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新華、王極盛(2004)。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2(1),59-66。
丁麗美(2010)。黃金時段戲劇收視與家人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王柔芳(2012)。高職餐旅群建教班學生職場性別歧視、工作壓力與職涯發展之研究。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素華(2005)。美容美髮界已婚婦女工作、家庭角色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86,191-209。王靖惠(2006)。中年人生命期發展內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誕生(1986)。臺北市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在工廠之生活輔導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麗菱、鐘國川、黃宜純(2006),北部地區美髮從業人員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3(1),53-76。朱育萱(2011)。負向生活事件與大學生憂鬱或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壓力因應方式調節變項。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朱玲慧(2010)。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江佳珍(2012)。高雄市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佩珊(2012)。國中生學業表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以休閒滿意度、神經人格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江珮瑜(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建教合作生自我概念與實習機構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牟安尼(2008)。美容師工作困擾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行業標準分類」2011年11月07日取自http://ia.management.org.tw/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人力資源重要指標─行業標準分類」2012年8 月25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7144&ctNode=517&mp=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各產業就業結構」2013年07月06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895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國內產業結構」2013年07月06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8957。
何宜純(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書綾(2011)。國中生家庭價值觀與家人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育安(2008)。美髮業高職建教合作生工作價值觀、實習滿意度與其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佳蓉、陳俊瑜(2010)。SPA美容從業人員職場壓力與健康促進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7(1),185-204。
吳明隆(2009)。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臺中市:五南出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第三版)。臺中市:五南出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昭順(2009)。員工生涯發展、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A連鎖美髮公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珮如(2010)。大學生家庭概念知覺之調查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吳珩潔(2002)。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榮峯(200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現況與問題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榮峯、林琴珠(2008)。高中職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問題及改進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4,115-140。
吳靜吉(1994)。害羞、寂寞、愛。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呂佳純(2010)。美髮建教生實習滿意度與就業意願研究-以高屏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馥如(2010)。建教合作班學生實習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北部某高職美容科學生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李建興(1972)。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教育革新途徑之研究。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4 ,139-268。李思霓、崔麗娟(2008)。親子關係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比較。當代青年研究,2008(2),24-29。
李美英、陳俊瑜(2010)。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耕莘醫療保健及管理學院期刊,8,41-55。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隆盛(2000)。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升。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蘭芬(2005)。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麗菱(2010)。轉換型領導、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美容產業M公司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麗端(1996)。家庭價值觀與家人關係之研究。學前教育,19(11),6-19。林子雯(196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妙笠(2013)。主題餐廳員工工作壓力對幸福感之影響:以休閒調適策略為干擾變項。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志哲(2010)。大學生感恩特質及其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明良(2006)。中年男性教師空巢期生活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雲林縣。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芳萍(2012)。國中生的完美主義、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7,113-145。林淑婉(2012)。高科技產業人員金錢態度、家庭支持、工作壓力和休閒參與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4。林惠雅、林麗玲(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研究,30,199-242。
林琴珠(2002)。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改進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琴珠、莊修田、陳建宏、田振榮(2007)。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流失傾向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37-64。林琴珠、程榮凱、吳榕峯(2004)。臺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建國科技大學主編,2004 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966-981)。彰化市:建國科技大學。林慧燕(2008)。美髮助理人員職場特性、工作適性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林灯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產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34 -40。邱素沁(1994)。北部地區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生生活輔導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耀基(1992)。關係和網絡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二十一世紀,12,146。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惠文(2005)。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員工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嘉琳(2010)。國中融合班教師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文章(2005)。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洪秋蘭(2011)。國中生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洪晟惠(2009)。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世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晨贏(2011)。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班學生工作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北區高職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洪毓璟(2003)。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洪興國(2011)。嘉義縣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其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胡才美(2010)。國中生家庭功能、幸福感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胡芳、馬迎華、胡利明、邱新龍、梅金鳳(2010)。初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家庭功能的關係。北京大學學報,42(3),323-329。
范梅英(2009)。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唐順得(2012)。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夏曉崴(2010)。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徐佩孜(2012)。大臺中地區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恆鑑(2007)。校外實習成效之評估─以明志科技大學三明治教學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領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匯婷(2009)。警察家庭父親工作壓力、角色衝突與父職參與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萩真(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翁博威(2010)。臺北市高職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康力文(2008)。高中生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秀娟(2013)。餐廳女性員工工作家庭衝突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寵物依戀和休閒調適策略為干擾變項。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凌瑜(2008)。幼兒園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卿鴻(2008)。臺灣高職產學合作策略之探討─以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為例。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淑萍(2012)。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自我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華甄(2012)。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家人關係與生涯定項之相關研究-以原臺南市為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雅惠(2012)。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雅鈞(2011)。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不同學群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嫣紅(2012)。臺南市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碧分(2011)。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因應策略為中介因子。南臺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禎容(2010)。臺北市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憂鬱傾向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0)。99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第0990105427號函發布,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含進修學校、五專前三年)學費方案。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10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101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6)。「95學年度產學攜手計畫試辦成果」2011年02月14日取http://ia.management.org.tw/index.html。
