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8 16: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瑞玟
研究生(外文):Chen Jui Wen
論文名稱:幼兒科學活動探究-以斜面運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y –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郭李宗文郭李宗文引用關係林自奮林自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Tsung Wen KuoLi Tzu Feng
口試委員:古智雄
口試委員(外文):Gu Zhi Xiong
口試日期:2011-06-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幼兒科學活動斜面運動
外文關鍵詞:Young ChildrenScientific ActivityInclined Plane Mo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7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於瞭解幼稚園教學中,進行「斜面運動」的科學活動時,受試幼兒之科學探究能力及對「斜面運動」的相關概念或迷思想法。並進一步探討研究者於引導科學教學歷程中之策略運用情形,進而改善研究者帶領幼兒進行科學教學的方式。研究者以六位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斜面運動」之小組活動,資料蒐集主要採觀察及訪談法。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斜面運動」整體歷程中,幼兒使用各項科學探究能力之出現次數百分比,由高至低依序為「實驗」、「溝通」、「觀察」、「推論」、「預測」等能力;經由百分比事後比較顯示「實驗」能力與「推論」、「預測」能力間有顯著差異。
(二)幼兒在「斜面運動」活動歷程中,能有效地運用「觀察」、「推論」、「預測」「實驗」、「溝通」等各項科學探究能力。
(三)幼兒在「斜面運動」活動歷程中,所呈現之迷思概念有:
1. 幼兒探討物體的重量會影響斜面運動時,幼兒認為物體體積愈大重量愈重、體積愈小重量愈輕。
2. 幼兒在尚未實驗操作前,有物體愈輕,容易飛起來,且在斜面上會滑得比較快之想法。
3. 幼兒知道光滑度與斜面運動快慢有關,但是幼兒會將圓柱體的重量與光滑度連結,幼兒認為輕的圓柱體會比較光滑。
4. 幼兒對於空心與實心圓柱體在斜面上的運動表現,提出下列之想法:
(1)在實心圓柱體的部份:幼兒認為是風的吹動,使得實心圓柱體滾動較空心圓柱體快。
(2)在空心圓柱體的部份:幼兒認為是風在空心圓柱體中,而使空心圓柱體滾動較實心圓柱體慢。
(四)幼兒在「斜面運動」活動歷程後,所展現之科學概念有:
1. 斜面的傾斜度會影響物體的滾動速度。
2. 在斜面上,球體和圓柱體圓弧的部份,以「滾動」的方式滾下;長方體、正方體、三角體…等形狀之面,則為「滑動」方式滑下。
3. 在斜面上,圓柱體直徑大小不影響圓柱體滾動的速度。
4. 在斜面上,斜面和圓柱體的光滑度會影響圓柱體滾動的速度。
5. 在斜面上,圓柱體的重量不影響圓柱體滾動的速度。
(五)研究者對進行「斜面運動」行動之成長有:
1. 從自省中習得審視自己的能力。
2. 發現幼兒科學教育的真諦。
3. 進行幼兒科學教學活動信心之提升。
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幼兒科學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之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probe into children’s ability to explore science and their notion and thought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I went deeper into how strategies are applied in teaching sc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my pedagogy when I guide children to science. The research subject includes six five-year-old children and the process in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the result a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process of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the frequencies of children’s using ability to explore science from high to low are “experiment”, “communicating”, “observing”, “inferring”, and “predicting”. By posteriori comparisons of the percentage,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 “inferring” and “predicting”.

Second, as children are engaged in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they are able to effectively utilize “observing”, “inferring”, “predicting”, “experiment”, and “communicating” to explore science.

Third, children have some misconception regarding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When children are probing into the weight of object which influences the rolling speed on an inclined plane, they think the bigger the object is, the heavier it is and vice versa. Before the experiment, children believe that the lighter the object is, the faster it slides on an inclined plane.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that the rolling speed on an inclined plane is related to smoothness. They would connect the weight of a cylinder with smoothness and they believe a light cylinder would be smoother. Furthermore, in the children’s opinion, a solid cylinder’s rolls faster than a hollow one because of the wind. They also think that a hollow cylinder rolls slower than a solid one because the wind is inside the hollow cylinder.

Fourth, after the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the young children have understood some scientific facts which are stated as follows. They acquire that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influences object’s rolling speed. On an inclined plane, a curve of sphere and cylinder “roll” while a cuboid, cube, or pyramid “slide” down the plane. The length of diameter of a cylinder does no affect its rolling speed. The smoothness of the plane and cylinder is related to the cylinder’s rolling speed while the weight of the cylinder is not.

