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6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
要文件選編(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9年8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鄧小平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年10月。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一卷至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至第四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陳雲文選(1956-198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二、書籍
十五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文件學習問答,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編研人員集體編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
文獻學習輔導,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週年理論研討會文集,
第一冊,北京:學習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組織編寫,精神文明建設的宏偉綱領──學習黨的十四
屆六中全會決議專題講座,北京:知識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編,人的現代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
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編,共創文明:《首都市民文明公約》縱橫談,北京:京
華出版社,1996年4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編,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年8月。
中華孔子學會編,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年5月。
王丹彥、夏偉東主編,傳統與選擇──中國傳統道德大家談,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兆錚、黃崢編,從三中全會到十二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4年4月。
王浦劬主編,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王會全、閻平主編,走向現代文明──大連市創建文明城市紀實,北京:新華出
版社,1997年4月。
王繼平,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綱,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文選德,精神文明縱橫談,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4月。
江流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年
12月。
朱新民,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0年12月。
何少川,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11月。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4年4月。
吳安家,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著者自印,民國74年1月。
吳秉元編,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10月。
吳建國等主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風雲錄,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李平等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綱,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李良棟等著,調控中的秩序--轉型期的社會治安,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8年3月。
李沛瑤主編,中國公民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3年8月。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7年3月。
李漢秋等主編,幹部道德建設讀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7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8月。
杜英賢主編,當前社會之道德重整與心靈改革,高雄:財團法人亞太綜合研究院,
民國88年6月。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
金羽、歐陽斌,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2月。
首都文明辦組編,新編文明市民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編,首都市民手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7年2月。
房寧主編,國家機關幹部知識文庫:精神文明讀本,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年4月。
阿蒙(G. A. Almond)、鮑威爾( G. B. Powell, Jr.)著,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有限公司,民國79年8月。
建設精神文明,反對精神污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洪鎌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11月。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倪力亞主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幹部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6年11月。
倪力亞、倪健民主編,文明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10月。
宮志剛等主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翁杰明等主編,與總書記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馬紹孟主編,堅持社會主義、反對和平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年3月。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民國83年2月。
黃天中、潘錫堂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
年4月。
黃志秋,走向文明的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年9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7年12月。
常巧章主編,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
社,1998年12月。
陶克、王躍升,中國雷鋒現象──共和國精神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12月。
張天飛等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張志新等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專題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1997年5月。
張雨林、朱汝鵬主編,蘇南精神文明建設模式:太倉“兩手抓”實踐經驗研究,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張競立,對中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剖析,台北:世界反共聯盟中
華民國分會/亞洲人民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民國70年10月。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評析專輯,台北:國防部軍事
情報局,民國86年6月。
國家教育委員會人事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
社,1993年6月。
湯恩比(A. J. Toynbee)著,蘇謨維爾(D. C. Somervell)節錄,于平凡譯,文明
是怎樣創造的,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1年12月。
閔琦,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2月。
閔琦等著,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84年8月。
雷云主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詹火生等著,社會學,台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年7月。
跨世紀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綱領──學習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講話,北京:中共黨
史出版社,1996年10月。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當代中國軍隊群眾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年3月。
趙林,文明型態論──文明發生與型態嬗變,台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5年4月。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
公司,民國83年10月。
楊尊明等主編,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年3月。
楊寬,歷史激流中的動盪和曲折──楊寬自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82年
8月。
鄧偉志主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穩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劉忠禮主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研究概覽,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7月。
龍冠海,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月。
