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3.80.126)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5: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正敏
研究生(外文):Cheng-Min Chen
論文名稱:馬政府的「活路外交」政策與兩岸外交休兵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for the Perspective of Ma’s “Flexible Diplomacy” Policy and the Cross-Strait Diplomatic Military Truce
指導教授:潘錫堂
指導教授(外文):Hsi-Tang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外交政策活路外交外交休兵國際空間
外文關鍵詞:Diplomatic PolicyFlexible DiplomacyDiplomatic Truc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馬英九上任之前後,國內經濟因多方面因素停滯不前,李登輝執政時期台商開始
紛紛往大陸設廠或投資,但卻經歷了1997 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再加上李登輝執政
後期所揭櫫「戒急用忍」政策,防止企業在大陸過度擴張投資。接著民進黨執政,一
開始雖是放寬的大陸政策,後來緊縮兩岸經貿,更為臺灣經濟帶來風霜。而現今世界
潮流是區域經濟的整合,東協10+1 局勢來臨,讓臺灣經濟更面臨艱苦的挑戰。
在外交政策上,執政者的特質與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其制訂。國民黨自大陸來台,
那時兩岸對立,在國際邦交國上也採取「互不承認」,造成臺灣退出聯合國及美國與
我國斷交二重大外交挫敗。等到李登輝執政時,在外交政策理念與思維的方面,開始
轉向現實,此即李登輝總統所宣示的「務實外交」,此一政策使得臺灣在當時獲得不
少中南美洲的邦交國。但等到陳水扁執政時,臺灣無力在國際場合與大陸競爭,所以
改採「烽火外交」,其結果可以說是失敗,臺灣與美國的關係也出現裂痕,故臺灣在
20088年面臨內外的挑戰可說不小。
國民黨失去政權之後,開始與大陸進行接觸,進而成立國共交流平台。馬英九先
生上台之後,知道要解決臺灣內外的問題唯有與大陸和平相處才有機會,故提出一連
串的政策都與大陸相關,包括兩岸海基、海協兩會中斷已久再度復談,簽署了十二項
協議、一項共識,基本上都對臺灣有所助益。
兩岸關係逐漸和緩的情形下,臺灣所需要不只是這樣,也需要國際空間跟邦交
國,而這部分跟大陸也有密切關連。馬總統提出了「活路外交」、「外交休兵」以取代
民進黨的「烽火外交」政策,其基本的理念就是希望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尋找一個出路,
具體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在兩岸關係當中,在國際社會方面,找出一個雙方可以互動
的模式。如能獲得中共的善意回應,進而讓臺灣獲得比以前的更寬廣的國際空間,也
讓兩岸關係更為融洽。

In 2008, with the second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in Taiwan, the Kuomintang Party took over the power again. However,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aiwan was not so optimistic.
The domestic economy stagnated due to various factors. During Lee Teng-hui’s Administration period, Taiwanese businessmen, one after another, started to set up factories and make investments in Mainland China. Unfortunately, they encountered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in 1997. In addition, during the latter period of Lee’s Administration, he introduced the "no haste, go slow" policy to restrain excessive expansion of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Then, the DPP came to take over. At the beginning, the DPP loosened the policy towards Mainland China. However, on the New Year''s Day of 2006, it initiated the "ac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opening" policy to tighten the cross-strait trade, which only resulted in more hardships of Taiwan''s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of comprehensive economy and trade in Mainland China increased greatly,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ASEAN (10+1) then came. All of these posed Taiwan’s economy in a hard positi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aiwan differed from that under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The KMT came to Taiwan from the mainland in 1949, and the two sides confronted each other both politically and militarily. Moreover, both adopted the “mutual non-recognition” policy. All of these resulted in two major diplomatic setbacks of Taiwan. One is Taiwan withdrew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other is the U.S. terminated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started it with Mainland. Until Lee Teng-hui came to power, he felt that the cross-strait "zero-sum" diplomatic competition put Taiwan at a disadvantage situation, so he focused more on the reality in respect of the diplomatic principle and manner. Thus, the "pragmatic diplomacy" which Lee declared in 1988 at that time did help Taiwan make diplomatic allies with some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However, during Chen Shui-bian’s administration, due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aiwan and the increase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Mainland, Taiwan was unable to compete with the Mainland internationally. Then Chen adopted the “scorched earth diplomacy" policy which in reality proven to be a failure. Combined with some elements in the el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 began to fall apart. Therefore, Taiwan wa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 2008.
