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9: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玉雲
研究生(外文):Yu-yun Ho
論文名稱:安寧共同照護模式下癌末病患臨終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Dying Experience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by Hospice Shared Care Model
指導教授:蔡昌雄蔡昌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hsiu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安寧共同照護現象學臨終經驗癌症末期病人
外文關鍵詞:cancer terminal patientsterminal experiencephenomenologyhospice shared ca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安寧共同照護模式下癌末病患臨終經驗之研究,透過實際深入的訪談,得以瞭解在一般病房以此照護模式中癌末病患在臨終的經驗之八個範疇:癌末病患對醫療情境轉換的體會及罹癌時之置身處境、癌末病患生病時間歷程及關係的連結、癌末病患宗教信仰及生死觀、癌末病患安寧共同照護與治療感受及罹癌之心理層面。本研究的場域在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的非安寧病房,本研究是採立意取樣,收集個案三人,以實際照護及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並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作為研究結果的分析方法。
 
一、安寧共同照護模式下癌末病患的臨終置身處境:癌細胞侵蝕身體,臨終置身處境遭逢多重身體不適的症狀的疾苦,令病人食慾減少、徹夜輾轉難眠、無法解便、腫脹的肢體活動困難,身體形象改變令人難以接受,使病患感知死亡將至。緩解身體不適症狀、臨命終時落葉歸根的希望,能在熟悉安全溫馨的環境中,有摯親的陪伴,在安寧共照團隊的支持下是癌末病人置身處境最佳的歸屬。
二、此模式下癌末病患的臨終壓力與挑戰:罹癌過程遭逢身、心、靈的痛苦,苦難的意義帶給病人不同的生命成長與體會,並藉由生命回顧回首不堪的歲月進行懺悔及告別,體認到人生盡頭終至此,隨順因緣順著生命的軌道走,生命終究是有意義與價值。
三、此模式下臨終壓力與挑戰的調適方式:當歷經苦難經驗,希望能與至高無上的存有對話及感應,靈性開顯和至高無上的存有如信仰的佛菩薩、傳統民間信仰、耶穌基督及天主聖母瑪利亞內在的對話,能使精神上有寄託及心靈皈依處。
四、此模式下的病人臨終經驗與安寧病房病人臨終經驗之感受:癌末病人藉由安寧共同照護協助舒適護理。癌末病人感受身體較為舒適,心理受到撫慰。因生理現象引起焦慮的情緒,在舒適護理下身心靈有被關照到。民眾對安寧病房的迷思是等死的地方,安寧共同照護的介入打破此迷思,為人性化照護模式的示範。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cancer patients'' terminal experience under the hospice shared care model. Through depth-interviews, we learn to know the eight categories of their terminal experience in the general wards: the medical situation, the situatedness, temporal process of illness, connected relationship, religious belief, the view of life-and-death, feeling towards therapy,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of cancer patients. The research field is located in the non-hospice ward of a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in southern Taiwan.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nd collects the data through actual car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depth-interview from three participants.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the phenomenological qualitative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regarding the terminal situation of cancer patients under the hospice shared care model. Due to the physical erosion by the cancer cells, the patients encountered multiple sufferings of discomfort in the terminal situation. They ate less, could not fall sleep, could not urinate, hard to move due to swollen body, and could not accept the physical image changed. All the signs made them aware of the approaching death. Under the model of hospice shared care, they hoped to reduce the physical discomforts, and to be warmly surrounded by the family members.
Secondly, regarding the terminal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Encountering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pain, the terminal patients explored the life meanings by way of life-reviewing, repentance and saying good-bye. They gradually recognized that life can still have meaning and value toward the end of life if we simply follow the natural flow of life.
Thirdly, regarding the patients'' adaptation to the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way of having dialogue and telepathy with the Supreme High Beings, such as Buddha, Bodhisattva, Jesus Christ, Mother Maria, and so on, the terminal patients tend to have their spiritual refuge at the end.
Fourthly, regard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rminal experience under hospice shared care model and that under hospice care. The terminal patients receiving the hospice shared c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erminal situation. While the physical discomfort was reduced,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caused by the physical pain was also cared. The myth, that hospice ward is a place for awaiting death, is then broken. The hospice shared care has set the fine example for the humane way of terminal caring.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癌末病患的心理歷程 5
壹 癌症末期病患的心理需要 5
第二節 安寧療護與安寧共同照護 10
壹、安寧療護 11
貳、安寧共同照護 16
第三節 癌症末期照顧與臨終關懷 31
壹、癌症末期照顧 31
貳、臨終關懷 32
第四節 存在及靈性需求照顧 35
壹、從存在心理角度探討死亡焦慮: 35
貳、靈性需求照顧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方法論層次的考量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者 5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資料處理、分析與嚴謹度 5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癌末病患對醫療情境轉換的體會及罹癌時之置身處境 67
壹、對醫療情境轉換的體會 67
貳、罹癌時之置身處境 73
第二節 癌末病患生病時間歷程及關係的連結 80
壹、生病的時間歷程 80
貳、癌末病患關係的連結 87
第三節 癌末病患之宗教信仰及生死觀 96
壹、癌末病患宗教信仰 96
貳、癌末病患生死觀 99
第四節 癌末病患對安寧共同照護與治療的感受及罹癌之心理層面 103
壹、對安寧共同照護與治療的感受 103
貳、罹癌之心理層面 110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5
第三節 研究反思……………………………………………………………………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28
二、譯書部份…………………………………………………………………………132
三、英文部份…………………………………………………………………………133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 13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36
附錄三 文本分析範例………………… ………………………………………………… 139
附錄四 研究同意書…………………………………………………………………… … 143
 
