriani, P. (2002), “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Vol.35(1), pp.29-30.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S2), 73-90.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Hidding, G. J. and Catterall, S. M. (1998), “Anatomy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urning knowledge into capital at Andersen Consult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1), 3-13.
Jarvenpaa, S. L.,& Staples, D.S. (2000).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electronic media
for information sharing: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terminants.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9, 29-154.
Leonard Barton, D.,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Lin, H. F.,“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virtual communities: Contributions from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acto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45(8),
2008, pp. 522-527.
Maula, M. (2000). Three parallel knowledge process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 7, I1, 55-59.
Newell, A., 1982. “The Knowledge Level”, Artif Intel; 18: 187-127.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Anchor Doubleday Books.
Quinn, J. B., Anderson, P., & Finkelstein, S.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71-80.
Sanchez, J. I. & Levin, E. L. (2009). What is (or should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petency modeling and traditional job analysis? Human Resource
Review,19:53-63.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s in business context: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 143-167.
Zack, M.H.(1999a).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Electronic vers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125-145.
Zack, M.H.(1999b).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Electronic vers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4),45-58.
Zand, D.E.(1981)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ower-effectiv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