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振世、何秀珠、曾文志、彭文松譯(2009)。R. L. Linn與M. D. Miller著。教育測驗與評量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9th edition)。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南師學報」,37 (2),1 -16頁。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13)。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文瑞譯(2002)。Robert Heinich等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ition.)。台北:雙葉書廊。
李素蓮(2005)。台南縣外籍配偶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玉貴(2001)。「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 ( 5),5- 23。李宗薇(1993)。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第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沈添鉦(1991)。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林進材(1997)。教室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書局。
林真美譯(2005)。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繪本之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心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寶貴、錡寶香(2000)。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79-104。林清山譯(1999)。梅伊爾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振春(2006)。外籍配偶社區教育的積極作法研議。輯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63-78。台北:師大書苑。
周小兵主編(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學燕(2004)。國內外移民政策與輔導之探討。國境警察學報,3,1-34。
姚崇昆(1999)。閱讀理論與英語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 (4),14-31。洪月女(2009)。以古德曼的閱讀理論探討中英文閱讀之異同。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 (1),87-113。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
導教育所碩士論文。
徐素霞(2002)。會「說」「故事」的「圖書」和畫家素描 。朱銘美館季刊,12,7-12。
徐意淳(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執行評估- 以台北市國小補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
孫紀真(2014)。中華民國僑委會美西與加西華文教師夏令研習會培訓課程講義。7月10日至8月10日。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 ( 6 ),139-148。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許瑞芬(2014)。ㄅㄆㄇ可以這樣玩!國語注音符號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郭春松(2004)。從婚姻適應觀點來看新婚階段的調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國
際標準期刊號ISSN:1609-2503。
莫藜藜,賴佩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
季刊,101,176-181。
陳德靜(2006)。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賢(2007)。東南亞國際婚姻家庭問題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3 ( 4 ),52-58。陳玉娟(2008)。美國移民子女教育情況及其政策探究。教育資料集刊,37,119-142。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3)。家庭學習。家庭生活手記,5- 8。臺北:教育部。
曾世杰(2004)。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唸名速度上之比較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
報,15 ( 2 ),193-216。
程樂樂(2005)。論初級漢語教材教師手冊的編寫。海外華文教育,2005 (1),54 - 60。
單文經(1995)。媒體運用的系統化。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
67-13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彭志平(2007)。漢語閱讀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溫曉虹(2012)。漢語做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語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紅(2012)。對泰漢語初學閱讀快樂教學方法初探。長江師院學院學報,28 ( 10 ),4-9。
趙惠美(2004)。親子共學美語圖畫書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專班碩士論文。潘世尊(2005)。教育實務問題的解決與行動研究-以W. Carr的主張為基礎之探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8,203- 224。潘雅玲(2009)。以繪本編輯與實施外籍配偶識字教材之經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艷群(2009)。漢語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蔡素伶(2005)。外籍配偶多元文化觀點識字教育學習滿意之研究—以一所識字專班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賴瑋真(2005)。可預測性故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與寫作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滌昭譯(2007)。松居直(2005)著。幸福的種子。台北:英文雜誌社。
劉淑雯(2003)。教師建立教學檔案之實務與經驗分享。教師天地,122,32-37。謝明昭(2005)。我國外籍新娘識字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Dunn,O.(1998):Help Your Child with a Foreign Language. Singapore:Berlitz Publishing Company, Inc. I
Gardner,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oodman, K. S. (1996). On read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J. F. Kavau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pp. 331-358). Cambridge, MA: M.I.T. Press.
Habermas, J. (1987).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Oxford, England: Polity Press.
Kenny, M. & Cap, I. (2002). Community-Based Language Training for Immigrant Women and Seniors in Manitob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6120)
Linn, R. L.,Miller, M. D.(200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Stenhouse, 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ition ). New York, NY: Prentice-Hall.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5). Increasing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LEP) Parent Involvement. Retrieved December 15,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doe.virginia.gov/VDOE/Instruction/ESL
Vygotsky L.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