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銘偉
研究生(外文):Ming-Wei , Lin
論文名稱:香港主權過渡期間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角色功能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Role Function of Xinhua Newsagency Hong Kong Branch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Hong Kong''s Sovereignty
指導教授:張顯超張顯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n- Chao ,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9
中文關鍵詞: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
外文關鍵詞:Xinhua Newsagency Hong Kong Bran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基於對香港未來的不確定,英國與中共雙方展開一系列磋商與談判,以解決其前途問題。八五年雙方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其中載明中共在九七後恢復香港主權,香港正式進入所謂過渡期。但毋庸置疑地,儘管中共承諾在香港設立特別行政區,中共仍對香港仍具相當的影響力。就中共而言,它仍不願因政權轉移而破壞香港的繁榮與穩定。所以,為求平穩過渡以及符合港人治港,都需中、英、港三方在多方面的合作,例如表現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英土地委員會與基本法的起草工作等方面。
但依舊有許多不明朗因素,使得中共運用各種措施手段,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以發揮其影響力。而在香港的港澳工作委員會(港澳工委),以新華社香港分社作掩護身分,而且一直扮演不容忽視的關鍵性角色。其組織架構與職能地位,隨著香港前途問題談判與其後續發展,也因應擴大與提昇,並直接向中共中央政府與黨中央負責;在另一方面,香港分社的外交職能也表現與中共外交部駐外領事館的相同功能。
因此,香港分社已不再是一般的通訊社,隨著時局、歷史的發展演變,其職能地位與運作模式已成為中共政治體系中一個特殊狀況,尤其在香港主權過渡期間所發揮的角色功能。在中共不諱言地說解決「台灣問題」就是「香港模式」下,認真面對九七後已轉變的情勢,研究香港分社的運作模式與其適用台灣之可能性,或許能讓我方作更多的預防性措施。
Owing to the uncertainty o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 the British and China held a series of consultations and negotiations tosolve the puzzle , which formed an ensuring chaos .When China and British exchanged instruments of ratification of the Sino -Britishjoint declaration on May 27,1985 , Hong Kong officially entered the transition of China sovereignty in 1997 .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re would be no doubt that China had an affect on Hong Kong ,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prepared to take backthe sovereignty over the territory-despite of the political promise made by the PRC that Hong Kong , a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of China (SAR), would run its own system .
As far as the PRC was concerned , there were no signs that the PRC wanted HongKong administration to become a "lame duck" , for that would seriously influence Hong Kong''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 So , in orderto achieve a smooth transitionan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ept of "Hong Kong run by Hong Kong people" , there were a lotof areas requiring cooperation among British , China and Hong Kong . Except for the diplomatic groups-the Joint Liaison Group for consult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 and the Land Commission to keep an eye on the sale of land in Hong Kong, the PRC had also appointed the draft work of the SAR Basic Law .
Bu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 lots of uncertainty wereremained behind . Amidst much uncertainty , it''s natural for the PRC that any of the measures were be exerted in Hong Kong ,which indeed they did in the political , economic , social , and even cultural areas . Obviously , no serious discussion of the PRC political influence in Hong Kong can ignore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 Officially the CCP in Hong Kong is called the Hong Kong Macau Work Committee(HMWC). It has always been headed by the director the Xinhua Newsagency , Hong Kong Branch , which had announced that it''s one department of China''s state council . In mid-1985 the news section moved out of Xinhua''s Hong Kong Branch headquarter , and it had been reorganised -aside from the newsagency , it had set up over 10 departments , including Taiwan Affairs Department . Because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it was perceived by some in Hong Kong as potentially an alternative to the colony government . On the other hand , in countries with which the PRC has no formal diplomatic ties , Xinhua bureaus have often been de facto embassies and nowhere has this quasi-official status been more special than in Hong Kong .Actually , ever since 1947 , Xinhua''s Hong Kong Branch has operated as Beijing''s consular representative .
