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9 07: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士玲
研究生(外文):Shih-Lin Huang
論文名稱:高職生國文科合作學習的認知與表現之差異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hinese class
指導教授:謝季宏謝季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ung Hsieh
口試委員:陳密桃孫國華
口試委員(外文):Mi-Tao ChenKuo-Hua Sun
口試日期:2015-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學習動機與態度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itude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要「成就每一個孩子」,必須先活化教學策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而合作學習即是活化教學的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職生國文科合作學習的現況,分析學生對於學習經驗的認知與表現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就讀於臺南市某私立高職女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73人與控制組60人,由同一位教師授課,分別實施合作學習與一般講述教學法一個學期,然後進行「學生學習經驗問卷調查」。問卷資料以成對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重要─表現度(IPA)分析,結果如下:
一、無論接受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實驗組,或是接受一般講述教學法的控制組,學生之重要性的認知都優於實際的表現度。
二、接受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組在「學習動機與態度」、「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和「師生關係」這三個構面之重要性的認知與接受一般講述教學法的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
三、接受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組在「學習動機與態度」和「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這二個構面之實際的表現度與接受一般講述教學法的控制組有極顯著差異,但在「師生關係」方面,兩組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四、經IPA分析發現兩組學生的重要性認知與實際表現度都落在第三象限低順位區的多為「學習動機與態度」,可推論此結果與這些成績在中後段的高職學生因長期挫敗,導致錯誤的自我歸因,自我價值感低落有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行政、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For students’ achievements of each child, the teaching strategy must be activat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activa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ch was implemented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ese class, and to analyze whether there is any differ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33 female students participated the study were taught by the same Chinese teacher for one semester in a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nan. In all students, 73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and the rest 60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traditional lecture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end of semester.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with Paired-Samples t-test,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Whether to accep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or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the importance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ones.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awareness i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collaboration skills and peer interaction"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 In actual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the “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 and "cooperation skills and peer interaction" as well in those two groups.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4. After IPA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awareness and actual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of two groups were classified the third quadrant which is the low priority section. This finding is relevant to misleading self-attribution and low self-worth due to long-term frustration for those vocationaln school students with low grade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applied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levant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策略、特色與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高職國文科在同一種教學法中學生之重要性的認知與實際的表現度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53
第二節 高職國文科在不同教學法中學生之重要性的認知與實際的表現度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59
第三節 以IPA分析高職學生在國文科整體學習經驗的認知與表現之優先順序 7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100
一、中文部分 100
二、英文部分 106
附錄 108
附錄一 合作學習教學設計 108
附錄二 補充講義 113
附錄三 學生學習經驗問卷 140


表2-1 韋納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18
表2-3 團體探究法之「團體探究計畫表」 27
表2-4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之比較表 28
表3-1 實驗變項 36
表3-2 統計方法 39
表3-3 學生學習經驗量表內容 41
表3-4 學生學習經驗重要性的認知KMO與Bartlett檢定 42
表3-6 學生學習經驗重要性的認知因素分析 44
表3-7 學生學習經驗實際的表現度因素分析 45
表4-1 控制組學生學習經驗的重要與表現檢定 54
表4-2 實驗組學生學習經驗的重要與表現檢定 56
表4-3 兩組學生在動機與態度之重要性的認知檢定 59
表4-4 兩組學生在動機與態度之實際的表現度檢定 61
表4-5 兩組學生在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之重要性的認知檢定 62
表4-6 兩組學生在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之實際的表現度檢定 63
表4-7 兩組學生在師生關係之重要性的認知檢定 64
表4-8 兩組學生在師生關係之實際的表現度檢定 65
表4-9 兩組學生的學習經驗認知與表現之比較表 65
表4-10 控制組與實驗組重要性的認知前5名比較表 77
表4-11 控制組與實驗組重要性的認知後5名比較表 78
表4-12 控制組與實驗組實際的表現度前5名比較表 79
表4-13 控制組與實驗組實際的表現度後5名比較表 80
表4-14 控制組與實驗組IPA第一象限題項比較表 81
表4-15 控制組與實驗組IPA第二象限題項比較表 83
表4-16 控制組與實驗組IPA第三象限題項比較表 85
表4-17 控制組與實驗組IPA第四象限題項比較表 85
表4-18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整理 86
表4-19 IPA分析結果整理 87


圖2-1 Vygotsky潛能發展區理論。 10
圖2-2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圖示 16
圖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2 研究流程圖 48
圖3-3 重要 ─ 表現程度分析矩陣圖 52
圖4-1 控制組學生學習經驗IPA分析 70
圖4-2 實驗組學生學習經驗IPA分析 76