After the KMT lost power, they began to be close with Mainland and established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PC and KMT, with no hostility towards Mainland China any more. Therefore, after Ma Ying-Jeou came into power, he knew that the only opportunity to solve Taiwan’s inside and outside problems is 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Mainland. Therefore, 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olicies with regards to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resumption of the talks conduct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RATS) and the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SEF), the 12 agreement signed with a consensus item. All of these are generally in favor of Taiwan.
As to the foreign affairs, President Ma put forward the “flexible diplomacy” policy and "diplomatic truce" policy in replacement of the DDP’s "scorched earth diplomacy" policy. His fundamental principle is to explore a way out for the diplomacy of Republic of China (ROC) and his specific way is to find interaction for both sides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With the gradually loosened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 also need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and more foreign allies, which is in close rel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e study moti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if the "diplomatic truce" policy of the Ma administration could have good response from the CPC, Taiwan will gain much broader international space than ever before,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wi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diplomacy” policy, makes comparison of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and their impact with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assesses the policy through various aspects, explores the pros-and-cons of the policy and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suggestions. This paper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in the academic study.


圖目錄 …………………………………………………………………Ⅲ
表目錄 …………………………………………………………………Ⅳ
附錄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 ………………………………………………7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五節 分析架構的建立………………………………………………14
第六節 論文章節安排…………………………………………………16
第二章 影響臺灣外交政策制訂之因素………………………………19
第一節 國際環境………………………………………………………19
第二節 國家利益—領土主權…………………………………………28
第三節 意識型態—領導者特質………………………………………33
第四節 小結……………………………………………………………38
第三章 馬英九當選前兩岸關係的情勢………………………………41
第一節 國內情勢………………………………………………………41
第二節 國外情勢………………………………………………………49
第三節 小結……………………………………………………………58
第四章 馬政府的「活路外交」政策之實踐路線……………………65
第一節 活路外交政策內涵……………………………………………65
第二節 活路外交政策實際作為………………………………………75
第三節 活路外交所達成之成效………………………………………83
第四節 小結……………………………………………………………88
第五章 外交休兵的成效………………………………………………91
第一節 外交休兵使美臺關係回溫……………………………………91
第二節 外交休兵使兩岸關係改善 …………………………………103
第三節 小結 …………………………………………………………113
第六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15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119
參考文獻………………………………………………………………125
附錄……………………………………………………………………135
圖目錄
圖1-1 分析架構圖 ……………………………………………………15
圖3-1 臺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占我外貿之比重 ………………………61
圖3-2 臺灣對中國大陸、香港及全球貿易順差統計 ………………62
圖4-1 兩岸復談成效之民調調查 ……………………………………76
圖5-1 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不友善態度…………………………104
表目錄
表2-1 我國邦交國數目的變化 ………………………………………39
表4-1 日本各派對兩岸外交休兵的看法 ……………………………83
表4-2 我國現今23個邦交國名稱 ……………………………………85
附錄目錄
附錄一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全文………………………135
附錄二 「馬英九、蕭萬長外交政策」全文………………………141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部份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初版,1973年6月)。
全國臺灣研究會編,臺灣藍綠政要言論編輯錄:2002.6—2006.6,(2006年11月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5月六版二刷)。
林碧炤主編,兩岸外交休兵新思維(臺北市:遠景基金會,97年8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4月)。
