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6: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慶立
研究生(外文):Tsai, Ching-Li
論文名稱:影響時事評論節目收視率因素之研究-年代晚報新聞點對點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Political Talk Show and its Ratings:A Case Studying of "ERA Evening News – News Point to Point"
指導教授:鄭自隆鄭自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Tzu-Leong
口試委員:莊伯仲許安琪
口試委員(外文):Juang, Bo-JungHsu, An-Chi
口試日期:2014-01-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收視率電視新聞時事評論節目市場導向新聞學
外文關鍵詞:ratingstelevision newscurrent affairs programsmarket-oriented journal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乃以《1800年代晚報─新聞點對點》為研究對象,從2013年5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新聞內容與收視率數字比對抽樣,共得樣本數387則,並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希望了解時事評論節目最熱衷的談論或選播什麼類型的新聞,而製作單位的選擇是否與閱聽人真正的收視喜好相同,還是硬是「餵食」他們自以為觀眾喜歡的新聞內容。

  研究結果顯示,新聞編輯室往往喜歡選用「政治」、「生活」、「社會」類的新聞,而且最喜歡的新聞主題乃是「批評官員」,次之為「社會法治」,第三順位則為「政治人事」,顯示新聞編輯室偏好選用內含挑戰政治人物、監督政府官員之較具刺激、批判性的新聞;然而就收視成績表現,閱聽人除了喜歡「政治」、「社會」類新聞,更關注與自身相關的「地方新聞」,而且對「選舉議題」、「政治揭弊」與「政治人事」等新聞主題內容高度熱衷,明顯與新聞製播單位產生出入。至於就新聞的播出形式與長度,無論是新聞編輯室還是閱聽人,皆喜歡觀看新聞畫面與記者配音融合完成的新聞帶,但新聞編輯室喜歡選播2~3分鐘的短新聞,而閱聽人則較能接受長度在5~7分鐘的深度報導。

  研究也對現行收視率調查機制的缺失提出質疑,期許進入數位電視時代後,有更周延的收視率調查機制供實務界參考。

This study is based on " ERA Evening News ─ News Point to Poin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May 1, 2013 to October 31, 2013. Fo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news content and ratings comparison sample. Total sample size was 387, and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hoping to understand current affairs programs are most keen to talk about or what type of news. And the choice of producers and audiences are really the same viewing preferences, or simply "feeding" they think the audience likes the news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srooms tend to prefer the "political", "life", "social" class news and favorite news topics but "criticized officials', followed by the" social rule of law ", the third overall as "political personnel," display newsroom preference selection contains challenge politicians, government officials supervising the more stimulation, the critical news. However, viewing the results on the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o the audience like "politics", "social" class new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associated "local news", but also "election issue", "political whistleblowing" and "political personnel", etc. News highly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obviously out of news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 units produced. As regards the form and length of broadcast news, both the newsroom or the audience, are like watching news footage and news reporters dubbed Fusion finish with, but the newsroom like 2 to 3 minutes shorter news, and audience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a length of 5 to 7 minutes in-depth reports.

