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6 19: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窈瑜
研究生(外文):Xu, Yao-Yu
論文名稱:以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對國小學童七個習慣、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even Habits integrated in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on Elementary Students’ Seven Habits,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陳世佳陳世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hr-Jya
口試委員:林啟超楊正誠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ChauYang, Cheng-Cheng
口試日期:2012-06-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高效能者的七個習慣自我效能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Self-efficacyAcademic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1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科維(Covey)所提出的七個習慣(seven habits) 為基礎,將其融入英語教學課程中,研究者自行設計一系列的英語教學課程並進行教學實驗,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於七個習慣、自我效能、學習成就三方面之成效,進而提供未來國小英語教學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法,並以台中市某國小兩班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班級為24人,控制組為25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週的「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控制組則接受一般傳統英語教學。研究工具包括「國小學童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及「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評量」作為實驗處理前後之檢測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
一、實驗組學生在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上的得分和控制組學生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生在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上的得分和控制組學生無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學生在英語學習成就評量上的得分和控制組學生無顯著差異。
四、中分組學生在七個習慣上的得分,實驗組學生略優於控制組。
五、低分組與中分組學生在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上的得分,實驗組學生略優於控制組。
六、低分組學生在英語學習成就上的得分,實驗組學生略優於控制組。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供英語教師、班級導師、學校領導者、家長以及未來之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高效能者的七個習慣、自我效能、學習成就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roposed by Covey, this researcher integrated the seven habits into the elementary English curriculum, and designed a series of lessons.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even habits on students’ seven habits, self-efficacy and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groups was conducted. Two classes of fourth grades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24 stud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s 25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cepted ten weeks of English lessons with seven habit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accep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Self Scoring 7 Habits Profile, English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used as test instru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 Seven habit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dn’t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Self-efficacy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dn’t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dn’t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Middle-grouping student’s score of the seven habits wa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5. Low-grouping and middle-grouping student’s score of self-efficacy wa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 Low-grouping student’s score of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wa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nglish teachers, homeroom teachers, school lead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elf-efficacy, academic achievement

目次 i
表次 i i
圖次 i i i
附錄 i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原則領導與七個習慣原則 9
第二節 七個習慣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七個習慣教學融入流程、步驟與相關資料 27
第四節 自我效能理論 31
第五節 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38
第六節 學習成就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樣本的同質性檢定 69
第二節 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之比較分析 72
第三節 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低、中、高分組之比較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3
一、中文部分 93
二、英文部分 99

表次
表2-1:七個習慣原則與思維模式 17
表2-2:七個習慣整合表 18
表2-3:七個習慣原則、技能與十項指標對照表 20
表2-4:弗里蒙特小學實施七個習慣之教學結果 23
表2-5:杜威小學實施七個習慣之教學結果 23
表2-6:七個習慣教學融入的流程、步驟與相關資料 29
表2-7:自我效能之研究整合表 39
表2-8:英語學習自我效能研究整合表 41
表2-9:學習成就定義表 43
表2-10:融入英語科課程對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47
表3-1:不等組前後測實驗研究表 51
表3-2: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模式之差異表 53
表3-3:研究樣本內容及人數統計 53
表3-4: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3-5: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預試問卷同質性考驗一覽表 56
表3-6:各層面的CRONBACH'S ALPHA值彙整表 57
表3-7: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58
表3-8: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問卷同質性考驗一覽表 58
表3-9:自編測驗內容表 59
表3-10:設計雙向細目表 61
表3-11:實驗課程之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65
表4-1:兩組學生七個習慣前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0
表4-2:兩組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1
表4-3:兩組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1
表4-4:兩組學生七個習慣自我記分前後測得分的平均數摘要表 72
表4-5:兩組學生七個習慣自我記分前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6:兩組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前後測得分的平均數摘要表 75
表4-7:兩組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前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8:兩組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評量前後測得分的平均數摘要表 77
表4-9:兩組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評量前後測共變數摘要表 77
表4-10:兩組學生七個習慣自我記分低、中、高分組比較分析 79
表4-11:兩組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低、中、高分組比較分析 81
表4-12:兩組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評量低、中、高分組比較分析 83

圖次
圖2-1:原則領導的四種層次 11
圖2-2:以原則為重心的學習環境之利害關係人 13
圖2-3:約瑟夫威爾士小學學生英語表現PAT結果(%) 24
圖2-4:約瑟夫威爾士小學四年級學生學業表現結果(%) 25
圖3-1:研究架構圖 49
圖3-2:教學流程 64
圖3-3:研究流程圖 67
圖4-1:實驗組七個習慣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79
圖4-2:控制組七個習慣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80
圖4-3:實驗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81
圖4-4:控制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82
圖4-5:實驗組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83
圖4-6:控制組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總分高低排序 84