施哲雄主編,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讀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6月)。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 編,兩岸關係新里程--海協與海基會復談紀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2月)。
海基會 編,辜汪會談與辜汪會晤(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1年1月)。
高孔廉,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內政委員會,兩會協商專案報告(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年6月18日)。
高孔廉,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內政委員會,海基海協兩會協商專案報告(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年11月17日)。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二刷)。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 (台北: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元月初版)。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 編,蒐集資料的方法(台北: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2008年8 月第八版)。
許惠祐,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
陸委會,第四次江陳會談三項協議(台北:陸委會,2009年12月)。
黃天中、潘錫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楊進添,立法院第七屆第四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外交業務報告(台北:外交部,2009年10月8 日)。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
歐鴻鍊,立法院第七屆第三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外交業務報告(台北:外交部,2009年3月19日)。
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4月初版二刷)。
潘錫堂,兩岸政經關係與情勢(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02月)。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蔡朝明主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臺北:遠景基金會,2009年5月)。
鄭海麟,台灣「政黨再輪替」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年4 月)。
戴萬欽主編,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合作的進展(臺北:時英出版社,98年9月)。
Frederick M. Watkins、Isaac Kramnick 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的時代:從1750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臺北:聯經,1983年5月)。
Jerel A. Rosati著,周啟明譯,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6月)。
Joshua S.Goldstein 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臺北:雙葉,2003年7月)。
K. J. Holsti 著,李偉成、譚溯澄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幼獅,1998年5月)。
二、論文部份
王美華,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之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有臺,中共與越南關係發展之研究-政治、經濟、軍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之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2004年。
沈正彥,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邴守誠,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之研究-以第一次『江陳會談』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高木誠一郎,「今後兩岸關係之展望」,東亞區域秩序的重構:台日論壇2008 台北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8年七月)。
陳玟吟,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三、期刊雜誌
「『外交休兵』、『活路外交』與兩岸關係」,中國評論月刊(香港),129期,2008年9月號。
「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全文,交流雜誌電子書(台北),第99 期,2008年6月。
文現深,「兩岸關係新紀元」,天下雜誌(台北),第398期,2008年6月4日。
北),第99期,2008年6月。
田秋堇,「退出聯合國 民族救星讓台灣揪心」,新台灣周刊(臺北),第413期,2006年10月。
李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台北),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4月。
邱垂正、童振源,「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臺北市),第1 期,2008年9月。
高孔廉,鄧岱賢,「美中台三邊激盪下的兩岸關係」,中華戰略學會春季刊(台北),97年3月。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集刊(臺北),第四期,2004年9月。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五期,1997年10月。
張五岳,「馬總統訪視外交部並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港澳情勢週報(台北),第102期,97年8月6日~8月12日。
張麟徵,「『活路外交』的前景與檢討」,海峽評論(台北),222期,2009年6月。
張麟徵,「兩會重啟協商激起的政治效應」,海峽評論(台北),第211期,2008年7月。
張麟徵,「對馬英九先生兩岸政策的評估與期許」,海峽評論(台北),208期,2008年4月號。
郭偉峰,「『胡六點』的觀察、分析和啟示」,中國評論,134期,2009年2月。
陳建仲,「從『活路外交』到『陽光外交』:解析馬總統的外交戰略」,海峽評論(台北),223期,2009年7月。
湯紹成,「中共對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初探」,海峽評論(台北),213期,2008年9月號。
黃偉偉,「台灣『活路外交』與『務實外交』的區別」,中國評論(香港),第129期,2008年9月。
楊開煌,「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臺北),第七期,1997年3月。
熊玠,「馬英九的治國哲理、『兩岸外交休兵』、台灣以及兩岸關係之前景」,海峽評論(台北),213期,2008年9月號。