Therefore , Xinhua''s Hong Kong Branch is no more newsagency . The status it has possessed and the operation it has formed has been a special model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s , it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Hong Kong''s sovereignty , We have no other alternative but to recognizing the existence of Xinhua''s Hong Kong Branch because we can''t deny the fact that the political slogan -the answer to solve Taiwan problem will be the Hong Kong''s model , as the PRC said . Only by facing altered circumstance after 1997 can we accumulate more precautions . However , to research the operation model of Xinhua''s Hong Kong Branc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owards Taiwan might be one of them .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1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文獻探討………………………………………………………………….4
第二章 北京新華總社與香港分社的關係……………………………….5
第一節 中共與新華社的關係…………………………………………………….5
一、中共報業理念、特性與控制…………………………………………….6
二、新華社的沿革…………………………………………………………….9
三、新華社的組織架構………………………………………………………12
第二節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組織…………………………………………………14
一、成立背景…………………………………………………………………14
二、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成立…………………………………………………15
三、新華社香港分社各時期的演變………………………………………..17
四、九七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組織架構…………………………………..21
第三節 香港分社和北京新華社的關係與在港情報單位的互動……………….24
一、香港分社和北京新華社的關係………………………………………..23
二、香港分社與中共在港情報單位的互動………………………………..25
第三章 九七前中共主要治港機構……………………………………….30
第一節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與外交部涉港處理單位………………….30
一、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30
二、外交部處理香港事務單位……………………………………………..30
第二節 國務院港澳辦公室……………………………………………………..32
一、成立背景………………………………………………………………..32
二、港澳辦的發展…………………………………………………………..33
三、港澳辦的主要職能……………………………………………………..34
第三節 港澳工作委員會(港澳工委)………………………………………..35
一、中共黨組織在香港的工作發展………………………………………..35
二、港澳工委在黨內級別和地位…………………………………………..37
三、港澳工委內部組織分工………………………………………………..40
第四章 九七前香港分社的涉外事務與主要活動…………………….43
第一節 九七前香港分社的涉外事務…………………………………………..43
一、與港英政府政治顧問聯繫交涉的工作…………………………….…..43
二、外交宣傳(含安全保衛工作)………………………………………...44
三、參與中英香港前途談判………………………………………….…....44
四、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45
第二節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職能地位……………………………………………..45
一、從承認方面……………………………………………………………….46
二、從特權方面……………………………………………………………….46
三、從組織分工與職務方面………………………………………………….47
第三節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主要活動…………………………………………….47
一、管理在港中資機構……………………………………………………….48
二、對台工作………………………………………………………………….49
三、港澳工作………………………………………………………………….52
第五章 中(共)英香港問題談判與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角色扮演……56
第一節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之階段性談判(1982\9-1985\5\27)………………57
第一項 中英階段性談判…………………………………………………….58
第二項 談判的核心問題…………………………………………………….61
第三項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角色…………………………………………….68
第二節 前過渡時期中英香港問題的合作與鬥爭(1985\5\28-1990\4\4)…..72
第一項 幾個核心的合作…………………………………………………….74
第二項 幾個核心的鬥爭…………………………………………………….83
第三項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角色…………………………………………….86
第三節 後過渡時期中英香港問題的爭拗與談判(1990\4\5-1997\6\30)……89
第一項 新機場建設計劃……………………………………………….……83
第二項 彭定康的政制改革……………………………………………….…93
第三項 中英關於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選舉安排的談判………………..98
第四項 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角色……………………………….………….111
第六章 九七後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職能調整………….…………....114
第一節 九七後中共在港黨委組織…………….……………………….………114
一、關於共黨的存在與角色是否寫入「基本法」的問題……………….115
二、九七後中共在港的黨委組織-香港工委…………………….………115
第二節 九七後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職能………………………………………..118
一、從法理層面看九七後香港分社「黨政合一」的地位………………..119
二、從實際功能面看香港分社從中央派駐機構轉為中央授權機構……..120
第三節 九七後新華社香港分社在香港對台灣的作用………………………….123
一、九七後中共對香港涉台問題的處理…………………………………..123
二、九七後香港分社在港對台的隱含意圖………………………………..127
一、中文部分
1、書籍
大陸情勢論叢,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91年6月
大陸情勢專題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編,中國新聞年鑑,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3年4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北平: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方積根、王光明,港澳新聞事業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7月
甘棠,中共陰影籠罩下的港澳問題,台北:光陸出版社,1988年11月
田弘茂主編,一九九七年過渡與台港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月
史深良,香港政制縱橫談,香港:三聯書局,1988年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事,新新聞文化出版,1995年8月
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3月
丘宏達、任孝琦主編,中共談判策略研究,台北:聯合報社,1987年10月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三民書局,1995年11月
石川羅生著、蕭志強譯,香港風暴-中國香港大衝突,財訊出版,1997年4月
石博,香港政改風雲錄,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港澳事務手冊,1993年5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大眾傳播法規彙編,1996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香港移交週年情勢之評析,1998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1998年8月
朱雲漢等著,一九九七前夕的香港政經形勢與臺港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2月
任慧文,中南海權力交班內幕,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7年2月