The study also investigating the ratings on the existing mechanisms for missing questioned, hopes to enter the digital TV era, there are more circumspect ratings survey mechanism for practitioners reference.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分析時事評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 12
一、何謂「時事評論節目」……………………………............................................. 13
二、「時事評論節目」該具備的條件……………………………............................. 17
第二節、電視媒體與收視率之關係………………………………………................. 19
 第三節、新聞編輯室與收視率………………………………………........................ 24
 第四節、市場導向新聞學…………………………………........................................ 27
  一、當守門人遇上了收視率……………………………………………................. 27
  二、市場導向新聞學………………………………………………………............. 29
第五節 電視新聞形式與收視率的關係………………………………................. 32
第三章、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研究概念與研究架構………………………………………………............. 36
一、研究概念………………………………………………………......................... 36
二、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研究方法於設計…………………………………………………................. 39
一、 內容分析法………………………………………………………................... 39
二、 研究對象之選取…………………………………………………................... 40
三、 分析單位與類目建構的原則……………………………………................... 41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發現……………………………………………………................. 44
第一節 年代晚報播出基本呈現情形………………………………................... 44
一、 年代晚報新聞類型播出數量分布情形…………………………................... 44
二、 年代晚報播出長度數量分布基本情形…………………………................... 45
三、 年代晚報新聞主題內容播出數量分布情形……………………................... 46
四、 年代晚報新聞播出形式分布情形……………………………....................... 47
第二節、時事評論節目閱聽眾收視喜好差異分析……………………............... 49
一、 年代晚報新聞類型播出數量分布情形……………………………............... 49
二、 年代晚報播出長度數量分布基本情形……………………………............... 50
三、 年代晚報新聞主題內容播出數量分布情形………………………............... 51
四、 年代晚報新聞播出形式分布情形…………………………………............... 53
第三節 時事評論節目收視率差異性分析……………………………............... 55
一、 年代晚報播出新聞類型與收視率的差異比較分析………………............... 55
二、 年代晚報播出長度與收視率的差異比較分析……………………............... 60
三、 年代晚報播出新聞主題內容與收視率的差異性分析…………................62
四、 年代晚報播出形式內容與收視率的差異性分析……………….................65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研究結論………………………………………………...............................67
一、新聞編輯室對於時事評論節目偏好播放政治類型新聞…………………67
二、閱聽人熱衷以選舉議題為主題之政治類型新聞…………………………67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69
一、 研究限制……………………………………………………………............... 69
二、 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附錄……………………………………………………………………………............... 79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台北市:學富文
化。
王泰俐(2008)。八卦電視新聞的閱聽眾接收分析(傳播管理研究)。第八卷第
二期。取自:http://203.72.2.115/Ejournal/3022080201.pdf。
王承豪譯(1999)。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原作者O’Connor, J & Ian McDermott)。新北市,世茂。
王石番(1996)。淺析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22(3):31-39。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方永泉(1999年12月)。資訊時代的媒體素養。成人教育通訊第一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出版。取自:
http://web.ed.ntnu.edu.tw/~ycfang/medialiteracy.htm
世新大學(2004)。2004 年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世新大學民調中
心。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金銓(1981)。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惠琪、陳雅汝(譯)(2003),偷窺狂的國家。(原作者:Calvert, Clay)。台北市:商周。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11)。收視率的宰制:台灣媒體代理商與電視頻道業者權力競逐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07,89132。取自http://mcr.nccu.edu.tw/0107/03.html
林麗雲(2004年5月5、6日)。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政論性節目(台灣日報)。8,名家論壇版。
吳倩慧(2008)。電視政論性節目談話節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紀佩君(2004)。台灣政論節目的考古與拓璞──談十年流變與初探大選期間集體收視升降的文化解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64年度專題研究)。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6)。台灣地區大眾傳播過程與民眾反應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64 年度專題研究)
唐士哲等(2013)。建立電視時事議題討論(政論)節目觀察評鑑指標成果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2013.09.pdf
孫蓉華(2006)。教育部媒體公關策略研究-公關新聞稿內容及效果分析(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鄒念祖(2013年5月13日)。李安批台灣電視新聞小題大作(自由時報)。
取自:
http://beta.ltn.com.tw/news.php?no=678629&class=paper&category=entertainment
陳筠臻(譯)(2009)。媒介組織與產製。新北市:韋伯文化。
陳嘉彰(2001)。打破電視收視率掛帥的迷思(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R/ECR090001.htm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209246。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台灣民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市: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莊伯仲(2011年4月15日)。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數位匯流的媒體監理應有新思維(中國時報)。B4,數位匯流名家觀點。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梁岩岩、王星橋(譯)(2000)。給年輕記者的信(原作者:S. G. Freedman)。臺北市:博雅書屋。
黃淑芬(2011)。觀察收視率在新聞室之權力移動─以電視新聞編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淑芬(2012)。收視率在電視新聞室裡的真實面貌。中華傳播學會,台北市。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462_1.pdf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3期。頁83-139。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論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8期。頁 47-91。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許適欐(2010)。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晉榮(2013年12月15日)。張雅琴主播台當脫口秀 端牛排被酸太后好忙。蘋果日報。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21215/34707571/
游鎮槐、張佩玲、林怡秀(2013年9月12日)。馬王鬥新聞台收視暴衝。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9%A6%AC%E7%8E%8B%E9%AC%A5%E6%96%B0%E8%81%9E%E5%8F%B0%E6%94%B6%E8%A6%96%E6%9A%B4%E8%A1%9D20130912000400260102
游鎮槐、張佩玲(2013年9月13日)。馬王鬥發燒收視前80名搶43席。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091300022.html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作者:Morley, D.)。台北市:遠流。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市:雙葉書廊。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褚瑞婷(2012)。如果媒體放棄守門人的角色(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npf.org.tw/post/1/11642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
鄭貞銘(2010)。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鄭貞銘、廖俊傑、周慶祥(2010)。新聞採訪與寫作。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鄭自隆(2009)。替代或襲奪?台灣電視產業的問題與因應。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鄭自隆(2012)。電視數位後收視率調查的新思考:ABR。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劉幼琍(2012)。自律、共管與公評人:媒體問責制度的建構與實踐. 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1986)。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1986)。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75 年度專題研究)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鄭自隆(199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1993)。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82 年度專題研究)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59-96。