附錄
附錄一 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 103
附錄二 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 104
附錄三 英語學習成就評量試卷 105
附錄四 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教案 107
附錄五 實驗組七個習慣、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前後測 134
附錄六 控制組七個習慣、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前後測 135
附錄七 七個習慣自我記分表原始分數前測基準遞增排序 136
附錄八 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前測基準遞增排序 137
附錄九 英語學習成就成績原始分數前測基準遞增排序 138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第14版)。台北市:五南。
王彩鈴(2004)。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王瓊珊(2003)。目標設定對於國中生自我效能及英語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雪梅(2005)。員工自我效能、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東森電視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呂孟宜(2008)。合作學習法對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呂衍慶(譯)(2010)。七個好習慣:與成功有約(兒童繪本版)(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 Sean Covey著)。臺北縣:明天國際圖書(原出版於2008年)。
吳明芬(2006)。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明隆(2010)。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3版)。台北:知城。
吳孟玲(2011)。影響國中生英語學業成就因素之探討──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吳清山、林天祐(2006)。七個習慣。教育研究月刊,146,147。
吳淑娟(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英語學業情緒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李介耀(2007)。國小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對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 家庭社經地位、 城鄉別、合作學習與自我效能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宜玲(2004)。南部地區製造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動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芷燕(2010)。意志力控制策略融入國中英語科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李宗謙(2006)。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及口語表現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淑雅(2002)。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
李姿青(2007)。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宜龍(2007)。自我效能、環境不確定性知覺與部屬效能:鼓舞與仁慈領導之調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周啟葶、程玉秀、宋秋美(2009)。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32(2),100。
周淑蕙(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自我效能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Robert G. Owens 著)。台北︰揚智(原出版於1998年)。
柯永河(2004)。習慣心理學(應用篇—習慣改變)。台北:張老師文化。
柯永河(2005)。習慣心理學之應用於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26。
姜雪影(譯)(2009)。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領導力教育的奇蹟(The Leader in Me, Stephen R. Covey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出版於2008年)。
洪福源(2006)。高中教師與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殷文(譯)(2010)。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The 8th Habit: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Stephen R. Covey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出版於2005年)。
徐新逸、黃麗鈴(1999)。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7-294。
徐炳勳(譯)(1998)。與領導有約(Principle: Centered Leadership, Stephen R. Covey著)。台北:天下文化(原出版於1990年)。
孫志麟(2009)。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市:學富。
孫敏芝(2010)。提昇兒童社會情緒能力之學習:美國 SEL 教育方案經驗之啟示。幼兒教保研究期刊,5,99-116。
許玉鳳(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全球視野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許玉芳(2008),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許秋芬(2004)。精神科護理人員照護層面自我效能與關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現代教育論壇,4,240-247。
莊石瑛(2004)。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基本能力。2012年1月14日檢索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4.php
教育部(2008)。教育部九十七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2012年1月19日檢索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194
教育部(2009)。教育部九十八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2012年1月19日檢索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195
教育部(2010)。教育部九十九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2012年1月19日檢索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225
教育部(2012)。國中教育會考之說明,確保學生學習品質,輔導學生適性入學。2012年6月9日檢索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5292&pages=0&keyword=%b0%ea%a4%a4%b1%d0%a8%7c%b7%7c%a6%d2
雪隆(2012)。培養好習慣好品德,巴生濱中落實7個習慣課程。星洲日報。2012年3月10日檢索自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81401?tid=6
張永福(2006)。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郁雯(2010)。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3),521-55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肇丰(1999)。近年來台灣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4(1),35-43。
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翼丞(2010)。臺中市國小教師情緒智慧、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郭姿蘭(2005)。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核心能力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會計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郭盈傑(2008)。教師希望感領導模式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陳慧珍、陳璵皙(2007)。教育之核心本質:品德培養與發展。研習資訊,149,141-151。
陳麗惠(2003)。歸因訓練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8)。97年英語課程綱要。2012年1月14日檢索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英語970526定稿(單冊).pdf。
黃淑凰(2005)。臺灣地區高中生早期英語學習經驗及其後續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惠汝(2006)。領導型態、自我效能與顧客導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集刊,16,383-486。
游麗蓉、龔心怡(2009)。當代動機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東海大學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8,321-342。
楊文玲(1989)。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台北。
楊文彥(2003)。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楊季蓁(2009)。目標設定對於國小學童英語拼讀及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家懿(2008)。主管領導行為、衝突管理風格與自我效能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學院,高雄。
萬金生(1999)。自我效能影響個人參與資訊委外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公營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詹雅琇(2009)。他山之石,可以為錯《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領導力教育的奇蹟》讀後感。北縣教育,69。81-83。
廖文韻(2008)。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高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劉信雄(199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劉義周、游清鑫、蔡佳泓、莊文忠(2008)。評鑑大學教學成效:工商業雇主最愛誰? 評鑑雙月刊,15,26-28。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立旭(2000)。組織氣候、組織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7-50。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賴美璇(2006)。動機調整策略融入英語科之教學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錢基蓮(譯)(2007)。與未來有約(The 6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you'll ever make, Sean Covey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出版於2006年)。
蕭惠雯(2005)。多元智慧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
謝宜樺(2009)。華人工作動機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
鍾枝蓉(2010)。國中生英語科課室目標結構、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北市北區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顧淑馨(譯)(2010)。與成功有約(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tephen R. Covey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出版於1990年)。