Fifth, from the inclined plane movement, the researcher has learned self-examination from introspection. Moreover, I comprehend the significance of young children’s science education and acquire confidence in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sc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abov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 proposed for young children’s science teacher and future research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幼兒科學教育………………………………………………………7
第二節 幼兒科學學習的認知理論…………………………………………11
第三節 斜面運動……………………………………………………………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31
第二節 研究情境……………………………………………………………33
第三節 研究程序……………………………………………………………49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50
第四章 參與「斜面運動」的行動歷程………………………………………57
第一節 「滾動」的軌跡……………………………………………………57
第二節 「滾動」中的科學探究能力………………………………………73
第三節 幼兒「斜面滾動」概念的發現……………………………………95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20
中文部分…………………………………………………………………………120
英文部分…………………………………………………………………………125
附錄………………………………………………………………………………126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126
附錄二 斜板規格……………………………………………………………130
附錄三 圓柱體規格…………………………………………………………131
附錄四 活動二學習單………………………………………………………135
附錄五 活動學習單…………………………………………………………136
附錄六 家長同意函…………………………………………………………137

表 次
表2-3-1 國內近年來研究力與運動及摩擦力相關論文彙整表………………23
表3-1 小太陽附幼幼兒作息時間……………………………………………35
表3-2-1 幼兒學習概況表………………………………………………………39
表3-2-2 幼兒斜面運動實驗工具內容…………………………………………42
表3-3 研究進度時程表………………………………………………………50
表3-4-1 研究資料代碼一覽表…………………………………………………52
表3-4-2 資料分析內容符號意義………………………………………………53
表3-4-3 科學探究能力編碼類別………………………………………………53
表4-2-1 幼兒整體行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74
表4-2-2 「斜不斜有關係」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76
表4-2-3 「是滾動還是滑動」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78
表4-2-4 「粗糙和光滑之戰~斜面」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80
表4-2-5 「粗糙和光滑之戰~圓柱體」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82
表4-2-6 「大與小的對話」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85
表4-2-7 「斤斤計較」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87
表4-2-8 「決戰空心和實心」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89
表4-2-9 「大家一起來」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卡方檢定摘要表………………91

