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秋雅(譯)(2010)。嬰幼兒的讀寫發展:0―8歲的反省式與文教學(原作者:B. Otto)。台北:華
藤文化。
江淑雯(2008)。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江文瑜、黃宣範(2000年10月10日)。通用拼音利於與世界接軌。自由時報。2012年5月1日,取自
www.dang.idv.tw/2004/20041021.htm。
吳芊儀(2011)。家庭閱讀環境、幼兒行為調節與語文智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新北。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
李欣蓉(2012年2月)。長篇大論,不如圖像組織說明。愛.教育期刊,14-15。
李松澤(2012年1月30日)。健康主題館:伊阿呀 臭乳呆 寶貝大雞慢啼?。聯合報,健康D2版。
李連珠(譯)(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原作者:Ken Goodman)台北:信誼。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等(譯),黃光雄主譯校閱(2008)。質性教育研究
(原作者:R. C. Bogdan & S. K. Biklen)。嘉義:濤石。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 L. E . Berk & A.
Winsler)。台北:心理。
谷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原作者:D. K.Lisbeth)。台
北:心理。
谷瑞勉(2010)。幼兒文學與教學。台北:心理。
呂筱嬋(2012年4月1日)。和誠品合作,蚵寮國小瘋樂讀。聯合報,B1版。
呂美娟、施青豐、李玉錦(譯)(2002)。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原作者:J. L. Bigge & C. S.
Stump)。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公司。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依樺(2009)。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
家庭研究所,台北。
林美珍(譯)(2004)。兒童認知發展:概念與應用(原作者:R. S. Siegler & M. W.
Alibali)。台北:心理。
林麗玉(2008年09月19日)。早餐不夠不均衡 學童注意力不集中 脾氣暴躁。中廣新聞網。2011年3月
27日,取自www.bcc.com.tw。
林麗卿(2005)。全語文新思維的來龍去脈。載於林麗卿總校閱,全語文的新思維(1-30頁),台北:
華騰。
周儒、王昭湄(2001)。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中等教育,52(2),20-39。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著:K. S. Goodman)。台北:心理。
洪蘭(2011)。閱讀改變大腦。學前教育期刊,34(1),6-8。
施麗雅(2001)。幼稚園全語言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
秦麗花、邱上真(2001)。Vygotsky的中介讀寫教學模式在國小資源班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學報,16(1),89-110。
黃月美 、林惠君(譯),盧美貴總校閱(2008)。幼教理論及其實踐對話。(原作者:C. G.
Mooney)。台北:華騰文化。
黃玉蓮(2011)。機構托育品質與經濟弱勢幼兒身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黃怡瑛(2009)。家長背景與居住地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
黃繼仁(1997)。美國小學全語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陳幸伶(2012)。尋找有故事、會說故事的人。學前教育,35(1),54-59。
陳俞君(2010)。突破閱讀困難:理論與實務。載於陳俞君(主編),讀寫萌發-從口語到書面語(75-
102頁),台北:心理。
陳惠茹、張鑑如(2011)。指讀及文字討論之共讀方式對幼兒認字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2),377-396。
陶英琪、羅文喬譯(2009)。嬰幼兒發展(原作者:J. T. Smith)。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鑑如、善雲(譯)(2007)。幼兒語言與讀寫課室觀察工具集-使用指南。(原作者:M. W. Smith,
D. K. Dickinson, A. Sangeorge, & L. Anastasopoulos)。台北:心理。
張鑑如、劉惠美(2011)。親子共讀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心理學報,43(5),315-336。
曾世杰(2010)。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載於陳俞君(主編),注音與音韻覺識教學(103-128
頁)。台北:心理。
曾世杰、簡淑真(2006)。全語法爭議的文獻回顧:兼論其對弱勢學生之影響。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
(2),1-31。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鄧慧茹(2006)。學前教師閱讀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
鄭昭明(1987)。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一般介紹。現代教育,2(2),86-114。鄭雅丰(2005)。以全語教學提升幼兒讀寫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蔣承璇(2007)。一位全語言教師圖畫書運用及全語言理念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南。
蔡泯宜(2008)。全語理念應用於國小三年級讀寫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賴明貞(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讀性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111-127。薛曉華(譯)(1997)。全語言幼稚園(原作者:C. Raines , & R. J. Canady)。台北:光佑。
顏綺貞(2008)。鷹架幼兒書寫能力之行動研究-全語言取向的教室活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南。
羅亦超(譯)(2005)。心理學講座(原作者:L. S. Vygotsky)。台北:心理。
蘇雅珍(2003)。「全語言」閱讀教學策略之內涵。台灣教育期刊,624,65-68。
外文部分
Clay, M. M. (1975). What did I write? Beginning writing behaviour.
Auckland: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Dahl, K. L., & Freppon, P. A.(1995).A comparison of inner-city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the early grades in
skills-based and whole language classroom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30,
50-74.
Epstein, A. (2007). The intentional teacher: choosing the best strategies for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Washingtor, DC: NAEYC.
Goodman, K. S. (1989). Whole-Language research:Foundations and deve lopment.
The Elemantary School Journal, 90(2), 207-221.
Goodman, Y. (1986). 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Teale & Sulzby,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Norwood, NJ: Ablex.
Gathercole, S. E., & Baddeley, A. D.(1993).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 Hove,
U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Hill, S. E. & Nichols, S. ( 2006). Emergent literacy : symbols at work. In B.
Spode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p.153-165). New York: Macmillan.
Hockenberger, E. H., Goldstein, H., & Haas, L. S. (1999). Effects of commenting
during joint book reading by mothers with low S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 15-27.
Kuder,S. J.(2003).Teaching students wit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abilities.Bo-Ston, MA:Allyn & Bac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2009).Developing early literacy: Report of the
National Early Literacy Panel. Retrieved November 05, 2011, From hppt://www.
nifl.gov
Newman, J. & Church, S.(1990). Myths of whole language. The Reading Teacher, 44
(1), 20-26.
Symons, D. K.,Peterson, C.C., Slaughter, V., Roche, J., & Doyle, E. (2005).
Theory of Mind and mental state discourse during book reading and story-
telling task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81-102.
Teale, W. H., & Martinez, M. G. (1988). Getting on the right road: Bringing
books and young children together in the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44(1),
10-15.
Teale, W. H. & Sulzby, E. (Eds.)(1986).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Norwood, NJ: Ablex.
Vygotsky, L. S.(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