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4: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勤倫
研究生(外文):Siao,Chin-Lun
論文名稱: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五行」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Yin Yang Wu Sing in Jhong-Shu Dong’s "Chun Qiu Fan Lu"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s
指導教授:黎惟東黎惟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Wei-Dong
口試委員:李志勇黎惟東周林靜
口試委員(外文):Li,Zhi-YongLi,Wei-DongZhou,Lin-Jing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陰陽五行董仲舒春秋繁露
外文關鍵詞:Yin Yang Wu SingJhong-Shu DongChun Qiu Fan L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中國的思想史中,「陰陽五行」是很重要的思想,而且起源甚早。但在先秦時期,兩者的關係並不十分密切,可視為兩條不同的思想進路。直至戰國鄒衍將其整合、匯通,才成為一家之言,「五德終始說」為其代表學說。
此「陰陽五行」思想,在漢代經過董仲舒有系統的整合和發展之後,使得當時受到甚大的影響。自此「陰陽五行」在中國思想中紮下厚實的根基。但董仲舒作為儒者,跟陰陽家畢竟不相同,他卻在其著作中大量吸收和採用陰陽家的思想,尤其是「陰陽五行」之說,其中緣由實值得吾人探究。
自從「陰陽五行」影響至現代以來,這種影響多有疵議。這類疵議主要由五四新文化運動而起,於是在近代中國人心目之中,「陰陽五行」被視為是迷信的思想,故一般人都避而不談。究其實,「陰陽五行」思想雖然有其神祕性和宗教的色彩,但同時有其合理之處,不該僅以迷信而嗤之以鼻。因此客觀地理解董子的「陰陽五行」思想在漢代興起的緣由、脈絡、意涵、影響,並嚴謹的加以檢討,將有助吾人了解他「陰陽五行」的思想,在現今社會是否仍只為一種迷信,更能夠進一步地吸取其養分,並將之轉化為合理的、適合現代社會的哲學資糧,使之成為更有時代意義的思想,開顯出「陰陽五行」之現代價值。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陰陽五行」思想的起源及發展 --------------------------- 3
第一節 「陰陽」意義的起源與發展 -------------------------- 4
第二節 「五行」的起源與發展 ----------------------------- 17
第三章 漢代「陰陽五行」思想興起的因由及時代背景 ----------------- 24
第一節 政治背景 --------------------------------------- 25
第一節 學術思想背景 ----------------------------------- 29
第四章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之動機與目的 --------- 33
第一節 以服務儒家精神為目的 ----------------------------- 33
第二節 以「陰陽五行」建立價值判斷 ------------------------ 35
第五章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之認識方法及理論根基 --- 38
第一節 「陰陽五行」的認識方法 ---------------------------- 40
第二節 「陰陽五行」的理論根基 ---------------------------- 50
第六章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之應用及落實 --------- 59
第一節 「陰陽五行」在《春秋繁露》中的四種表現型式與其應用 ----- 59
第二節 四種型式建構之檢討 ------------------------------- 68
第七章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之現代意義與檢討 ------ 70
第八章 結論 ---------------------------------------------- 73
第一節 理論面向 ---------------------------------------- 73
第二節 時代意義面向 ------------------------------------ 74
參考書目 -------------------------------------------------- 76

一、古籍文獻:

宇克承:《易經正解》,(高雄鳳山:台灣易經學會,2000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出版社,1979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韋召 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余培林:《老子》,(臺北:三民書局,二版三刷,2010年)。
李生龍 注譯:《新譯墨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初版,民85年)。
黃錦鋐 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二版三刷,2009年)。
郭沫若、許維遹、聞一多 注譯:《管子集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六版四刷,2010年)。
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初版)。
張大可:《史記新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班固、顏師古:《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清.阮元校勘:《唐宋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二、學者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1954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何耿鏞編:《經學簡史》,(廈門:廈門大學,1993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民國57年,初版)。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67年,一版一印)。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9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適:《胡適全集》。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共三冊,(臺北市 : 學生書局,197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
唐晏:《兩漢三國學案》,(臺北市:仰哲出版社,民國76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1945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臺南:世一,197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馮樹勳:《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民國100年,初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洪氏出版社)。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劉筱紅:《神祕的五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59)。
蕭天石:《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墨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78年)。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增訂二版)。
羅光:《儒家哲學的體系續編》,(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初版)。
顧頡剛 等:《古史辯》,(臺北:藍燈文化,1993年)。

三、期刊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牟鐘鑑:〈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比較分析—兼論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潮〉,收錄於《哲
學研究》,第一期,1984年。
李宗桂:〈論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思想同異〉,收錄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四
期,1989﹒10。
余志平:〈董仲舒對陰陽五行之學的整合〉,收錄於《衡水學院學報》,第六期,
2009﹒12。
沈順福:〈鄒衍的陰陽五行說的政治內涵〉,收錄於《中國文化月刊》,第一百八
十八期,1995﹒6。
胡適:〈王充的論衡〉,刊載於《現代學生》,第四卷689 期。
胡化凱:〈簡論五行說演變與發展〉,收錄於《中國文化月刊》,1997﹒5。
徐文珊:〈儒家和五行的關係〉,收錄於《古史辯》第五冊,臺北市:藍燈文化,
1993年。
高鑫:〈從天道觀到道德信仰的建構—解析董仲舒的天道觀、人性論、道德信仰〉,
收錄於《金融教學與研究》,第五期,2007﹒10。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收錄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
2002﹒6。
陳德興:《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
國94年。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刊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卷。
梁惠卿:《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