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1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顧仁裕
研究生(外文):Ku Jen Yu
論文名稱:具電磁環境雜訊與射頻雜訊之量測理論與預防方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Measurement Theorem and Prevention ove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nvironment and RF Noise
指導教授:陳雍宗陳雍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y Iong-Zo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電信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8
中文關鍵詞:電磁相容性電磁干擾及射頻干擾
外文關鍵詞: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RFI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4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經由EMI/RFI原理之簡介與電波傳遞方式之探討為起始,進而探討當通訊條件,由於地點配置,地點環境與設備環境之差異時的問題,並提出研究解決外部干擾與內部干擾源所造成的方法。除此之外,本文中並論述通訊系統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所須知悉的步驟與設備,並以實際的量測數據,據以研究選擇通訊地點時的重要性。
In this thesis, the theory of EMI/REI and the propagation methods are investigated and introduced at the beginning. Moreover, the solution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ference sources with the difference condition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e the location, the environments and the equipment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 discussed. Besides, the thesis not only study the processes and the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interference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choose of the loc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lso analyzed by some physical measured data.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誌謝..........................vii
目錄..........................viii
圖目錄.........................x
表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目的.................. 1
1.2電波的傳遞................. 2
1.3干擾簡介.................. 3
1.4內容提要.................. 5
第二章 EMI量測原理與測量............... 7
2.1 EMI量測之重點與目標............ 7
2.2 EMI量測過程................ 7
2.2.1使用法利斯(FRIIS)傳輸方程式之計算法... 8
2.2.2標準天線比對法............. 15
第三章 EMI環境雜音量測............... 23
第四章 可識別的最小訊號及方位量測.......... 29
第五章 射頻干擾量測原理與量測過程 .......... 34
5.1射頻干擾RFI之簡介............. 34
5.2 RFI量測之重點與目標............ 37
5.3 RFI量測基本儀器之要求及其配備....... 37
5.3.1測試接收機 .............. 38
5.3.2頻譜分析儀 .............. 39
5.3.3測試用天線...............39
第六章 EMI/RFI的防治之道 .............. 41
6.1 EMI/RFI防治概述.............. 41
6.2 EMI/RFI干擾之分類與防治方法........ 43
6.2.1外部干擾................43
6.2.2內部干擾................45
第七章 結論 ..................... 46
參考文獻 ....................... 47

圖目錄

圖2.1發射功率校正工作方塊圖.............. 9
圖2.2圓形天線陣列示意圖................ 11
圖2.3第06、14號天線距離示意圖............ 12
圖2.4第01、17號天線距離示意圖............ 12
圖2.5傳輸路徑損失量測工作方塊圖 ........... 13
圖2.6圓型天線陣列中各組訊號走向示意圖(以第21號天線接收)16
圖2.7圓型天線陣列中各組訊號走向示意圖(以標準天線接收). 17
圖2.8使用標準天線量測接收訊號之工作方塊圖(單位:dBuv). 19
圖2.9第21號天線與圓形天線陣列天線係數比較圖..... 21
圖3.1校正工作方塊圖..................24
圖3.2系統增益之工作方塊圖...............24
圖3.3環境雜音強度量測工作方塊圖............26
圖3.4量測各日期之環境雜音強度列表...........27
圖4.1校正工作方塊圖..................29
圖4.2頻率及方位角之最小識別信號............32
圖4.3使用指向性天線執行可識別最小信號及方位量測方塊圖.33

表目錄

表1.1電波的分類與特性列表...............3
表2.1發射功率校正實際量測數據............. 9
表2.2量測數據與GWG、GWAF計算值列表........ 14
表2.3第21號天線接收數值紀錄............. 18
表2.4第21號天線接收數值紀錄............. 19
表2.5標準天線接收數值紀錄(dBμv)........... 20
表2.6標準天線接收數值紀錄(Ei)............ 20
表2.7第21號天線之天線係數.............. 21
表3.1環境雜音指數量測數據...............26
表3.2量測各日期之環境雜音強度列表...........27
表4.1各天線於各測試頻率之訊號量測紀錄.........30
表4.2頻率及方位角之最小識別信號............31
[1] 新浪科技名詞解釋專題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7-26/1400393039.shtml
[2] 電磁相容(EMC)小小家
http://www.emchome.net/sort.php/9
[3]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磁干擾專業委員會http://www.emicsee.com/
[4] 電子工程專輯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300547_617723_35669622.HTM
[5] 國軍某營區實際量測資料,1999
[6] Herkert , R.M.”Measuring and Modeling of Near and Far Field Antenna Factors,”199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C,pp..237-240
[7] 董光天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4年10月
[8] 葉治政,葉靖國.開關穩壓電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
[9] 錢振宇”產品的電磁相容設計與電源技術應用”,2003.4:54-56
[10] pong MH, Lee C M ”A method to measure EMI due to electric frield coupling on PCB Proceeding of”PCC’97,Japan 1997. 1007-10
[11] 錢照明 袁義生”開關電源EMI設計的現狀及發展(上、下)”電子產品世界 2003

[12] 沙占友”新型單片開關電源的設計與應用”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余一鳴。(2003)。軍隊社會化的理論與實際。復興崗學報。(77),219-246。
2.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勞工之友。(585),18-21。
3.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勞工之友。(585),18-21。
4. 吳毓琦。(1992)。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教園地。(42),21-25。
5. 吳毓琦。(1992)。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教園地。(42),21-25。
6. 李文進、簡伯丞。(2002)。空軍飛行員與地勤人員之生活適應狀況調查研究。空軍學術月刊。(545),93-101。
7. 李聲吼。(1997)。工作壓力管理。人力發展理論與實務月刊。45,26-36。
8. 李聲吼。(1997)。工作壓力管理。人力發展理論與實務月刊。45,26-36。
9. 李文進、簡伯丞。(2002)。空軍飛行員與地勤人員之生活適應狀況調查研究。空軍學術月刊。(545),93-101。
10. 任維廉。(2000)。公車駕駛員工作壓力模式之研究。都市交通季刊。15(2),1-14。
11. 任維廉。(2000)。公車駕駛員工作壓力模式之研究。都市交通季刊。15(2),1-14。
12. 余一鳴。(2003)。軍隊社會化的理論與實際。復興崗學報。(77),219-246。
13. 施蕙華、曾麗娟。(200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79),37-54。
14. 施蕙華、曾麗娟。(200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79),37-54。
15. 梁成明、羅新興。(2001)。國軍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2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