劉建飛,「意識型態與國家利益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台北),第七期,2001年7月。
潘錫堂,「從第二次江陳會談、APEC、連胡會到胡六點看兩岸關係新局」,交流雜誌(台北),第103期,2009年2月。
編輯部整理,「兩岸新形勢下的協商與談判」交流座談會會議記錄,交流雜誌電子書(台北),第99期,2008年6月。
蔡宏明,「兩岸關係的新情勢與新政府的新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九卷,第三期,2008年7月。
蔡明彥,「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台灣、美國、中共三邊關係」,交流雜誌(台北),第103期,2009年2月。
戴東清,「外交休兵政策的內涵與中、日、美三方反應之初探」,亞太研究通訊(台北),第七期,2009年七月。
戴萬平、顧長永,「由務實外交到全民外交:互賴理論的觀點」,理論與政策(台北),14卷,4期,2000年12月。
雜誌社編者,社論「馬英九時代的美國對台政策:論美國兩岸專家的辯論」,海峽評論(台北),215期,2008年8月號。
四、報紙
「外交休兵 兩岸不當冤大頭」,聯合報(台北),2009年6月3日,版A15。
「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馬:兩岸是否統一 看未來10年」,自由時報(台北),2009年12月15日,版A4。
「馬英九會薄瑞光,明確要求訪問華府」,聯合報(台北),2008年3月29日,A3版。
「評述一個中國白皮書」,聯合報 (台北),2 0 0 0 年2月3日,版1 4 。
中國時報(台北),1996年2月21日16版。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12月18日,版一、版三。
王崑義,社論「活路外交使我主權尊嚴備受國際尊敬」,青年日報(台北),2010年2月2日,第2版。
李華球,「中共一味跳腳 將成最佳助選員」,聯合報(台北),2007年08月01日,第A15版。
林寶慶,「美駐中大使:兩岸分歧和平解決」,聯合報(台北),2009年7月25 日,A16版。
社論,「從奧蒂嘉三拒馬英九探活路外交虛實」,聯合報(台北),2009年6月13日,A2版。
青年日報(台北),97年9月11日,第7版。
張宗智,「希拉蕊:持續對台軍售」,聯合晚報(台北),2009年2月17日,A6 版。
張宗智,「美國暫不售台武器:臺海極不可能衝突」,聯合報(台北),2008年7月18日,A4版。
陳一新,「胡六點與馬三不,並行不悖」,蘋果報(台北),2009年1月13日,A13 版。
陳鍚蕃,「闖關外交與烽火外交」,中央日報(台北),2002 年8 月23 日,版3。
傅建中,「馬英九海外有知音」,中國時報(台北),2009 年2 月6 日,版A15。
報社編者,「施明德致函 促請陳水扁下台」,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8月9日,第1版。
蕭旭岑、陳洛薇、林諭林、何醒邦,「避免惹中,美向馬暗示純過境」,中國時報(台北),2008年7月24日,A5版。
聯合報(台北),1997年2月25日2版。
聯合報(台北),2008年05月02日,A15版。
聯合報(台北),2008年8月13日,版A1~A3。
貳、英文部分
Kessler Glenn,“Top U.S.Officials Stalling Taiwan Arms Packages,”Washington Post,June 12th,2008。
Rosenau JamesN.,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London:Frances Pinshr,1980.)。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N. J.: Prentice-Hall Inc., 1977)。
Dumbaugh Kerry, Taiwan: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U.S. Policy Choic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Updated August 5, 2008.
Whyte Martin K.,“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 Contemporary China, Vol.1,No.6(March 1991)。
Roskin Michael G. and O. Berry Nicholas (eds.),IR:the new wor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4th ed,1999)。
Padelford Norman J. and Lincoln George A.,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The Machiman Company, 1967)。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on “New Actors and Factors in Cross Strait Relations,”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January 29, 2009.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on “New Actors and Factors in Cross Strait Relations”.
Kan Shirley,“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March2008,”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pril 4, 2008.
叁、網路資料
楊明珠,「傳馬英九年底訪日,日方表示一切未定」,中央社(台北),2008年4月14日。
李佳霏,「就職前訪美日?馬英九,球在別人院子裡」,中央社(台北),2008年4月14日。
「馬英九勝選來之不易、未來任重道遠」,文匯電子報(香港),2008年3月31日,網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
「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之相關說明」,第三次江陳會談專區(台北:陸委會網站,2010年1月15日下載,網址: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972111411071.pdf)。
趙麗雲,「執政半年展績效 活路外交報佳音」,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
吳銘彥,「外交休兵與雙重承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
「馬國前外長:兩岸正面發展 有利台加入東協」,中央社(台北),2009年12月16日,網址: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12160113。
「馬總統:化解兩岸緊張 有助台灣擴展國際」,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頻道(台北),2009年12月15日,網址: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26786。
「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馬:兩岸是否統一 看未來10年」,自由時報(台北),2009年12月15日,版A4。
李正修,特稿「活路外交奏效 穩固我國對外關係」,中央日報網路報(台北),2008年12月17日,網址:http://www.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0609090。
李正修,社評「活路外交、和平對話與台美回溫」,中央日報網路報(台北),2009年3月21日,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409&;docid=100703752。
中央日報編者,社評「2010:探索台灣經濟發展新出路」,中央日報網路報(台北),2009年12月30日。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017700。
