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建捷(2008)。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王秉程(2011)。應用擴增實境於兒童教育用品設計對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 ─ 以國小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未出版,台北市。王保進(2009)。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王靜如(2006)。傳達科學本質之理論與教學實例。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嘉峻(2003)。國二、國三不同性別學生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吳天貴(2007)。建置一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以促進能源教育之學習動機及自我覺知。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中壢市。
吳叔鎮(2011)。悅趣化數位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常榮(2009)。國中學生電子運動遊戲涉入、流暢體驗與課業壓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李玉貞(2000)。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宗倫(2011)。電腦遊戲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以企業霸主II模擬遊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李宜蓁(2009)。探討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宜穎(2007)。不同學習成就學童在數位遊戲學習系統中問題解決歷程之比較-以「希望之旅」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李原富(2009)。不同多媒體教學對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李登隆(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阮素貞(2006)。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主動學習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卓憲瑞(2008)。探究多重表徵教學對於八年級學生學習化學平衡概念與概念改變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林余思(2002)。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北市。林佳昌、楊子瑩、王國華、林凱胤、余安順、楊秀停(2009)。資訊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131-157。林彩岫譯(1997)。Hein, G. H.著。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27-30。
林淑蕙(2009)。學童在不同空間維度之科學問題解決數位遊戲學習情境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林勝介(2009)。運用數位遊戲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之探討及成效評估。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林琬縈(2010)。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侯佳典(2008)。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對國二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彰化市。
南一出版社(201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三冊。 台南市: 南一出版社。
洪正龍(1997)。科學遊戲對國小五年級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童的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胡博閔(2009)。數位遊戲學習對學童創造力與實作技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高建斌(2009)。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成就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素娟(2008)。融入PSHG於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生概念改變影響之研究~以牛頓運動定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張智鈞(2010)。以大型多點觸控螢幕進行數位遊戲式協同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217-240。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1-8。莊雅茹(1996)。CAL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38(2),9-16。許罡寧(2010)。國中學生數位遊戲學習之研究:授權賦能、最適刺激程度、體驗價值、問題解決能力。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許湘宜(2012)。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生之品德教育認知理解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弟子規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
陳卉綺(2012)。探討數位悅趣式學習使用效能對於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北市。陳伶如(2007)。科學寫作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中壢市。
陳芸慧(199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習通訊期刊,53。
陳俊昌(2006)。多媒體對中、低成就國中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透鏡成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陳建達(2012)。探討融入數位遊戲學習在國小五年級學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陳彥杰(2008)。數位遊戲設計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學習演繹邏輯推理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裕民(2012)。節能減碳數位遊戲之發展及其對國小學童相關概念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陳憶萱(2007)。數位遊戲學習系統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希望之旅」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彭成瑋(2007)。建置一適用於小學自然科學之線上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曾秋華(2002)。利用建構式教學於國小自然科操作實驗之行動研究:以「電磁鐵與電動機」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9,17-32。黃可欣(2006)。科學概念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之發展-以國中光學概念評測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黃松源、王美芬(2001)。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7-82。
黃祐謙(2011)。建立數位遊戲式學習教材之探討。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未出版,台北市。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未出版,新北市。
楊宜雯(2009)。探究七年級在「光學」建模教學的心智模式改變與建模能力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楊明獻(2008)。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以「光的折射」單元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06,27-42。楊清智(2012)。以5E學習環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奈米科技的概念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8,1-6。經濟部工業局(2004)。數位內容白皮書。
葉基倫(2011)。融入5E學習環的補救教學對低成就國三學生光學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彰化市。
廖經宏(2002)。建構取向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光學相關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熊召弟(1996)。建構者觀的自然科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11。趙秀琴(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蔡宜良(2011)。擴增實境式星體運動悅趣學習設計與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蔡明儒(2004)。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蔡福興(2008)。線上遊戲式學習在知識獲取與學習遷移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賴廷維(2006)。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彰化市。
賴俊甫(2007)。數位遊戲學習系統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科學態度之影響-以「希望之旅」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謝甫宜(2011)。科學遊戲本位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與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蘇育男(2009)。融入Tyson's多面向架構之5E教學策略發展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熱學單元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蘇怡芳(201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電磁學概念」單元活動之內容分析~以5E學習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二、西文部分:
Barab, S. A., Scott, B., Siyahhan, S., Goldstone, R., Ingram-Goble, A., Zuiker, S., & Warren, S. (2009). Transformational play as a curricular scaffold: Using videogames to support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8(4), 305-320.
Bybee, R. F., &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 25(8), 36-37.
Bybee, R. W., Taylor, J. A., Gardner, A., Scotter, P. V., Powell, J.C., & Westbrook, A.et al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and Effectiveness. Offic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 33-34.
Cepni, S., Sahin, C., & Ipek, H. (2010). Teaching Floating and Sinking Concepts with Differ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5E Instructional Model. Asia-Pacific Forum on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11(2), 1-39.
Cheng, C. H., & Su, C. H. (2012). A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system analysis cours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 669-675.
Clark, J. M., & Paivio, 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Media, 24(4), 333-339.
Ceylan, E., & Geban, Ö. (2009). Facilitat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understanding state of matter and solubility concepts by using 5E learning cycle model.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6, 41-50.
DeLeeuw, K. E., & Mayer, R. E. (2011).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making computer-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more game-lik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5), 2011-2016.
Driver, R., & Bell, B. (1986).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 cons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 443-456.
Fosnot, C. T. (1989). Enquiring teachers, enquiring learners: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for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441-467.
Kaynar, D., Tekkaya, C., & Cakiroglu, J. (2009). Effectiveness of 5E learning cycle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cell concept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7, 96-105.
Lawson, A. E. (1996). Introducing mendelian geneticsthrough a learning cycle.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8(1), 38-42.
Liu, T.-C., Peng, H., Wu, W.-H.,& Lin, M.-S. (2009). The Effects of Mobile Natural-science Learning Based on the 5E Learning Cycle: A Case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 (4), 344–358.
Mustafa Y., & Gokhan D. (2012). The Effect of Activities Based on 5e Model on Grade 10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Gas Concept.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7, 634–637.
Papastergiou, M. (2009).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2, 1-12.
Porandokht F., Abdolrarim N. e. & Saeed S. (2010). The effect of 5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on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sciences for middle class student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 140-143.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N., Flores, P., & Salinas, M.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 71-94.
Sung, H. Y. & Hwang, G. J., (2013). A collaborative game-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63, 43-51.
Von Glasersfeld, E. (1996). Introduction: Aspects of constructivism. In Fosnot, C.T.,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