圖次
圖一 末期病患的心理狀態…………………………………………………………………08
圖二 96及97年主要死因死亡人數… ……………………………………………………10
圖三 安寧共同照護照會流程方式…………………………………………………………24
圖四 資料分析流程圖………………………………………………………………………58
圖五 現象脈絡與視域主題及文本關係……………………………………………………59
 
表次
表一 全國安寧病房資源一覽表……………………………………………………………14
表二 全國安寧居家資源一覽表……………………………………………………………15
表三 全國安寧共照資源一覽表……………………………………………………………15
表四 國內論文對安寧共同照護相關研究…………………………………………………26
表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52
表六 研究個案範疇及主題…………………………………………………………………61
一、中文部份
王英偉編輯( 2009 )。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指引(二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出版。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作者群編著(2003) 。音樂與治療(初版)•張初穗•音樂治療的啟源。台北:星定石文化。
 
王英偉編輯( 2000 )。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指引(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出版。
 
毛新春(1997)。認識病人的靈性需要。台灣醫學,1(5),653-656。
 
日野原重明、重兼芳子、版上正道、中川米造著(1997)。生命的尊嚴─探討醫療之心。台北︰東大。
 
石世明(2005)。「與心靈共舞─臨終靈性陪伴」研習會。新樓醫院主辦,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導。
 
石世明(2001)。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台北︰天下文化•
 
石世明(1990)。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41-56。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2009年,12月31日)。全國安寧病房居家及共同照護資源一覽表。2009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hospic.org.tw/2009/chinese/hospital.php。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2006)。安寧共同照護簡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取自http://www.hospicemed.org.tw/tahpm introduce a.htm。
 
江蘭貞(2003)。從醫療結構看現代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8(4),410-421。
 
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草案)。
 
行政院衛生署(2009年,6月)。民國97年死因統計結果摘要。2009年,6月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編印(1998)。中華民國公共衛生概況。台北市︰衛生署。
 
李存白,楊婉伶、蘇逸玲,(2008)。護理人員在安寧療護照護之角色與使命。護理雜誌,8(4),410-421。
 
李美英(2006)。安寧共同照護介入對癌末病人生活品質之影響:三種照護模式比較分析。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余德慧等著(2006)。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江蘭貞〈2005〉。安寧護理人員回應臨終病患死亡焦慮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嘉義。
 