任慧文,鄧後權力交班內幕,書華出版,1997年4月
余家宏等編,新聞學簡明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明水,世界新聞傳播發展史,台北:大華晚報社,1975年7月
李豔編譯,Nicholas Eftimiades著,中國情報系統,明鏡出版,1998年8月
李後,回歸的歷程,香港:三聯書局,1997年4月
李怡,香港一九九七,商周文化,1996年7月
李曉莊著,董建華的特別顧問,明境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吉平,中英會談風雲錄,香港:星島日報,1997年6月
吳國光編,九七效應:香港、中國與太平洋,台北:遠景出版,1997年12月
何頻、高新,北京如何控制香港,明鏡出版,1998年12月
林聰標,「一九九七」前後中資企業在香港所扮演的政經角色及其對台灣可能的影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1995年
香港與中國-歷史文獻資料彙編,香港:華風書局,1981年12月
查良庸,「香港的前途」明報社評選,香港,明報有限公司,1984年5月
軒轅輅,新華社透視,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7年1月
袁求實編,香港回歸大事紀,香港:三聯書局,1997年8月
袁求實編,香港過渡時期重要文件彙編,香港:三聯書局,1997年8月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法務部調查局,1996年12月
梁上苑,中共在香港,香港:廣角鏡出版,1989年5月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下),台北:聯經出版,1997年1月
許之遠,一九九七香港之變,展承文化,1997年1月
國家機關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政府機構,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12月
陸永棣、劉子建,方方,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
陸恭蕙,香港高度自治與基本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9月
黃文娟,香港憲制與政治,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
黃枝連,香港走向二十一世紀:「華夏體系」與「太平洋時代」的探索,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陳弘毅,香港法律與香港政治,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90年4月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社會文化司編著,香港問題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5月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三民書局,1989年9月
張漢德、盧子建編著,政治改革何去何從,香港:金陵出版社,1984年
游禮毅譯,伊藤 潔著,香港的困擾,本土文化出版1997年7月
葉明德,香港政治制度及其改革問題,行政院港澳小組印行,1989年7月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時報出版,1999年6月
綠皮書,一九八七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香港政府出版,1987年
雷飛龍,中共對台商招徠與控制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計劃,1992年12月
廖光生,香港民主化的困境,允晨文化,1996年3月
劉慧卿,劉慧卿面對香港,香港:開放雜誌社,1991年11月
鄭宇碩編著,八十年代中期的香港,香港,大學出版印務公司,1985年
鄭赤淡,收回主權與香港前途,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2年
賴其之編,彭定康政改面面觀,香港:廣宇出版社,1992年
韓治政等編著,中共文化部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5月
嚴家其,中國大陸地區的政治制度,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1991年6月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2、期刊
王家棫,共匪新華通訊社,報學,第3卷第5期,1965年12月
「中英關於香港94/95選舉安排會談中幾個主要問題的真相」,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第205期,1994年4月
「中共治港班底漸露雛型」,香港:當代月刊,1993年7月15日
何伯施,「五大任務旨在控制」,香港:當代月刊,1991年10月15日
我黨我軍的第一部「新聞電台」-長征回憶片段,中共社會科學員新聞研究所編,新聞研究資料第一輯,1979年8月
余集文,「諮委:為操縱民意而設?」,香港:九十年代,1986年1月
余集文,「中共在香港--從地下組織到太上皇」,香港:九十年代,1991年7月
李久義,「中共新華通訊社和穆青其人」,中國大陸研究,第28卷第2期,1985年2月
社評,「評析英相梅傑訪問北京之行」,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10期,1991年10月
周柏均,「慷港人之慨:評析中英新機場財務的恩怨」,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第209期,1994年8月
承嬰,「中共進軍香港傳媒的藍圖」,香港:九十年代,1995年6月
「香港代議政治」,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第205期,1994年4月
香港問題要報,政大國關中心,第65期,1987年
胡守衡,中共新華通訊社的沿革及近況,報學,第5卷第9期,1977年12月
姜桂林,「新華社在文革中的人事變遷」,東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70年7月
陳文鴻,「整個港澳工作的人事剖析」,香港:當代時事周刊,1990年2月3日
黃文放,「打開新華社新窗說亮話」,東周刊,第85期,1994年6月8日
黃文放,「我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生活工作的四十二年」,東周刊,第86期,1994年6月15日
黃文放,「新華分社獨特地位之形成」,東周刊,第88期,1994年6月29日
黃文放,「八字方針-『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東周刊,第89期,1994年7月6日
黃文放,「黃作梅社長被害真相」,東周刊,第91期,1994年7月20日
黃健,「香港新華社四年來的變化」,香港:當代月刊,1993年11月15日
黃康顯,「政權交替與新聞自由」,香港:信報財經月報,第204期,1994年3月
黃紹倫,「香港的移民現象和社安穩定」,明報月刊,1993年7月
曹靳,「中英機場爭拗的癥結」,香港:爭鳴,1994年12月
梁念恩,「中英就後過渡期問題醞釀新談判,鄧小平緊盯香港未來安定問題」香港:廣角鏡月刊,1991年2月
梁玉英,「『政改會談』後的中共對港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2期,1994年2月
梁玉英,「中共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2期,1993年2月
梁玉英,「香港的影子政府-新華社香港分社」,中國論壇,第31第8期,1991年5月
張文萍譯,John J. Karch著,共產世界的新聞及其功用,新聞學研究,第38期,1987年5月
張炳良,英國與中共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台北:兩岸事務性、功能性和政治性接觸談判研討會,1991年8月31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15期,1993年1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24期,1993年10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29期,1984年3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31期,1994年5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32期,1994年6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46期,1995年8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50期,1995年12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52期,1996年2月15日
港澳月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彙編,第57期,1996年7月15日
葉明德,「香港之民主化」,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6期,1992年6月
葉明德、梁玉英,「從香港新機場計劃會談看中共的談判習慣」,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9期,1991年9月
齊辛,「中英談判分歧所在」,七十年代,第165期,1983年9月
蔡子強,「立法局選舉兩大陣營的部署分析」,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第210期,1995年9月
鄧辛末,「香港新機場事件的分析」(上),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
3、報紙
香港華僑日報
香港明報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信報
香港文匯報
香港大公報
香港成報
人民日報
香港時報
南華早報
新華社
聯合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立早報
自由時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