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水心蓓(2003)。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6,253-272。
王克先(1972)。發展心理學新論。臺北市 : 正中。
王健次(1981)。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台北市:歐語出版社。
王宗騰(2013)。從幼兒園新課綱提擬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實施策略。大專體育,126,15-22。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檢索日期:2015 年7 月27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師資培育法」。檢索日期:2015 年7 月2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國民體育法」。檢索日期:2015 年7 月2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取自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4/12/101.10.5%E7%99%BC%E5%B8%83_%E5%B9%BC%E5%85%92%E5%9C%92%E6%95%99%E4%BF%9D%E6%B4%BB%E5%8B%95%E8%AA%B2%E7%A8%8B%E6%9A%AB%E8%A1%8C%E5%A4%A7%E7%B6%B1.pdf
江良規(1995)。體育原理新論。台北:臺灣商務。
吳靜惠(2005)。臺中市私立幼稚園教師自我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沈姍姍(2000)。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9, 28-31。沈連魁(2003)。幼兒體能遊戲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大專體育,65,19-24。林春妙、楊淑朱(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林生傳(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林書怡(2014)。教保服務人員在身體動作領域 之教學實務及專業成長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林怡妃(2010)。臺中縣市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林靜兒(2010)。動作技能學習於運動訓練上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林雯紅(2011)。教保員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新北市私立幼兒園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9448086051274304771林淑娥、林耀豐(2011)。體育教師自我效能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 172-181。林秀芳(2015)。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幸曼玲等(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台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周怡佑(2012)。教保服務人員參與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畫之專業成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施敬洲、劉佳哲、張碧峰、詹益欣 (2011)。融合教育下適應體育發展與方向。交大體育學刊,1, 121-131。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作者:Gallahue)。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年:1996)。
許愷芮(2013)。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實施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課程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士軍(1996)。知識社會下的管理與領導。世界經理文摘。22 ,44-54。陳美岐(2010)。幼兒園身體動作教學歷程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幼兒園大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陳正昌、張慶勳(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 : 新學林。
陳瓊玉(2012)。南投縣幼兒園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春琴(2011)。金門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美玉(2010)。屏東縣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市。陳雪芳(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莊絪婷(2010)。不同類型幼兒園教育訓練實施概況與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大學,台中市。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5)。「教育部統計處之103 學年各級學校名錄中的幼兒園名錄」。檢索日期:2015 年7 月27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school/103/k1_new.txt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學生安置情形統計」。檢索日期:2016 年6 月27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cls_A/stuA_city_All_cls_A_20160530.asp
教育部(1987)。幼兒課程標準。台北:中正書局。
曾曉苓(2005)。教保人員在職進修現況之研究-以苗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曾沈連魁(2011)。幼兒體能與遊戲 =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范熾文、張瑜(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8,94-118。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2010)。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幼兒教育年刊,21, 31-43溫金豐(2004)。新進專業人員的組織社會化戰術與組織認同之關係:工作經驗與成長需求強度的干擾效應。臺大管理論叢,15(2), 143-164。doi:10.6226/NTURM2004.15.2.143熊宗文(1996)。幼兒體能遊戲指導法。台北市:五洲。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2666520114440228349楊淑朱、林翠湄(譯) (2000)。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原作者:Weikart,Phyllis S.)。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7)。
賴品如(2015)。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課程專業能力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臺北市衛生局(2013)。兒童發展篩檢表中文版。http://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411&mid=1142&itemid=24839
蔣姿儀、林亞萱 (2013)。中部地區幼兒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之調查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 141-168。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3-19。蔡婉莎(2010)。中部地區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2937148669936961041蔡佩眞(2013)。融合教育中的學前教師特教專業知能、特教支援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4762661816445339515蔡美如(2011)。臺中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蘇婷玉(2014)。幼兒園教保人員幸福感、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3483707850158944115二、英文文獻
Downs, P., & Williams, T. (1994).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disabilities in activity settings: A European comparis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Quarterly, 11, 32-43.
Gallahue,D.L.,& Ozmun,J.C.(2002).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adolescents, adults(5th ed.).Singapore:McGraw-Hill.
Hackman, J. R. and Oldham, G. R. (1980).Work Redesign.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IL.Seefeldt, C. & Barbour, N. (199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NewYork: Marrill.
Lee, T. W., Ashford, S. J., Walsh, J. P. and Moday, R. T. ( 1992).Commitment propensity,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voluntary turnov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entry proces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 (1), 15-32.
Rigger, I. & Enoch(1989). Gender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er self-efficac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