教育部技職司(2007)。96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8)。97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9)。98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0)。99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2)。100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13)。101學年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1)。100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科別資料。臺北市:教育部。
曹玲玲(2012)。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實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東部高職美容科、餐飲管理科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曹美華(2011)。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薪資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莊貴玉(2011)。職業學校辦理建教合作現況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2),11-18。
莊博文(2009)。國小小型學校兼任行政業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 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許士仁(2007)。私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美髮技術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A國際美髮公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許美瑞(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許婷婷(2011)。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婷婷與林惠雅(2011)。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2,149-179。
許瓊元(2009)。建教合作學生就讀因素、職場實習滿意度與未來就業選擇之相關研究-以一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為例。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許瓊華(2008)。一般青少年與非行少年家庭概念之比較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密枝(2010)。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靜晃、吳幸玲(2003)。臺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會發展季刊,102,144-161。陳廷楷 (2003)。國小教務主任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佩玨(2011)。餐飲建教合作生成就動機、工作滿足、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欣潔(2007)。啟智教養機構教保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家庭支持及工作適應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奐妤(2011)。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類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淑珠(1992)。工作者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員工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8(1),37-56。
陳雅惠(2006)。技職院校與服務業建教合作模式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錫鎬(1991)。建教合作教育制度的探討。技職雙月刊,4,22-27。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麗君(2009)。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彭台臨(1989)。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婉欣(2007)。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曾文珠(2012)。南投縣新住民學子教師工作壓力、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曾慶玲、周麗端(1999)。父母婚姻暴力對兒童問題行為影響研究。家政教育學報,2,66-89。游淑華(2001)。有關「家庭關係」研究的省思-系統及生態的觀點。輔導季刊,37(4),38-44。游碧菁(2012)。實習生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對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童心怡(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秀鈴(2011)。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某高職美容科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黃宜純、許美瑞、趙屏菊(2001)。二專美髮建教生家庭概念之分析。家政教育學報,30,77-83。黃昭蓉(2011)。高雄縣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迺毓(199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慧玲(2011)。青少年自我分化、人際互動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淑月(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兼行政主管教師工作壓力及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開義、白几芸、孫榮廷、張進煌(2009,8)。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觀之研究。載於勤益科技大學舉辦之「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61-568)。臺中市。
黃義良(1999)。國小兼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曉樺(2011)。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預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薰誼(2006)。美容業從業人員教育訓練需求、滿意度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式模式之理論證實:以壓力調解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楊宜音(2000)。「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係分類的個案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3,277-314。楊明玉(2010)。我國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芝鳳(2012)。臺中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楊珮佳(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國樞(1990)。中國社會中的「關係」:座談中國人的「關係」,結論。載於張老師編輯部編,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頁96-98)。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87-142)。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晴如(2009)。大學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情緒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種類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33-76。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2,81-119。詹慧珊、林容慧 (2006)。美髮從業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3(2),87-113。詹慧珊、林容慧(2004)。美容美髮從業人員行業特性與工作倦怠之研究,臺南女院學報,23(1),181-206。詹慧珊、謝清秀(2005)。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美容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9(1),161-184。詹慧珊、謝清秀(2006)。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5(3),71-94。鄔昆如(2007)。目的論、幸福論、德行論三合一系的研究。哲學與文化,34(5),61-74。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建春(2007)。高職輪調式建教班機械群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梓辰(200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劉乃瑛(2005)。工作家庭連結、工作家庭衝突、工作滿足與家人關係的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劉宇軒(2008)。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體育組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及行政效能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劉科妤(2008)。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職場實習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美容科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焜輝(1984)。國中教師學校壓力狀況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摘,14,297-307。
劉慧敏(2011)。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劉錦燕(2007)。高科技產業人員工作壓力、壓力因應行為、組織賦權與憂鬱程度相關性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滕春興(1973)。我國教育計畫中建教合作制度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蔡玉欽(2011)。幼兒園教保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及家庭支持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蔡玉瑟、張妤婷、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學報,20(1),63-87。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蔡榮凱(2010)。青少年的父母管教、情緒調節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鄭麗珍(2006)。家庭情緒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鄧士陞(2012)。國中住宿生的家庭支持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普門中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鄧芬姬(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新睦書局。
