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09: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向志中
研究生(外文):HSIANG, CHIH-CHUNG
論文名稱:研發型染料企業轉型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or Innovative Dyestuff Enterprise
指導教授:吳宗成吳宗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Tzong-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染料產業轉型組織重整流程再造知識管理就地同質轉型就地異質轉型異地同質轉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們常常聽到某某企業要進行「多角化」經營,我們也知道產品的生命週期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這些都說明了企業是處在一個動盪的環境之中,如何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善本身的經營型態,是企業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企業「轉型」正是進行改善經營型態的路徑,而其所採行之「策略」是否妥當,則決定了「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
精密化學產業中的染料業,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晚期由政府鼓勵發展成功的產業,因為當時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為勞力密集的紡織業,而染料為紡織業的下游─染整業在製造過程中所必需的主要原料,如果染料能在國內自行生產,紡織工業的上下游連貫性將可完備,故當時各業者在政府鼓勵下大力發展染料產業,歷經約二十年的發展,產品生命週期由萌芽→成長→成熟,近年來已有衰退的徵兆。然而產業內有些具有研究開發能力的業者,也有些不具備研究開發能力,不同能力的業者,所應選擇的「轉型策略」也不相同,本研究即在為有研發能力的染料企業尋找其較適宜的「轉型策略」,以供業者進行轉型時之依據。
本研究為國內首篇針對國內研發型染料企業採行轉型策略的研究論文,不但指出染料產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同時提供產業內不同規模與能力的業者在進行轉型升級時應該選擇的短、中、長期策略,並且提出適當做法,相信本研究的成果能為國內正面臨轉型升級階段的業者帶來未來工作方向的指引。

目  錄
論文提要 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索引 vii
表索引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與動機 8
1.3 研究方法 10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1.5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15
2.1 企業轉型策略論 15
2.2 企業轉型方法論 23
第三章 研發型染料企業轉型策略與方法 35
3.1 轉型策略 37
3.2 轉型方法 46
3.2.1 發掘問題 47
3.2.2 組織重整 51
3.2.3 流程再造 56
3.2.4 知識管理 58
3.2.5 技術控管 60
第四章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個案分析 62
4.1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簡介 62
4.2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經營現況及面臨的問題 66
4.3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轉型的導入過程 71
4.4 結果分析 82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87
5.1 結論 87
5.2 未來研究方向 89
參考文獻 90
作者簡介 94
圖 索 引
圖2.1 產業分析中的各種競爭力量示意圖 16
圖2.2 正確的集權等級示意圖 27
圖2.3 組織與創新的配合示意圖 29
圖2.4 製程發展對改善成本的影響 32
圖3.1 研發型染料企業轉型的五個主要項目示意圖 46
圖3.2 製造業中的功能式組織結構示意圖 52
圖3.3 事業部組織結構示意圖 53
圖3.4 矩陣式組織結構示意圖 53
圖3.5 修正體制後的功能式與事業部式組織結構圖例 55
圖4.1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組織重整前的組織結構圖 75
圖4.2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組織重整後的組織結構圖 76
表 索 引
表2.1 組織結構設計時的各種適用時機 25
表2.2 Woodward對科技、結構與效能的彙整 26
表3.1 企業轉型進行方法 39
表3.2 研發能力與策略運用 44
表3.3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SWOT分析比較 50
表3.4 台灣與歐、美及日本的SWOT分析比較 50
表4.1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年度大事記 62
表4.2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相對中國大陸同業的SWOT分72
表4.3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相對工業先進國家同業的SWOT分析72

參考文獻
[1] 中美聯合實業公司:http://www.acigroup.com.tw。
[2] 化工資訊月刊:http://eservice.iprodigi.com/CIM/Vol/13-8/990802.html。
[3] 王秉鈞 譯,P. Robbins 著,《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4] 古熾財 著,《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以民生工業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5] 司徒達賢 著,《策略管理》,台北,遠流,民國八十四年。
[6] 台灣永光化學公司:http://www.ecic.com。
[7] 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八年。
[8] 朱雲鵬、吳進泰 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傳統產業提升,《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文化,民國九十年,頁217-245。
[9] 余明和 著,《組織重整提升競爭力》,卓越雜誌,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頁152-155。
[10] 吳芝儀、李奉儒 譯,P.M. Quin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民國八十四年。
[11] 吳思華 著,《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八十六年。
[12] 施建生 著,《傳統產業升級應與新興產業發展並重》,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八年,頁6-7。
[13] 染顏料動態資料彙編,台北,台灣區染顏料工業同業公會,民國八十九年。
[14] 染顏料動態資料彙編,台北,台灣區染顏料工業同業公會,民國九十年。
[15] 洪文鎮 著,《我國企業轉型升級之技術策略及相關問題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16] 洪明洲 譯,J. Quinn, J.J. Baruch, and K.A. Zien 著,《知識管理與創新 (Innovation Explosion:Using Intellect and Software to Revolutionize Growth Strategies) 》,台北,商周,民國八十九年。
[17]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公開說明書,民國八十四年。
[18] 美華聯合實業公司,公開說明書,民國八十九年。
[19] 胡瑋珊 譯,T.H. Davenport and L. Prusak 著,《知識管理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八十八年。
[20] 財政部關稅總署:http://wwweng.dgoc.gov.tw。
[21] 高希均 著,知識經濟的核心概念,《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文化,民國九十年,頁1-25。
[22] 高登、李明軒 譯,M.E. Porter 著,《競爭論》,台北,天下文化,民國九十年。
[23] 高敬文 著,《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五年。
[24] 野中郁次郎 著,知識創造的企業,《知識管理》,台北,天下文化,民國八十九年,頁23-48。
[25] 陳家蓁 著,《台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26] 黃于峻 著,《知識管理之觀念、導入與實例》,台北,勤業管理顧問公司,民國八十九年。
[27] 黃營杉 譯,F.R. David 著,《策略管理》,台北,新陸書局,民國八十八年。
[28] 楊昌霖 著,《企業流程再造與企業資源規劃之整合型方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29] 榮泰生 著,《策略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30] 劉京偉 譯,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民國八十九年。
[31] 劉常勇 著,《知識管理的策略》,http://www.cme.org.tw/know/。
[32] 蕭羡一 譯,W. Chesbrough and F. Teece 著,創新組織之道,《高科技產業管理》,台北,天下文化,民國九十年。
[33] Akamatsu, K., “Trade of Woolen Products in Japan,” Studies of Commerce and Economy, 13(1), pp. 129-212, 1935.
[34] Andrews, K.R.,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1.
[35] Ansoff, H.I. and McDonnell, E.J., Impleme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UK, Prentice Hall, 1990.
[36] Davis, D., Business Research for Decision Making, 4thed, California, Duxbury Press, 1996.
[37] Deshpande, R., “Paradigms Lost: On Theory and Method in Research in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7, Fall 1983, pp. 101-110.
[38] Donald, F.H.,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 1988.
[39] Ezaki Miesuo, “Growth and Structural in Asian Countries,” Asian Economic Journal, 9(2), pp. 113-135, 1995.
[40] Miles, R.E. and Snow, C.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New York: McGraq-Hill, 1978)
[41] 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42] Porter, M.E., Know Your Place, INC., September 1991, pp. 90-93.
[43] Woodward,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