自由時報編者,社論「一味向中國示好 無助於維護台灣生存」,自由電子新聞網(台北),2002年6月2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2/today-s1.htm。
報社編者,「美對台“公投”意向疑慮未解除」,人民網(北京),2003年8月11日。網址: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2/14875/2010142.html。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陳水扁總統罷免案〉,網站:http://npl.ly.gov.tw/do/www/onlineRefDetail?id=61&;keyword=。
報社編者,「陳水扁“出訪”打的啥算盤?」,人民網(北京),2006年9月1日,網址:http://tw1.peopledaily.com.cn/BIG5/14811/14869/4766864.html。
中評社編者,「薄瑞光:入聯公投結果不會改變美國一中政策」,中國評論新聞(香港),2007年12月11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1/3/4/10051348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13481。
馬英九外交政策 - 活路外交 擁抱全球,(台北:馬英九、蕭萬長 2008 總統大選競選網站,網址:http://2008.ma19.net/files/ma-policy4you/pdf/diplomacy.pdf)。
趙春山,「台灣是台灣 芬蘭是芬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
蔡明彥,「外交休兵」的本益分析」,兩岸國際(台北:臺灣新社會智庫網站,2008年10月30日,2010年1月15日下載,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61&;Itemid=117。
富權,「兩岸關係是馬英九就職後得分最多的政績」,新華澳報(澳門),2009年05月20日,網址: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5598。
海基會/民調/海基會發布「兩岸復談週年」民意調查網址:http://www.sef.org.tw/public/Attachment/952611385271.doc。
「『活路外交』才能爭取國家尊嚴」,外交部新聞(台北),2010年3月1日,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ontent.asp?cuItem=43668&;ctNode=1095&;mp=1。
蔡瑋,「兩岸『外交休兵』」,新華澳報(澳門),2009年7月15日,網址: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6890。
報社編者,「卜睿哲新書:扁提一邊一國破壞美台互信」,中國評論新聞(香港),2005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0&;kindid=0&;docid=100018455。
報社編者,「不管防禦性與否 只要是入聯公投美統統反對」,中國評論新聞(香港),2008年1月31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5/9/4/100559445.html?coluid=46&;kindid=0&;docid=100559445&;mdate=0131102722。
胡錦濤,「在九二共事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新華網,2008年3月26日。
張佩芝,「台國防部否認要求美國暫緩軍售」,美國之音,2008年6月17日。
報社編者,「出訪返台 馬英九:久睦之旅成果豐碩」,中國評論新聞(香港),2009年6月4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8/7/7/100987707.html?coluid=46&;kindid=0&;docid=100987707&;mdate=0604204657。
報社編者,「台美關係穩固 馬英九過境驗收」,大紀元網系(台北),2010年1月30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30/n2804512.htm。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址: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4306&;CtUnit=2541&;BaseDSD=21&;mp=19。
海基會/民調/ 陸委會民調:六成以上民眾肯定兩岸制度化協商有助於兩岸關係有序發展網址:http://www.sef.org.tw/public/Attachment/01410152671.xls。
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網(北京),2009年2月17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8611414.html。
中國評論社,「王毅再次解讀胡六點,指點迷津」,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2月18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6/0/0/100860082.html?coluid=5&;kindid=110&;docid=100860082&;mdate=0120144652。
王毅,「站在新起點,開創新局面」,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網站,2009年2月19 日,網址:http://www.gwytb.gov.cn/gzyw/gzyw1.asp?gzyw_m_id=1856。
黃慧敏,「葉金川:WHA 出席代表都稱醫師未遭矮化」,中央社(台北),2009年6月14日,網址: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51701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台北),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4月。
2. 邱垂正、童振源,「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臺北市),第1 期,2008年9月。
3. 高孔廉,鄧岱賢,「美中台三邊激盪下的兩岸關係」,中華戰略學會春季刊(台北),97年3月。
4.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集刊(臺北),第四期,2004年9月。
5. 張麟徵,「『活路外交』的前景與檢討」,海峽評論(台北),222期,2009年6月。
6. 張麟徵,「兩會重啟協商激起的政治效應」,海峽評論(台北),第211期,2008年7月。
7. 張麟徵,「對馬英九先生兩岸政策的評估與期許」,海峽評論(台北),208期,2008年4月號。
8. 陳建仲,「從『活路外交』到『陽光外交』:解析馬總統的外交戰略」,海峽評論(台北),223期,2009年7月。
9. 湯紹成,「中共對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初探」,海峽評論(台北),213期,2008年9月號。
10. 楊開煌,「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臺北),第七期,1997年3月。
11. 熊玠,「馬英九的治國哲理、『兩岸外交休兵』、台灣以及兩岸關係之前景」,海峽評論(台北),213期,2008年9月號。
12. 潘錫堂,「從第二次江陳會談、APEC、連胡會到胡六點看兩岸關係新局」,交流雜誌(台北),第103期,2009年2月。
13. 蔡宏明,「兩岸關係的新情勢與新政府的新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九卷,第三期,2008年7月。
14. 蔡明彥,「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台灣、美國、中共三邊關係」,交流雜誌(台北),第103期,2009年2月。
15. 戴東清,「外交休兵政策的內涵與中、日、美三方反應之初探」,亞太研究通訊(台北),第七期,2009年七月。