蕭錫錡(1993)。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161-177。賴素漪(2007)。臺灣南區美髮從業人員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戴嘉頤、林惠雅(2007)。青少年知覺父母共親職、母親教養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中華家政學刊,45,21-38。
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謝松熏(2012)。工作對家庭衝突、家庭滿意及幸福感的關係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謝秋嬋(2008)。大學生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謝清秀、張育銘(2005),影響美髮從業人員工作滿意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8,57-75。鍾瑞國(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藍敏慧(1973)。論建教合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3,50-55。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魏群、楊學軍、李英華、孟憲鵬、蘇穎、劉赫等人(2008)。北京市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9(2),132-143。
羅大涵(1986)。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與檢討。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4(1),32-33。蘇姵禎(2012)。彰雲地區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蘇慧玲(2002)。服務業建教合作支持系統對員工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慧玲、陳穎峰、趙必孝、凌雅慧(2003)。服務業建教合作支持系統與個人特性對員工組織諾與離職傾向的情境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3),39-64。鐘國川(2004)。北部地區美髮從業人員生涯動機、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 (2004). 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5(2), 75-96.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Andrew & Withey (1976).Social indicatora of well-being. New York : Rutledge.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 Methuen.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1, 1255-1261.
Arkoff (1979).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 Rutledge.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ian, Y. (1994). Guanxi and the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40, 971-999.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rown, S. L. (2006). Family structure transitions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Demography, 43(3), 447-46 1.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2, 664-678.
Bowlby, J.(1969/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e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5-33.
Cannon, W.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2nd ed., 1939). New York : Norton.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4).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In K. Bartholomew & D. Pen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53-90).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t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 11-28.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8). 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 collar stress. In CL Cooper & Payne. R. (eds.). Stres at work (pp. 81-105). New York:John Wiley.
Costa, P. T. Jr., & McCrea,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ng :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re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Simpson, K. S.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ppraisals and coping efficacy as mediators of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8(2), 141-149.
Curtis, A. J. (2000).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Routledge.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 Myers, D. G. (1995). Who is happy ? Psychology Science, 6, 10-19.
Diener, E., Shu, E. N.,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Evans, Rupert. (1979). 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 Merril.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281-291.
French,J. R., & Kahn, R. L. (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8, 1-47.
Furnham, A., & Cheng, H. (2000).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5, 463-470.
Good, C. V. (Ed.). (1973). Dicit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Inc.
Grant Vallone , E. J., & Donaldson, S. I. (2001). Consequenc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on employee well-being over time. Work & Stress ,15, 214-226.
Greenhaus, J. H., Bedeian, A. G., & Mossholder, K.W (1987). Work experiences, job performance, and feelings of personal and family well-be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1, 200-215.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 dyna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cial Psychology, 57, 731-739.
House, J. S. (1974).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5, 12-27.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 Scott, Freshman.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s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Jex, S. M. (1998). Ste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Karasek, R. A. (1979). Job demand,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85-315.
Karch, B. (2000). Mentel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workplace and beyond. Health Promotion: Global Perspectives, 3(5), 1-18.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2), 121-140.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02.
Lazarus, R. S. (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 McGraw 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 Harper & Row.
McGrath, P. (1976). The hen or the egg? Which comes First-antisocial emotional disorders or reading dis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cational Psychology, 49, 226-238.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MD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413.
Mitchell, E.F.(1977). Coope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 Methods and Problem. Boston:Allan & Bocon.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s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Pearson, L. C., & Moomaw, R. H.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Ryan, R. M., & Deci, E. I.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e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66.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Sarvimaki, A., &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4), 1025-1033.
Selye (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 McGraw-Mill.
Selye, H. (1976). Stress in health and disease. Reading, MA: Butterworth.
Shek, D. T. L. (199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ng Kong adolescent’s and parents’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9(4), 389-409.
Shen, D. T. L. (1997).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ly functioning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8, 467-479.
Stanford, S. C., & Salmon, P. (1993). Stress: From synapse to syndrome. London: Academic Press.
Stone, M. J., & Kozma, A. (1980). Issues relating to the us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constructs employed by psychologis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11, 269-281.
Taylor, S. E. (1999).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 McGraw-Hill.
Wierson, M., Forehand, R., & McCombs, A.(1988).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adolescent functioning to parent-reported and adolescent- 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6(6), 707-718.
Wilson, W. (1976). Correlates of 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Yan, Y. (1996). The culture of guanxi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The China Journal, 35,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