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伊岑
研究生(外文):Lu,I-Tsen
論文名稱:我國公部門契約性人力報酬及工作保障之研究-以勞工保險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remuneration and labor rights for the contractual employees in the public sector:the case of bureau of labor insurance in Taiwan
指導教授:顧慕晴顧慕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契約性人力勞保局報酬工作保障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0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近年來,隨著時代、環境、經濟型態的快速變遷,傳統金字塔式官僚組織已不足以因應人民要求政府「做得更多、花得更少」的需求。而隨著公務人力運用彈性化的潮流,進用契約性人力自是增進組織人力資源運用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以勞工保險局為例,針對契約性人力與常任文官之間的報酬如薪資、津貼及工作保障中的資遣制度與退職之退休金間的差異,透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及對研究個案的經驗進行訪談分析,進一步達成本研究的目的:一、瞭解公部門中的人力資源管理之概念、理論及相關發展。二、瞭解契約性人力的意義並透過個案機關以瞭解實務上的運作方式與產生問題。三、分析契約性人力有關報酬如薪資、津貼及工作保障中的資遣制度與退職之退休金等制度與永業化文官間差異?及是否可能造成影響人力留任之意願。四、分析個案機關的實務運用現況並進一步提出研究建議。
透過理論以及研究個案間的相互檢證後,本研究針對個案機關提出以下之建議:一、無論未來勞保局機關性質如何改變,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確保契約性人力之權益。二、為契約性人力設置發聲機制為其宣導權益。三、契約性人力之升遷應建立透明、公開之考核制度。其次,對公部門之建議為:一、主管人事制度機關應制訂同意各政府部門進用契約性人力之標準。二、加強宣導契約性人力所享有之權益保障及救濟程序。三、契約性人力之法源應儘速制訂。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 …………………………………………………………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20

第二章 文獻分析及理論基礎探討 …………………………………………… 22
第一節 文獻分析 ………………………………………………………… 23
第二節 契約性人力資源理論 …………………………………………… 31
第三節 組織承諾……………………………………………………………34
第四節 激勵理論 ………………………………………………………… 36
第五節 報酬及工作保障 ………………………………………………… 55

第三章 勞工保險局契約性人力運用之現況分析 …………………………… 61
第一節 勞工保險局組織架構職掌與機關性質 ………………………… 61
第二節 勞工保險局契約性人力運用之情形 …………………………… 77
第三節 契約性人力報酬與工作保障之制度 …………………………… 81

第四章 勞工保險局契約性人力運用之實證分析 .…………………………… 8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87
第二節 訪談資料分析 …………………….…………………………… 95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30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33

參考書目 ………………………………………………………………………… 135
附錄 ……………………………………………………………………………… 141

圖目次
圖1-1研究架構圖 ………………………………………………………………… 12
圖1-2研究流程圖 ………………………………………………………………… 19
圖2-1人類動機的一般認知型模 ………………………………………………… 39
圖2-2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 ………………………………………………… 43
圖2-3 Alderfer的ERG理論架構 ……………………………………………… 47
圖2-4 Alderfer的ERG需求,Maslow的五層級和Herzberg的兩因子理論之間的關係 …………………………………………………………………………… 48
圖2-5 Vroom的期望理論的激勵模式 ………………………………………… 50
圖2-6 Porter-Lawler的動機型模 ……………………………………………… 51
圖2-7 J. Stacy Adam公平理論模式 …………………………………………… 53
圖3-1勞委會組織架構職掌… …………………………………………………… 61
圖3-2勞工老年經濟保障體系 …………………………………………………… 75