外文文獻
Armstrong, C. B., & Rubin, A. M. (1989). Talk radio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9(2), 84-94.
Barker, D. C. (2002). Rushed to judgment: Talk radio, persuas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yd, A. (2001).Broadcast Journalism : Technique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5th edn. Oxford: Focal Press.
Calvert, C. (2000). Voyeur Nation, NY: Westview Press.
Epstein, E. J.(1973). News from Nowhere: Television and the News. New York: Random House.
Gade, P. (1996). Value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Marketdriven” journalism’s impact on the new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for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Gade, P.(2002). Managing change: Editors’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ng marketing journalism,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3, 148152.
Herbst, S. (1995). On electronic public space: Talk show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2, 263-274.
Hofstetter, C. R., & Gianos, C. L. (1997). Political talk radio: 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1, 501-515.
Hofstetter, C. R.(1976). Bias in the News Network Television News Ckoverage of the 1972 Election Campaign.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ocking, W. E. (1947).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amwork of Princi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milton, J. T. (2004).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sell: How the market transforms information into new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immelstein, H.(1984).Television Myth and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Praeger Scientific.
Jones, D. A. (2004). Why Americans don’t trust the media: A preliminary analysis.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9(2), 60-75.
Jost, K. (1994). Talk show democrac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Research, 361-384.
Kunelius, R.(2006). Good journalism: on the evalution criteria of some interested and
experienced actors. Journalism Studies.7(5): 671690.
Kurtz, H. (1997). Hot air:All talk, all the time. New York: Times Books.
Liebes, T.(1999). Displacing the news: The Israeli talkshow as public space. Gazette 61(2): 113-125.
McQuail, D. (1983).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Sage.
McManus, J.H.(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 301338.
McManus, J. H.(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 Sage.
Magnier, M.(2005).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Los Angeles Times).Retrieved
February, 28, 2005,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 .com/2005/feb/28/world/fghounds28
McQuail, D. (201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6th. London: Sag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 Pew Research Center(2012). In Changing
News Landscape, Even Television is Vulnerable.Trends in News Consumption: 1991
2012,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12, from
http://www.peoplepress.org/2012/09/27/inchangingnewslandscapeeventelevisionisvulnerable/
Schlesinger, P.(1978). Putting ‘Reality’ Together: BBC News. London: Constable.
Timberg, B. A. (2002). Television talk: A history of the TV talk show.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 550-5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