李佩怡、蔡麗雲(2006)。衍生安寧病房-談安寧共同照護在台灣。安寧療護雜誌:11(2):166-174。
 
何玉雲、羅巧穎、黃雪莉、程裕藍等(2009)。九十八年度癌症診療品質提升暨安寧共同照護計畫期末成果總報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何艷紅(2008)。肝癌病患與其家屬在診療過程中的心理歷程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何玉雲(2008)。終至安寧。志為護理,7(4)38–39。
 
何玉雲(2008)。生命終站的溫暖。志為護理,7(4)68–69。
 
邱智鈴(2009)。『安寧居家與安寧共同照護研習會』。台灣安寧緩和醫學/護理學會聯合舉辦。高雄:財團法人天主教聖功醫院合辦。
 
卓怡君(1994)。安寧護理與舒適的死亡。護理雜誌,41,1,29-32。
 
胡文郁、蔡甫昌、鄭安理編著(2008)。癌末病情告知指引。台北縣新莊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高綺吟(2006)。安寧共同照護模式對提升癌末照護品質之成效。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高綺吟、邱泰源、胡文郁、陳慶餘、賴明坤、陳月枝(2007)。癌末病人安寧共同照護之照會。台灣醫學,11(6),602-611。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編著,當代內外科護理。台北︰華杏。
 
唐秀治(1994)。讓清晨的日光照亮那在黑暗死蔭裡的人︰人性化的護理在臨終照顧中的落實。護理雜誌,41(1),24-28。

 
莊耀嘉(2005)。親子關系何以傾向成為家庭結構的主軸:以演化論與終極恐懼因應論解構儒家孝道倫理(1/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延續計畫。
 
郭麗馨(2002)。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
 
郭于華((1995)。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市︰洪葉文化,18-83。
 
許淑蓮總校閱,李和惠等著(1997)。消化系統疾病病人之護理•林貴滿•當代內外科護理學。台北:華杏。
 
陳瑞儀(2007)。由癌末病人家屬看安寧共同照護模式下末期照護品質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陳敏鋑、趙子傑、簡淑慧、陳秋慧、陳瑞儀、胡文郁、鄭春秋、周繡玲、許麗珠、楊克平、顧乃平(2007)。癌症心理、社會、靈性層面的探討•周繡玲•癌症護理學。台北:華杏。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陳照訪,王景璇(2001)。一位瀕死病患之居家安寧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8(1),101-108。
 
陳明麗(2002)。癌末病患之靈性需求。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研修計畫。
 
陳盛文(2004)。安寧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調適。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張淑美(1999a)。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台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實施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現況之調查為例。南華大學生死所︰「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6月2-3日)論文。
 
黃安年(2001)。安寧療護中之疼痛治療。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研修計劃學員手冊學,66-68。
 
傅偉勳(200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
 
楊克平、杜友蘭、毛新春、鄭曉江、杜異珍、翁益強、秦燕、余幸澄、周麗齡合著(2000)。靈性層面之照護•楊克平編著•安寧與緩和療護學••(pp.507-527)。台北︰偉華。
 
楊婉萍、賴維淑、趙可式(2008)。協助一位末期病人面對整體苦難之全人照護經驗。
 
護理雜誌,55(6),101-106。
 
傅偉勳(200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
 
黃曉峰(2008)。台灣安寧療護新發展非癌安寧療護。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癌症防治專業人員培訓或品質提升計畫:就近性安寧療護服務品質提升研習營(中區)。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主辦。
 
楊麗齡(1995)。靈性護理的簡介。長庚護理,4(1),9-16。
 
楊克平等著(2008)。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二版)•楊克平•第五章安寧與緩和療護之特性•。台北:華杏。
 
趙可式(2009)。『讓愛天長地久』。財團法人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主辦。台中榮民總醫院合辦。
 
趙可式(2009)。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與前瞻。護理雜誌,56(1)5–10。
 
趙可式(1997)。安寧療護的起源與發展。厚生,8,8-11。
 
趙可式(1997)。台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護理雜誌,44(1),48-55。
 
趙可式(1998)。精神衛生護理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45(1),16-20。
 