表目次
表1-1激勵理論之整理 …………………………………………………………… 40
表1-2 Herzberg的激勵-保健二因子理論 …………………………………… 45
表3-1臺灣地區歷年人力資源調查重要結果民國 93 年至民國97年年平均… 63
表3-2勞保局組織沿革 …………………………………………………………… 64
表3-3勞保局組織系統橫表 ……………………………………………………… 65
表3-4勞保局業務表 …….……………………………………………………… 68
表3-5勞保單位數、被保險人數變動趨勢〈8 2年至9 7年止〉 ……………… 69
表3-6就業保險單位數、投保人數成長趨勢〈8 2年至9 7年止〉…………… 69
表3-7勞保現金給付趨勢(86年至97年止) …………………………………… 70
表3-8就業保險給付概況(92年至97年止) …………………………………… 70
表3-9墊償單位數、人數及金額(86年至97年止) …………………………… 71
表3-10農民健康保險投保人數及給付趨勢(86年至97年止) ……………… 72
表3-11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概況(84年至97年止) …………………………… 72
表3-12職業災害勞工保護補助趨勢(91年至97年止) ……………………… 73
表3-13勞工退休金提繳概況94年至97年止 …………………………………… 74
表3-14 國民年金給付項目 ……………………………………………………… 75
表4-1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 89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昭正、朱瑞淵譯,Danny L. Jorgensen原著(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江大樹,呂育誠,陳志瑋等譯,Donald E. Klingner & John Nalbandian原著(2004),《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9),《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與社會支出之研究》。台北:上海印刷廠。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軌跡:走過勞工保險55年》。台北:商周。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編印(2008),《勞工退休金業務專輯》。台北:勞保局。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江行全、陳啟光(2003),《政府改造》。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考銓研究報告(2003),《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範圍、甄選、權利及義務之研究》,92年度專題,朱愛群主持,台北:考試院。
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等譯,Earl Babbie原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財丁、林瑞發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2006),《組織行為》。台中:滄海書局。
林錦勝譯,McGregor Douglas原著(1969),《企業的人性面》。臺北:協志出版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怡珍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原著(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
許是祥譯,R. M. Hodgetts原著(1991),《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實務》。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莊靜怡譯,David A. de Vaus原著(2006),《社會研究法的設計》。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張潤書(2004),《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詹中原等(2000),《新公共管理: 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蔡良文(1999),《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市:五南。
趙其文(2001),《人事行政學:兼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二、期刊
王大宇(2009),〈當代激勵理論對空軍人才育留之省思〉,《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8期,頁84-107。
王維康、牛明山(2004),<提升國營事業經營績效>,《內部稽核》,第46期,頁29-34。
成之約(1999),<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33期,頁38-48。
朱愛群(2005),<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第1期,頁205-227。
呂育誠(2006),<約僱與臨時人員管理制度變革之研究>,《考銓季刊》,第46期,頁64-79。
林水波與陳志瑋(2000),<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2期,頁237-280。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7卷第4期,頁1049-1073。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第28卷第4期,頁45-52。
施能傑(2001),<彈性化職位設計與政府人力運用>,《人事月刊》,第189期,頁33-45。
施能傑演講、黃湘紋整理(2003),<政府改造與人事制度變革>,《人事月刊》,第36卷,第1期,頁5-11。
施能傑(2006),<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東吳政治學報》,第22期,頁1-46。
高永光(2004),<政府彈性用人制度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頁30-38。
陳金貴(1998),<結合效率與民主的人事政策:政府再造中人力再造計畫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28期,頁3-21。
陳金貴(2005),<政府改造對公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106期,頁15-21。
許南雄(1998),<各國政府組織員額精簡概說>,《人事月刊》,第27卷,第6期,頁29-35頁。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郭思禹等(2006),<官僚回應性與內部顧客關係管理:台北市政府市長信箱個案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2期,頁143~182。
許翠瑄(2003),<擦亮老字號招牌:再造國營事業新生命力的舵手>,《卓越雜誌》,第228期,頁34-35。
黃英忠、余德成、林營松等(1995),<組織氣候、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家庭因素、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間關係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員工為例>,人力資源學報,第5期。
趙甦成(2004),<兩岸國營事業改革人員權益變遷之比較>,《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1卷,第3期,頁65-101。
鄭伯燻(1993),<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關係:不同加權模式與差距模式之比較>,中華心理學刊,第35卷第1期,頁43-58。
賴家陽(2007),<我國國營事業人力鬆綁政策變遷之探討>,《人事月刊》,第44卷第6期,頁46-48。
三、論文
李亮宏(2005),《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彈性化與契約性人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明(2002),《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及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國軍憲兵幹部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佩瑜(2007),《公部門契約性人力研究--以台北縣政府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曾文秀(2003),《台北市立醫院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契約人力運用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淑芬(2006),《公部門契約性人力制度之研究-以教育部所屬社教館所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黃玉珍(2006),《政府機關契約人力之研究-以中央研究院從事非研究工作之人員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趙聚文(2006),《回任措施對員工外派回任後組織承諾的影響-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數》,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
鄢繼仙(1990),《國營事業使用暫時性工作安排之探討-以N公司使用之定期契約人員及外包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組織架構>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85f190
勞工保險局() http://www.bli.gov.tw/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貳、西文部份
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e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pp. 267-29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42-175..
Alderfer C.P,.(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9-21.
Berelson Bernard and Steiner, Gary A.,(1964)Human Behavior: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Finding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240.
Hoy, Wayne K. and Cecil G. Miskel 1987: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3rd ed.).New York:Random House:176.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72.
Kast, Fremont E and James E. Rosenzweig(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285
Luthans Fred (1973).Organizational Behavior(3rd ed.).New York:McGraw-Hill.1981;4th ed.1985:392
Maslow, A.H.(1969) Theory Z.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2), 31-47.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Penguin Books
Mayer, J.P. & Allen, N.J.(1987). A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 199-215
Mowday,R.T. ,Porter,L.W.,& Steer,R.M.(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s: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Y.:Academic Press,1982,P.220-221
Peters B. Guy(1996).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Fmerging Models.KS:University of Kansas.
Porter,L.W.,Steer,R.M.,&Boulian,R.V.(1974).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475-479.
Reichers,A.E.(1985). 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0(3),466-467.
Steers,R.M.(1977).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46-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大宇(2009),〈當代激勵理論對空軍人才育留之省思〉,《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8期,頁84-107。
2. 王大宇(2009),〈當代激勵理論對空軍人才育留之省思〉,《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8期,頁84-107。
3. 王維康、牛明山(2004),<提升國營事業經營績效>,《內部稽核》,第46期,頁29-34。
4. 王維康、牛明山(2004),<提升國營事業經營績效>,《內部稽核》,第46期,頁29-34。
5. 成之約(1999),<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33期,頁38-48。
6. 成之約(1999),<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33期,頁38-48。
7. 朱愛群(2005),<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第1期,頁205-227。
8. 朱愛群(2005),<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第1期,頁205-227。
9. 呂育誠(2006),<約僱與臨時人員管理制度變革之研究>,《考銓季刊》,第46期,頁64-79。
10. 呂育誠(2006),<約僱與臨時人員管理制度變革之研究>,《考銓季刊》,第46期,頁64-79。
11.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7卷第4期,頁1049-1073。
12.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7卷第4期,頁1049-1073。
13.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第28卷第4期,頁45-52。
14.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第28卷第4期,頁45-52。
15. 施能傑(2001),<彈性化職位設計與政府人力運用>,《人事月刊》,第189期,頁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