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世欣
研究生(外文):Lin Shih-Hsin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顏素霞顏素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 Suh-Shy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conceptpe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58
  • 點閱點閱:136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4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之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包含自評及他評同儕關係)的相關情形,並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出生序、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差異。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抽取1194位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國中學生為研究樣本,根據受試者在郭為藩編製之自我態度問卷、研究者自編之同儕關係量表上的反應,以及由社交測量法所得之社會地位指數加以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目前國中學生的整體自我概念、自評同儕關係及他評同儕關係皆高於中間值。
二、男生在對自己生理特質方面的自我概念高於女生,而女生在對自己的接納態度、對自己的價值系統和信念態度方面的自我概念高於男生。
三、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其自我概念各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女生的自評及他評同儕關係皆顯著優於男生。
五、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其中二年級國中學生整體他評同儕關係優於一年級學生。
六、國中學生之自評同儕關係會因父親、母親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他評同儕關係只因父親社經地位而有所差異。
七、國中學生的自評同儕關係與他評同儕關係達顯著相關。
八、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自評同儕關係達顯著相關。
九、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他評同儕關係達顯著相關。
本研究最後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self-reported and peer rating)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grade level、birth order and socioecomic status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degree of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 A total of 1194 students from Taiwan responded to a set of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Self-Concept Scale, the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and Sociometry. Results indicates that gender and grade level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tudents’ self-concept; gender, father’s socioecomic status and mother’s socioecomic statu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tudents’ self-reported relationship; gender, grade level, father’s socioecomic status affected students’ peer rating relationshi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self-concept, self-reporte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ating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counseling institution and future study are presented.
目 錄
謝辭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Ⅳ
表目次 Ⅵ
圖目次 Ⅷ
附錄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同儕關係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性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現況分析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自我概念之差異探討 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自評同儕關係與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探討 62
第四節 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自評同儕關係、他評同儕關係之相關探討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5
中文書目 95
英文書目 99
表 目 次
表3-1 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學校總數、樣本學校、有效樣本之統計表---------------------------------------------------------- 37
表3-2 有效問卷基本資料分布情形統計表---------------- 37
表3-3 同儕關係量表因素負荷量摘要表------------------ 43
表3-4 同儕關係量表斜交轉軸後的因素相關矩陣---------- 43
表3-5 同儕關係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44
表4-1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50
表4-2 自我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 51
表4-3 國中學生自評同儕關係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52
表4-4 同儕關係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 52
表4-5 國中學生他評同儕關係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53
表4-6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自我態度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54
表4-7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自我態度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56
表4-8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自我態度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57
表4-9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自我態度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59
表4-10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自我態度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0
表4-1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自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3
表4-12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4
表4-13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自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6
表4-14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7
表4-15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同儕關係量表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8
表4-16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69
表4-17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自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1
表4-18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2
表4-19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自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3
表4-20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在他評同儕關係之差異考驗摘要表---------------------------------------------------- 74
表4-21 自評同儕關係與他評同儕關係之相關矩陣摘要----- 76
表4-22 自評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矩陣摘要表------- 78
表4-23 他評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矩陣摘要表------- 79
表4-24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 81
圖 目 次
圖2-1 青少年同儕團體的組織發展過程 18
圖2-2 成人社會關係的發展先驅:前青少年期的同儕友誼
和成人期的社會支持 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35
附 錄 次
附錄一 家庭社經地位分類法 103
附錄二 同儕關係預試問卷 104
附錄三 同儕關係正式問卷 108
附錄四 同儕關係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與刪題結果 111
中文書目
王文秀、陸洛譯,Argyle M.著(民84)。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清龍(民80)。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勝賢(民73)。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讀的效果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堔、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左承誠(民84)。基督徒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朱崑中(民85)。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經明(民70)。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民74)。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余伯泉譯,Aronson E., Wilson T. D., Akert, R. M.著(民84)。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弘智文化。