趙可式 (2001)。腫瘤護理的願景。護理雜誌,48,6,27-32。
 
蔡淑玲〈2005〉。臨終處境下安寧護理人員之自我照顧。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蔡昌雄(2008)。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出自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259-285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蔡昌雄(2008)。臨終諮商的藝術。生命雙月刊:85:22-23。
 
潘玉玲(2008)。接受安寧住院及安寧共同照護病人生活品質的比較 —以某醫學中心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台北。
 
潘珮玲(2004)。靈性照護對癌症病人的影響──以行動研究法評估。未發表的碩士論文,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鄭書芳(1997)。高齡化社會中的死亡教育(下)。香光莊嚴,50。
 
劉景萍(1998)。一位口腔癌病患合並腫瘤潰瘍之護理經驗。安寧療護雜誌,13,47-60。
 
劉長安(1995)。談安寧照護--護理人員應有的認知。護理雜誌,42,4,91-95。
 
鍾昌宏(1997)。「癌病末期」安寧照顧─簡要理論與實踐。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
 
盧璧珍(2003)。安寧療護理念融入非安寧病房癌末病患照顧之探討︰以台北某醫學中心胸腔科醫護人員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顏雅玲(2009)。癌末病患與家屬之情緒轉換歷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賴允亮(2001)。打造本土模式安寧療護。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研修計劃學員手冊,35-45。
 
賴正恩(2005)。從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來反省台灣安寧療護與靈性照顧。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台南。
 
蘇文浩(2008)。醫護人員對安寧共同照護制度實行之滿意度與認知差異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高雄。
 
釋見蔚(2007)。安寧病房癌末病患與佛教臨床宗教師的交談經驗。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嘉義。
 
釋慧岳、釋德嘉、陳慶餘、釋宗惇、釋惠敏(2008)。化悲傷為祝福。安寧療護雜誌,13(2):168-183。
 
釋宗惇(2002)。佛教的生死觀與靈性照顧。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研修計畫。
 
顧雅莉、區載怡(2002)。癌末病患之靈性照護問題及介入措施之成效探討。安寧療護雜誌,7(4),16-20。 
 
二、中文譯書:
Cassidy S.(1999)。幽谷伴行(Sharing the darkness:the spirituality of caring)(趙可式譯)。台北市:光啟。(原書於1988年出版)
 
Caldwell,C.著(2004)。身體的情緒地圖。(Getting Our Bodies Back-recovery,healing,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body-centered psychotherapy)(廖和敏 譯)。身體的情緒地圖。台北市:心靈工坊。(原書於2004年出版)
 
Denzin, N . K.(1999)。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張君玫 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書於1989年出版)
 
Davy, J & Ellis, S.(2002)。安寧照護的諮商技巧(Counselling Skills in Palliative care)(張景然、郭柏秀、許馨仁 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書於2000年出版)
 
Hennezel, L.M.(2000)。因為,你聽見了我(La Mort Intime)(吳美惠 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Katz, R.S. & Johnson, T.A(2009)。終點前的分分秒秒(Emotional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Responses in End-of-Life Care)(馮欣儀、李淑珺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書於2009年出版)
  
Kessler, D., & Elisabeth, K. R. 著(2008)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師的最後對話(On Grief and Grieving)(張美惠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書於2006年出版)
 
Lair, G.S.著(2008)。臨終諮商的藝術(Counseling the Terminally III Sharing the Journey)(蔡昌雄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Lugton, J.& Kindlen, M.(2003)。安寧照護-護理角色(Palliative Care-The Nursing Role)(陳玉婷、陳施妮、陳瑞貞、楊翠雲、賴才雅合譯)。台北市:五南。(原書於1999年出版)
 
Manen, M.V.(2004)。探究生活經驗(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2nd ed)(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 譯)。台北市:濤石文化(原書於1997年出版)
 
May, R.(2004)。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朱侃如 譯)。台北市:立緒。(原書於1950年出版,1977年修訂版)
 
Merlea-Ponty, M.(2001)。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姜志輝 譯)。北京:商務。(原書於1968年出版)
 
Pivcevic, E(1997)。胡塞爾現象學(Hussel and Phenomenology)(廖仁義 譯)。北京:商務。(原書於1968年出版)台北市:桂冠。
 