圖 次
圖1-1 斜面關係圖……………………………………………………………5
圖2-1 訊息處理過程…………………………………………………………19
圖2-3-1 斜面運動概念暨活動程序關係………………………………………21
圖3-1 白兔班教室平面圖……………………………………………………37
圖3-3 研究架構圖……………………………………………………………49
圖3-4 資料分析過程…………………………………………………………54
圖4-2-1 幼兒參與斜面運動「觀察能力」表現圖……………………………92
圖4-2-2 幼兒參與斜面運動「推論能力」表現圖……………………………92
圖4-2-3 幼兒參與斜面運動「預測能力」表現圖……………………………93
圖4-2-4 幼兒參與斜面運動「實驗能力」表現圖……………………………94
圖4-2-5 幼兒參與斜面運動「溝通能力」表現圖……………………………94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王幸雯(2001)。兒童速度概念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0)。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朱韻芬(2004)。
何素娟(2001)。重新建構孩子的數學能力。台北:光佑。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幸宜譯(2001)。Margaret E. Gredler著。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1995)。Michanel Quinn Patton著。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市:桂冠。
吳采燕(2002)。幼兒知多少?載於幼稚園幼兒科學課程資源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李昭賢(2004)。幼兒經歷科學相關方案想法展現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3)。幼兒自然科學概念與思維。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7)。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主編(2002)。幼稚園幼兒科學課程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
幸曼玲等譯(1999)。Constance Kamii, Rheta DeVries著。幼兒團體遊戲~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台北市:光佑。
林佳儒(2008)。幼兒進行科學學習歷程之探究-以彈珠軌道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春輝(1990)。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市:光復。
林組明(2002)。桃園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有關摩擦力之概念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碧芬(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對物體概念認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曉雯(2000)。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理念及國小自然科學設計舉隅。科學教育,11,43-51。
林鴻瑜譯(2003)。Bess-Gene Holt著。幼兒科學。台北市:華騰。
邱上真(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邱嘉慧、柯華葳(2004)。幼兒科學知識建構歷程-動態表徵觀點。論文發表於「建構教學的澄清與反省-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洪文東(1996)。科學的本質。屏師科學教育,3,2-10。
夏林清等譯(2002)。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市:五南。
張玫瑰(2006)。幼兒教師進行方案教學歷程之研究-以科學有關方案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
張瀾、熊慶華譯(2007)。C. Ingrid & W. Karen著。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台北市:信誼。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09月15日。取自 http://www.nsc.gov.tw/sci/ct.asp?xItem=9654&ctNode=2532
莊麗娟(2004)。三~六歲幼兒對重量概念的認知:本質認知與保留推理。科學教育學刊,12(2),159-182。
莊麗娟(2008)。三~六歲幼兒對運動起因與軌跡的認知:自由落體、單擺與斜面運動。科學教育學刊,16(5),515-541。
許芳菊(2006)。天下雜誌教育專刊-關鍵能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許靜文(2003)。幼稚教師專業成長-以反省性思考為例。花蓮師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靜茹(2001)。幼稚園班級經營與教師省思能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真(2004)。幼兒浮沈概念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美月(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兒童對物體運動快慢與力之間的另有概念分析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玉(2000)。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芳、江麗莉、詹文娟、鄭秋平、簡淑真(2003)。幼兒基本科學能力指標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11-S-143-006。
陳淑敏(1996)。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的啟示。論文發表於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燕珍譯(1999)。C.Kamii & R.DeVries著。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的應用。台北:光佑。
彭新維(2000)。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秋華(2004)。進行幼兒物理知識之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慧蓮(2006)。幼兒科學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光影方案為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游麗卿(1996)。Vygotsky對研究概念發展的啟示。論文發表於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尹貞(2004)。幼兒浮力概念發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意舒(1998)。幼兒科學教育的迷思與我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3,10-25。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萬居(1996)。國小教師對酸鹼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05-132。
漢菊德(1997)。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之發展。教育研究與發展,6,19-24。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Glynn,S. M, Yeany,R .H & Britton, B. K.著。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熊同鑫、梁忠銘、李宗文(200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冊)。台北市:揚智文化。
趙金祁(1982)。科學教育與邏輯推理。科學教育,51,3-11。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文山(2003)。俗民誌研究法之批判質疑與思維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科學通訊,14(4),103-112。
蔡坤憲譯(2001)。Paul G. Hewitt著。觀念物理Ⅱ。台北市:天下遠見。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婷媛(2008)。四、五歲幼兒影概念。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雪梅譯(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
盧瑞青(2004)。幼兒物質概念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鍾文勳(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運動速率與力另有概念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聖校(1988)。從探索行為的基本歷程看幼兒科學的教導策略。國民教育,23-27。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簡淑真(2003)。建構取向幼兒科教學實施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511-S-003-050。
魏明通(2002)。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
羅秋昭(2002)。單元主題的多元智慧教學與評量-以幼兒教材為例。國民教育,43(1),35-39。
饒見維(199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份
Anna, M. C. (2004). Building up explanations in physics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2), 225-237.
Cross. R. T., & Mehegan, J. (1988).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speed: Possible implication for pedestrian saf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3), 253-265.
Matsuda, F. (1994). Concepts about interrelations among duration, distance, and speed in young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7(3), 553-576.
Padilla, M. J. (1990). The science process skil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rst.org/ publications/research/skill.cfm.
Yager, R. E.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he Science Teacher. September. 52-5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2. 羅秋昭(2002)。單元主題的多元智慧教學與評量-以幼兒教材為例。國民教育,43(1),35-39。
3. 鍾聖校(1988)。從探索行為的基本歷程看幼兒科學的教導策略。國民教育,23-27。
4. 蔡文山(2003)。俗民誌研究法之批判質疑與思維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科學通訊,14(4),103-112。
5. 漢菊德(1997)。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之發展。教育研究與發展,6,19-24。
6. 趙金祁(1982)。科學教育與邏輯推理。科學教育,51,3-11。
7. 黃萬居(1996)。國小教師對酸鹼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05-132。
8. 莊麗娟(2008)。三~六歲幼兒對運動起因與軌跡的認知:自由落體、單擺與斜面運動。科學教育學刊,16(5),515-541。
9. 莊麗娟(2004)。三~六歲幼兒對重量概念的認知:本質認知與保留推理。科學教育學刊,12(2),159-182。
10. 洪文東(1996)。科學的本質。屏師科學教育,3,2-10。
11.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12. 林曉雯(2000)。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理念及國小自然科學設計舉隅。科學教育,11,43-51。
13.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