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王藍亭、李傳房(2003)。類神經網路探討網頁視覺圖像複雜性偏好之研究。設計學報,8(2),89-102。王昭傑(2000)。消費者對水果醋屬性偏好之研究-聯合分析法之應用。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俊傑、黃士滔(2002)。淋浴柱產品開發之研究-結合因素分析及聯合分析。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2屆年會暨第12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呂清夫(2003)。造形原理。台北市:九版四刷,雄獅圖書。
佐口七朗(1991)。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
林登科(2003)。應用意象轉化展開設計構想之研究-以延長線型插座收藏使用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第二版。台北市:致勝文化。
林崇宏(2004)。造形基礎。台北市:初版四刷,藝風堂出版社。
邱永福(1994)。設計基礎。台北市:二版二刷,藝風堂出版社。
邱永福(1995)。造形原理。台北市:二版三刷,藝風堂出版社。
吳田瑜(2009)。影響消費者愉悅情感之產品造形探討。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兆益(1982)。聯合分析法在果汁消費者知覺與偏好上之應用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油谷遵(1989)。消費者主權時代(東正德譯)。台北:遠流出版。
周君瑞、陳國祥(2003)。感性化產品造形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設計學報, 8(2),77-88。郭仰芸(1996)。產品造形對於消費者價值感評斷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振、陳俊智(2004)。產品形態特徵與構成關係影響消費者感性評價之研究-以水壺的設計為例。設計學報, 9(3),43-58。
莊明振、陳俊智(2006)。以行動電話為例探討灰色田口方法於產品美感品質最佳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11(1),65-84。莊明振(2005)。應用模糊理論探討產品設計要素對使用者感性評價與使用滿意度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真城知己(2006)。聯合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陳耀茂編審)。台北市:鼎茂圖書。
陸定邦(1996)。造形力發展之影響因素和作用力分析。設計學報,1(1),33-50。施宏霖(2002)。探討形態學圖表法提案組合之程序。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傑哈德˙休佛雷(Gerhard Heufler)(2005)。設計原理-從概念到產品成形。台北市:龍溪圖書。
楊朝明、吳千華(2003)。設計美學架構之探討。工業設計,31(1),15-22。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市:五南。
陳華珠、賴成鳳(2009)。西洋服裝形態分析應用-以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為例。設計學報,14(1),19-42。
陳旺聖(2001)。聯合分析法與直接量表化衡量法之比較研究-以消費者對PDA產品屬性偏好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陳品岑(1996)。知名品牌之產品愉悅性研究-以手機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泰安(2005)。產品屬性與設計屬性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智、梁禹川(1998)。聯合分析法在筆記型電腦最佳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3(2),45-60。
張文智、林旻樺(2004)。產品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之相關性研究。設計學報,9(3),59-70。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黃雅毓(2007)。應用聯合分析法探討產品最佳化設計-MP3以隨身聽為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梓育(2005)。產品視覺複雜度對消費者喜好關係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耀鋒(2002)。技術創新型產品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衛萬里(2006)。應用分析網路程序法選擇最佳產品設計方案之決策分析模式。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衛萬里、簡佑宏、方菁容(2008)。企業商標構成要素對設計偏好及視覺複雜度之影響。工業設計,36(2),182-187。羅凱、林品章(2007)。高品牌價值之識別設計造形模式認知研究。設計學報,12(4),1-20。羅凱、林品章(2007)。高品牌價值之品牌識別設計傾向與標誌模式探究。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坤安(2006)。造形複雜度認知與視覺記憶關係之探討。設計學報,11(4),99-112。蕭坤安、伊彬(2002)。造形輪廓的複雜性認知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七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台灣科技大學。
蕭坤安(2006)。產品造形情感意象的認知探討。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水深(1984)。產品規格化與策略應用。台北。
劉容君、張建成(2008)。影響產品造形吸引力認知的因素探討。工業設計,36(2),219-224。辭海(1981)。下冊。台灣中華書局印行。
Australian Design/Creative Queensland 新澳洲設計風—昆士蘭創意家飾展(2008)http://tarzenblog.blogspot.com/2008/01/australian-design-creative-queensland.html。
Auty, S. (1995). Using Conjoint Analysis in Industrial Marketing.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4.
Baxter, M. (1997)。產品設計與開發(張建成譯)。台北市:第一版,六合。
Berlyne, D. E. (1970). Novelty, complexity, and hedonic value.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8 (November), pp.279-286.
Birkhoof, G. D. (1933). Aesthetic Meas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Burdek, B. E. (1996)。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理論及實務(胡佑宗譯)。台北市:初版,亞太圖書。
Chen, K. (1995). Form Generation and Style Association. Doctorate Dissert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pp.73-10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1). Consumer behavior. Orlando. FL: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Faulkner, R., & Ziegfeld, E. (1969). Art Today, New York/London, p.291.
Green, P. E., & Krieger, A. (1991). Segmenting Markets with Conjoint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55, 20-31.
Jones, J. C. (1980). Design methods-seeds of human future. NY: John Wiley & Sons.
Kotler, P., & Armstrong, G. (2004)。行銷學原理(方世榮譯)。台北:東華。
Hsiao, K. A., & Chen, L. L. (2003).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roduct Shapes. 6th Asian Design Conference.
Lenk, P. J., DeSarbo, W. S., Green, P. E., & Young, M. R. (1996). Hierarchical bayes conjoint analysis: Recovery of partworth heterogeneity from reduced experimental designs. Marketing Science 15(2) , 173-191.
Luce, R. D., & Tukey, J. W. (1964). Simultaneous Conjoint Measurement: A New Type of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 1-27.
Moore, W. L., Louviere, J. J., & Verma, R. (1999). Using conjoint analysis to help design product platfor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6(1) , 27-39.
Mowen, J. C., & Minor, M. (2001). Consumer behavior: a framework.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Roozenburg, N. F. M., & Eekels, J. (1995). Product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Tjalve, E. (1979). A Short Course in Industrial Design, Butterworth & Co Ltd.
Ulrich, K.T., & Eppinger, S.D. (2003).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Wyner, G. A. (1992). Uses and Limitations of Conjoint Analysis-Part II. Marketing Research 4, September, 46-47.
Zuse, H. (1993). Criteria for Program Comprehension Derived from Software Complexity Metrics. IEEE Workshop on Program Comprehens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Comprehension, Capri/Italy, 8-9 Ju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