Van den Berg, J. H.(2001)。病床邊的溫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石世明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Yalom, I. D. (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兩冊)(Existential pspchotherapy)(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原書於1980年出版)
 
Zaner, R. M.(1994)。醫院裡的哲學家(Troubled Voices: stories of ethics & illness)(譚家瑜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柏木哲夫(2000)。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臨終照顧與安寧療護(曹玉仁 譯)台北市:方智出版。(原書於1997年出版) 
 
三、英文部份
Andrews SC.(2001).Caregiver Burden and symptom Distress in People With Cancer Receiving Hospice Care.Oncolgy Nursing Forum,28(9),1469-1473.
 
Doyle, D., Hagen, N.,Oneschuk, D., & MacDonald, N.(2005).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vine(2rd ed).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rrer K.(1999).Pain relief in palliative care. Nursing Times,95,3,51-52.
 
Frankl,V.E.(1961).Basic concepts of logotherapy.Confinia Psychiatrica,4,99-109.
 

Full, C., & Woof, R., (2002). Oxford Handbook of Palliative car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mlin, R., & Kinghorn, S., (2001). Palliative Nursing Bring Comfort and Hope.Bailliere Tindall,UK.
 

 
Hockley J.(1999).Palliative care as a nursing specialty.Nursing Times,95,3,50-51.
 
Henderson,V(1996).The nature of nursing:A defin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practice,research and education.New York:Macmilan.
 
Institute of Medicine(1997). Approaching death: Improving care at the end of life.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Jones, J. M., Huggins,M. A., Rydall, A. C., & Rodin, G. M.(2003). Symptomatic distress, hopelessness, and the desire for hastened death in hospitalized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5(5),411-418.
 
Little, L. P., Dionne, B. B., & Eaton, J. A.(2005).Nursing assement of drepression among palliative care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Nursinh, 7(2), 98-100.
 
Marrison RS.,Marris J.(1995).When there is no cure︰Pallative care for the dying patient .Geriatrics,50,7,45-51.
 
Steele RG.,Fitch MI.(1996).Coping Strategies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Home Hospice Patients With Cancer.Oncolgy Nursing Forum,23,6,9,55-96.
 
Sodestrom,K. E., & Martinson, L. M.(1987).Patients’ spiritual coping strategies: A study of nurse and patient parespectives.Oncology nursing forum,14(2),41-46.
 
Woodruff, R.(2004). Palliative medicine: Evidence- based symptomatic and suppor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4th ed.).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Hearth Organization.(1990).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804).Geneva:Author.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石世明(1990)。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41-56。
2. 石世明(1990)。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41-56。
3. 江蘭貞(2003)。從醫療結構看現代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8(4),410-421。
4. 江蘭貞(2003)。從醫療結構看現代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8(4),410-421。
5. 李存白,楊婉伶、蘇逸玲,(2008)。護理人員在安寧療護照護之角色與使命。護理雜誌,8(4),410-421。
6. 李存白,楊婉伶、蘇逸玲,(2008)。護理人員在安寧療護照護之角色與使命。護理雜誌,8(4),410-421。
7. 李佩怡、蔡麗雲(2006)。衍生安寧病房-談安寧共同照護在台灣。安寧療護雜誌:11(2):166-174。
8. 李佩怡、蔡麗雲(2006)。衍生安寧病房-談安寧共同照護在台灣。安寧療護雜誌:11(2):166-174。
9. 卓怡君(1994)。安寧護理與舒適的死亡。護理雜誌,41,1,29-32。
10. 卓怡君(1994)。安寧護理與舒適的死亡。護理雜誌,41,1,29-32。
11.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12.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13. 唐秀治(1994)。讓清晨的日光照亮那在黑暗死蔭裡的人︰人性化的護理在臨終照顧中的落實。護理雜誌,41(1),24-28。
14. 唐秀治(1994)。讓清晨的日光照亮那在黑暗死蔭裡的人︰人性化的護理在臨終照顧中的落實。護理雜誌,41(1),24-28。
15. 楊麗齡(1995)。靈性護理的簡介。長庚護理,4(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