二、英文部分
Baile, S. M. & Collinwood, D.W. (2008). Organizational impact of the 7 habits on schools and colleges. Retrieved March, 17, 2012 from http://www.franklincoveyresearch.org/catalog/CFR080053_EDU_CasStu__v1.0.6_.pdf
Bandur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 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andura, A., & Schunk, D. H.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586–598.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2), 14-20.
Collinwood,D.(2009). Preliminary report on Quincy schools and the 7 habits.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Retrieved Jun, 22, 2011 from http://franklincoveyresearch.org/catalog/Preliminary_Report_on_Quincy_Schools_and_the_7_Habits.pdf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189-211.
Covey, S.R. (199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 New York: Fireside.
Covey, S.R.(2009). A school for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67(2).61-66.
Covey, F. (2010). Joseph Welsh Elementary School.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Retrieved Jun, 22, 2011 from http://franklincoveyresearch.org/catalog/Joseph welsh.pdf
FranklinCovey (2011). Self scoring 7 habits profile. Retrieved Jun, 27, 2011 from http://www.franklincovey.com/tc/resources/view/self7.
FranklinCovey (2011). The leader in me at fremont elementary school. Retrieved Jun, 27, 2011 from http://www.franklincoveyresearch.org/catalog/Fremont_ Elementary_School. pdf.
Hatch, D. (2011).What it is, how it is delivered, and the promising results it is
seeing. Retrieved Jun, 27, 2011 from www.theleaderinme.org/uploads/.../TLIM_
Description_and_Impact.pdf
Herron, C., Mills, N., & Pajares, F. (2006). A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anxiety:
Self-efficacy, anxie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reading and listening pro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9(2), 276-296.
Linnenbrink, E. A., & Pintrich, P. R. (2003).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9,119-137.
Lock,E.A. & Latham,G. P. (1990). 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ontice-Hall.
Martin, M.O., Mullis, I.V.S., & Foy, P. (2008).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Pajares, F., & Graham, L. (1999).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constructs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enter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4, 124-139.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logy, 82(1), 33-40.
Rita(2010年6月12日)。七個習慣夏令營。國語日報家庭版。2011年4月23日檢索自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489。
Romney, P. (2003).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5 questions every school should ask. Retrieved from http://www.romneyassociates.com/pdf/Closing_the_Achievement _Gap. pdf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 173-208.
Schunk, D. H. (1995).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7(2), 112-137.
Scrivner, C. (200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teacher attitude: A correlational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central University, Arizona. Retrieved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database(Publication No. AAT 3351416)
Shoemaker, B. (1991). Education 2000: Integrated Curriculum, Phi Delta Kappan,72(10),793-797.
Silvia, P. J. (2003).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optimal incompete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2, 237-249.
Skinner, E.A., Wellborn, J.G., & Connell, J.P. (1990). What it takes to do well in school and whether I've got it: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in children’s engagemen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2-32.
Zimmerman, B. J., & Bandura, A. (1994).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4), 845-862.
Zimmerman, B. J., Bonner, S., & Kovach, R. (1996).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7-50。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2. 劉義周、游清鑫、蔡佳泓、莊文忠(2008)。評鑑大學教學成效:工商業雇主最愛誰? 評鑑雙月刊,15,26-28。
3.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4.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集刊,16,383-486。
5. 陳慧珍、陳璵皙(2007)。教育之核心本質:品德培養與發展。研習資訊,149,141-151。
6. 張肇丰(1999)。近年來台灣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4(1),35-43。
7. 張郁雯(2010)。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3),521-550。
8. 徐新逸、黃麗鈴(1999)。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7-294。
9. 柯永河(2005)。習慣心理學之應用於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26。
10.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11. 周啟葶、程玉秀、宋秋美(2009)。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32(2),100。
12.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