一、中文部分
丁翠鈺 (2014)。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對數學學習態度與成效之影響-以某國中一年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毛炳楠 (2005)。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鷹架策略分析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王文科 (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亭茵 (2002)。師範院校師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王家福 (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王鏡淑 (2012)。STAD合作學習法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江麗君 (2004)。結合合作學習與資訊科技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吳典航 (2014)。政府政策、環境知識、環境價值觀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間之關係研究-以大葉大學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吳毓瑩 (1996)。量表奇偶點數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第二期:5-34。
李昭憲 (2003)。國小實驗課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李淑如 (2005)。合作學習法運用於高職商業概論教學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李嘉祥 (199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杜聲峰 (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臺北:遠流。
林己超 (2008)。高職電機科「電子學實習」課程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林孟恬 (2009)。運用合作學習於Yosakoi索朗節之行動研究-以三民高中102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詩音 (2010)。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體重控制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洪蓉宜 (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班論文,彰化。
范素梅 (2009)。合作學習教學法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職美容科美姿美儀課程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徐敏芳 (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之學習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徐詩婷 (2014)。學歷與企業實習之反訊號行為之經濟分析─以台灣十三所大學財金系、資管系與電機系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徐韻涵 (2014)。提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能力之行動研究: 二十以內整數加減法。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組碩士論文,臺北。
張亞敬 (2014)。國中數學初任教師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美珍 (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張雅雯 (2003)。合作學習對於高職英語學習成就、動機、及社會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娟等(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張新仁編)。臺北市:心理。
張稚美 (2001)。以鷹架落實多元智慧論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精神。文教新潮,6(4)。
張夢萍 (2014)。學習共同體結合合作學習策略於高級職業學校數學解題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教育部 (2013)。102學年度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教學百寶箱。教室教學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網站。檢索日期2015年2月8日。網址:http://www.coop.ntue.edu.tw/index.php
教育部 (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網站。檢索日期2015年2月8日。網址:http://12basic.edu.tw/index.php
曹美惠 (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莊曉琪 (2004)。遊客對澎湖國家風景區解說媒體服務之滿意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
許惠茹 (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許詠惠 (2015)。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以國中數學領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郭品妘 (2015)。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中生對中音直笛之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陳玉芬 (2015)。以行動研究探討高職觀光科學生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
陳玉娟 (2009)。「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幼稚園服務品質之研究。教育測論壇,12(4), 153-177。
陳志佳 (2015)。數位教材融入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合作技巧影響之研究。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陳佩真 (2014)。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幾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玟里 (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陳恩慈 (2015)。以小組積分競賽進行合作學習教學在「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單元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陳雅蕙 (2015)。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論文,臺南。
陳寬裕,王正華 (201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藝萍 (2011)。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法對高職生之英文閱讀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彭蘭晴 (2006)。電子產業從業人員對環境議題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怡禎 (2013)。實施合作學習於國小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六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北。
黃俊程 (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臺北。
黃建瑜 (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惠娥 (2010)。合作學習應用高職經濟與商業環境課程之研究-以財金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廖杏瑜 (2015)。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上之行動研究。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劉自強 (2007)。合作學習對同儕互動表現的影響─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劉志文 (2012)。以遊戲為媒材之合作學習方案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彰化。
劉秀孌 (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一英文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離島高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麗芳 (2005)。臺中市國小及國中學生運動安全行為之研究─以豐原區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歐 翼 (2015)。合作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效的關係-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蔡博昆 (2011)。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人際關係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蔣佩真 (2002)。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蔣恩芬 (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鄭秀珍 (2010)。合作學習STAD模式對數學學習態度與同儕互動之探討-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臺北。
盧瑞珍 (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臺北。
親子天下 (2015)。認識翻轉教育。親子天下翻轉教育Flip‧Education 網站。檢索日期2015年2月27日。網址: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dex
謝幸蓁 (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促進糖尿病高危險群自我照顧行為之工作流程及成效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簡妙娟 (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簡妙娟 (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6-436 頁)。臺北市:心理。
蘇育賢 (2005)。影響教師在網路學習平台上知識與教材分享意圖之因素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蘇柏瑎 (2013)。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Bruner, J (1995)。教育的歷程:文化心理學的觀點。(邵瑞珍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60)。
Cazden, C. B. (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蔡敏玲、彭海燕譯)。臺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

二、英文部分
Barsky, J.D. and Labagh, R. (1992) Strategy for customer satisfaction.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3, 32-40.
Bodrova, E. & Leong, D. J.(1996).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Cohen,E.G.(1994).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 Conditions for productive small group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1), 1-35.
Damon,W.(1984). Peer education: The untapped potentia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 331-343.
Hamachek D. (1987)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postul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rocesses In J. Glover & R. Ronning (Eds).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 159 -182) New York: Plenum Press
Slavin,R.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N.J. : Prentice Hall.
Slavin,R.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2th ed). N. J.: Prentice Hall.
Weiner, B. (1982).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causal ascriptions. In M.S. Clark & S. T. Fiske (Eds.), Affect and Cognition. Hillsi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