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社,1996年10月。
戴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幾個重要問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年3月。
瞿振元、夏偉東主編,中國傳統道德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年4月。
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2月。
羅國杰主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羅國杰等編著,倫理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羅國杰主編,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
羅國杰主編,中國精神文明建設二十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4年8月。
三、期刊
「三講和三學」,瞭望新聞週刊(北京),1998年第45期,1998年11月,頁1。
「中共召開『十四屆六中全會』綜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10期,
1996年10月,頁3-12。
山東省社科聯調查組,「關於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調查」,山東社會科學(濟南),
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頁7-9。
文簡,「市場經濟給精神文明帶來了什麼」,瞭望新聞週刊(北京),1996年
第41期,1996年10月,頁1。
王體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湖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1996年第2期,1996年3月,
頁31-34。
朱佳木,「領導幹部講政治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求是雜誌(北京),1997
年第2期,1997年1月,頁25-30。
邢元敏,「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求是
雜誌(北京),2000年第13期,2000年7月,頁34-36。
邢賁思,「意識形態論」,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2年第1期,1992年1月,
頁63-78。
宋惠昌,「論我國新時期精神文明的歷史發展」,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北京),
1996年第5期,1996年5月,頁3-5, 43。
李捷,「從結盟到破裂:中蘇論戰的起因」,黨的文獻(北京),1998年第2期,
1998年3月,頁83-92。
李嵐清,「『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國文化工作的指南」,求是雜誌(北京),
2000年第14期,2000年7月,頁11-16。
李道建,「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山東社會科學(濟南),1997年
第4期,1997年7月,頁80-82。
「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李昌同志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半月談(北
京),1981年第3期,1981年2月,頁3-5。
張全景,「深入持久地學習孔繁森」,求是雜誌(北京),1995年第14期,1995
年7月,頁2-7。
黃浩,「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的機制」,學術研究(廣州),1990年第1
期,1990年2月,頁26-34。
曹普,「談正確處理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十個重要關係」,社會科學(上海),1996
年第12期,1996年12月,頁40-43。
梁榮輝、許新,「試論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蘭州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蘭州),第25卷第1期,1997年1月,頁49-54。
梁麗萍、周炳成,「正確把握兩個文明間的關係,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
的地位--訪《求是》雜誌總編、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邢賁思」,中國
黨政幹部論壇(北京),1996年第11期,1996年11月,頁6-8。
湘子,「中共藉傳媒渲染『李素麗事蹟』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共黨問題研究(台
北),第23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頁126-128。
楊惠春,「市場經濟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雙重效應」,西安政治學院學報(西安),
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頁7-8。
楊發喜,「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有力措施」,求是雜誌(北京),1999年第11期,
1999年6月,頁14-16。
劉雲山,「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求是雜誌(北京),1999年第
1期,1999年1月,頁4-8。
「積極開展『三講』教育的『回頭看』活動」,求是雜誌(北京),2000年第5
期,2000年3月,頁16, 29。
鄭蔥瑜、柯帶,「試論黨風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廣州),第37卷第5期,1997年9月,頁18-21。
龍飛,「江澤民為『十五大』未雨綢繆--從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定談起」,
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頁28-34。
關新,「提倡『五講』、『四美』,建設精神文明」,紅旗雜誌(北京),1981
年第6期,1981年3月,頁27-29。
四、論文
宋國誠,「中共意識形態之危機」,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73年6月。
吳漢,「中國的現代化取向與中國統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民國85年7月。
周樹人,「中共現階段整黨之研究--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迄十二屆二中全會」,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74年6月。
曾俊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理論與實際」,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85年12月。
陳崇華,「中共改革開放時期廉政建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國87年6月。
黃寬裕,「『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北),民國82年6月。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民國86年1月。
鄭載一,「鄧小平路線之研究(1978-1987)」,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
北),民國76年6月。
五、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工人日報(北京)
中央日報(台北) 光明日報(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六、工具書
中國精神文明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精神文明年鑑(1995-1996),北京:學
習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傳華等主編,中國思想政治工作全書(上)(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6月。
李澤主編,中國精神文明年鑑(1993-1994),北京:學習出版社,1995年12月。
郭建模、王智鈞主編,精神文明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
馮連惠等主編,精神文明辭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8月。
黃楠森、楊壽堪主編,新編哲學大辭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
翟泰豐,馬克思主義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5月。
榮開明等主編,精神文明知識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2月。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
12月。
嚴蘭紳主編,當代中國改革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4月。
七、其它資料
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78年9月。
中國大陸綜覽(八十五年版),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85年6月。
貳、外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Dawson, Richard E., et a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 Analytic study.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Easton, David and Jack Dennis.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Huntington, Samua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Hyman, Herbert 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1985.
Lynch, Daniel C. “Dilemmas of ‘Thought Work’ in Fin-de-Siecle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London), No. 157(March, 1999), pp. 173-201.
Pye,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Ridley, Charles P. The Making of a Model Citizen in Communist China.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1.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中田光雄,文化‧文明──意味と構造,東京:創文社,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