李財星(民75)。犯規與無犯規國中生之自我觀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祿(民79)。家庭生活型態、傳播行為、同儕團體與兒童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李浦群譯,Trenholm S. & Jenson A.著(民84)。人際溝通-修定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麗日(民75)。國中生人際問題之研究-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履維(民70)。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真(民81)。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及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民75)。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郁君(民86)。學業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湄譯,蘇建文校閱,Shaffer D. R.著(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志鵬(民89,4月)。社會計量研究對青少年群性教育的省思。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柳勝國(民87)。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自我概念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儷瑜(民82)。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民83)。不同評量來源的社會特質與學生的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2,61-83。
苗延威、張君玫譯,Argyle M.著(民87)。社會互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苗延威譯,Argyle M. & Henderson著(民85)。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涂秀文(民87)。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郭為藩(民67)。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拓榮(民85)。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牧仁譯,Erwin P.著(民88)。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黃俊祥(民87)。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民8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78)。國小與國中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德祥(民89,4月)。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楊中芳總校訂,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著(民86)。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章維(民85)。濫用藥物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庚玲、曾慧芸(民88)。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 3178-3182。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民88)。台灣省教育統計年報。
趙居蓮譯,莊耀嘉、葉光輝聯合校閱,Weber A. L.著(民84)。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鄭美芳譯,Ellenson, A. 著(民77)。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台北市 : 駿馬出版社。
盧欽銘(民68)。我國兒童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民69)。我國兒童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盧欽銘(民70)。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舒云(民85)。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作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朱經明(民71)。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93-104。
顏裕峰(民8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國英(民87)。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35-78。
英文書目:
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4.
Bakken, L. & Romig, C. (1992). Interpersonal needs in middle adolescents: companionship, leadership and intimacy. Journal of Adolscence , 15, 301-316.
Bell N. J., Avery A. W., Jenkins D., Feld J. & Schoenrock C. J.(1985).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mpetence during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4, 109-119.
Berndt T. J.(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erndt T. J.(1989). Contributions of peer relationships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407-416). A Wil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Brown B. B.(1989). 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188-215). A Wil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Brown B. B., Mounts N., Lamborn S. D. & Steinberg L.(1993).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peer group affiliation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 64, 467-482.
Buhrmester D. & Furman W.(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 58, 1101-1113.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101-1111.
Bukowski W. M. & Hoza B.(1989).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15-45). A Wil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Coie, J. D. & Doge, K. A. (1982). Diment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557-570.
Corey. 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s.) An International Thomoson Publishing Company.
Dekovic'', M. & Meeus, W. (1997).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scence, 20, 163-176.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Fullerton C. S. & Ursano R. J.(1994). Pre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 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adult social relatedn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 43-63.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1996).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5th Ed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artup W. W., French D. C., Laursen B., Johnston M. K. & Ogawa J. R.(1993). Conflict and friendship relations in middle childhood: Behavior in a closed-field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4, 445-454.
Huntchinson R. L., Valutis W. E., Deborah T. B. & White J. S.(1989).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dolescence, 4, 94.
Hunter F. T.(1984). Socializing procedures in parent-child and friendship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1092-1099.
Izard C. E.(1960). Personality similarity and friendship.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47-51.
Izard C. E.(1960). Personality similarity, positive affect,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484-485.
Izard C. E.(1963). Critique and notes─ personality similarity and friendship: A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98-600.
Jarvinen, D. W. & Nicholls, J. G.(1996). Adolescents’ social goal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 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435-441.
Jennifer A. O’Dea & Abraham S.(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 concept and body weight, gender,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69-80.
Kandel, D. B. (1978). Similarity in real-life adolescent friendship pai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306-312.
Kurdek L. A. & Krile D.(1982). A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relation between peer acceptance and both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perceived social self-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85-1491.
Ladd G. 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
Liebert, R. M. & Liebert, L. L. (1997).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cCormick C. B. & Kennedy J. H.(1994). Parent-child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 1-18.
Newman B. M. & Newman P. R.(1986).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Savin-Williams R. C. & Demo A. H. (1984).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tability i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1100-1110.
Sroufe L. A., Bennett C., Englund M. & Urban J.(1993).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boundaries in preadolescence: Contemporary correlates and antecedents of boundary violation and mainten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455-466.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Tolson, J. M. & Halliday-Scher, K.(1995).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