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姓荀氏,名況,又稻孫卿,今之學者,荀卿與孫卿同稱。戰國中後期趙 人。氏先後游歷各國以王諸侯,曾師事虞卿等人,其所敬仰者為孔子。對於孟子, 則頗有微言。孟荀之學,同出孔子,而取舍各異,蓋因時代環境急遽變遷使然也。 楊大膺曰:荀子為儒家最篤實學者,學問廣博,集儒家之大成,故欲研究儒學,應 從荀子著手。(荀子學說研究),自全思想體系言,荀子享性惡,重人為。主張人 定勝天,創禮制,是一理智,實用之入為主義者。而對於人性論與天論,其主張尤 具創造性,前者主張化性導性,後者主張制天用天。 荀子以性惡論出名,亦因性惡論被貶。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氏認為人性本惡,生而好利疾惡,又有耳目口鼻之欲,若順此多欲之本性,必至 於爭奪殘賊,犯文亂理。然人之情性可賴師法禮義之教化(即入為工夫)使其歸於 善,故學說中又諄諄以矯情化性為言,以智明行修為教,可謂用心良苦也昔人之詆 毀,皆皮相之論也。 春秋戰國時代,乃一混亂之世,荀子之思想卸此時之產物。其性惡論產生之時 代背景及動機可以政冶、經濟、社會、文化四面言之。政治方面,氏目睹小戰爭、 大爭執,處於「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之環境中,「化性,隆禮義」之思想於 焉誕生。經濟方面,從經濟立場上,以為性是由於欲,有欲乃有求,個人求生存, 維持個人生命必然是自私,貪得;此種自私貪得,在社會目光看,是惡;以個人求 生存言,是生存競爭,所以會擾亂社會秩序;於是荀子以滿足人欲為手段,解決人 欲之橫流;欲無則惡消,釜底抽薪之法也。社會方面,由於貴族政制崩潰,庶民階 層崛起,所謂「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致「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人民無暇於禮義,舊制風俗極大破壞。荀子行萬里路 ;對於社會人事,觀察入微,所以對於環境感染、積偽為善,特予強調,對人性之 發展與可塑性,知之甚深。文化方面,由於平民崛起,有價值之學說思想應運而生 ,造成中國光輝燦爛之子學時代。荀子上承孔子學說予以具體之發揚,並與諸子百 家有淵源關係。對當代諸子作言近旨遠之批評。綜論荀子,其思想廣博,淵源廣大 ,性惡篇最具特色。(第一章) 荀子性論有其哲學基礎,一篇先秦諸儒之影響,一篇對天道之觀念。中國古代 哲人之所謂性也者,似乎是以自然論最為普遍,儒家論性始於孔子,「性相近,習 相遠,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乃論性之先河。子思中庸曰:「率性之謂道。」彼皆 以「自然」表示性之涵義,未論及善惡。告子嘗學於孟子,其論性理曰:「人性易 變,無分於善不善。」自成一家之言。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主張性善。荀子則 立論與孟子異,主張性惡,明性偽之分。荀子對性所下之定義為人生而具有不待教 化之性質,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具體內容為:人性包含情、欲,不台知 能,但不否認求知之智慧或獲得能力之潛能。性包含感官基本能力。即飢欲食,寒 欲衣,勞欲息,此「生理之欲望」,好利惡害,指「心理之反應」,目辨黑白美惡 等,「感官之本能」也。人性既充滿欲求,自然求其滿足,在無知情況下,盲目試 誤,造成人與人之爭奪,順此發展,導致混亂,毀滅而成為「惡」。此人性之動物 性也。此外性有可塑性,普遍性。荀子又以「禮義之偽」之為善,反證「人性之惡 」。荀子之所謂天,是無意志者,是遵循一定乏自然法則而生長消長,永遠不變者 ,因今日科學眼光觀之,高明而正確。荀子性惡說明性偏之分,偽者人為也,而其 天人思想正在強調人為之要,天固不能有意志降禍福於人,但對於人生有影響,而 或為禍或為福,全出於入之能否善為利用。故荀子主張以人力制天用天,一切禮義 法度亦祇賴人以創造。此天道觀念為荀子學說之一基本觀點、亦為性惡說之哲學基 礎。(第二章) 荀子所持以論性之態度,是「不論聖人之所以生,而主觀論聖人之所能生。」 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因此荀子人性本論乃從善惡二面立論,善面以「偽」代之,惡面則為人性之本真 。故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 能,可享而成之在人者請之偽,是性偏之分也。」其談人性,或眉人之本性言,或 從妊肚言,或自節性言,或因比較言。 就本性言,孟、荀對於「人性」一詞之概念不統一,結果孟荀之爭辯自不一致 。孟子堅持「君子防性,仁義禮智根於心,」而荀子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 之偽。」一指人之特性,一指人之本性。人性無論天性或特性,以其本身而論無所 謂善惡,善惡發生於入性之作用。荀子善惡判斷之標準,是以國家治亂社會安危區 分。荀子雖認人性屬惡,此乃從行為結果上言。故主張性可以「化」。 就化性言,部人性之疏導也。化性方法。政治方面,主張分職定分,信賞必罰 。經濟方面,十張導慾、養慾。教育方面重視環境、師友與積習,主有恆與專一。 化性材料,最重要者為禮、樂,此外,倘有請,書與春秋。勸學篇曰:「學惡乎始 ?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正也………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 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化性之目標,在予性以知識、禮義與 能力,知道行道,亦即知禮行禮也。 就節性言,以心治性,性無知能、無是非,唯求情慾本能之滿足,而心習禮義 ,對本性之諸要求,加以選擇,合理而可能者,採取行動,予以滿足,反是則予以 禁止、壓制,即心可以節性。 自比較言,荀子性惡篇中,數評孟子之性善,可見確是為孟子性善說而發。荀 子與孟子同屬儒家,而論人性,其言所不同者,一則言:「人性善。」一則曰:「 人性惡。」實則,二人所用名言雖相反,其義可相通,究其實際,求善之心同。 性惡,或從人欲之惡證之,或從禮義之偽論證也。(第三章) 由於性惡說末充分為後代所認識,故多所誤解。平心而論,氏以人性屬自然產 拗,歸於「非善」,並無不當,然自「非善」認為「不善」,又名之為「惡」則蒙 韓愈大醇小疵之評,亦屬公允。從教育觀點,自化性立場說明,氏之所以言「惡」 ,意在強調後天修為之「化」,在說明「善」在於「偽」,則「惡」字自有其用意 ;故自「化性」立場言,氏之理論,尚可採取,而氏對化性方法之提示,既詳盡又 可行,確屬一大貢獻。(第四章) 性之屬善屬惡,充其量就發展立場言,為可善可惡;如必趨於善或必人於惡尤 不可能,唯有可善可惡,教化始有功用。(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